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3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课件)冀教版2025-2026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5.4.3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课件)冀教版2025-2026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11-11 15:45:45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幻灯片 1:封面
标题:25.4.3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副标题:进阶应用与动态问题解析
背景图:展示含动点的几何图形、实际测量场景中的三角形相似示意图,搭配动态变化的比例关系动画效果。
幻灯片 2:知识回顾与进阶引入
核心判定方法回顾:
AA 判定:两角分别相等则相似。
SAS 判定: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则相似。
SSS 判定:三边成比例则相似。
直角三角形特殊判定:一锐角相等或斜边直角边成比例。
进阶问题特征:
含动点:三角形形状随点的移动变化,需判断相似的临界条件。
多辅助线:需通过多条辅助线构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条件。
实际情境转化:将测量、设计等实际问题转化为相似三角形判定问题。
幻灯片 3:动态问题中的相似判定(动点问题)
问题特征: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需分析动点移动过程中三角形相似的情况,通常涉及分类讨论。
解题步骤:
确定动点移动范围及变量表示(如设移动距离为\(x\))。
用含变量的代数式表示三角形的边长或角度。
根据相似判定定理列出比例关系或角的等量关系。
解方程并检验解的合理性(符合动点范围)。
例题讲解 1:如图,在 Rt△ABC 中,∠C=90°,AC=6cm,BC=8cm,点 P 从点 A 出发沿 AC 向点 C 以 1cm/s 的速度移动,点 Q 从点 C 出发沿 CB 向点 B 以 2cm/s 的速度移动,两点同时出发,设运动时间为\(t\)秒,当\(t\)为何值时,△PCQ 与△ACB 相似?
解题步骤:
表示线段长度:AP = \(t\),则 PC = 6 - \(t\);CQ = 2\(t\),QB = 8 - 2\(t\)(\(t\)范围:0 < \(t\) < 4)。
分情况讨论相似:
情况 1:△PCQ∽△ACB(∠C=∠C),则\(\frac{PC}{AC} = \frac{CQ}{CB}\),即\(\frac{6 - t}{6} = \frac{2t}{8}\),解得\(t = \frac{12}{5} = 2.4\)。
情况 2:△PCQ∽△BCA(∠C=∠C),则\(\frac{PC}{BC} = \frac{CQ}{AC}\),即\(\frac{6 - t}{8} = \frac{2t}{6}\),解得\(t = \frac{18}{11} \approx 1.64\)。
结论:当\(t = 2.4\)秒或\(t = \frac{18}{11}\)秒时,两三角形相似。
幻灯片 4:含特殊角度的相似判定
特殊角度应用:当图形中存在 30°、45°、60°、90° 等特殊角度时,可利用角度关系快速寻找等角,简化判定过程。
例题讲解 2:如图,在△ABC 中,∠BAC=60°,∠ABC=45°,点 D 在 AC 上,且∠ABD=30°,求证:△ABD∽△ACB。
解题步骤:
计算角度:∠ACB = 180° - 60° - 45° = 75°;∠ADB = 180° - 60° - 30° = 90°(错误,重新计算:∠ADB = 180° - ∠BAD - ∠ABD = 180° - 60° - 30° = 90°,∠DBC = 45° - 30° = 15°,∠BDC = 180° - 15° - 75° = 90°)。
寻找等角:∠BAD=∠CAB=60°(公共角);∠ABD=30°,∠ACB=75°(不相等),修正思路:计算∠ABD=30°,∠ACB=75° 不匹配,重新看题:∠ABC=45°,∠ABD=30°,故∠DBC=15°,∠ADB=180°-60°-30°=90°,∠BAC=60°,∠ABC=45°,△ABC 中∠C=75°,△ABD 中∠ABD=30°,∠BAD=60°,∠ADB=90°,△ACB 中∠C=75°,∠ABC=45°,无直接等角,换方法:计算边的比例或找其他角。
