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2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课件2025-2026学年数学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4.3.2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课件2025-2026学年数学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华东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11-11 15:42:40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幻灯片 1:封面
标题:24.3.2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副标题:推导、记忆与应用 30°、45°、60° 角的三角函数
适用教材:华东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具体姓名]
授课班级:[具体班级]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
设计思路:以 “特殊三角形推导→值的整理记忆→多场景应用” 为逻辑,强化特殊角三角函数值的熟练运用
幻灯片 2:课程导入
复习回顾:
提问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谁能说说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分别是什么?(预设答案:在 Rt△ABC 中,∠C=90°,sinA = 对边 / 斜边,cosA = 邻边 / 斜边,tanA = 对边 / 邻边)
提问 2:对于固定的锐角,它的三角函数值是固定的还是随三角形大小变化的?(预设答案:固定的,只与锐角大小有关)
情境引导:
展示图片:建筑工人在搭建 30° 角的钢架时,需要根据三角函数值计算材料长度;数学考试中,常需快速用到 45°、60° 角的三角函数值解题。
引导提问:30°、45°、60° 是我们生活和学习中最常见的特殊锐角,它们的三角函数值有固定的数值,掌握这些数值能帮我们快速解决问题。今天我们就来推导、记忆并应用这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幻灯片 3:推导 30° 角的三角函数值
推导依据:含 30° 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 ——30° 角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
推导过程:
构造直角三角形:画 Rt△ABC,∠C=90°,∠A=30°,设∠A 对的直角边 BC=1(设为 1 方便计算)。
求斜边和另一直角边:
由性质,BC=1/2 AB,故斜边 AB=2BC=2;
由勾股定理,AC=√(AB - BC )=√(2 - 1 )=√3。
计算三角函数值:
sin30°=∠A 的对边 / 斜边 = BC/AB=1/2;
cos30°=∠A 的邻边 / 斜边 = AC/AB=√3/2;
tan30°=∠A 的对边 / 邻边 = BC/AC=1/√3=√3/3(分母有理化,规范书写)。
图形标注:在 Rt△ABC 中,标注∠A=30°,BC=1,AB=2,AC=√3,对应写出 sin30°、cos30°、tan30° 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幻灯片 4:推导 45° 角的三角函数值
推导依据:等腰直角三角形性质 —— 两直角边相等,斜边是直角边的√2 倍。
推导过程:
构造直角三角形:画 Rt△ABC,∠C=90°,∠A=45°,则∠B=45°,△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设直角边 BC=AC=1。
求斜边:
由勾股定理,AB=√(AC + BC )=√(1 + 1 )=√2。
计算三角函数值:
sin45°=∠A 的对边 / 斜边 = BC/AB=1/√2=√2/2(分母有理化);
cos45°=∠A 的邻边 / 斜边 = AC/AB=1/√2=√2/2;
tan45°=∠A 的对边 / 邻边 = BC/AC=1/1=1。
图形标注:在等腰 Rt△ABC 中,标注∠A=45°,AC=BC=1,AB=√2,清晰呈现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过程。
幻灯片 5:推导 60° 角的三角函数值
推导依据:含 30° 角的直角三角形中,60° 角是 30° 角的余角,可利用三角形边角对应关系推导。
