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1解直角三角形及其简单应用 课件2025-2026学年数学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4.4.1解直角三角形及其简单应用 课件2025-2026学年数学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华东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11-11 15:42:40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幻灯片 1:封面
标题:24.4.1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简单应用
副标题:掌握解直角三角形方法,解决实际测量问题
适用教材:华东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具体姓名]
授课班级:[具体班级]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
设计思路:以 “定义理解→解法推导→实际应用” 为逻辑,突出 “已知条件→选择工具(勾股定理、三角函数)→求解未知” 的解题流程
幻灯片 2:课程导入
复习回顾:
提问 1:直角三角形有哪些基本元素?(预设答案:3 条边(直角边 a、b,斜边 c)和 3 个角(直角 90°,锐角 A、B),共 6 个元素)
提问 2:我们已经学过哪些与直角三角形相关的知识?(学生回答:勾股定理\(a^2+b^2=c^2\)、锐角三角函数(sin、cos、tan)、两锐角互余(∠A+∠B=90°))
情境引导:
展示图片:工人师傅要制作一个倾斜角为 30°、斜边为 10cm 的直角三角支架,需要知道两条直角边的长度;测量员在山下测得山顶的仰角为 45°,已知山底到测量点的水平距离为 200 米,要计算山的高度。
引导提问:这些问题都需要根据直角三角形的已知元素,求出未知元素,这就是 “解直角三角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幻灯片 3: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与条件
定义阐述:
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出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说明:直角三角形中,直角是已知的(90°),因此解直角三角形只需知道除直角外的 2 个元素(至少 1 个是边),即可求出其余 3 个未知元素。
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分类:
已知条件类型
具体示例
核心思路
已知 1 条边 + 1 个锐角
已知斜边 c 和锐角 A,求 a、b、∠B
先由∠A+∠B=90° 求∠B,再用三角函数(sinA=a/c、cosA=b/c)求 a、b
幻灯片 5:解直角三角形的工具选择(总结表格)
未知元素
已知条件
优先选择的工具
公式示例
锐角
已知另一个锐角
两锐角互余
∠B=90°-∠A
直角边(对边)
已知斜边 + 对应锐角
正弦函数
a=c·sinA
直角边(邻边)
已知斜边 + 对应锐角
余弦函数
b=c·cosA
直角边
已知另一条直角边 + 对应锐角
正切函数
a=b·tanA
斜边
已知两条直角边
勾股定理
\(c=\sqrt{a^2+b^2}\)
锐角
已知两条边(对边 + 邻边)
正切函数
∠A=arctan(a/b)
解题口诀:
有角先求角(互余),有边用定理(勾股、三角);
求边看已知(斜边用 sin/cos,直角边用 tan),求角用三角(tan 最直接,sin/cos 需斜边)。
幻灯片 6:课堂练习 1(解直角三角形基础题)
题目展示:
在 Rt△ABC 中,∠C=90°,根据下列已知条件解直角三角形:
已知 a=2,∠A=30°;
已知 c=15,b=12。
解答过程:
已知 a=2,∠A=30°:
求∠B:∠B=90°-30°=60°;
求斜边 c:由 sinA=a/c,得 c=a/sinA=2/sin30°=2/(1/2)=4;
求另一直角边 b:由 cosA=b/c,得 b=c cosA=4×cos30°=4×(√3/2)=2√3(或\(b=\sqrt{c^2 - a^2}=\sqrt{16-4}=2 3\))。
已知 c=15,b=12:
求直角边 a:由勾股定理,\(a=\sqrt{c^2 - b^2}=\sqrt{15^2 - 12^2}=\sqrt{225-144}=9\);
求锐角 A:由 cosA=b/c=12/15=0.8,用计算器得∠A≈36.87°;
求锐角 B:∠B=90°-36.87°≈53.13°。
答案:
∠B=60°,c=4,b=2√3;
a=9,∠A≈36.87°,∠B≈53.13°。
幻灯片 7:实际应用中的常用概念(仰角、俯角、坡度)
关键概念解析:
仰角与俯角:
仰角:从水平线向上看目标,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仰角;
俯角:从水平线向下看目标,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俯角;
说明:仰角和俯角都是与水平线的夹角,且仰角 = 俯角(内错角相等,如图中从 A 看 B 的仰角 = 从 B 看 A 的俯角)。
坡度(坡比)与坡角:
坡度(i):坡面的垂直高度(h)与水平宽度(l)的比,即 i=h:l(或 i=h/l),通常写成 1:m 的形式(如坡度 1:2 表示垂直高度 1,水平宽度 2);
坡角(α):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坡度 i=tanα(因为 tanα=h/l)。
图形标注:
分别画出仰角、俯角示意图(如人站在地面看楼顶的仰角,站在楼顶看地面的俯角),坡度示意图(山坡的垂直高度、水平宽度与坡角),标注关键角度和线段,帮助学生理解。
幻灯片 8:实际应用 1(仰角问题 —— 测量物体高度)
题目展示:
如图,小明在距离教学楼底部 O 点 30 米的 A 点处,用测角仪测得教学楼顶部 B 点的仰角为 45°(测角仪高度忽略不计),求教学楼 OB 的高度(精确到 0.1 米)。
解题步骤:
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
由题意,OA⊥OB(教学楼垂直地面),故△OAB 为 Rt△,∠AOB=90°,OA=30 米(水平距离,∠OAB 的邻边),OB 为教学楼高度(∠OAB 的对边),∠OAB=45°(仰角)。
选择合适的三角函数:
已知邻边 OA 和锐角∠OAB,求对边 OB,用正切函数 tanA = 对边 / 邻边。
代入计算:
tan∠OAB=OB/OA,即 tan45°=OB/30;
已知 tan45°=1,故 OB=30×1=30.0 米。
答案:教学楼的高度为 30.0 米。
幻灯片 9:实际应用 2(坡度问题 —— 计算坡面长度)
题目展示:
某山坡的坡度为 1:√3(垂直高度:水平宽度),山坡上有一条小路,水平宽度为 60 米,求这条小路的坡面长度(精确到 0.1 米)。
解题步骤:
理解坡度与坡角的关系:
坡度 i=1:√3=h:l,已知水平宽度 l=60 米,设垂直高度 h=x,则 x:60=1:√3,解得 x=60/√3=20√3≈34.64 米。
坡角 α 满足 tanα=i=1/√3,故 α=30°(特殊角,可直接得出)。
求坡面长度(斜边 c):
坡面长度为 Rt△的斜边,已知水平宽度 l=60 米(邻边),坡角 α=30°,用余弦函数 cosα= 邻边 / 斜边,得 c=l/cosα=60/cos30°=60/(√3/2)=40√3≈69.3 米。
(或用勾股定理:c=\(\sqrt{h^2 + l^2}=\sqrt{(20 3)^2 + 60^2}=\sqrt{1200+3600}=\sqrt{4800}=40 3 69.3 ± \))。
答案:这条小路的坡面长度约为 69.3 米。
幻灯片 10:课堂练习 3(综合应用 —— 俯角问题)
题目展示:
如图,一架无人机在距离地面 120 米的高空 A 处,测得地面上目标 B 点的俯角为 30°,求无人机与目标 B 点的水平距离和直线距离(精确到 0.1 米)。
解答过程:
转化俯角为仰角:
无人机的俯角为 30°,即水平线 AC 与视线 AB 的夹角为 30°,故∠ABC=30°(内错角相等,AC∥OB,∠CAB=∠ABO=30°)。
Rt△AOB 中,∠AOB=90°,AO=120 米(垂直高度,∠ABO 的对边),OB 为水平距离(邻边),AB 为直线距离(斜边)。
求水平距离 OB:
tan∠ABO=AO/OB,即 tan30°=120/OB,解得 OB=120/tan30°=120/(√3/3)=120√3≈207.8 米。
求直线距离 AB:
sin∠ABO=AO/AB,即 sin30°=120/AB,解得 AB=120/sin30°=120/(1/2)=240.0 米(或用勾股定理验证:AB=\(\sqrt{AO^2 + OB^2}=\sqrt{120^2 + (120 3)^2}=240\)米)。
答案:水平距离约为 207.8 米,直线距离为 240.0 米。
幻灯片 11:课堂总结
知识梳理(框架图):
解题关键:
建模优先: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模型,明确已知条件(边、角)对应的三角形元素;
工具选择:
求角:优先用 “两锐角互余”(已知一个锐角)或 “三角函数的反函数”(已知两边);
求边:已知斜边和锐角用 sin/cos,已知直角边和锐角用 tan,已知两边用勾股定理;
单位统一:实际问题中注意单位是否一致(如米、厘米),结果按要求保留精度。
幻灯片 12:课后作业布置(分层设计)
基础层(必做):
解下列直角三角形(∠C=90°):
已知 b=5,∠A=60°;
已知 a=7,c=14。
如图,在地面上 A 点测得旗杆顶端 C 的仰角为 60°,AB=10 米(AB 为 A 到旗杆底部 B 的距离),求旗杆 BC 的高度(精确到 0.1 米)。
提高层(选做):
某水库大坝的坡度为 1:2.4,坝顶宽 6 米,坝高 10 米,求坝底宽(提示:大坝横截面为梯形,可分解为两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矩形);
从山顶 A 测得地面上两点 B、C 的俯角分别为 30° 和 45°,若 BC=100 米,求山高 AD(D 为 A 在地面的垂足,B、C、D 在同一直线上,精确到 0.1 米)。
实践层(拓展):
小组合作:选择校园内的一个高物体(如旗杆、教学楼),用卷尺测量
2025-2026学年华东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24.4.1解直角三角形及其简单应用
第24章 解直角三角形
a
i
T
u
j
m
i
a
N
g
A
C
B
c
b
a
(1) 三边之间的关系: a2 + b2 =_____;
(2)锐角之间的关系:∠A+∠B=_____;
(3)边角之间的关系:sin A =_____,cos A =_____,tan A =_____.
