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1锐角三角函数 课件2025-2026学年数学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4.3.1锐角三角函数 课件2025-2026学年数学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华东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11-11 15:42:40

文档简介

幻灯片 1:封面
标题:24.3.1 锐角三角函数
副标题: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的对应关系
适用教材:华东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具体姓名]
授课班级:[具体班级]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
设计思路:以 “实际问题→概念引入→定义推导→性质应用” 为逻辑,聚焦正弦、余弦、正切的核心概念
幻灯片 2:课程导入
情境展示:
图片 1:小明站在距离大楼底部 10 米处,测得大楼顶部的仰角为 30°,想知道大楼的高度,但仅用直角三角形性质无法直接计算(已知邻边,求对边,需新的数学工具)。
图片 2:梯子靠在墙上,梯子长度为 5 米,与地面的夹角为 60°,想知道梯子底部到墙的距离(已知斜边,求邻边,需边与角的定量关系)。
复习回顾:
提问:在直角三角形中,30° 角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这是边与角的定性关系。那对于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之间是否存在固定的比例关系呢?
引导提问:当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对边与邻边的比值是否固定?这些固定的比值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锐角三角函数”,它能帮我们解决上述实际问题。
幻灯片 3:锐角三角函数的基础 —— 固定锐角的边长比例不变
探究活动:
画图操作:
画 Rt△ABC,∠C=90°,∠A=30°,测量各边长度:设 BC=1cm,则 AB=2cm,AC=√3≈1.732cm;
再画 Rt△A'B'C',∠C'=90°,∠A'=30°,测量各边长度:设 B'C'=2cm,则 A'B'=4cm,A'C'=2√3≈3.464cm。
计算比例:
在 Rt△ABC 中:\(\frac{BC}{AB}=\frac{1}{2}\),\(\frac{AC}{AB}=\frac{\sqrt{3}}{2}\),\(\frac{BC}{AC}=\frac{1}{\sqrt{3}}\);
在 Rt△A'B'C' 中:\(\frac{B'C'}{A'B'}=\frac{2}{4}=\frac{1}{2}\),\(\frac{A'C'}{A'B'}=\frac{2\sqrt{3}}{4}=\frac{\sqrt{3}}{2}\),\(\frac{B'C'}{A'C'}=\frac{2}{2\sqrt{3}}=\frac{1}{\sqrt{3}}\)。
得出结论:当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如 30°)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对边与邻边的比值是固定不变的,与三角形的大小无关。
幻灯片 4:正弦函数(sin)的定义
定义阐述:
在 Rt△ABC 中,∠C=90°,对于锐角 A,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叫做∠A 的正弦,记作 sinA。
符号表示:\(\sin A = \frac{???A??????è??}{???è??} = \frac{BC}{AB}\)。
图形标注与示例:
如图,在 Rt△ABC 中,∠C=90°,BC=3,AB=5(∠A 的对边为 BC,斜边为 AB),则\(\sin A = \frac{3}{5}\);
若∠B 的对边为 AC,AC=4,则\(\sin B = \frac{AC}{AB} = \frac{4}{5}\)。
注意要点:
正弦值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
正弦值只与锐角的大小有关,与三角形的边长无关;
锐角的正弦值范围:0 < sinA < 1(因为对边 < 斜边,比值小于 1;边长为正,比值大于 0)。
幻灯片 5:余弦函数(cos)的定义
定义阐述:
