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2仰角、俯角问题 课件2025-2026学年数学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4.4.2仰角、俯角问题 课件2025-2026学年数学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华东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11-11 15:42:40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幻灯片 1:仰角、俯角概念回顾
概念呈现:
仰角: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例如,当我们站在地面上,抬头看山顶时,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就是仰角。
俯角:视线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做俯角。就像我们站在高楼顶端,向下看地面上的物体时,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俯角。
图形展示:
绘制清晰的示意图,标注出水平线、视线、仰角和俯角。比如,一个人站在平地上看空中的飞机,飞机所在位置与观测者眼睛的连线为视线,该视线与观测者所处位置的水平线形成的夹角(在水平线上方)就是仰角;若观测者站在高楼窗户处看地面上的汽车,从观测者眼睛到汽车的视线与窗户所在的水平线形成的夹角(在水平线下方)则为俯角。通过图形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仰角和俯角的概念。
幻灯片 2:仰角问题 - 测量树高
题目展示:
如图,在距离一棵大树底部\(B\)点\(10\)米的\(A\)点处,小明用测角仪测得大树顶端\(C\)点的仰角为\(30^{\circ}\)(测角仪高度忽略不计),求这棵大树\(BC\)的高度(结果保留根号)。
解题步骤分析:
构建直角三角形模型:
因为大树垂直于地面,所以\(\triangle ABC\)是直角三角形,\(\angle ABC = 90^{\circ}\)。已知\(AB = 10\)米(水平距离,是\(\angle BAC\)的邻边),\(BC\)为大树高度(是\(\angle BAC\)的对边),\(\angle BAC = 30^{\circ}\)(仰角)。
选择合适的三角函数:
已知邻边\(AB\)和锐角\(\angle BAC\),求对边\(BC\),根据正切函数的定义\(\tan A=\frac{ è }{é è }\),这里选择正切函数\(\tan\angle BAC\)来求解。
代入计算:
由\(\tan\angle BAC=\frac{BC}{AB}\),即\(\tan30^{\circ}=\frac{BC}{10}\)。
因为\(\tan30^{\circ}=\frac{\sqrt{3}}{3}\),所以\(BC = 10\times\tan30^{\circ}=10\times\frac{\sqrt{3}}{3}=\frac{10\sqrt{3}}{3}\)米。
答案:这棵大树的高度为\(\frac{10\sqrt{3}}{3}\)米。
幻灯片 3:仰角问题 - 测量塔高(增加测角仪高度)
题目展示:
如图,在离塔底部\(D\)点\(20\)米的\(A\)点处,用高\(1.5\)米的测角仪\(AB\)测得塔顶\(C\)的仰角为\(45^{\circ}\),求塔\(CD\)的高度。
解题步骤分析:
构建直角三角形模型:
过\(B\)点作\(BE\perp CD\)于\(E\)点,则四边形\(ABED\)是矩形(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所以\(DE = AB = 1.5\)米,\(BE = AD = 20\)米。在\(\triangle BCE\)中,\(\angle BEC = 90^{\circ}\),\(\angle CBE = 45^{\circ}\)(仰角),\(BE\)为邻边,\(CE\)为对边。
选择合适的三角函数:
已知邻边\(BE\)和锐角\(\angle CBE\),求对边\(CE\),选用正切函数\(\tan\angle CBE\)。
代入计算:
因为\(\tan\angle CBE=\frac{CE}{BE}\),且\(\tan45^{\circ}=1\),\(BE = 20\)米,所以\(CE = BE\times\tan45^{\circ}=20\times1 = 20\)米。
求塔高\(CD\):
塔高\(CD = CE + DE\),把\(CE = 20\)米,\(DE = 1.5\)米代入可得\(CD = 20 + 1.5 = 21.5\)米。
答案:塔\(CD\)的高度为\(21.5\)米。
幻灯片 4:俯角问题 - 无人机与目标距离
题目展示:
如图,一架无人机在距离地面\(150\)米的高空\(A\)处,测得地面上目标\(B\)点的俯角为\(60^{\circ}\),求无人机与目标\(B\)点的水平距离和直线距离(结果保留根号)。