在 Rt△ABC 中,共有六个元素(三条边,三个角),其中∠C = 90°,那么其余五个元素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c2
90°
观察与思考
比萨铁塔倾斜问题,设塔顶中心点为 B,塔身中心线与垂直中心线的夹角为∠A,过 B 点向垂直中心线引垂线,垂足为点 C(如图),在 Rt△ABC 中,
∠C=90°,BC=5.2 m,AB=54.5 m.
∴∠A ≈ 5°28′
可以求出 2001 年纠偏后塔身中心线与垂直中心线的夹角.你愿意试着计算一下吗?
A
B
C
A
B
C
已知两边解直角三角形及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要想使人安全地攀上斜靠在墙面上的梯子的顶端,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 α 一般要满足 50°≤α≤75°.现有一个长 6 m 的梯子,问:
(1)当梯子底端距离墙面 2.4 m 时,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 α 等于多少(精确到1°)?这时人是否能够安全使用这个梯子?
(2)使用这个梯子最高可以
安全攀上多高的墙(精确到 0.1m)?
对于问题(1),当梯子底端距离墙面 2.4 m 时,求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 α 的问题,可以归结为:在Rt△ABC 中,已知 AC=2.4,斜边 AB=6,求锐角 α 的度数
由于
利用计算器求得
α ≈ 66°
因此当梯子底墙距离墙面 2.4 m 时,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大约是 66°.
由50°<66°<75°可知,这时使用这个梯子是安全的.
C
A
B
由 得 .
问题(2)可以归结为:在 Rt△ABC 中,已知∠A=75°,斜边 AB=6,求∠A 的对边 BC 的长.
问题(2)当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 α 为 75° 时,梯子顶端与地面的距离是使用这个梯子所能攀到的最大高度.
因此使用这个梯子能够安全攀到墙面的最大高度约是 5.8 m.
所以 BC ≈ 6×0.97 ≈ 5.8 .
由计算器求得 sin75° ≈ 0.97 .
A
C
B
在图中的 Rt△ABC 中,根据∠A=75°,斜边AB=6,你能求出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元素吗?
A
B
C
6
75°

解:
已知一边和一锐角解直角三角形
在如图的 Rt△ABC 中,根据 AC=2.4,斜边 AB=6,你能求出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元素吗?
A
B
C
6
2.4
解:
事实上,在直角三角形的六个元素中,除直角外,如果再知道两个元素(其中至少有一个是边),这个三角形就可以确定下来,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两个元素求出其余的三个元素.
A
B
a
b
c
C
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的元素求出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归纳总结
1. 如图,在 Rt△ABC 中,∠C=90°, ,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解:
A
B
C
2. 如图,在 Rt△ABC 中,∠C=90°,AC=6, ∠BAC的平分线 ,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D
A
B
C
6
解:
∵AD 平分∠BAC,
3.在 Rt△ABC 中,∠C=90°,根据下列条件解直角三角形;
(1)a = 30,b = 20; (2) ∠B=72°,c = 14.
解:根据勾股定理得
A
B
C
b = 20
a = 30
c
(2) ∠B=72°,c = 14.
A
B
C
b
a
c = 14
解:
4. 如下图,某人想沿着梯子爬上高 4 米的房顶,梯子的倾斜角(梯子与地面的夹角)不能大于 60°,否则就有危险,那么梯子的长至少为多少米
解:如图所示,依题意可知,当∠B = 60°时,
答:梯子的长至少 4.62 米
C
A
B
返回
D
返回
A
返回
D
返回
4.在△ABC中,∠B=60°,AB=4,若△ABC是锐角三角形,则满足条件的BC长可以是(  )
A.1 B.2 C.6 D.8
C
返回
【答案】C
返回
【答案】B
(2)两锐角之间的关系
∠A+∠B=90°
(3)边角之间的关系
(1)三边之间的关系
A
B
a
b
c
C
在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一般要用到下面一些关系:
(勾股定理)
1.数形结合思想.
方法:把数学问题转化成解直角三角形问题,如果示意图不是直角三角形,可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出直角三角形.
解题思想与方法小结:
2.方程思想.
3.转化(化归)思想.
必做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
选做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