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2.1.1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
在数学的代数领域中,方程是解决各类问题的重要工具。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从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逐步接触到更为复杂的方程类型。一元二次方程作为代数方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在实际生活与数学理论研究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将带领大家深入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理解其定义、一般形式以及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模型。
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一)实际问题引出方程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常常会列出各种方程。例如,学校要建一个面积为\(150\)平方米的长方形自行车棚,已知车棚的长比宽多\(5\)米,设车棚的宽为\(x\)米,那么长为\((x + 5)\)米。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 “面积 = 长 × 宽”,可得到方程\(x(x + 5) = 150\)。
再如,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和为\(14\)厘米,面积为\(24\)平方厘米。设一条直角边的长度为\(x\)厘米,则另一条直角边的长度为\((14 - x)\)厘米。由直角三角形面积公式 “面积 = \(\frac{1}{2}\)× 一条直角边 × 另一条直角边”,可列出方程\(\frac{1}{2}x(14 - x) = 24\)。
(二)定义剖析
观察方程\(x(x + 5) = 150\),将其展开得到\(x^{2}+5x = 150\),进一步变形为\(x^{2}+5x - 150 = 0\);方程\(\frac{1}{2}x(14 - x) = 24\),展开并整理可得\(-\frac{1}{2}x^{2}+7x - 24 = 0\),两边同时乘以\(-2\)化为\(x^{2}-14x + 48 = 0\)。
像这样,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三)定义要点强调
“一元”:方程中只存在一个未知数,如上述方程中都只有\(x\)这一个未知数。
“二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像\(x^{2}\)这样的项体现了二次的特征。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是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若方程中最高次项次数不是\(2\),则不是一元二次方程,例如\(3x + 5 = 0\)是一元一次方程,因为未知数\(x\)的最高次数是\(1\)。
“整式方程”:方程的两边都是整式。整式是单项式和多项式的统称,单项式如\(3x\)、\( - 5\)等,多项式如\(x^{2}+5x\)、\(x^{2}-14x + 48\)等。若方程中含有分式,如\(\frac{1}{x}+x^{2}=3\),就不是整式方程,也就不是一元二次方程。
二、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一般形式呈现
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 + c = 0\)(\(a\neq0\)),这种形式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例如在方程\(x^{2}+5x - 150 = 0\)中,二次项是\(x^{2}\),二次项系数\(a = 1\);一次项是\(5x\),一次项系数\(b = 5\);常数项\(c = - 150\)。在方程\(x^{2}-14x + 48 = 0\)中,\(a = 1\),\(b = - 14\),\(c = 48\)。
(二)\(a\neq0\)的原因
在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 + c = 0\)中,明确规定\(a\neq0\)。这是因为若\(a = 0\),那么方程就变为\(bx + c = 0\),此时未知数\(x\)的最高次数为\(1\),方程就不再是一元二次方程,而是一元一次方程了。例如,当\(a = 0\),\(b = 3\),\(c = 5\)时,方程\(ax^{2}+bx + c = 0\)就变成了\(3x + 5 = 0\),这显然不符合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三)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的步骤
去分母:若方程中含有分母,通过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掉分母。例如方程\(\frac{1}{2}x^{2}-\frac{1}{3}x = 1\),分母\(2\)和\(3\)的最小公倍数是\(6\),方程两边同时乘以\(6\),得到\(3x^{2}-2x = 6\)。
去括号:如果方程中有括号,根据乘法分配律将括号去掉。如方程\(2(x^{2}+3x - 1)=5x\),去括号后变为\(2x^{2}+6x - 2 = 5x\)。
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左边,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注意移项要变号。对于\(2x^{2}+6x - 2 = 5x\),移项后得到\(2x^{2}+6x - 5x - 2 = 0\)。
合并同类项:将方程左边的同类项进行合并,化为\(ax^{2}+bx + c = 0\)的形式。上式进一步合并同类项后为\(2x^{2}+x - 2 = 0\),此时就化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三、从实际问题构建一元二次方程模型
(一)构建步骤与实例
分析题意: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问题所描述的实际情境,明确已知量和未知量。例如,某商场销售一批名牌衬衫,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盈利\(40\)元。为了扩大销售,增加盈利,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经调查发现,如果每件衬衫每降价\(1\)元,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2\)件。设每件衬衫降价\(x\)元,那么现在每件衬衫的盈利为\((40 - x)\)元,每天可以销售的衬衫数量为\((20 + 2x)\)件。
找出等量关系:根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找出能够表示问题中各种数量关系的等式。在上述例子中,“每天的盈利 = 每件的盈利 × 每天销售的件数” 就是本题的等量关系。
列出方程:将已知量和用未知数表示的未知量代入等量关系中,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由上述等量关系可得方程\((40 - x)(20 + 2x)=1200\)。展开并整理这个方程:\(
\begin{align*}
&(40 - x)(20 + 2x)=1200\\
&800 + 80x - 20x - 2x^{2}=1200\\
& - 2x^{2}+60x + 800 - 1200 = 0\\
& - 2x^{2}+60x - 400 = 0\\
&x^{2}-30x + 200 = 0
\end{align*}
\)
(二)注意事项
准确理解题意:对实际问题中的条件和要求要理解透彻,避免错误解读导致等量关系找错。例如,在行程问题中,若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理解错误,就无法正确列出方程。
合理设未知数:选择合适的未知量设为\(x\),设未知数的方式要便于后续列方程和求解。一般设与其他量关系较为密切、能够方便表示其他量的未知量为\(x\)。
检验方程合理性:列出方程后,要检查方程是否符合实际问题的逻辑。例如,在涉及物品数量、长度、面积等实际量的问题中,方程的解应该是符合实际意义的正数,若解出的结果为负数或不符合实际情况,需要检查方程的列法是否有误。
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我们可以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各种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展示了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在后续的学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以便更好地运用它解决更多复杂的问题。
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2.1.1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a
i
T
u
j
m
i
a
N
g
1. 我们学过的方程有哪些?