解题步骤分析:
转化俯角为仰角:
因为无人机的俯角为\(60^{\circ}\),即水平线\(AC\)与视线\(AB\)的夹角为\(60^{\circ}\),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AC\parallel OB\)),所以\(\angle ABC = 60^{\circ}\)。在\(Rt\triangle AOB\)中,\(\angle AOB = 90^{\circ}\),\(AO = 150\)米(垂直高度,是\(\angle ABO\)的对边),\(OB\)为水平距离(是\(\angle ABO\)的邻边),\(AB\)为直线距离(斜边)。
求水平距离\(OB\):
根据正切函数\(\tan\angle ABO=\frac{AO}{OB}\),即\(\tan60^{\circ}=\frac{150}{OB}\)。
因为\(\tan60^{\circ}=\sqrt{3}\),所以\(OB=\frac{150}{\tan60^{\circ}}=\frac{150}{\sqrt{3}}=\frac{150\sqrt{3}}{3}=50\sqrt{3}\)米。
求直线距离\(AB\):
根据正弦函数\(\sin\angle ABO=\frac{AO}{AB}\),即\(\sin60^{\circ}=\frac{150}{AB}\)。
因为\(\sin60^{\circ}=\frac{\sqrt{3}}{2}\),所以\(AB=\frac{150}{\sin60^{\circ}}=\frac{150}{\frac{\sqrt{3}}{2}} = 150\times\frac{2}{\sqrt{3}} = 100\sqrt{3}\)米(也可利用勾股定理\(AB=\sqrt{AO^{2}+OB^{2}}=\sqrt{150^{2}+(50\sqrt{3})^{2}}=\sqrt{22500 + 7500}=\sqrt{30000}=100\sqrt{3}\)米进行验证)。
答案:无人机与目标\(B\)点的水平距离为\(50\sqrt{3}\)米,直线距离为\(100\sqrt{3}\)米。
幻灯片 5:俯角问题 - 轮船与灯塔距离
题目展示:
如图,一艘轮船在\(A\)处观测到灯塔\(B\)在它的北偏东\(30^{\circ}\)方向,轮船向正东方向航行\(20\)海里到达\(C\)处,此时观测到灯塔\(B\)在它的北偏东\(60^{\circ}\)方向。求轮船在\(C\)处时与灯塔\(B\)的距离(结果保留根号)。
解题步骤分析:
构建直角三角形模型:
过\(B\)点作\(BD\perp AC\),交\(AC\)的延长线于\(D\)点。设\(CD = x\)海里。
在\(\triangle BCD\)中,\(\angle BDC = 90^{\circ}\),\(\angle BCD = 180^{\circ}-(90^{\circ}+60^{\circ}) = 30^{\circ}\)(因为轮船在\(C\)处观测灯塔\(B\)在它的北偏东\(60^{\circ}\)方向,所以\(\angle BCD\)的度数可求)。
在\(\triangle ABD\)中,\(\angle ADB = 90^{\circ}\),\(\angle BAD = 30^{\circ}\)(轮船在\(A\)处观测灯塔\(B\)在它的北偏东\(30^{\circ}\)方向)。
利用三角函数关系列方程:
在\(\triangle BCD\)中,\(\tan\angle BCD=\frac{BD}{CD}\),因为\(\tan30^{\circ}=\frac{\sqrt{3}}{3}\),所以\(BD = CD\times\tan30^{\circ}=\frac{\sqrt{3}}{3}x\)。
在\(\triangle ABD\)中,\(AD = AC + CD = 20 + x\),\(\tan\angle BAD=\frac{BD}{AD}\),又因为\(\tan30^{\circ}=\frac{\sqrt{3}}{3}\),所以\(BD=(20 + x)\times\tan30^{\circ}=(20 + x)\times\frac{\sqrt{3}}{3}\)。
由于\(BD\)的值是相等的,所以可得方程\(\frac{\sqrt{3}}{3}x=(20 + x)\times\frac{\sqrt{3}}{3}\),两边同时除以\(\frac{\sqrt{3}}{3}\),得到\(x = 20 + x\),这显然不成立,说明我们设未知数的方式有误。重新设\(BD = h\)海里。
在\(\triangle BCD\)中,\(\tan\angle BCD=\frac{BD}{CD}\),即\(\tan30^{\circ}=\frac{h}{CD}\),所以\(CD=\frac{h}{\tan30^{\circ}}=\sqrt{3}h\)。
在\(\triangle ABD\)中,\(\tan\angle BAD=\frac{BD}{AD}\),即\(\tan30^{\circ}=\frac{h}{20 + CD}\),把\(CD=\sqrt{3}h\)代入可得\(\frac{1}{\sqrt{3}}=\frac{h}{20+\sqrt{3}h}\)。
