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幻灯片 1:封面
标题:4.2 正切
副标题:探究直角三角形中锐角对边与邻边的比值关系
姓名:[教师姓名]
日期:[授课日期]
幻灯片 2:复习回顾与引入
正弦的定义:在 Rt△\(ABC\)中,∠\(C = 90 °\),\(\sin A = \frac{ A è }{ è }\)。
余弦的定义:在 Rt△\(ABC\)中,∠\(C = 90 °\),\(\cos A = \frac{ A é è }{ è }\)。
特殊角的正弦、余弦值:30°、45°、60° 的正弦和余弦值(回顾表格)。
思考问题: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是否也有固定规律?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正切。
幻灯片 3:正切的定义
定义:在 Rt△\(ABC\)中,∠\(C = 90 °\),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的正切,记作\(\tan A\),即:\(
\tan A = \frac{ A è }{ A é è } = \frac{BC}{AC} = \frac{a}{b}
\)
符号解读:“\(\tan\)” 是正切的符号,读作 “滩金特”,\(\tan A\)表示一个整体,不是\(\tan\)与\(A\)的乘积。
注意事项:
正切的定义仅适用于直角三角形。
比值与直角三角形的大小无关,只与锐角的度数有关。
比值没有单位,是一个正数(因为边长为正数)。
幻灯片 4:正切定义的应用
图形示例:在 Rt△\(ABC\)中,∠\(C = 90 °\),\(BC = 3\),\(AC = 4\),则\(\tan A = \frac{BC}{AC} = \frac{3}{4}\)。
角度与正切值的关系:锐角的正切值随角度的增大而增大(后续会深入学习)。
特殊说明:对于∠\(B\),同样有\(\tan B = \frac{ B è }{ B é è } = \frac{AC}{BC} = \frac{b}{a}\)。
幻灯片 5:30° 角的正切值
推导过程:如图,在 Rt△\(ABC\)中,∠\(C = 90 °\),∠\(A = 30 °\),设\(BC = a\),则\(AB = 2a\),由勾股定理得\(AC = \sqrt{3}a\)。
∠\(A\)的对边为\(BC = a\),邻边为\(AC = \sqrt{3}a\)。
根据正切定义,\(\tan 30 ° = \frac{BC}{AC} = \frac{a}{\sqrt{3}a} = \frac{\sqrt{3}}{3}\)(分母有理化后)。
结论:\(\tan 30 ° = \frac{\sqrt{3}}{3}\)。
幻灯片 6:45° 角的正切值
推导过程:如图,在 Rt△\(ABC\)中,∠\(C = 90 °\),∠\(A = 45 °\),设\(AC = BC = a\)。
∠\(A\)的对边为\(BC = a\),邻边为\(AC = a\)。
根据正切定义,\(\tan 45 ° = \frac{BC}{AC} = \frac{a}{a} = 1\)。
结论:\(\tan 45 ° = 1\)。
幻灯片 7:60° 角的正切值
推导过程:如图,在 Rt△\(ABC\)中,∠\(C = 90 °\),∠\(A = 60 °\),设\(AC = a\),则\(BC = \sqrt{3}a\)。
∠\(A\)的对边为\(BC = \sqrt{3}a\),邻边为\(AC = a\)。
根据正切定义,\(\tan 60 ° = \frac{BC}{AC} = \frac{\sqrt{3}a}{a} = \sqrt{3}\)。
结论:\(\tan 60 ° = \sqrt{3}\)。
幻灯片 8:特殊角的正切值总结
锐角 α
30°
45°
60°
\(\tan ±\)
\(\frac{\sqrt{3}}{3}\)
\(1\)
\(\sqrt{3}\)
记忆技巧:30° 的正切值为\(\frac{\sqrt{3}}{3}\),60° 的正切值为\(\sqrt{3}\),二者互为倒数;45° 的正切值为 1,容易记忆。
重要说明:特殊角的正切值是解决直角三角形问题的重要工具,需准确记忆。
幻灯片 9:例题讲解 1 - 直接计算正切值
题目:在 Rt△\(ABC\)中,∠\(C = 90 °\),\(AC = 5\),\(BC = 12\),求\(\tan A\)和\(\tan B\)的值。
解答:
∠\(A\)的对边为\(BC = 12\),邻边为\(AC = 5\),因此\(\tan A = \frac{BC}{AC} = \frac{12}{5}\)。
∠\(B\)的对边为\(AC = 5\),邻边为\(BC = 12\),因此\(\tan B = \frac{AC}{BC} = \frac{5}{12}\)。
答:\(\tan A = \frac{12}{5}\),\(\tan B = \frac{5}{12}\)。
幻灯片 10:例题讲解 2 - 利用特殊角正切值求边长
题目:在 Rt△\(ABC\)中,∠\(C = 90 °\),∠\(A = 60 °\),\(AC = 4\),求∠\(A\)的对边\(BC\)的长度。
解答:
根据正切的定义,\(\tan 60 ° = \frac{BC}{AC} = \sqrt{3}\)。