推导过程:
构造直角三角形:沿用幻灯片 3 中的 Rt△ABC(∠C=90°,∠A=30°,BC=1,AB=2,AC=√3),此时∠B=60°(因为∠A+∠B=90°)。
确定 60° 角的对边、邻边:
∠B=60°,它的对边是 AC=√3,邻边是 BC=1,斜边仍为 AB=2。
计算三角函数值:
sin60°=∠B 的对边 / 斜边 = AC/AB=√3/2;
cos60°=∠B 的邻边 / 斜边 = BC/AB=1/2;
tan60°=∠B 的对边 / 邻边 = AC/BC=√3/1=√3。
对比总结:60° 角的三角函数值与 30° 角的三角函数值存在 “sin60°=cos30°,cos60°=sin30°,tan60°=1/tan30°” 的关系,印证了 “互余角的三角函数关系”。
幻灯片 6:特殊角三角函数值汇总表(重点记忆)
整理表格:将 30°、45°、60° 角的三角函数值系统整理,方便对比记忆:
锐角 α
正弦(sinα)
余弦(cosα)
正切(tanα)
30°
\(\frac{1}{2}\)
\(\frac{\sqrt{3}}{2}\)
\(\frac{\sqrt{3}}{3}\)
45°
\(\frac{\sqrt{2}}{2}\)
\(\frac{\sqrt{2}}{2}\)
1
60°
\(\frac{\sqrt{3}}{2}\)
\(\frac{1}{2}\)
\(\sqrt{3}\)
记忆技巧:
正弦值记忆:30°、45°、60° 的正弦值分子依次为√1、√2、√3,分母均为 2,即 sin30°=√1/2=1/2,sin45°=√2/2,sin60°=√3/2;
余弦值记忆:余弦值与正弦值 “对称”,30° 的余弦值 = 60° 的正弦值,45° 的余弦值 = 45° 的正弦值,即 cos30°=sin60°=√3/2,cos45°=sin45°=√2/2,cos60°=sin30°=1/2;
正切值记忆:正切值 = 正弦值 / 余弦值,30° 的正切值 = 1/√3=√3/3,45° 的正切值 = 1,60° 的正切值 =√3,可记为 “√3/3、1、√3”,呈递增趋势。
幻灯片 7:课堂练习 1(直接代入计算)
题目展示:计算下列各式的值,要求熟练运用特殊角三角函数值:
\(2\sin30 ° + 3\cos60 °\);
\(\tan45 ° - \sin45 ° \cdot \cos45 °\);
\(\frac{\sin60 °}{\tan30 °} + \cos30 °\);
\((\sin30 ° + \cos60 °) \times \tan60 °\)。
解答过程:
\(2\sin30 ° + 3\cos60 ° = 2 \frac{1}{2} + 3 \frac{1}{2} = 1 + \frac{3}{2} = \frac{5}{2}\);
\(\tan45 ° - \sin45 ° \cdot \cos45 ° = 1 - \frac{\sqrt{2}}{2} \frac{\sqrt{2}}{2} = 1 - \frac{2}{4} = \frac{1}{2}\);
\(\frac{\sin60 °}{\tan30 °} + \cos30 ° = \frac{\frac{\sqrt{3}}{2}}{\frac{\sqrt{3}}{3}} + \frac{\sqrt{3}}{2} = \frac{\sqrt{3}}{2} \frac{3}{\sqrt{3}} + \frac{\sqrt{3}}{2} = \frac{3}{2} + \frac{\sqrt{3}}{2} = \frac{3 + \sqrt{3}}{2}\);
\((\sin30 ° + \cos60 °) \times \tan60 ° = (\frac{1}{2} + \frac{1}{2}) \sqrt{3} = 1 \sqrt{3} = \sqrt{3}\)。
答案:1. \(\frac{5}{2}\);2. \(\frac{1}{2}\);3. \(\frac{3 + \sqrt{3}}{2}\);4. \(\sqrt{3}\)。
幻灯片 8:课堂练习 2(结合直角三角形边长计算)
题目展示:
在 Rt△ABC 中,∠C=90°,∠A=30°,斜边 AB=8cm,求 BC 的长和 AC 的长(用三角函数值计算);
在 Rt△ABC 中,∠C=90°,∠B=45°,AC=5cm,求 AB 的长和 tanB 的值。
解答过程:
求 BC 和 AC 的长:
∵ ∠A=30°,sinA=BC/AB,∴ BC=AB·sinA=8×sin30°=8×\(\frac{1}{2}\)=4cm;
∵ cosA=AC/AB,∴ AC=AB·cosA=8×cos30°=8×\(\frac{\sqrt{3}}{2}\)=4√3 cm。
求 AB 和 tanB 的值:
∵ ∠B=45°,△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C=5cm;
cosB=BC/AB,∴ AB=BC/cosB=5/cos45°=5/(\(\frac{\sqrt{2}}{2}\))=5√2 cm;
