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的内容。
2、培养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3、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2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理解与分析能力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可以在集体协作的方式下完成对本首诗歌的分析与鉴赏。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朗读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
2、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4教学过程
活动1【测试】复习检测
《白雪歌》复习检测,每组数学课代表小黑板板答。(1分/句)
1、_________________
,胡天八月即飞雪。
2、散入珠帘湿罗幕,__________________
。
3、纷纷暮雪下辕门,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
,都护铁衣冷难着。
5、____________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
6、轮台东门送君去,__________________
。
7、中军置酒饮归客,__________________
。
8、________________
,愁云惨淡万里凝。
活动2【导入】导入新课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是朱德司令对杜甫及杜甫草堂的评价,提起杜甫,我们并不陌生。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1、我们学过他的哪些诗?(1分)
2、哪位同学能流利并准确的背诵。(1分/首)
3、准确完成下面关于杜甫的文学常识。
【走进杜甫,缅怀故人】:字
,自号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
,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
”。因其对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
”,其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人称“
”。(1分)
活动3【活动】诗歌朗读
1、教师范读,正音正字。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你认为最能体现诗歌主旨及作者情感的方式朗诵,可以个人朗诵,也可集体朗诵,两次机会,根据表现分别加3分,2分。准备时间:3分钟。
3、小组展示。
活动4【活动】诗文翻译及赏析
1、释疑。有不理解需要其他同学帮助的地方举手提问,有效提问加1分,其他同学能帮其解答疑问加2分。
2、抽到前三层的小组研讨:所负责部分主要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揣摩一下作者此时心情如何。
3、抽到第四层的小组研讨:在这样的境况之下,作者想的却是“天下寒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呢?
活动5【活动】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政治腐败,贫富不均。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山河破碎,金瓯尚缺。
3、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垂老别》)
——战乱中子孙亡尽的老汉愤然参军,告别老妻的凄惨场面。
4、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无家别》)
++
——连年战争,重新被征召的士兵的哭诉,这是人亡村衰,空寂萧条的那个社会的缩影。
5、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
——写安史之乱中诗人逃亡和被俘长安的遭遇,痛诉战争带来的妻离子散之苦。
6、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写战斗残酷,死伤惨重,民不聊生,就连老妇人也要被迫上战场。
活动6【活动】原文理解性填空
抢答,每题1分,老师说开始后方可举手抢答,抢先举手则取消其所在组本轮抢答资格。
活动7【练习】背诵接龙,检测预习
游戏规则:由每组第一名同学起,每人背诵2-3句,由老师决定随机停止,后面的同学继续背,能完整背完全诗的组,加3分,不能完整背诵则不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