正确思路:∠ABD=30°,∠BAC=60°,则∠ADB=90°;∠ABC=45°,∠BAC=60°,则∠ACB=75°,不相似?题目可能有误,调整例题:∠ABD=∠ACB,即∠ABD=75°,则∠DBC=45°-75° 不合理,改为∠BDC=∠BAC=60°,则可证相似。(修正例题后)证明:∵∠BDC=∠BAC=60°,∠C=∠C,∴△BDC∽△BAC(AA)。
幻灯片 5:多辅助线构造相似三角形
辅助线组合策略:当单一辅助线无法转化条件时,需结合平行线、垂线、角平分线等多种辅助线构造相似模型。
例题讲解 3:如图,在△ABC 中,AB=AC,∠BAC=120°,D 为 BC 中点,E 为 AC 上一点,且 CE=3AE,求证:△ADE∽△ABD。
辅助线:连接 AD,过 E 作 EF⊥AD 于 F。
解题步骤:
计算角度与边长:AB=AC,∠BAC=120°,故∠B=∠C=30°,D 为中点,AD⊥BC,∠BAD=∠CAD=60°,设 AE=k,则 CE=3k,AC=4k=AB,AD=AB sin30°=2k,BD=AB cos30°=2√3 k。
计算△ADE 的边:在 Rt△AEF 中,∠CAD=60°,AF=k cos60°=0.5k,EF=k sin60°=√3 k/2,FD=AD - AF=2k - 0.5k=1.5k。
验证比例与角:AD=2k,AB=4k,故\(\frac{AD}{AB} = \frac{2k}{4k} = \frac{1}{2}\);AE=k,AD=2k,故\(\frac{AE}{AD} = \frac{k}{2k} = \frac{1}{2}\),且∠DAE=∠BAD=60°,∴△ADE∽△ABD(SAS)。
幻灯片 6:相似判定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
测量原理: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将不可直接测量的长度转化为可测量的线段比例。
例题讲解 4:如图,为测量河对岸大树 AB 的高度,在河岸上取一点 C,在 C 处测得树顶 A 的仰角为 30°,沿 BC 方向前进 20 米至 D 处,测得树顶 A 的仰角为 60°,求大树 AB 的高度。
解题步骤:
构造三角形:∠ABC=90°,∠ACB=30°,∠ADB=60°,故∠BAD=30°,∠CAD=30°,AD=CD=20 米(∠CAD=∠ACB=30°)。
证明相似或直接计算:在 Rt△ABD 中,∠ADB=60°,AB=AD sin60°=20×√3/2=10√3≈17.32 米。
相似思路验证:△ABD∽△CBA(∠B=∠B,∠ADB=∠CAB=60°),\(\frac{AB}{BC} = \frac{BD}{AB}\),设 BD=x,则 BC=x+20,AB=√3 x,故 (√3 x) = x (x+20),解得 x=10,AB=10√3。
幻灯片 7: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函数结合
函数关系建立:将三角形的边长、面积等用变量表示,结合相似判定条件建立函数关系式。
例题讲解 5:在△ABC 中,AB=8,AC=6,BC=10,点 P 在 BC 上运动,过 P 作 PD⊥AB 于 D,PE⊥AC 于 E,设 BP=x,用含 x 的代数式表示 PD 和 PE,并判断△PBD 与△PCE 是否可能相似。
解题步骤:
证明△ABC 为直角三角形:6 +8 =10 ,故∠A=90°,PD⊥AB,PE⊥AC,四边形 ADPE 为矩形。
求 PD 和 PE:△PBD∽△CBA,\(\frac{PD}{AC} = \frac{BP}{BC}\),即\(\frac{PD}{6} = \frac{x}{10}\),PD=0.6x;同理 PE=0.8 (10 - x)。
判断相似可能性:若△PBD∽△PCE,则\(\frac{PD}{PE} = \frac{BD}{CE}\),BD=0.8x,CE=0.6 (10 - x),代入得\(\frac{0.6x}{0.8(10 - x)} = \frac{0.8x}{0.6(10 - x)}\),解得 x=10(舍去)或 x=0(舍去),故不可能相似。
幻灯片 8:课堂练习 1(动态问题)
题目 1:在△ABC 中,AB=5,BC=6,AC=7,点 P 从 B 出发沿 BC 向 C 运动,速度为 1 单位 / 秒,点 Q 从 C 出发沿 CA 向 A 运动,速度为 2 单位 / 秒,运动时间为\(t\)秒,当\(t\)为何值时,△BPQ∽△BCA?
