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机械运动【章末复习】(课件)人教版2025-2026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57页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机械运动【章末复习】(课件)人教版2025-2026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57页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11-08 13:0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7张PPT)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章末复习
复习幻灯片分页内容
第 1 页:标题页
标题:第一章 机械运动 章末复习
副标题:理解运动概念,掌握测量与计算方法
配图:机械运动场景图(汽车行驶、运动员跑步) + 知识框架图
备注:明确复习目标,涵盖本章核心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 2 页:知识网络构建
标题:机械运动的核心知识脉络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长度单位:国际单位米(m),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等,换算关系:1km=10 m,1m=10dm=10 cm=10 mm。
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s),常用单位小时(h)、分钟(min),换算关系:1h=60min=3600s。
测量工具:刻度尺(长度)、停表(时间),读数需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运动的描述: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参照物不同,运动状态可能不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物体的运动状态取决于所选参照物,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速度:
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
公式:\( v = \frac{s}{t} \),变形公式\( s = vt \)、\( t = \frac{s}{v} \)。
单位:国际单位米每秒(m/s),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km/h),换算关系:1m/s=3.6km/h。
分类: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常用平均速度描述快慢)。
测量平均速度:
原理:\( v = \frac{s}{t} \)。
实验: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计算平均速度。
配图:知识思维导图(分支呈现各知识点关联)
备注:用网络结构展示知识逻辑,突出速度作为核心概念的地位
第 3 页:考点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标题:掌握测量工具与读数方法
长度测量:
刻度尺的使用规范:
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量程和分度值合适的刻度尺。
放:刻度尺与被测物体平行,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零刻度线对齐物体一端(若零刻度线磨损,用其他整刻度线代替)。
读:视线与刻度尺垂直,读数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如分度值 1mm 的刻度尺,读数需精确到 0.1mm)。
记:记录结果包括数值和单位(如 2.50cm,“2.5” 为准确值,“0” 为估读值)。
特殊测量方法:
累积法:测微小长度(如测细铜丝直径,测 n 圈总长度再除以 n)。
化曲为直法:测曲线长度(如用棉线测地图上铁路长度)。
平移法:测不规则物体长度(如测硬币直径,用两个直角三角板辅助)。
时间测量:
停表的读数:小表盘读分钟,大表盘读秒,之和为总时间(小表盘指针在 “0~1” 之间,大表盘读 0~30s;在 “1~2” 之间,读 30~60s)。
误差与错误: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不可避免,可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选用精密仪器减小)。
错误:测量方法不正确导致的结果(可避免,需规范操作)。
易错点辨析:
“测量结果的位数越多越准确”×(需根据分度值合理估读,并非位数越多越好)。
“误差就是错误”×(误差不可避免,错误可避免)。
配图:刻度尺读数示例图 + 停表结构与读数示意图
备注:通过实例强化测量工具的规范使用和读数方法
第 4 页:考点二:运动的描述
标题:理解参照物与运动的相对性
机械运动的判断:
物体是否运动取决于位置是否随时间变化(相对于参照物)。
举例:行驶的汽车中,乘客相对于汽车静止,相对于地面运动。
参照物的选择:
任意性:可选择任意物体作为参照物(通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
假定性:参照物被假定为静止不动。
