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幻灯片 1:封面
标题:24.3.3 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
副标题:掌握计算器操作,求解任意锐角三角函数
适用教材:华东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具体姓名]
授课班级:[具体班级]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
设计思路:以 “复习特殊角→计算器操作讲解→多题型应用练习” 为脉络,提升学生运用计算器处理锐角三角函数问题的能力
幻灯片 2:课程导入
复习回顾:
提问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谁能快速说出 30°、45°、60° 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分别是多少?(预设答案:sin30° = 1/2,cos30° = √3/2,tan30° = √3/3;sin45° = √2/2,cos45° = √2/2,tan45° = 1;sin60° = √3/2,cos60° = 1/2,tan60° = √3)
提问 2:在实际生活和数学问题中,遇到的锐角都是特殊角吗?(预设答案:不是,更多是非特殊角)
情境引导:
展示图片:在测量建筑物高度时,测量得到的仰角可能是 25°、53° 等非特殊角;工程师设计桥梁时,涉及的角度也并非总是特殊角。
引导提问:对于这些非特殊锐角,我们如何快速、准确地得到它们的三角函数值呢?这就需要借助计算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
幻灯片 3:计算器基本介绍(以常见科学计算器为例)
外观展示:呈现科学计算器的图片,标注出主要按键,如开机键(ON/C)、关机键(OFF)、数字键、小数点键、运算符号键、三角函数键(sin、cos、tan)、反三角函数键(sin 、cos 、tan ,通常需配合 SHIFT 或 2nd F 键使用)、度分秒转换键(°’”)等。
模式设置:
强调在使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前,需将计算器设置为角度制(DEG)模式。操作方法为:开机后,按 “MODE” 键,屏幕上出现 “DEG”“RAD”“GRAD” 等选项,通过方向键或对应数字键选择 “DEG”,再按 “ENTER” 或 “=” 键确认。
解释不同模式的含义:DEG 表示角度制,以度为单位;RAD 表示弧度制;GRAD 表示百分度制。在初中阶段,我们主要使用角度制来处理三角函数问题。
幻灯片 4:已知角度求函数值
操作步骤讲解:
求正弦值(sin):
例如求 sin38° 的值,操作如下:
确保计算器处于角度制(DEG)模式。
按下 “sin” 键。
输入角度 “38”。
按下 “=” 键,屏幕显示结果约为 0.6157。即 sin38°≈0.6157。
求余弦值(cos):
求 cos72° 的值:
按 “cos” 键。
输入 “72”。
按 “=” 键,得到结果约为 0.3090,即 cos72°≈0.3090。
求正切值(tan):
求 tan46° 的值:
按 “tan” 键。
输入 “46”。
按 “=” 键,屏幕显示约为 1.0355,即 tan46°≈1.0355。
注意事项:
输入角度时,若角度为整数度数,直接输入数字;若角度含有分(′)或秒(″),需先将其转换为度(°)再进行计算。如 1° = 60′,1′ = 60″,30°25′转换为度为 30 + 25÷60≈30.4167°。
不同品牌和型号的计算器,按键顺序和显示方式可能略有差异。若计算结果异常,需检查模式设置是否正确及输入步骤是否有误。
幻灯片 5:课堂练习 1(已知角度求函数值)
题目展示:利用计算器求下列锐角的三角函数值(精确到 0.0001):
sin23°;
cos48°15′;
tan67°38′20″。
解答过程:
求 sin23°:
按键顺序:sin→23→ = ,显示结果约为 0.3907,所以 sin23°≈0.3907。
求 cos48°15′:
先将 48°15′转换为度:48 + 15÷60 = 48.25°。
按键顺序:cos→48.25→ = ,显示结果约为 0.6639,所以 cos48°15′≈0.6639。
求 tan67°38′20″:
将 67°38′20″转换为度:67 + 38÷60 + 20÷(60×60)≈67.6389°。
按键顺序:tan→67.6389→ = ,显示结果约为 2.3079,所以 tan67°38′20″≈2.3079。
答案:1. 0.3907;2. 0.6639;3. 2.3079。
幻灯片 6:已知函数值求锐角
操作步骤讲解:
已知正弦值求锐角:
例如已知 sinα = 0.75,求锐角 α 的度数。
确保计算器处于角度制(DEG)模式。
按下 “SHIFT” 或 “2nd F” 键(不同计算器标识可能不同)。
按下 “sin” 键(此时调出 sin 功能)。
输入函数值 “0.75”。
按下 “=” 键,屏幕显示结果约为 48.59°,即 α≈48.59°。若要精确到分或秒,可再按度分秒转换键(°’”)进一步转换。
已知余弦值求锐角:
已知 cosβ = 0.4,求锐角 β:
按 “SHIFT” 或 “2nd F” 键。
按 “cos” 键(调出 cos 功能)。
输入 “0.4”。
按 “=” 键,得到结果约为 66.42°,即 β≈66.42°。
已知正切值求锐角:
已知 tanγ = 1.8,求锐角 γ:
按 “SHIFT” 或 “2nd F” 键。
按 “tan” 键(调出 tan 功能)。
输入 “1.8”。
按 “=” 键,屏幕显示约为 60.95°,即 γ≈60.95°。