已知\(AC = 4\),代入得\(\frac{BC}{4} = \sqrt{3}\)。
解得\(BC = 4\sqrt{3}\)。
答:∠\(A\)的对边\(BC\)的长度为\(4\sqrt{3}\)。
幻灯片 11:用计算器求锐角的正切值
操作步骤:
确认计算器处于 “度” 模式(屏幕显示 “D”)。
输入锐角的度数。
按下 “tan” 键,即可得到该锐角的正切值(结果通常保留四位小数)。
示例:求\(\tan 25 °\)的值。
操作:输入 “25”→按下 “tan”→显示结果约为\(0.4663\)。
结论:\(\tan 25 ° 0.4663\)。
幻灯片 12:例题讲解 3 - 用计算器求正切值
题目:用计算器求下列锐角的正切值(结果保留四位小数)。
(1)\(35 °\) (2)\(70 °18'\)
解答:
(1)按计算器操作:输入 “35”→“tan”,得到\(\tan 35 ° 0.7002\)。
(2)先将\(70 °18'\)转换为度:\(18' = 0.3 °\),即\(70 °18' = 70.3 °\)。输入 “70.3”→“tan”,得到\(\tan 70 °18' 2.8006\)。
答:(1)\(0.7002\);(2)\(2.8006\)。
幻灯片 13:课堂练习 1 - 基础应用
题目:
填空:\(\tan 30 ° = \),\(\tan 45 ° = \),\(\tan 60 ° = \)______。
在 Rt△\(ABC\)中,∠\(C = 90 °\),\(BC = 6\),\(AC = 8\),则\(\tan A = \),\(\tan B = \)。
用计算器求:\(\tan 42 ° \),\(\tan 80 ° \)。
答案
\(\frac{\sqrt{3}}{3}\),\(1\),\(\sqrt{3}\)
\(\frac{3}{4}\),\(\frac{4}{3}\)(\(\tan A = \frac{BC}{AC} = \frac{6}{8} = \frac{3}{4}\),\(\tan B = \frac{AC}{BC} = \frac{8}{6} = \frac{4}{3}\))
0.9004,5.6713(具体数值以计算器为准)
幻灯片 14:课堂练习 2 - 能力提升
题目:在 Rt△\(ABC\)中,∠\(C = 90 °\),\(\tan A = \frac{\sqrt{3}}{3}\),\(AC = 6\sqrt{3}\),求\(BC\)的长度和∠\(B\)的正切值。
解答提示:
由\(\tan A = \frac{\sqrt{3}}{3}\)可知∠\(A = 30 °\)。
\(BC = AC \tan A = 6\sqrt{3} \frac{\sqrt{3}}{3} = 6\)。
∠\(B = 60 °\),\(\tan B = \sqrt{3}\)(或\(\tan B = \frac{AC}{BC} = \frac{6\sqrt{3}}{6} = \sqrt{3}\))。
幻灯片 15:易错点提醒
混淆 “对边” 和 “邻边” 的概念,将∠\(A\)的邻边当作对边代入正切公式。
记忆特殊角正切值时出现错误,如将\(\tan 30 °\)记为\(\sqrt{3}\),\(\tan 60 °\)记为\(\frac{\sqrt{3}}{3}\)。
使用计算器求正切值时未切换到 “度” 模式,导致结果错误。
计算含有度分秒的锐角正切值时,未将分秒转换为度。
幻灯片 16:课堂小结
正切的定义:在 Rt△中,锐角的正切等于它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即\(\tan A = \frac{ A è }{ A é è }\)。
特殊角的正切值:30°、45°、60° 的正切值分别为\(\frac{\sqrt{3}}{3}\)、\(1\)、\(\sqrt{3}\),需准确记忆。
计算器求正切值:确认 “度” 模式,输入角度(度分秒转换为度),按下 “tan” 键,结果保留四位小数。
核心应用:计算锐角的正切值,已知正切值和一条直角边求另一条直角边的长度。
幻灯片 17:课后作业
基础题
计算:\(\tan 30 ° + \tan 45 ° - \tan 60 °\)。
在 Rt△\(ABC\)中,∠\(C = 90 °\),\(BC = 5\),\(AC = 5\),求\(\tan A\)和\(\tan B\)的值。
用计算器求:\(\tan 22 °\),\(\tan 55 °40'\)(保留四位小数)。
提高题
在 Rt△\(ABC\)中,∠\(C = 90 °\),\(\tan B = \sqrt{3}\),\(BC = 2\),求\(AC\)的长度和∠\(A\)的正切值。
已知在 Rt△中,一个锐角为\( ±\),\(\sin ± = \frac{3}{5}\),求\(\tan ±\)的值。
2025-2026学年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4.4.1仰角、俯角问题
第4章 锐角三角形
a
i
T
u
j
m
i
a
N
g
某探险者某天到达如
图所示的点 A 处时,准备
估算出离他的目的地——
海拔 3 500 m 的山峰顶点
B 处的水平距离. 他能想
出一个可行的办法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你也行.