在 Rt△ABC 中,∠C=90°,对于锐角 A,它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叫做∠A 的余弦,记作 cosA。
符号表示:\(\cos A = \frac{???A???é??è??}{???è??} = \frac{AC}{AB}\)。
图形标注与示例:
延续上图,Rt△ABC 中,∠C=90°,AC=4(∠A 的邻边为 AC),AB=5,则\(\cos A = \frac{4}{5}\);
∠B 的邻边为 BC,BC=3,则\(\cos B = \frac{BC}{AB} = \frac{3}{5}\)。
性质推导:
在 Rt△ABC 中,∠A + ∠B = 90°,则\(\sin A = \cos B\),\(\cos A = \sin B\)(如∠A=30°,∠B=60°,sin30°=cos60°=0.5,cos30°=sin60°=√3/2)。
注意要点:\(\sin A\)
\(\frac{BC}{AB}\)
0 < sinA < 1
\(\sin A = \cos B\)
余弦
邻边 / 斜边
\(\cos A\)
\(\frac{AC}{AB}\)
0 < cosA < 1
\(\cos A = \sin B\)
正切
对边 / 邻边
\(\tan A\)
\(\frac{BC}{AC}\)
tanA > 0
\(\tan A \cdot \tan B = 1\)
记忆口诀:
正弦:对边比斜边(“对斜”);
余弦:邻边比斜边(“邻斜”);
正切:对边比邻边(“对邻”)。
幻灯片 8:特殊锐角(30°、45°、60°)的三角函数值
推导与总结:
30° 角的三角函数值:
设 Rt△ABC 中,∠C=90°,∠A=30°,BC=1,则 AB=2,AC=√3;
\(\sin30?° = \frac{BC}{AB} = \frac{1}{2}\),\(\cos30?° = \frac{AC}{AB} = \frac{\sqrt{3}}{2}\),\(\tan30?° = \frac{BC}{AC} = \frac{1}{\sqrt{3}} = \frac{\sqrt{3}}{3}\)。
45° 角的三角函数值:
设 Rt△ABC 中,∠C=90°,∠A=45°,BC=1,则 AC=1,AB=√2;
\(\sin45?° = \frac{BC}{AB} = \frac{1}{\sqrt{2}} = \frac{\sqrt{2}}{2}\),\(\cos45?° = \frac{AC}{AB} = \frac{\sqrt{2}}{2}\),\(\tan45?° = \frac{BC}{AC} = 1\)。
60° 角的三角函数值:
设 Rt△ABC 中,∠C=90°,∠A=60°,BC=√3,则 AC=1,AB=2;
\(\sin60?° = \frac{BC}{AB} = \frac{\sqrt{3}}{2}\),\(\cos60?° = \frac{AC}{AB} = \frac{1}{2}\),\(\tan60?° = \frac{BC}{AC} = \sqrt{3}\)。
表格整理:
锐角 α
sinα
cosα
tanα
30°
\(\frac{1}{2}\)
\(\frac{\sqrt{3}}{2}\)
\(\frac{\sqrt{3}}{3}\)
45°
\(\frac{\sqrt{2}}{2}\)
\(\frac{\sqrt{2}}{2}\)
1
60°
\(\frac{\sqrt{3}}{2}\)
\(\frac{1}{2}\)
\(\sqrt{3}\)
幻灯片 9:课堂练习 1(基础三角函数值计算)
题目展示:
计算下列三角函数值:
\(\sin30?° + \cos60?°\);
\(\tan45?° - \sin45?° \cdot \cos45?°\);
\(\frac{\tan30?°}{\cos30?°}\)。
在 Rt△ABC 中,∠C=90°,AB=10,BC=5,求∠A 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
解答过程:
计算三角函数值:
\(\sin30?° + \cos60?° = \frac{1}{2} + \frac{1}{2} = 1\);
\(\tan45?° - \sin45?° \cdot \cos45?° = 1 - \frac{\sqrt{2}}{2} \times \frac{\sqrt{2}}{2} = 1 - \frac{2}{4} = \frac{1}{2}\);
\(\frac{\tan30?°}{\cos30?°} = \frac{\frac{\sqrt{3}}{3}}{\frac{\sqrt{3}}{2}} = \frac{\sqrt{3}}{3} \times \frac{2}{\sqrt{3}} = \frac{2}{3}\)。
求∠A 的三角函数值:
∠A 的对边为 BC=5,邻边为 AC,斜边为 AB=10;