影响性:同一物体选择不同参照物,运动状态可能不同(如月亮 “穿行”,参照物是云)。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应用: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静止)、空中加油(两机保持相对静止)。
辨析:“静止的物体没有运动”×(静止是相对的,相对于其他参照物可能运动)。
易错点辨析:
“参照物必须选静止的物体”×(参照物可动可静,被假定为静止)。
“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绝对的”×(运动状态取决于参照物,具有相对性)。
配图:参照物选择对比图(如行驶的车中乘客的运动状态分析)
备注:通过实例分析强化对参照物和相对性的理解
第 5 页:考点三:速度与匀速直线运动
标题:掌握速度公式与运动分类
速度的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越大,运动越快)。
公式理解:\( v = \frac{s}{t} \)中,v 与 s、t 无关,只取决于 s 与 t 的比值。
单位换算:
1m/s = 3.6km/h(推导:1m/s = \( \frac{0.001km}{1/3600h} \) = 3.6km/h)。
换算技巧:m/s 换算为 km/h 乘 3.6,km/h 换算为 m/s 除以 3.6(如 10m/s = 36km/h,72km/h = 20m/s)。
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物体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s-t 图像是过原点的倾斜直线,v-t 图像是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
计算:已知 v、s、t 中任意两个量,用公式及其变形计算第三个量。
变速直线运动:
特点:速度大小随时间变化的直线运动(实际运动多为此类)。
平均速度:总路程与总时间的比值(\( v_{ } = \frac{s_{ }}{t_{ }} \)),不代表某一时刻的速度。
易错点辨析:
“速度越大,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路程还与时间有关)。
“平均速度是速度的平均值”×(平均速度 = 总路程 / 总时间,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
配图:匀速直线运动的 s-t 和 v-t 图像 + 单位换算示例图
备注:通过公式推导和图像分析强化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第 6 页:考点四:测量平均速度
标题:实验原理与操作规范
实验原理:
依据公式\( v = \frac{s}{t} \),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和对应的时间,计算平均速度。
实验器材:
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确定终点位置)。
实验步骤:
① 使斜面保持较小坡度(便于测量时间,减小误差)。
② 用刻度尺测小车通过的路程 s(起点到终点的距离)。
③ 用停表测小车运动时间 t(从静止释放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
④ 计算平均速度\( v = \frac{s}{t} \)。
⑤ 改变路程,重复实验,比较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数据记录与分析:
表格设计:记录路程、时间、平均速度(如斜面全程、上半段、下半段)。
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越来越大(变速直线运动)。
误差分析:
时间测量误差:小车运动快时,停表反应时间影响大(可减小斜面坡度延长时间)。
路程测量误差:起点未对齐或终点判断不准(需规范操作)。
配图:测量平均速度实验装置图 + 数据记录表格
备注:强调实验操作规范和误差分析方法
第 7 页:典型例题解析(一)
标题:长度测量与运动描述
例 1: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 20cm = 20cm×10 m = 0.2m
B. 20cm = 20×10 m = 0.2m
C. 20cm = 20×10 = 0.2m
D. 20cm = 20cm×10 = 0.2m
答案:B(解析:单位换算需保持数值与单位的正确关系,中间步骤单位不能重复)
例 2:坐在行驶火车中的乘客,以火车为参照物,乘客是______的;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______的。
答案:静止;运动(解析:乘客相对于火车位置不变,相对于地面位置变化)
例 3: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读数为 2.70cm,则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准确值是______,估读值是______。
答案:1mm;2.7cm;0.00cm(解析:分度值为倒数第二位单位,准确值为分度值整数倍部分,估读值为最后一位)
配图:单位换算步骤图 + 参照物选择示意图
备注:强化长度测量规范和运动状态判断能力
第 8 页:典型例题解析(二)
标题:速度计算与平均速度
例 4: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30min 行驶了 36km,求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km/h?合多少 m/s?