.
A
B
.
.
问题引入
解与仰俯角有关的问题
如图,在进行测量时,从下往上看,视线与水平线上方的夹角叫做仰角;从上往下看,视线与水平线下方的夹角叫做俯角.
例 1 热气球的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看一栋高楼顶部的仰角为 30°,看这栋高楼底部的俯 角为 60°,热气球与高楼的水平距离为 120 m,这栋高楼
有多高(结果精确到 0.1 m).
A
B
C
D
α
β
仰角
水平线
俯角
分析:我们知道,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是仰角,视线在水平线下方的是俯角,因此,在图中,α = 30°,β = 60°.
典例精析
在 Rt△ABD 中,α = 30°,AD = 120,所以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可求出 BD 的长;同理可求出 CD 的长,进而求得 BC 的长,即这栋楼的高度.
解:如图,α = 30°,β = 60°, AD = 120.
答:这栋楼高约为 277.1 m.
A
B
C
D
α
β
建筑物 BC 上有一旗杆 AB,由距 BC 40 m 的 D 处观察旗杆顶部 A 的仰角为 54°,观察底部 B 的仰角为 45°,求旗杆的高度(精确到 0.1 m).
A
B
C
D
40 m
54°
45°
A
B
C
D
40 m
54°
45°
解:在等腰 Rt△BCD 中,∠ACD = 90°,
BC = DC = 40 m.
在 Rt△ACD 中,
∴AB = AC-BC ≈ 55.1-40 = 15.1 (m).
练一练
从而,BC = 1000×tan 25° ≈ 466.3(m)
BD = 466.3 + 1.7 = 468 ( m ).
答:上海东方明珠塔的高度 BD
为 468 m.
解:如图,在Rt△ABC 中,∠BAC = 25°,AC = 1000 m,
因此
例2 如图,在离上海东方明珠塔底部 1000 m 的 A 处,用仪器测得塔顶的仰角∠BAC为 25°,仪器距地面高 AE 为1.7 m.求上海东方明珠塔的高度 BD (结果精确到 1 m).
B
C
A
D
25°
E
C
例3 如图,小明想测量塔 AB 的高度.他在 D 处仰望塔顶,测得仰角为 30°,再往塔的方向前进 50 m 至 C 处.测得仰角为 60°,小明的身高 1.5 m. 那么该塔有多高 (结果精确到 1 m),你能帮小明算出该塔有多高吗
D′
A
B′
B
D
C′
C
分析:由图可知,塔高 AB 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 AB′ 可以在 Rt△AD′B′ 和 Rt△AC′B′ 中利用仰角的正切值求出,B′B 与 D′D 相等.
解:如图,设 AB′ = x m.
由题意知∠AD′B′ = 30°,∠AC′B′ = 60°, D′C′ = 50 m.
∴∠D′AB′ = 60°,∠C′AB′ = 30°,D′C′ = 50 m ,
D′
A
B′
B
D
C′
C
如图,直升飞机在长 400 米的跨江大桥 AB 的上方 P 点处,在大桥的两端测得飞机的仰角分别为 37° 和 45°,求飞机的高度.(结果
取整数. 参考数据:
sin 37° ≈ 0.8,cos37° ≈ 0.6,
tan 37° ≈ 0.75)
A
B
37°
45°
400 米
P
练一练
A
B
O
37°
45°
400 米
P
在 Rt△POB 中,∠PBO = 45°,
在 Rt△POA 中,∠PAB = 37°,
∴ OB = PO = x 米.