由勾股定理,AC = \(\sqrt{AB^2 - BC^2} = \sqrt{10^2 - 5^2} = 5\sqrt{3}\);
\(\sin A = \frac{BC}{AB} = \frac{5}{10} = \frac{1}{2}\),\(\cos A = \frac{AC}{AB} = \frac{5\sqrt{3}}{10} = \frac{\sqrt{3}}{2}\),\(\tan A = \frac{BC}{AC} = \frac{5}{5\sqrt{3}} = \frac{\sqrt{3}}{3}\)。
答案:1. 1;\(\frac{1}{2}\);\(\frac{2}{3}\);2. \(\sin A = \frac{1}{2}\),\(\cos A = \frac{\sqrt{3}}{2}\),\(\tan A = \frac{\sqrt{3}}{3}\)。
幻灯片 10:课堂练习 2(实际问题应用)
题目展示:
小明站在距离大楼底部 O 点 12 米的 A 点处,测得大楼顶部 B 点的仰角为 30°(仰角是从水平线向上到目标的夹角,即∠OAB=30°),求大楼 OB 的高度(结果保留根号)。
解答过程:
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
由题意,OA⊥OB(大楼垂直地面),故△OAB 是 Rt△,∠AOB=90°,OA=12 米(∠OAB 的邻边),OB 是大楼高度(∠OAB 的对边),∠OAB=30°。
选择合适的三角函数:
已知邻边 OA,求对边 OB,且已知锐角∠OAB=30°,应使用正切函数(tanA = 对边 / 邻边)。
代入计算:
\(\tan???OAB = \frac{OB}{OA}\),即\(\tan30?° = \frac{OB}{12}\);
已知\(\tan30?° = \frac{\sqrt{3}}{3}\),代入得\(\frac{\sqrt{3}}{3} = \frac{OB}{12}\);
解得 OB = 12 × \(\frac{\sqrt{3}}{3}\) = 4√3 米。
答案:大楼 OB 的高度为 4√3 米(或约 6.93 米)。
幻灯片 11:课堂总结
知识梳理(框架图):

解题思路:
求三角函数值:
已知直角三角形边长:先确定锐角的对边、邻边、斜边,再代入定义计算;
已知特殊锐角(30°、45°、60°):直接用记忆的特殊值。
实际问题应用:
第一步: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明确已知条件(边或角)和所求量;
第二步:根据 “已知边” 和 “所求边” 的位置关系,选择合适的三角函数(对斜选 sin,邻斜选 cos,对邻选 tan);
第三步:代入数据计算,注意单位统一和结果格式(如保留根号)。
幻灯片 12:课后作业布置(分层设计)
2025-2026学年华东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24.3.1锐角三角函数
第24章 解直角三角形
a
i
T
u
j
m
i
a
N
g
1. 在 Rt△ABC 中,∠C = 90°,AB = 10,BC = 6,
AC = ______.
2.在 Rt△ABC 中,∠C = 90°,∠A = 30°,
AB = 10 cm,则 BC = cm,理由是
回顾与思考
8
5
30°所对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
.
任意画 Rt△ABC 和 Rt△A'B'C',使得∠C=∠C'=90°,∠A=∠A'=α,那么 与 有什么关系.能解释一下吗?
A
B
C
A'
B'
C'
锐角三角函数定义及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
探究归纳
在图中,由于∠C=∠C'=90°,∠A=∠A'=α,所以 Rt△ABC ∽ Rt△A'B'C'
这就是说,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 A 的度数一定时,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是一个固定值.
A
B
C
A'
B'
C'
如图,在 Rt△ABC 中,∠C=90°,∠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正弦(sine),记作 sin A , 即
A
B
C
c
a
b
对边
斜边
在图中,
∠A 的对边记作 a,
∠B 的对边记作 b,
∠C 的对边记作 c
归纳
例如,当∠A=30° 时,我们有
当∠A=45° 时,我们有
A
B
C
c
a
b
如图,在 Rt△ABC 中,∠C=90°,当锐角∠A 确定时,∠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就随之确定,此时,其他边之间的比是否也确定了呢?为什么?
