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出师表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12 出师表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9 16:2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
出师表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表”这种文体,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掌握重点实词的含义。
⑵有感情朗读文章,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主旨。
2.过程与方法
⑴在反复朗读中领会文意,品位语言与情感。
⑵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解读文章内容。
⑶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疑难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体会本文浓郁的抒彩,让学生在深沉的文字中感受其人格魅力,形成个性化的理解与评价。
⑵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国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的人才。
2学情分析
《出师表》被选在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九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知识已经有一定积累,欣赏文学作品时能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人物能形成自己的独特评价,对才比天高、德昭寰宇而又家喻户晓的形象更是乐于探究的。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反复朗读,当堂成诵,体会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情感。
2.教学难点:体会诸葛亮为什么反复陈说“亲贤远佞”这条建议。
4教学过程
同学们,在中国的历史上,诸葛亮被称为“智慧的化身”,同时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楷模。时隔一千七百多年,再读“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又有谁不为之敬仰崇拜,扼腕叹息呢?今天,我们一起去拜读诸葛亮的《出师表》,寻觅先哲的足迹,感悟政治家的千古情怀。
【教师朗读,示范作用】力求学生在聆听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听准字音、节奏、断句、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激情。
【学生朗读,情感交流】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的朗读激情被前所未有的激发出来了,学生产生了朗读的强烈意愿。
1.请同学朗读自己最感动的段落。要求:朗读时要字正腔圆,进入情境,情满其间。
2.解释被感动的原因。设置此问题的目的是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文本意识,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语句,从而去解读,去感悟,初步体会文本的叙事兼抒情及议论兼抒情的特点,从而去解读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忠诚。
【译读课文,把握文意】⑴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⑵以小组为单位,就难词难句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3)教师分发资料,每小组一份,帮助学生理解文句,积累文言知识。
【研读文本,感悟情怀】小组研讨(大屏幕展示思考题)
(1)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三条建议?他反复陈述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研讨后总结:开张圣听(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亲贤远佞是核心。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佞,广开言路,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昭陛下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两汉的经验教训证明了亲贤远佞的重要性;后主混用易受坏人蛊惑,所以更应该亲贤远佞。
(2)诸葛亮写《出师表》的目的是什么?
研讨后总结:请求出师北伐,提出建议,希望后主修明政治,使自己安心北伐,为北伐提供一个稳定的军事后方,从而实现“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军事目标。表达报先帝,忠陛下的情感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3)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有一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告诫儿子,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研讨后总结:“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的人生正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鲜明体现,诸侯割据,群雄并起之际,腹有包藏宇宙之良机,却能归于宁静,守几间草庐,几亩薄田。三顾茅庐之后,奔走效劳,不过是为报先帝的知遇之恩,辅佐后主刘禅是为向蜀汉尽忠。
【观相情节,彰显人格】大屏幕播放《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片段情节:
“舌战群儒”、“空城计”、“白帝城托孤”、“五丈原病逝”等,让学生在这些情节中感受诸葛亮的高尚情怀。
【无限敬仰,深沉总结】同学们,对于这位“功盖三分国,名成八卦图’的千古贤相,我们难忘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难忘他的“赤胆忠心,知恩图报”,更难忘他的“廉洁自律,殚精竭虑”!让我们一起铭记先贤圣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