解答:\( t = 30min = 0.5h \),
速度\( v = \frac{s}{t} = \frac{36km}{0.5h} = 72km/h \),
换算为 m/s:\( 72km/h = 72 ·3.6m/s = 20m/s \)。
例 5:小明骑自行车上学,前 5min 以 5m/s 的速度行驶,后 10min 以 3m/s 的速度行驶,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
前 5min 路程\( s_1 = v_1t_1 = 5m/s 300s = 1500m \),
后 10min 路程\( s_2 = v_2t_2 = 3m/s 600s = 1800m \),
总路程\( s = 1500m + 1800m = 3300m \),
总时间\( t = 300s + 600s = 900s \),
平均速度\( v = \frac{s}{t} = \frac{3300m}{900s} 3.67m/s \)。
例 6: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其 s-t 图像如图所示,该物体的速度为______m/s,运动 5s 通过的路程为______m。
答案:2;10(解析:图像斜率为速度,\( v = \frac{4m}{2s} = 2m/s \),5s 路程\( s = 2m/s 5s = 10m \))
配图:速度计算步骤图 + s-t 图像分析图
备注:强化速度公式应用和图像信息提取能力
第 9 页:易错点与难点突破
标题:避开认知误区与解题技巧
易错点归纳:
单位换算错误:混淆 m/s 和 km/h 的换算关系(如认为 1m/s=3.6km/h 的倒数)。
参照物判断错误:忽略 “参照物被假定静止”,如认为 “运动的物体不能作为参照物”。
平均速度计算错误:用速度平均值代替平均速度(正确方法:总路程 ÷ 总时间)。
图像理解错误:将 s-t 图像的斜率误认为路程,v-t 图像的面积误认为速度。
难点突破:
多段运动的平均速度:分阶段计算路程和时间,再求总路程与总时间的比值。
相遇与追及问题:相遇时总路程等于两者初始距离(\( s_1 + s_2 = s_{è· } \));追及时路程相等(\( v_ t = v_ t + s_{è· } \))。
图像分析:s-t 图像中,平行于时间轴表示静止,倾斜直线表示匀速;v-t 图像中,平行于时间轴表示匀速,倾斜直线表示变速。
配图:易错点对比图(正确与错误计算) + 运动问题示意图
备注:针对高频易错点辨析,提供难点问题的解题思路
第 10 页:综合检测题(一)
标题:基础巩固练习
选择题:
(1)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中学生身高约 160dm B. 课桌高度约 80cm
C. 物理课本长度约 26mm D. 人步行速度约 5m/s
(2)关于机械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 参照物必须选择静止的物体
C. 速度越大的物体,通过的路程一定越长
D.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填空题:
(1)单位换算:5m = ______cm;2h = ______s;10m/s = ______km/h。
(2)坐在行驶的公交车上的乘客,以司机为参照物,乘客是______的;以路边的树为参照物,乘客是______的,这说明运动和静止具有______性。
答案与解析:
(1)B(A 约 160cm;C 约 26cm;D 约 1.1m/s);(2)A(B 参照物可任意选择;C 路程与时间有关;D 匀速速度不变)。
(1)500;7200;36;(2)静止;运动;相对。
第 11 页:综合检测题(二)
标题:能力提升练习
计算题:
(1)一辆汽车从 A 地到 B 地,前半段路程以 60km/h 的速度行驶,后半段路程以 80km/h 的速度行驶,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2)甲、乙两车相距 1000m,甲车以 10m/s 的速度匀速行驶,乙车以 15m/s 的速度从后方追赶甲车,经过多长时间乙车能追上甲车?
实验题:
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实验中:
① 实验原理是______。
② 若斜面全长 1.2m,小车从顶端滑到底端用时 4s,则全程平均速度为______m/s。
③ 若小车在斜面上半段的平均速度为 0.2m/s,则下半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
图像题:
某物体的 v-t 图像如图所示,该物体在 0~2s 内做______运动,速度为______m/s;2~5s 内处于______状态;0~5s 内通过的总路程为______m。
答案与解析:
(1)设半段路程为 s,总路程 2s,总时间\( t = \frac{s}{60} + \frac{s}{80} = \frac{7s}{240} \),平均速度 (v = \frac {2s}{t} ≈
2024人教版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章末复习
第一章 机械运动
a
i
T
u
j
m
i
a
N
g
知识梳理
考点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________,符号:________。
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____)、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单位换算:1 km=1000 m,1 dm=______m,1 cm=______m,1 mm=______m,1 μm=______m,1 nm=______m。

