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精卫填海》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3.《精卫填海》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8 11:1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精卫填海》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1.《精卫填海》是部编教材中的第三篇文言文,选自《山海经·北山经》。它在单元中承担着让学生把握神话主要内容、感受神奇想象与鲜明人物形象的任务。本文讲述了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去东海游玩时不幸溺水,化为精卫鸟,衔来西山木石填塞东海的故事,塑造了坚韧执着的精卫形象。课文非常简短,虽只有两句话,而故事充满神奇的想象,精卫的形象跃然纸上。此篇课文的设置旨在通过学习,能发展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培养想象力,助力文化自信素养形成,还蕴含着坚韧执着、不屈不挠的正确价值观念,引导学生直面困难、坚守信念。
2.文中多为单音节词,有的与现代汉语的意思接近,如,“溺”是溺水、淹没的意思,“故”是因此的意思,“堙”是填塞的意思;有的与现代汉语的意思有区别,如,“少女”在文中是“小女儿”的意思。
3.课文插图生动形象,左上角是一只羽翼鲜艳、白喙赤足的精卫鸟,它嘴里叼着石子,正振翅高飞;下方和左上方是滔天巨浪。面对汹涌澎湃的东海,精卫目光坚毅,毫无畏惧,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精卫的坚韧与执着。
【学情分析】
1.已通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下册《守株待兔》初步接触文言文,对“曰、皆、走、释”等基础文言词汇有模糊印象,知晓“借助注释理解文意”的基本方法,但对“故、堙”等新词汇仍陌生,且对文言文凝练、简洁的语言特点理解不深,易用现代文表达习惯套用文言句式。
2.《司马光》是历史故事,《守株待兔》是寓言故事,学生对“文言文可承载不同文体”有初步感知,但未系统接触神话类文言文,对“神话中‘人化神/兽’的想象奇特”“寄托精神情感”的核心特点缺乏认知,易将精卫“化鸟填海”的情节当作普通故事看待。
3.对《精卫填海》中“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等句子,易按现代文习惯随意断句(如误读为“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对“堙”等生僻字读音需依赖拼音,难以自主把握文言句子的停顿节奏,更无法通过朗读体现精卫填海的执着语气,教师要指导朗读,需范读。
4.故事内容简单熟悉 学生对故事内容兴趣大,但篇章简短用自己语言描述起因讲过结果难度大,需要借助支架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目标】
1语言运用.会认“少、曰、溺、返”四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少”。会写4个生字。
2思维能力.能正确断句、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审美创造.结合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讲清精卫填海的故事,按照理起因、经过和结果的事情发展顺序。
【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讲清精卫填海的故事,梳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学习任务单、朗读音频。
【教学流程与学习任务单设计】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约3分钟)
1.活动:播放《精卫填海》动画片段。
2.提问: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用一句话说说吗?
3.过渡:今天,我们一起回到文字的源头,学习这篇古老的神话——《精卫填海》。看看古人是用怎样精炼的语言讲述这个动人故事的。
(设计意图:利用生动有趣的动画视频作为切入点,能够迅速吸引四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看到了什么”,既是口头表达的训练,也是对故事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概括能力的培养。此环节旨在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并自然引出课题,引导学生从直观的视觉形象过渡到抽象的文字学习,为后续的文言文阅读做好铺垫。)
初读课文,任务驱动——攻克“朗读关”(约10分钟)
教学流程:
1.学生自由练读,完成任务单1、2。
2.教师范读,学生聆听并划分节奏(任务单3)。
3.小组合作,互读互评(任务单4)。
4.全班展示朗读,教师相机指导难读句子的节奏(如:“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设计意图: 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本环节通过“任务单(一)”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攻克朗读难点。首先通过自由练读和辨音练习扫清字词障碍;接着通过聆听范读、划分节奏,让学生直观感知文言文的音韵美和节奏感,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断句;最后通过小组合作互读互评,在实践与交流中巩固朗读技巧,提升朗读的流利度和节奏感。整个设计遵循了从个体学习到合作学习、从模仿到实践的规律,旨在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和正确、流利朗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任务驱动——攻克“理解关”(约10分钟)
教学流程:
1.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单(二)的第1题,实现初步的“文白对译”。
2.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完成第2题,将文字与形象结合,感受精卫的坚毅与行动的艰难。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尝试连起来说说课文大意。
4.指名全班交流,教师小结理解文言文的方法(看注释、观插图、联上下文)。
(设计意图: 理解文意是本节课的重点。本环节设计的“任务单(二)”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的“借助注释”这一核心方法,通过“文白对译”的填空练习,将文言词汇与现代汉语意思建立联系,化难为易,初步疏通文意。同时,巧妙利用教材插图这一重要资源,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将文字描述转化为具体形象,深刻感受精卫鸟的坚毅神态与东海波涛的汹涌,加深对关键词句(如“常衔……以堙……”)所蕴含情感的体会。小组交流和大班分享则促进了思维碰撞,教师适时小结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自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意识。)
四、讲述想象,任务驱动——攻克“表达关”(约10分钟)
教学流程:
1.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单(三)的第1题,梳理故事脉络。
2.学生借助脉络图,练习讲述故事(第2题)。教师鼓励学生加入合理的想象,如女娃游玩时的快乐、溺水时的无助、化为精卫后的决心等。
3.邀请学生上台讲述,师生共同评价。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实现语言的内化与运用。“任务单(三)”首先通过填写“起因、经过、结果”的脉络图,帮助学生清晰把握故事结构,为有条理地讲述故事搭建支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加入合理的想象来丰富故事细节,这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化和再创造,更是对学生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训练。从梳理到讲述,从书面到口头,设计遵循了语言学习的规律,旨在引导学生将凝练的文言文转化为生动具体的现代语言,实现从“读懂”到“讲好”的跨越,从而更深入地把握神话故事的内容与情感。)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约2分钟)
1.背诵:利用任务单(一)的节奏提示和任务单(三)的故事脉络图,尝试背诵课文。
2.小结:精卫以其弱小的身躯,对抗浩瀚的大海,这种精神穿越千年,依然激励着我们。课后,可以把这个故事和你感受到的精神讲给家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