tanB=tan45°=1(或 tanB=AC/BC=5/5=1)。
答案:1. BC=4cm,AC=4√3 cm;2. AB=5√2 cm,tanB=1。
幻灯片 9:课堂练习 3(实际问题应用)
题目展示:
如图,一架梯子靠在墙上,梯子与地面的夹角为 60°,梯子顶端到地面的垂直高度(对边)为 6√3 米,求梯子的长度(斜边)和梯子底部到墙的距离(邻边);
小明在距离旗杆底部 10 米处,测得旗杆顶部的仰角为 45°,求旗杆的高度(忽略小明的身高)。
解答过程:
求梯子长度和底部到墙的距离:
设梯子长度为 L(斜边),底部到墙的距离为 d(邻边),垂直高度 h=6√3 米(对边),夹角 α=60°;
∵ sinα=h/L,∴ L=h/sin60°=6√3/(\(\frac{\sqrt{3}}{2}\))=12 米;
∵ tanα=h/d,∴ d=h/tan60°=6√3/√3=6 米。
求旗杆高度:
设旗杆高度为 H(对边),小明到旗杆底部的距离为 10 米(邻边),仰角 α=45°;
∵ tanα=H/10,∴ H=10×tan45°=10×1=10 米。
答案:1. 梯子长度为 12 米,底部到墙的距离为 6 米;2. 旗杆高度为 10 米。
幻灯片 10:易错点分析与规避
常见易错点:
记错三角函数值:如将 sin30° 记为√3/2,cos60° 记为√3/2,混淆正弦和余弦的对应值;
规避方法:牢记 “正弦 30°=1/2,余弦 60°=1/2”,利用 “互余角关系” 验证,如 sin30°=cos60°,sin60°=cos30°。
分母未有理化:如将 tan30° 写成 1/√3,未化为√3/3;
规避方法:计算完成后检查分母,若含根号,需分子分母同乘根号,进行有理化(初中阶段要求规范书写有理化结果)。
误用三角函数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混淆 “对边” 和 “邻边”(如将∠A 的对边当成邻边);
规避方法:先在三角形中明确所求锐角,用箭头标出它的对边和邻边,再代入定义计算。
忽略单位统一:实际问题中,已知边和所求边单位不统一(如已知边为米,所求边误算为厘米);
规避方法:解题前检查所有已知量的单位,统一单位后再计算,结果标注单位。
幻灯片 11:课堂总结
知识梳理:
特殊角三角函数值:熟练掌握 30°、45°、60° 角的 sin、cos、tan 值,记住记忆技巧(正弦分子√1、√2、√3,余弦对称,正切递增);
推导逻辑:基于特殊直角三角形(含 30° 角的直角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关系,结合三角函数定义推导,理解值的由来而非死记硬背;
应用场景:
直接代入计算:化简含特殊角三角函数的代数式;
直角三角形边长计算:已知锐角和一条边,求另外两条边;
实际问题:解决仰角、俯角、梯子、旗杆高度等实际测量问题。
能力要求:
能快速、准确回忆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能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角或边,选择合适的三角函数解决问题;
能规避常见易错点,规范书写解题过程。
幻灯片 12:课后作业布置(分层设计)
基础层(必做):
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3\sin60 ° - 2\cos30 °\);
\((\tan30 ° + \tan45 °) \times \cos60 °\);
\(\frac{\sin45 ° \cdot \cos45 °}{\tan60 °}\)。
在 Rt△ABC 中,∠C=90°,∠A=60°,BC=6cm,求 AB 和 AC 的长(用三角函数值计算)。
提高层(选做):
应用题:如图,一座山的坡度为 30°(坡度是山坡与水平面的夹角),某人从山脚沿山坡向上走了 1000 米,求此人上升的垂直高度(对边)和水平前进的距离(邻边);
探究题:已知 α 是锐角,且 sinα=1/2,求 cosα 和 tanα 的值;若 cosα=√2/2,求 sinα 和 tanα 的值(结合特殊角三角函数值推导)。
实践层(拓展):
动手操作:用硬纸板制作含 30°、45°、60° 角的直角三角形模型,测量各边长度,验证特殊角三角函数值的准确性;
生活观察:寻找生活中含 30°、45°、60° 角的物体(如三角尺、屋顶、梯子),记录并计算相关边长(如已知梯子长度和夹角,计算高度),下节课分享你的发现。
2025-2026学年华东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24.3.2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第24章 解直角三角形
a
i
T
u
j
m
i
a
N
g
1.在 Rt△ABC 中,∠C = 90°,cos A = ,BC = 8,则
AB =____,AC =____,sin B = ,△ABC 的周长是____.