m
cm
10-1
10-2
10-3
10-6
10-9
(2)常考长度估测:a.课桌的高度大约是0.75 m;b.普通中学生的身高大约是1.60______;c.铅笔的长度约为18 cm;d.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5______;e.一张纸的厚度约为0.1______。
(3)测量工具
常用测量工具:________、三角尺、卷尺。
精确测量工具: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m
cm
mm
刻度尺
(4)刻度尺的使用
①使用前:三看,即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量程
分度值
零刻度线
零刻度线
单位
量程
分度值:0.1cm
②使用时:五会。
选:根据测量对象和测量要求选择适当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
放:零刻度线________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边缘保持________,不能歪斜。
看: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
读:读出准确值,并估读到________________。
记:记录结果包括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
对准
平行
分度值的下一位
准确值
估读值
单位
例1 如图甲、乙所示,刻度尺的使用正确的是________;如图丙刻度尺的读数正确的是________,测量结果为 ________。

B
4.00cm
2.时间的测量
(1)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________,符号为________。
其他常用单位:小时(h)、分(min)等。
单位换算:1 h=______min,1 min=______s。
(2)测量工具
古代:圭表、日晷、沙漏等。
现代:石英钟、机械秒表、智能手表、手机秒表等。

s
60
60
(3)秒表的使用
复位键
开始/暂停键
分针
秒针
①先读出小表盘上指针所通过的分钟数,再读大表盘对应的秒。
②小表盘1小格30s;大表盘1圈30s、1小格0.1s
读数时,小表盘上的指针没有超过两数之间的半分钟刻度线,大表盘按照0~30s读数;如果超过,大表盘按照30~60s读数。
例2 图中秒表读数为________。
365.5 s
3.误差与错误
误差 定义 _______与______之间的差别
减小方法 多次测量求_______、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等
错误 造成原因 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
区别 误差是________避免的,错误是________避免的(均选填“可以”或“不可以”) 测量值
真实值
平均值
不可以
可以
考点2: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定义: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2.参照物
(1)定义: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选取某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作参照物。
(2)判断方法: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于这个参照物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_______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____
____的。
运动
静止
参照物的选取原则:
参照物是假定不动的物体。
参照物可任意选择,但要根据所研究问题的实际需要选择,一般不选研究对象自身为参照物。
通常选择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
例3 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 )。
A.桥 B.河岸 C.水 D.岸上的树
C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_______,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甲 人乘坐自动扶梯
乙 加油机对受油机进行空中加油
参照物
例4 在某次火炬传递活动中,现场某记者同时拍下了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和附近的甲、乙两火炬照片,如图所示。根据它们的飘动方向,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火炬一定静止
B.甲火炬一定向右运动
C.乙火炬一定静止
D.乙火炬一定向左运动
D
考点3:运动的快慢
1.速度
(1)判断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a.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经过的路程______的物体运动得快;
b.在物体运动相同路程的情况下,比较他们所花的时间,所花时间______的物体运动得快。


(2)速度
定义:在物理学中,把________与________之比叫作速度,用符号________表示。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________的物理量。
速度公式:________
国际单位:_____________,基本单位:km/h或km·h-1。
路程
时间
v
快慢
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v表示速度。
m/s或m·s-1
3.6
1 m/s=______km/h,1 km/h=______m/s
2.匀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______且______不变的运动,叫作匀速直线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其速度的大小常常是变化的,即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_______。
(3)平均速度
定义:在变速运动中,常用______来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作平均速度。
意义:表示的是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程度。
直线
速度
不相等
例5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在括号内填“√”或“×”,如不正确,请说明错误的理由。
1.物体运动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
2.物体在全程上平均速度等于各段路程上平均速度的平均值。( )
×
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越长,则速度越大;相同路程,运动时间越短,则速度越大。
×
求平均速度时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例6 某校去华蓥山进行红色研学旅行,在乘车途中,小兰同学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她是以_______(选填“地面”或“车”)为参照物。当车辆行驶至某一路口时,看到如图所示的标志牌,则车辆到达华蓥山游客中心至少还需要_______min。

45
例7 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出发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其中甲的图线为直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物体是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的
B.以乙物体为参照物,甲物体一直在运动
C.4~19s,甲和乙的平均速度相等
D.整个过程中,甲的速度总是大于乙的速度
C
考点4:速度的测量
测量时应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例如,用直尺、卷尺等测量长度,用秒表、手表等测量时间。测量时要注意测量工具测量的范围、分度值等。
例8 在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照片如图所示。
(1)依据照片可判断,小球在做______(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
加速
(2)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s拍摄一次,并测得sAB=5cm,sBC=15cm,则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m/s,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m/s。
(3)如图所示,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象是______。
0.75
0.5
C
(4)小球在AD段运动过程中,经过时间tAD中间时刻时的速度为v1,经过路程sAD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1_____(选填“>”、“<”或“=” )v2。
<
易错分类集训
易错点1 混淆误差和错误
1.测量过程中误差是__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避免的。某同学
在生物实验课上用刻度尺测量一只蝗虫的长度,他先后五次测得的数据
分别为、、、、 。该刻度尺
的分度值是_______,该蝗虫长度为_____ 。
不可以
4.43
易错点2 认为平均速度是速度的平均值
2.某同学在学校秋季运动会50米赛跑中以 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
她在处的速度是,到终点时的速度为 ,则全程的平
均速度是( )
B
A. B. C. D.
易错点3 不能准确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3.三辆小车沿平直公路由南向北行驶的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如图所示的
两种情形。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B
A.相对乙车,甲车向北运动 B.相对乙车,丙车向北运动
C.相对丙车,乙车向北运动 D.相对丙车,甲车是静止的
4.[2024保定竞秀区期末]如图甲、乙为小明从车内后视镜先后观察到
的后方车辆运动情景,、、 为在平直公路上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
则小明所乘汽车的速度比汽车的速度____;以车为参照物, 车是向
____(填“前”或“后”)运动的;以 车为参照物,小明的车是______
(填“运动”或“静止”)的。