交叉相乘得\(20+\sqrt{3}h=\sqrt{3}h\),这也不成立,再次检查发现是角度关系分析错误。
重新分析:在\(\triangle BCD\)中,\(\angle BCD = 30^{\circ}\),\(\tan\angle BCD=\frac{BD}{CD}\),所以\(CD=\sqrt{3}BD\)。在\(\triangle ABD\)中,\(\angle BAD = 30^{\circ}\),\(\tan\angle BAD=\frac{BD}{AD}\),所以\(AD=\sqrt{3}BD\)。又因为\(AD = AC + CD\),\(AC = 20\)海里,所以\(\sqrt{3}BD=20+\sqrt{3}BD\),这还是错误的。再次重新分析,在\(\triangle BCD\)中,\(\angle BCD = 30^{\circ}\),\(\cot\angle BCD=\frac{CD}{BD}\),所以\(CD=\sqrt{3}BD\);在\(\triangle ABD\)中,\(\angle BAD = 30^{\circ}\),\(\cot\angle BAD=\frac{AD}{BD}\),所以\(AD=\sqrt{3}BD\),由\(AD - CD = AC = 20\),即\(\sqrt{3}BD-\frac{1}{\sqrt{3}}BD = 20\)。
化简方程\(\sqrt{3}BD-\frac{1}{\sqrt{3}}BD = 20\),通分得到\(\frac{3BD - BD}{\sqrt{3}} = 20\),即\(\frac{2BD}{\sqrt{3}} = 20\),解得\(BD = 10\sqrt{3}\)海里。
求轮船在\(C\)处与灯塔\(B\)的距离(即\(BC\)的长度):
在\(\triangle BCD\)中,\(\cos\angle BCD=\frac{CD}{BC}\),因为\(\angle BCD = 30^{\circ}\),\(\cos30^{\circ}=\frac{\sqrt{3}}{2}\),\(CD=\sqrt{3}BD = 30\)海里,所以\(BC=\frac{CD}{\cos30^{\circ}}=\frac{30}{\frac{\sqrt{3}}{2}} = 20\sqrt{3}\)海里。
答案:轮船在\(C\)处时与灯塔\(B\)的距离为\(20\sqrt{3}\)海里。
幻灯片 6:仰角、俯角问题总结
解题关键步骤总结:
准确识别仰角、俯角:根据题目描述,在图中清晰地标出仰角或俯角,明确其对应的直角三角形中的锐角。
构建直角三角形模型:将实际问题中的物体高度、水平距离等信息,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边和角。例如,物体垂直高度对应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水平距离对应另一条直角边,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仰角或俯角)为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
选择合适的三角函数:
已知斜边和一个锐角,求对边,选用正弦函数\(\sin A=\frac{ è }{ è }\);求邻边,选用余弦函数\(\cos A=\frac{é è }{ è }\)。
已知一条直角边和一个锐角,求另一条直角边,若已知对边求邻边,选用正切函数的倒数余切函数\(\cot A=\frac{é è }{ è }\)(或先求正切值再通过计算得到邻边);若已知邻边求对边,选用正切函数\(\tan A=\frac{ è }{é è }\)。
已知两条直角边,可利用勾股定理\(a^{2}+b^{2}=c^{2}\)(其中\(a\)、\(b\)为直角边,\(c\)为斜边)求斜边,也可通过正切函数求锐角。
代入数据计算并作答:将已知数据准确代入所选的三角函数公式或勾股定理中进行计算,注意计算过程的准确性和结果的合理性,最后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包括单位等。
常见错误提醒:
角度关系混淆:例如在涉及多个角度的问题中,误将不同位置的仰角、俯角搞混,导致构建的直角三角形错误。
三角函数选择错误:没有根据已知条件正确选择正弦、余弦、正切等三角函数,从而得出错误结果。
计算错误:在代入数据进行计算时,由于粗心大意,如乘法、除法运算错误,根式化简错误等,导致最终答案错误。
忽略实际问题中的条件:比如在测量物体高度问题中,忘记加上测角仪本身的高度等实际因素。
2025-2026学年华东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24.4.2仰角、俯角问题
第24章 解直角三角形
a
i
T
u
j
m
i
a
N
g
问题1 在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
问题2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问题的思路是怎样?