解得 x = 1200.
解:作 PO⊥AB 交 AB 的延长线于点 O,设 PO = x 米.
即
故飞机的高度为 1200 米.
1. 如图①,在高出海平面 100 米的悬崖顶
A 处,观测海平面上一艘小船 B,并测
得它的俯角为 45°,则船与观测者之间
的水平距离 BC =_____米.
2. 如图②,两建筑物 AB 和 CD 的水平距
离为 30 米,从 A 点测得 D 点的俯角为
30°,测得 C 点的俯角为 60°,则建筑
物 CD 的高为_____米.
100
图①
B
C
A
图②
B
C
A
D
30°
60°
3. 如图,为测量松树 AB 的高度,一个人站在距松树
15 米的 E 处,测得仰角∠ACD = 52°,已知人的高
度是 1.72 米,则树高 (精确到 0.1 米).
A
D
B
E
C
20.9 米
4. 如图,在电线杆上离地面高度 5 m 的 C 点处引两根
拉线固定电线杆,一根拉线 AC 和地面成 60° 角,
另一根拉线 BC 和地面成 45° 角.则两根拉线的总
长度为 m (结果
用带根号的数的形式表示).
5. 目前世界上最高的电视塔是广州新电视塔.如图所示,新电视塔高 AB 为 610 米,远处有一栋大楼,某人在楼底 C 处测得塔顶B的仰角为 45°,在楼顶 D 处测得塔顶 B 的仰角为 39°.(tan39°≈0.81)
(1) 求大楼与电视塔之间的距离AC;
解:由题意,AC=AB=610(米).
(2) 求大楼的高度 CD(精确到 1 米).
解:DE=AC=610(米),
在 Rt△BDE 中,tan∠BDE= .
故 BE=DE · tan39°.
∴ CD=AE=AB-BE=AB - DE · tan39°
=610-610×tan39° ≈ 116(米).
45°
30°
O
B
A
200 米
6. 如图,直升飞机悬停在高为 200 米的大楼 AB 上方 P
点处,从大楼的顶部和底部测得飞机的仰角为 30° 和
45°,求飞机的高度 PO.
P
解:如图,过点 P 作 PC⊥BA 交 BA 的延长线于点 C.
C
则∠PBO =∠CPB = 45°,∠CPA = 30°.
∴ PC = BC = 200 + AC,tan30° =
∴ AC = 米.
∴ PO = BC = 米.
知识点1 与仰角、俯角有关的应用问题
1.如图,从点观测点 的俯角与下面哪个角相等?( )
D
(第1题)
A. B. C. D.
返回
2.已知,两点,若从点观测点的仰角为 ,则从点观测点 的俯
角为( )
A
A. B. C. D.
返回
3.如图,已知一台观测车对空中目标进行观测,观测车从点 沿直线行
驶到点的过程中(,, 三点在同一平面内),仰角将( )
C
(第3题)
A.增大 B.减小
C.先增大,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
返回
(第4题)
4.[2025长沙校级月考]如图,一架飞机在空中
处检测到正下方地面上一目标 ,此时飞机的飞行
高度为,从飞机上看地面上的指挥台 的
俯角 ,此时, 的距离为( )
B
A. B.
C. D.
返回
5.如图,小刚、小丽分别从甲、乙两栋大楼的楼顶, 处观测地面上
的点,测得俯角分别为 , ,则 _____.
(第5题)
返回
(第6题)
6.[2024南通中考]社团活动课上,九年级学习小组测量
学校旗杆的高度.如图,他们在处测得旗杆顶部 的仰角
为 ,,则旗杆的高度为_____ .
返回
(第7题)
7.[教材P125“做一做”变式] 如图,测角仪 竖直放
在距建筑物底部的位置,在 处测得建筑物顶端
的仰角为 .若测角仪的高度是,则建筑物
的高度约为____ .(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参考数
据:,, )
9.3
返回
利用仰俯角解直角三角形
仰角、俯角的概念
运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仰角、俯角问题
模型一
模型二
模型三
模型四
仰角、俯角问题的常见基本模型:
A
D
B
E
C
C
D
A
B
A
C
B
D
必做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
选做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