B
对边 a
A
C
邻边 b
斜边 c
探究归纳
任意画 Rt△ABC 和 Rt△A'B'C',使得∠C=∠C'=90°,∠A=∠A'=α,那么 与 有什么关系?你能试着分析一下吗?
A
B
C
A'
B'
C'
探究归纳
这就是说,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 A 的度数一定时,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也是一个固定值.
在图中,由于∠C=∠C'=90°,∠A=∠A'=α,所以 Rt△ABC ∽ Rt△A'B'C'
A
B
C
A'
B'
C'
∠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余弦(cosine),记作 cos A,即
归纳
A
B
C
c
a
b
对边
斜边
在图中,
∠A 的对边记作 a,
∠B 的对边记作 b,
∠C 的对边记作 c
如图,在 Rt△ABC 中,∠C=90°,
正弦
余弦
注意:
1. sinA、cosA 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定义的,∠A 是锐角(注意数形结合,构造直角三角形).
2. sinA、 cosA 是一个比值(数值).
3. sinA、 cosA 的大小只与∠A 的大小有关,而与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无关.
当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的大小确定时,其对边与邻边比值也是唯一确定的吗?
探究归纳
如图,Rt△ABC 和 Rt△A′B′C′,∠C =∠C′ = 90°,∠A =∠A′ = α,问: 有什么关系?
AC
BC
A′C′
B′C′

A
B
C
A'
B'
C'
∵∠C =∠C′ = 90°,∠A =∠A′ = α,
∴Rt△ABC ∽ Rt△A′B′C′
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 的度数一定时,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
∠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是一个固定值.
如图,在 Rt△ABC 中,∠C=90°,∠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 的正切(tan),记作 tan A , 即
A
B
C
c
a
b
对边
斜边
在图中,
∠A 的对边记作 a,
∠B 的对边记作 b,
∠C 的对边记作 c
归纳
一个角的正切表示定值、比值、正值.
A
B
C

思考:锐角∠A的正切值可以等于 1 吗?为什么?可以大于 1 吗?
对于锐角∠A 的每一个确定的值,tan A 都有唯一的确定的值与它对应.
答:可以等于 1,此时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也可以大于 1.
延伸
1.如图,Rt△ABC 中,∠ACB = 90°,CD⊥AB,图中 sinB 可由哪两条线段的比求得.
D
C
B
A
解:在Rt△ABC中,
在Rt△BCD中,
因为∠B=∠ACD,所以
求一个角的正弦值,除了用定义直接求外,还可以转化为求和它相等角的正弦值.
2. 如图,在 Rt△ABC 中,∠C=90°,AB=10,BC=6,求 sinA、cosA、tanA 的值.
解:∵ ,
又∵
A
B
C
6
10
3. 如图,在 Rt△ABC 中,∠C=90°,cosA= ,求 sinA、tanA 的值.
解:∵ ,
A
B
C
∴设 AC = 15k,则 AB = 17k.
∴ .
4.填空:下图中∠ACB = 90°,CD⊥AB,垂足为 D.
A
B
C
D
(1) tan A =
=
AC
( )
CD
( )
(2) tan B =
=
BC
( )
CD
( )
BC
AD
BD
AC
5. 如图,在 Rt△ABC 中,∠C=90°,AC=8,tan A= ,求:sin A、cos B 的值.
A
B
C
8
解:
返回
【答案】C
返回
A
返回
B
返回
C
返回
【答案】D
返回
B
返回
D
在 Rt△ABC 中
定义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 sin A、cos A、tan A 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定义的,∠A 是锐角(注意数形结合,构造直角三角形).
2. sin A、 cos A、tan A 是一个比值(数值).
3. sin A、 cos A 、tan A 的大小只与∠A 的大小有关,而与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无关.
必做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
选做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