一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
分式方程
2. 判断下列方程是我们学过的哪类方程?
(1)5x+3 = 8
(2)x + y = 8
(3)
一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
分式方程
地毯问题
幼儿园活动教室矩形地面的长为 8 m,宽为 5 m,现准备在地面的正中间铺设一块面积为 18 m2 的地毯,四周未铺地毯的条形区域的宽度都相同.
8 m
5 m
已知量:
未知量:
矩形地面的长、宽
地毯的面积
地毯的长、宽
条形区域的宽
8 m
5 m
已知量:
未知量:
矩形地面的长、宽
地毯的面积
地毯的长、宽
条形区域的宽
你能找出地毯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吗?
地毯问题
地毯的长×宽 = 18m2
地毯的长+2倍条形区域的宽 = 8m
地毯的宽+2倍条形区域的宽 = 5m
幼儿园活动教室矩形地面的长为 8 m,宽为 5 m,现准备在地面的正中间铺设一块面积为 18 m2 的地毯,四周未铺地毯的条形区域的宽度都相同.
8 m
5 m
你能求出这个宽度吗?
地毯问题
如果设所求的宽为 x m ,
那么地毯的长为 m,
宽为 m,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 8-2x )
( 5-2x )
(8-2x )(5-2x ) = 18
(8-2x )(5-2x ) = 18
40 - 16x -10x + 4x2 = 18
2x2 -13x +11 = 0
(去括号)
(移项、合并同类项)
幼儿园活动教室矩形地面的长为 8 m,宽为 5 m,现准备在地面的正中间铺设一块面积为 18 m2 的地毯,四周未铺地毯的条形区域的宽度都相同.
你能求出这个宽度吗?
地毯问题
连续整数问题
观察下面等式:
102+112+122 =132+142
你还能找到其他的五个连续整数,使前三个数的平方和等于后两个数的平方和吗?
如果设五个连续整数中的第一个数为 x,那么后面四个数依次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x2 + (x+1)2 + (x+ 2)2 = (x+3)2 + (x+4)2
x+1
x+2
x+3
x+4
x2 + (x+1)2 + (x+ 2)2 = (x+3)2 + (x+4)2
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
x2 - 8x -20 = 0
梯子滑动问题
如图,一个长为 10 m 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 8 m.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 1 m,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
10 m
8 m
几何画板.GSP
梯子滑动问题
如图,一个长为 10 m 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 8 m.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 1 m,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
7 m
1 m
10 m
6 m
解:由勾股定理可知,滑动前梯子底端距墙 m.
6
如果设梯子底端滑动 x m,那么滑动后梯子底端距墙_______m.
(x+6)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72+(x+6)2 = 102
72+(x+6)2 = 102
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
x2 +12 x -15 = 0
(8-2x )(5-2x ) = 18
2x2 -13x +11 = 0
x2 + (x+1)2 + (x+ 2)2 = (x+3)2 + (x+4)2
x2 - 8x -20 = 0
72+(x+6)2 = 102
x2 +12 x -15 = 0
由上面三个问题,我们可以得到三个方程:
议一议
上述三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上面的方程都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x 的整式方程,
并且都可以化为 ax2+bx+c=0 (a,b,c为常数,a≠0)的形式,
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
我们把 ax2+bx+c=0(a,b,c为常数,a≠0) 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x2
bx
c
二次项
一次项
常数项
a
b
二次项系数
一次项系数
返回
D
1.
下列方程中,一定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是( )
返回
2.
D
若关于x的方程(m-1)x2-2x-1=0是一元二次方程,则m的取值范围是( )
A.m≥1
B.m<-1
C.m≠-1
D.m≠1
返回
3.
[教材P32习题T2变式] 填表:
方程 一般形式 二次项系数 一次项系数 常数项
x2=3x-10
3=10x2
2x-5x2=0
x(x+7)=8
x2-3x+10=0 1 -3 10
10x2-3=0 10 0 -3
5x2-2x=0 5 -2 0
x2+7x-8=0 1 7 -8
返回
4.
[2025咸阳模拟] 某小区有一块正方形的空地,从这块空地上划出部分区域进行绿化(图中阴影部分),原空地一边减少了1 m,另一边减少了2 m,剩余空地的面积为20 m2,求原正方形空地的边长.设原正方形空地的边长为x m,则可列方程为( )
A.(x+1)(x+2)=20
B.x2-3x+18=0
C.(x-1)(x-2)=20+2
D.(x-1)(x-2)=20
D
返回
5.
x(x+2)=195
两个相邻奇数的积是195,求这两个奇数.设较小的奇数为x,则可列方程为_____________.
返回
6.
C
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x2-(m+1)x=x(x+1)化为一般形式后二次项系数为1,一次项系数为-1,则m的值为( )
A.1
B.3
C.-1
D.0
返回
7.
x2+(x+6.8)2=102
[2025大连月考] 《九章算术》中记载:“今有户高多于广六尺八寸,两隅相去适一丈,问户高、广各几何?”大意是:有一形状是矩形的门,它的高比宽多6尺8寸,它的对角线长1丈,问它的高与宽各是多少?设矩形门的宽为x尺,则依题意所列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1丈=10尺,1尺=10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小结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x 的整式方程,
并且都可以化为 ax2+bx+c=0 (a,b,c为常数,a≠0)的形式,
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我们把 ax2+bx+c=0(a,b,c为常数,a≠0) 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课堂小结
ax2
bx
c
二次项
一次项
常数项
a
b
二次项系数
一次项系数
必做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
选做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