注意事项:同样要注意计算器模式设置为角度制,以及不同计算器操作的细微差别。
幻灯片 7:课堂练习 2(已知函数值求锐角)
题目展示:已知下列锐角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相应的锐角(精确到 1′):
sinA = 0.3567;
cosB = 0.8732;
tanC = 2.568。
解答过程:
求锐角 A:
按键顺序:SHIFT→sin→0.3567→ = ,得到结果约为 20.93°。
将 0.93° 转换为分:0.93×60 = 55.8′,四舍五入精确到 1′,A≈20°56′。
求锐角 B:
按键顺序:SHIFT→cos→0.8732→ = ,显示结果约为 29.12°。
将 0.12° 转换为分:0.12×60 = 7.2′,B≈29°7′。
求锐角 C:
按键顺序:SHIFT→tan→2.568→ = ,得到结果约为 68.67°。
将 0.67° 转换为分:0.67×60 = 40.2′,C≈68°40′。
答案:1. A≈20°56′;2. B≈29°7′;3. C≈68°40′。
幻灯片 8:实际问题应用 1
题目展示:如图,在山坡上种树,要求株距(相邻两树间的水平距离)是 5m,测得斜坡的倾斜角是 24°,求斜坡上相邻两树间的坡面距离是多少米(精确到 0.1m)?
分析过程:
设斜坡上相邻两树间的坡面距离为 AB,水平距离 BC = 5m,倾斜角∠B = 24°。
在 Rt△ABC 中,根据余弦的定义,cosB = BC/AB。
已知 BC = 5m,∠B = 24°,要求 AB,可变形为 AB = BC/cosB。
解答过程:
利用计算器求 cos24° 的值,按键顺序:cos→24→ = ,得到 cos24°≈0.9135。
则 AB = BC/cosB = 5÷0.9135≈5.5m。
答案:斜坡上相邻两树间的坡面距离约是 5.5m。
幻灯片 9:实际问题应用 2
题目展示:如图,为测量某建筑物的高度 AB,在离该建筑物底部 20m 的 C 处,测得顶端 A 的仰角为 47°,求建筑物的高度 AB(精确到 0.1m)。
分析过程:
在 Rt△ABC 中,∠C = 90°,BC = 20m,∠ACB = 47°,要求 AB 的高度。
根据正切的定义,tan∠ACB = AB/BC。
已知 BC = 20m,∠ACB = 47°,则 AB = BC tan∠ACB。
解答过程:
用计算器求 tan47° 的值,按键顺序:tan→47→ = ,得到 tan47°≈1.0724。
所以 AB = BC tan∠ACB = 20×1.0724 = 21.448m≈21.4m。
答案:建筑物的高度 AB 约为 21.4m。
幻灯片 10:课堂总结
知识梳理:
计算器操作:熟练掌握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已知角度求函数值)和已知锐角三角函数值求相应锐角的操作步骤,注意模式设置为角度制,以及不同计算器的操作差异。
应用场景:能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生活中与锐角三角函数相关的测量问题,如测量建筑物高度、坡面距离等。通过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直角三角形),利用三角函数关系求解。
能力要求:
能够准确、快速地使用计算器进行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提高运算能力。
培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幻灯片 11:课后作业布置(分层设计)
基础层(必做):
利用计算器求下列三角函数值(精确到 0.0001):
sin15°;
cos63°42′;
tan39°18′。
已知下列锐角三角函数值,用计算器求相应的锐角(精确到 1′):
sinA = 0.4583;
cosB = 0.7891;
tanC = 1.234。
提高层(选做):
如图,一艘船以 20 海里 / 小时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航行,在 A 处测得灯塔 C 在北偏西 30° 方向,航行 2 小时后到达 B 处,测得灯塔 C 在北偏西 50° 方向。求 B 处到灯塔 C 的距离(精确到 0.1 海里)。
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上,老师要求同学们测量校园内一棵大树的高度。小明站在离大树底部 10m 处,测得仰角为 50°(眼睛到地面的高度忽略不计),求大树的高度(精确到 0.1m)。
实践层(拓展):
选择校园内或生活中的一个物体(如旗杆、楼房等),使用测角仪(可自制简单测角仪)和卷尺等工具,测量相关角度和距离,利用计算器通过三角函数计算出该物体的高度,并与实际高度(若可获取)进行对比分析误差原因,撰写一份简单的测量报告。
查阅资料,了解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的原理,尝试用其他方式(如数学软件、在线工具等)计算锐角三角函数值,并与计算器计算结果进行比较,总结不同方法的优缺点,下节课分享你的发现。
2025-2026学年华东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24.3.3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
第24章 解直角三角形
a
i
T
u
j
m
i
a
N
g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特殊角 30°、45°、60° 的三角函数值,一些非特殊角(如17°、56°、89° 等)的三角函数值又怎么求呢?