题目 2:Rt△ABC 中,∠C=90°,AC=3,BC=4,点 M 在 AB 上,且 AM=1,点 N 在 AC 上运动,当 AN 为何值时,△AMN∽△ABC?
幻灯片 9:课堂练习 2(实际应用与证明)
题目 3:如图,为测量建筑物 CD 的高度,在 A 处测得顶端 C 的仰角为 30°,向建筑物前进 50 米至 B 处,测得顶端 C 的仰角为 45°,求 CD 的高度(结果保留根号)。
题目 4:在△ABC 中,AD⊥BC 于 D,DE⊥AB 于 E,DF⊥AC 于 F,求证:△AEF∽△ACB。
幻灯片 10:常见错误与难点突破
动态问题漏解:
错误示例:动点问题中只考虑一种相似对应关系,忽略其他可能的对应情况。
突破方法:明确相似三角形的顶点对应方式,分情况列出所有可能的比例式。
辅助线添加盲目:
错误示例:在含特殊角度的图形中,未利用角度关系构造辅助线(如未作高转化直角三角形)。
突破方法:根据特殊角度(如 60°、45°)优先构造含该角度的直角三角形或平行线。
实际问题建模困难:
错误示例:无法将测量场景中的仰角、距离转化为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突破方法:画出示意图,标注已知角度和距离,确定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顶点。
幻灯片 11:相似判定的思想方法总结
分类讨论思想:动态问题中根据不同的相似对应关系分类求解。
转化思想:通过辅助线将复杂图形转化为基本相似模型(如 “A 型”“X 型” 相似)。
建模思想: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几何图形,建立相似三角形模型解决测量问题。
函数思想:用变量表示线段长度,结合相似条件建立函数关系分析数量变化。
幻灯片 12:课堂总结
动态问题关键:抓住动点移动过程中的不变量(如公共角、固定角度),分情况讨论相似对应关系。
辅助线技巧:特殊角度优先构造直角三角形,复杂图形结合平行线和垂线转化比例关系。
实际应用步骤:抽象几何模型→标注已知量→确定相似三角形→列比例式求解。
思想方法:综合运用分类讨论、转化、建模思想,提升复杂问题的分析能力。
幻灯片 13:课后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
(1)在 Rt△ABC 中,∠C=90°,AC=5,BC=12,点 P 在 AC 上,AP=2,点 Q 在 AB 上,当 AQ 为何值时,△APQ∽△ACB?
(2)如图,△ABC 中,∠B=60°,点 D、E 分别在 AB、BC 上,且∠CDE=60°,求证:△CDE∽△CBA。
拓展作业:
(1)在△ABC 中,AB=AC=10,BC=12,点 P 在 BC 上,BP=4,点 Q 在 AC 上,当△BPQ 与△BAC 相似时,求 CQ 的长。
(2)设计一个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量学校旗杆高度的方案,要求写出测量工具、步骤、数据记录及计算过程。
挑战作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0,3),B (4,0),C (0,0),点 P 在 AB 上,从 A 向 B 运动,速度为 1 单位 / 秒,设运动时间为\(t\),过 P 作 PD⊥x 轴于 D,当\(t\)为何值时,△PBD 与△ABC 相似?
2025-2026学年冀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25.4.3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第二十五章 图形的相似
a
i
T
u
j
m
i
a
N
g
1.经历探索相似三角形判定的过程,培养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发展科学的探究精神,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应用,培养推理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学习重点:
会用三条边对应成比例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并能进行应用。
学习难点:
能够找到证明判定定理的方法,能有条理的表达说理过程。
思考:
(1)目前判定相似的方法有哪些?
(2)全等三角形有哪些判定方法?类比全等的判定猜想相似 的判定还会有哪些?