2.在 Rt△ABC 中,∠C = 90°,∠B = 45°,则∠A =_____,设 AB = k,则 AC=____,BC=____,sin B = sin 45°=____, cos B = cos 45°=____,tan B = tan 45°= ____.
回顾与思考
10
6
24
45°
1
____
两块三角尺中有几个不同的锐角?分别求出这几个锐角的正弦值、余弦值和正切值.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
30°
60°
45°
45°
设 30° 所对的直角边长为 a,那么斜边长为 2a,
另一条直角边长 =

30°
60°

30°
60°
设两条直角边长为 a,则斜边长 =

45°
45°
30°、45°、60° 角的正弦值、余弦值和正切值如下表:
锐角a 三角 函数 30° 45° 60°
sin a
cos a
tan a


1
特殊三角函数值的运用
1.求下列各式的值:
提示:cos260° 表示 (cos 60°)2,即(cos 60°)×(cos 60°).
解:cos260° + sin260°
(1) cos260° + sin260°;
(2)
解:
2.操场里有一个旗杆,老师让小明去测量旗杆高度,小明站在离旗杆底部 10 米远处,目测旗杆的顶部,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 30°,并已知目高为 1.65米.
然后他很快就算出旗杆的高度了.
10 m
30°
1.65 m

)
你想知道小明怎样算出的吗?
1.如图,在 △ABC 中,∠A=30°,
求 AB.
A
B
C
D
解:过点 C 作 CD⊥AB 于点 D,
∠A = 30°,
2.求下列各式的值:
(1)1-2sin 30°cos 30°
(2)3tan 30°-tan 45°+2sin 60°
(3)
解:
(1)1-2 sin 30°cos 30°
(2)3tan 30°-tan 45°+2sin 60°
(3)
3. 在 Rt△ABC 中,∠C=90°,
求∠A、∠B 的度数.
B
A
C
解: 由勾股定理知
∴ ∠A = 30°,
∠B = 90°- ∠ A = 90°-30°= 60°.
返回
B
B
返回
返回
4.桔槔是一种原始的汲水工具,它是在一根竖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细长的杠杆,末端悬挂一重物,前端悬挂水桶,当人把水桶放入水中打满水以后,由于杠杆末端的重力作用,便能轻易把水提升至所需处,
若已知:杠杆AB=6米,AO∶OB=2∶1,支架OM⊥EF,OM=3米,AB可以绕着点O自由旋转,当点A旋转到如图所示位置时∠AOM=45°,此时点B到水平地面EF的距离为________米.(结果保留根号)
返回
5.计算:
返回
返回
A
返回
B
30°、45°、60°角的正弦值、余弦值和正切值如下表:
锐角α 三角函数 30° 45° 60°
sin α
cos α
tan α
必做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
选做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