回顾与思考
2.升国旗时,小明站在操场上离国旗 20 m 处行注目礼.当国旗升至顶端时,小明看国旗视线的仰角为 42°(如图所示),若小明双眼离地面 1.60 m,你能帮助小明求出旗杆 AB 的高度吗?
D
A
B
E
1.6 m
20 m
42°
C
)
这里的 tan 42° 是多少呢?
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
1.求 sin 18°.
第一步:按计算器 键,
sin
第二步:输入角度值 18,
屏幕显示结果 sin 18° = 0.309 016 994
(也有的计算器是先输入角度再按函数名称键).
第二种方法:
第一步:按计算器 键,
tan
第二步:输入角度值 30.6 (因为 30°36'=30.6°)
屏幕显示答案:0.591 398 351.
第二种方法:
求 tan 30°36'.
如果已知锐角三角函数值,也可以使用计算器求出相应的锐角.
根据三角函数值求锐角度数
已知 sin A = 0.5086,用计算器求锐角 A 可以按照下面方法操作:
还可以再按键 键,进一步得到
∠A=30°34'14 ".
第一步:按计算器 (sin-1)键,
SHIFT
sin
第二步:然后输入函数值 0. 5086
屏幕显示答案: 30.57062136°
°'″
操作演示
1.用计算器求下列锐角三角函数值;
(1) sin 20° = , cos 70° = ;
(2)tan 3°8' = ,tan 80°25'43″ = .
sin 35° = ,cos 55° = ;
sin 15°32' = ,cos 74°28' = .
分析第1(1)题的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猜想,你能说明你的猜想吗?
拓广探索
0.2678
5.930
0.2678
0.3420
0.3420
0.5735
0.5735
0.0547
正弦值随着 α 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
余弦值随着 α 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
正切值随着 α 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
归纳总结
当 0°<α<90°
1. 已知下列锐角三角函数值,用计算器求其相应的锐角:
(1)sin A=0.627 5,sin B=0.054 7;
(2)cos A=0.625 2,cos B=0.165 9;
(3)tan A=4.842 5,tan B=0.881 6.
∠B = 3°8′8″
∠A = 38°51′57″
∠A = 51°18′11″
∠B = 80°27′2″
∠A = 78°19′56″
∠B = 41°23′58″
2.下列各式中一定成立的是( )
A. tan 75°>tan 48°>tan 15°
B. tan 75°<tan 48°<tan 15°
C. cos 75°>cos 48°>cos 15°
D. sin 75°<sin 48°A
返回
D
返回
D
返回
B
4.[2023·武汉]如图,将45°的∠AOB按下面的方式放置在一把刻度尺上,顶点O与尺下沿的端点重合,OA与尺下沿重合,OB与尺上沿的交点B在尺上的读数为2 cm,若按相同的方式将37°的∠AOC放置在该刻度尺上,则OC与尺上沿的交点C在尺上的读数是________cm.(结果精确到0.1 cm,参考数据:sin 37°≈
0.60,cos 37°≈0.80,tan 37°≈0.75)
2.7
返回
1.我们可以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
2.已知锐角三角函数值,可以用计算器求其相应的锐角.
正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
余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
正切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
3.当 0°<α<90°
必做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
选做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