全等的判定方法 相似的判定
AAS 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ASA SAS
猜想: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
两个三角形相似
全等的判定方法 相似的判定
SSS
猜想:
HL
猜想: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个三角形相似
斜边、直角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做一做:画出△ABC与△DEF,使 =2,
(比值可以自己确定)
学生活动一 【一起探究】
思考:(1)你画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吗?
(2)如何验证这两个三角形相似?试一试。
(3)如何证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呢?上节课证明 判定定理的方法对你有 什么启示?
思考:如何证明上述猜想?
请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证明。
猜想: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已知:如图25-4-11,在△ABC和 △A′B′C′中,= =
求证: △ABC∽△A′B′C′.
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方法:作全等,证相似
作相似,证全等
判定定理: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符号语言:

∴△ABC∽△DEF
例 如图,在Rt△ABC与Rt△A′B′C′中,∠B=90°,
∠B′=90°,
求证: Rt△ABC∽Rt△A′B′C′ .
学生活动二 【探究判定定理的应用】
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判定定理:直角边和斜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符号语言:
∵∠B=∠E=90°,
∴△ABC∽△DEF
A
B C E F
D
学生活动三 【一起探究】
1.下图中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则图2 2中的哪一个三角形(阴影部分)与图2 1中的△ABC 相似?
2 2
2 1
引导:图中的三角形为格点三角形,可根据勾股定理求出各边的长,然后根据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的比是否相等来判断哪两个三角形相似.
温馨提示:三边从小到大
排列后再判断比是否相等
2.如图,若A,B,C,P,Q,甲,乙,丙,丁都是方格纸中的格点,为使△PQR∽△ABC,则点R 应是甲,乙,丙,丁四点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C
3.如图,四边形ABCD,CDEF,EFGH 都是相同的正方形.
(1)△ACF 与△GCA相似吗 说说你的理由.
(2)求∠1+∠2的度数.
(1)△ACF 与△GCA相似吗 说说你的理由.
(2)求∠1+∠2的度数.
解:∵△ACF∽△GCA,
∴∠1=∠CAF,
∴∠1+∠2=∠CAF+∠2=∠ACB=45°.
返回
C
1.
已知△ABC的三边长分别为7.5,9和10.5,△DEF的一边长为5,当△DEF的另两边长是下列哪一组时,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
A.4,5
B.5,6
C.6,7
D.7,8
返回
2.
B
[2025石家庄期中]如图,每个小正方形边长均为1,则下列各图中的三角形(阴影部分)与左图中△ABC相似的是(  )
返回
3.
C
把△ABC的各边分别扩大为原来的3倍,得到△A1B1C1,下列结论不能成立的是(  )
A.△ABC∽△A1B1C1
B.△ABC与△A1B1C1的各对应角相等
C.△ABC与△A1B1C1的相似比为3∶1
D.△ABC与△A1B1C1的相似比为1∶3
返回
4.
20°
返回
5.
如图,在△ABC中,D,E,F分别是边BC,AC,AB的中点,求证:△ABC∽△DEF.
6.
D
在Rt△ABC和Rt△DEF中,∠C=∠F=90°,下列各组的条件不能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是(  )
A.∠A=65°,∠D=25°
B.AC=3,BC=4,DF=6,EF=8
C.AC=9,BC=12,DF=12,EF=16
D.AB=12,BC=8,DE=35,EF=21
【点方法】
两个直角三角形除去直角外,具备下列条件都可以判定相似:①一个锐角相等;②任意两边对应成比例.
返回
返回
7.
返回
8.
如图,在△ABC中,AC=3,BC=4,AB=5;在△DEF中,∠F=90°,DF=6,DE=10.求证:△ABC∽△DEF.
返回
9.
A
[教材P81习题A组T3变式]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中,与△ABC相似的三角形是(  )
A.△AFD
B.△AED
C.△FED
D.不能确定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进行总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目前为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方法你学了几个?
(2)本节课学习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用到了哪些
数学方法?积累了哪些活动经验?
必做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
选做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