19 弈喻 课件+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19 弈喻 课件+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9 15:56:30

文档简介

19 弈喻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工具书、书下注释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熟读成诵。
2.理解和学习借事喻理、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3.掌握文中所讲为人治学的重要准则,学会时时处处内省自己,正确对待自己及他人。
2学情分析
学生有对课文学习的主动权,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把这一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给学生一些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通过问题深入理解,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整理自己所发现的问题。 教师要引发学生从另外的角度解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本文借下棋的事来讲道理,意思一层比一层深。主旨在警戒主观臆断、骄傲自大、强不知以为知的人,学习本文,自己总结写法和做人的道理。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学习借事喻理、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理解借事喻理、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和学习借事喻理、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导入新课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生命的历程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生活经历。一次旅行,让我们一睹大千世界的多彩;一次阅读,让我们久久回味,悠远绵长。而一次观棋、对弈的经历又会有怎样的感悟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近钱大昕的《弈喻》中,去体会人生百味,尽在棋中。
活动2【讲授】二、作者简介
二、作者简介。
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徵,号辛楣,又号竹汀,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人。乾隆进士,官至少詹事。历任山东、湖南、浙江、河南乡试考官,提督广东学政。乾隆四十年(1775),因父丧归里,后称病不复出。归田三十年,先后主讲钟山、娄东、紫阳等书院。他初始以辞章闻名,后来精研经史,对经义聚讼难决的问题,皆能剖析源流,于音韵、训诂方面,尤多创见,对史学精于校勘考订,当时推为通儒,也长于诗文。著有《潜研堂集》等。
活动3【活动】朗读,解题,疏通文意
三、朗读课文。
四、解题。
“弈”就是下棋,“弈喻”意思是用下棋来打比方。从题目可知这篇短文是用下棋来讲道理的。
五、检查预习疏通文意。
活动4【练习】整体感知,理解课文
六、整体感知。
梳理文章结构并理清其间关系。
文章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叙述观棋下棋经历。尾句过渡,承喻启理。
第二部分(2):借下棋喻理。又分两层:
第一层,“今之学者”起。“今之学者”与“予”比较,提醒弟子反省自己,学会“易地以处”,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第二层,“弈之优劣”起。深入阐述在无法判断是非之时,更应反省自己,并且指出得与失的辩证关系。
七、课文理解。
1.本文是以下棋作比喻来阐明道理的,作者是如何描述自己下棋的一番经历的?这样写有哪些好处?
文章既没有抽象地介绍下棋的一般规则、一般情形,也没有详细具体地去铺写下棋者的年龄、表情、举动以及下棋过程中的种一种情形和场面,而是十分简要地叙述了作者自己在友人寓所的一次下棋经过。其中作者特别突出地叙述了自己在由观棋到下棋过程中前后态度的不同变化,即由观棋时的跃跃欲试和因客人的“数败”而在内心里讥笑他,“以为不逮己”的傲慢,到自己与客人下棋时的思竭智穷、不堪一击,因而内心十分羞愧,“不能出一言”的狼狈。这件事对作者震动很大并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于是作者说:“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作者之所以这样写下棋,正是为后面的议论和说理作铺垫。实际上在这样的叙述中,虽然还未说理,但理已寓于事中了。就好像箭在弦上又引而未发,不仅充分调动起读者的期待心理,而且迫使读者也不得不参与进来要探明其中的究竟。同时,由于作者并不是从旁观者的地位客观地叙述下棋者的优劣,而是以自己的切身感受“现身说法”,因而就使读者格外感到“事事确凿”,也使下面的议论说理有了坚实可靠的事实基础,而不致流于空洞浮泛。
2.作者在写完下棋的事以后,本已水到渠成,可以直接即事言理,点明题旨,但是,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却写起读书事来生发议论,一句也没有涉及与下棋有关的事,这是为什么?