观察与思考
解与仰俯角有关的问题
如图,在进行测量时,从下向上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仰角;从上往下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俯角.
A
B
C
a
b
c
例1 热气球的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看一栋高楼顶部的仰角为 30°,看这栋高楼底部的俯角为 60°,热气球与高楼的水平距离为 120 m,这栋高楼有多高(结果精确到 0.1 m).
A
B
C
D
α
β
仰角
水平线
俯角
分析:我们知道,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是仰角,视线在水平线下方的是俯角,因此,在图中,a = 30°,β = 60°.
典例精析
Rt△ABD 中,a =30°,AD=
120,所以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出 BD 的长度;类似地可以求出 CD 的长度,进而求出 BC 的长度,即求出这栋楼的高度.
A
B
C
D
α
β
解:如图,α = 30°,β = 60°,AD = 120.
答:这栋楼高约为 277.1 m.
A
B
C
D
40 m
54°
45°
建筑物 BC 上有一旗杆 AB,由距 BC 40 m 的 D 处观察旗杆顶部 A 的仰角为 54°,观察底部 B 的仰角为 45°,求旗杆的高度(精确到 0.1 m).
练一练
解:在等腰 Rt△BCD 中,∠ACD = 90°,
BC = DC = 40 m,
在 Rt△ACD 中 ,
∴AB = AC-BC ≈ 55.2-40 = 15.2 (m).
A
B
C
D
40 m
54°
45°
1. 如图①,在高出海平面 100 米的悬崖顶 A 处,观测海平面上一艘小船 B,并测得它的俯角为 45°,则船与观测者之间的水平距离 BC=_________米.
2. 如图②,两建筑物 AB 和 CD 的水平距离为 30 米,从 A点测得 D 点的俯角为 30°,测得 C 点的俯角为 60°,则建筑物 CD 的高为_______米.
100
图①
B
C
A
图②
B
C
A
D
30°
60°
3. 为测量松树 AB 的高度,一个人站在距松树 15 米的E 处,测得仰角∠ACD = 52°,已知人的高度是 1.72 米,则树高 米(精确到 0.1 米).
A
D
B
E
C
20.9
图3
图4
4.如图3,从地面上的 C,D 两点测得树顶 A 仰角分别是 45° 和 30°,已知 CD = 200 米,点 C 在 BD 上,则树高 AB 等于 (根号保留).
5.如图4,将宽为 1 cm 的纸条沿 BC 折叠,使∠CAB = 45°,则折叠后重叠部分的面积为 cm2(根号保留).
铅垂线
水平线
视线
视线
)仰角
)
1.在进行测量时,从下向上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仰角;从上往下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俯角.
俯角
3.认真阅读题目,把实际问题去掉情境转化为数学中的几何问题.把四边形问题转化为特殊四边形(矩形或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来解决.
2.梯形通常分解成矩形和直角三角形(或分解成平行四边形与直角三角形)来处理.
必做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
选做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