从文字上看,第2自然段确实一句也没有提到下棋的事,似乎与第1自然段不相衔接。然而作者指出,今天有许多做学问的人,在读古人书时,常常喜欢吹毛求疵,百般挑剔;在与人们相处时,也往往以指责别人的过失为快意,似乎真理都握在他们手中一样。这类人事实上正与那些在观棋时爱指手画脚的人为同一类。因此,作者由点到面,从下棋这件小事而联想、扩展到生活中许多现象,进而从为人处世的高度立论,揭示了生活中一个人们往往习焉不察的事实:“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从而使文章的主旨从“下棋”这一狭窄的小圈子中突破出来而具有更为普遍的社会意义,也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富有力度。再从写法上看,作者在写完下棋之事后,有意宕开一笔,拓展开去,不仅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增强读者的印象,使文章的内容涵盖更加丰富,也达到了教育弟子的目的。
3.本文以下棋作喻,向我们说明了生活中一个什么样的道理?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比较公允地评价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对自己在由观棋到下棋过程中两种不同的心理感受的叙述,并结合现实中那些常常喜称人过、爱吹毛求疵的人的行为,生动地说明了生活中一个人们往往司空见惯却并不留意的道理,即观人之失易,见己之失难。
作者认为,人不可能总是正确的,也不可能没有一点过失,因此,只有“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才能比较公允地评价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如果不管真理之所在,只是一味地“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就会导致无休止的争论,也就永远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本文的主旨在于警戒那些主观臆断、盲目自大、强不知以为知的人,从而教人领会做人的道理。
4.理解和学习缘事悟理、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学生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后,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对弈、治学和判断事理三者的关系。
作者以自己下棋的切身体会设喻,现身说法,借做事来讲道理,不仅容易把道理说清楚,读者也会感到亲切而乐于接受。本文2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说下棋不可小看对手,第2自然段说读书不可轻易指责古人,辩明事理不应相互嗤笑。论述的范围由小到大,意思一层比一层深,呈现出层进式的论证结构。结尾“曾观弈者之不若已”又照应开头,使首尾圆合,结构严谨。
八、总结。文章通过一次弈棋,得到“不能妄自尊大,不能轻视别人”的教训,从而联想到“待人待己”的道理:人贵有自知之明,也因有知人之明,不能妄自尊大,不能轻视别人
一局棋一番感悟,一篇文一种思想,仔细品来,修身养德常思己过,闲谈静坐莫论人非才是。
活动5【作业】作业,延伸
八、作业:由下棋(长跑、游戏、打球……)想到的……
要求:小组交流,进一步体会“缘事而发,以小见大。结合交流,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杂文”
课件21张PPT。弈喻钱大昕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积累实词。
2、学习借事喻理、层层深入的写作手法。
3、会用“缘事而发,以小见大”的写法作文。 预习交流 弈喻 钱大昕读思展考解释标题“弈”就是下棋“弈喻”意思是用下棋来打比方。从题目可知这篇短文是用下棋来讲道理的。
作者介绍
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徵,号辛楣,又号竹汀,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人。
乾隆进士,官至少詹事。历任山东、湖南、浙江、河南乡试考官,提督广东学政。乾隆四十年(1775),因父丧归里,后称病不复出。
归田三十年,先后主讲钟山、娄东、紫阳等书院。他初始以辞章闻名,后来精研经史,对经义聚讼难决的问题,皆能剖析源流,于音韵、训诂方面,尤多创见,对史学精于校勘考订,当时推为通儒,也长于诗文。
著有《潜研堂集》等。朗读课文1、读准字音2、梳理文意3、理清思路 数 一客数败shuò 甫下数子竟局数之 shùshǔ归纳明确:
多义词的读音及解释屡次几(个)计算1、辄欲易置之 就 8、谁能定是非之真? 判定
2、予思益苦 更加 9、而彼此相嗤 讥笑
3、予赧甚 惭愧 10、无有已时 停止
4、亦乐称人失 喜欢
5、平心而度之 估计
6、吾求吾失且不暇 时间
7、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 赞成 正确 反对 错误实词积累 理清思路文章共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
(1):叙述观棋下棋经历。
尾句过渡,承喻启理。第二部分
(2):借下棋喻理。
合作探究1、本文是以下棋为喻来阐明道理的,请想想作者是如何描述自己下棋的一番经历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作者在写完下棋的事以后,本已水到渠成,可以直接就事言理了,为什么在第二段中作者却写起治学和判断事理的事来?赏析全文观弈时的态度变化“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终日默坐而已”一次下棋的经历对局前:“予颇易之”开局时:“客已得先手”局将半:“客之智尚有余”竟局: “客胜予十三子”自高自大,结果碰壁
为后面的议论说理做铺垫1.本文说理前,叙述了一次怎样的经历?有了怎样的教训? 归纳 1)钱大昕所写的这篇奕喻,主要是借着自己看别人下棋,以及自己下棋失败的实际体会,来指出当时读书人自以为是的毛病。 2)观人之失易,见己之失难。 2、作者在写完下棋的事以后,本已水到渠成,
可以直接就事言理了,为什么在第二段中作者
却写起治学和判断事理的事来?观弈:妄自尊大治学:訾古人失判断事理:彼此相嗤观人之失易,见己之失难道理:主旨:为人处事切莫妄自尊大,强不知以为知---对弈:思竭碰壁---知人之失,不见己失---吾之无失未必非大失2.作者叙述下棋的事以后,本可直接借事说理,而文章第2自然段却没有一句涉及与上文下棋有关的事,其原因是什么? 作者由下棋想到生活中诸多现象,揭示了“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这样使内容更加有意蕴、有深度,引发读者深思。 3.“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中“吾求吾失”的含义是什么? “吾求吾失”是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己,永远处于不自满的境界。从这个角度说,自己的“失”一旦自觉发现乃是一大“得”,失与得的辩证关系,为下文预伏脉理。 总结提升联想、类比对弈 判断事理(小)(大)治学层进式结构 引申论证方法:
借事喻理
层层深入提高篇 本文的写法特点?
作者借下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借事喻理,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观人之失易,见己之失难。
借故事来讲道理是古人常用的方法,
此类文章你还读过哪些?《鹬蚌相争》、《邹忌讽齐王纳谏》拓展延伸学了本文,在怎样正确地对待别人和自己方面,你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对自己:贵有自知之明,不妄自尊大 对别人:贵有知人之明,不轻视他人
由下棋(长跑、游戏、打球……)想到的……要求:小组交流,进一步体会“缘事而发,以小见大”的特点作业:结合交流,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杂文”
运用篇一局棋一番感悟,一篇文一种思想。仔细品来,不觉想到一对联,送与大家,共勉:
静坐常思己过
闲谈莫论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