静止
易错点4 不能根据物体运动图像获取信息
5.[2025南通期末]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
图像,从 开始计时,则关于它们的运动情况,描述正确的是( )
B
A.出发前,乙在甲的前面,甲运动 追上乙
B.出发后,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
C.甲、乙同时出发,甲运动 后追上乙
D.甲比乙先出发,第 末,甲、乙的速度相等
核心考点巩固
考点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2024烟台]五一前夕,某学校举行了春季运动会,下列数据中你认
为符合实际的是( )
C
A.男子立定跳远的成绩为 B.女子跳绳的成绩为每分钟360个
C.男子的成绩为 D.女子铅球的成绩为
2.[2024长沙]为给课桌裁剪一块合适的课桌垫,小明用卷尺对课桌长
度进行了三次测量,记录的数据分别为、、 。
则课桌长度的测量结果应为( )
C
A. B. C. D.
3.[2024宿迁,改编]如图甲所示测量7号干电池的长度,读数方法正
确的是___(填“”或“”),长度为_____ 。如图乙所示,秒表的读
数为_____ 。
A
4.20
110
考点2 运动的描述
4.[2024广东]如图为珠江两岸景观图。下列相对广州塔静止的是
( )
B
A.飞行的客机 B.两岸的高楼
C.行驶的游船 D.流动的江水
5.[2024武汉]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一首词中有这样的描写:“无风水
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其中“不觉船移”所选的参照物可能是( )
A
A.船在水中的倒影 B.船周围的浮萍
C.被船惊飞的鸟 D.船附近岸边的花草
6.[2024北京]如图所示为我国某型号的火箭发
射时上升的情境。关于该发射过程,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C
A.以发射塔为参照物,火箭是静止的
B.以火箭为参照物,发射塔是静止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火箭是运动的
D.以地面为参照物,发射塔是运动的
考点3 速度的理解及相关计算
7. [2024扬州]宁扬城际铁路将于2026年建成,全长约
,快车全程用时约 ,则快车全程平均速度约为( )
C
A. B. C. D.
8.[2024宿迁]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
行驶, 图像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A.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
B.乙车速度大于甲车速度
C.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静止的
D.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向后运动的
9.[2024南京月考]甲、乙两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当甲、乙两车通过的
路程之比为时,运动的时间之比为 ,则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
是( )
C
A. B. C. D.
10.[2024无锡]如图所示是小球下落过程中每隔相等时间曝
光一次所得的照片,其中小球运动的参照物是______,比较小
球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______,可知小球的速度越来越____。
地面
路程

11.[2024济宁]小明从家前往科技馆,整个过程中有步行,也有骑行,
其全程的 图像如图所示。已知骑行的速度比步行的速度大,则他骑
行的路程为_______,全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 。
3 150
3.75
12.[2024北京]如图所示为一个水滴下落过程的示意图,水
滴由位置下落到位置,、之间的距离为_____ ,所用
的时间为,依据公式 __可计算出这个过程中水滴下
落的平均速度为_____ 。
20.0
100
13.[2024吉林]如图是“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装置。
(1)为便于测量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应使斜面保持很______的
坡度。
平缓
(2)为中点,,两次实验小车都从 点由静止下滑,到
达点所用时间为,到达点所用时间为,则小车通过 段的
平均速度为_____ 。
0.25
(3)由实验可得: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____。

14.[2024山西临汾期中]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滴
滴打车”可以让的哥用手机等待乘客上门。如图所示
是手机上显示的一辆“滴滴打车”的相关信息,求:
(1)这辆车从现在按预计时间到达广场的平均速度
是多少?
解:这辆车的平均速度

(2)在行驶过程中,经过新建的汾河大桥,小强注意到车速表大致稳
定在,小明利用手表记录下车在桥上的总时间是 ,请你计
算汾河大桥的总长度大约是多少?
解:汾河大桥的总长度

15.[2024保定期中]如图是307国道的“区间测速”(测算出汽车在某一
区间行驶的平均速度,如果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
点拍到的一辆轿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情景,监测点、相距 。
(1)通过计算说明,这辆轿车在该路段会不会被判超速?
解:轿车通过两个监测点所用的时间为

轿车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为

故这辆轿车在该路段会被判超速。
(2)若要确保通过路段不会被判超速,则通过 路段最短用时多少秒?
解:确保通过路段不会被判超速,则通过 路段最短用时

中考新考法提升课
1. [2024湖北]我国古代把女子一拃长称为“咫”,男子一
拃长称作“尺”,如图。“咫尺之间”用来比喻相距很近,实际“咫”与“尺”
的长度相差大约为( )
B
(第1题)
A. B. C. D.
(第2题)
2. [2023福建]如图是某衬衫吊牌的
部分信息。号型“ ”表示适穿人群的特征参数
及体型,“A”表示适用于一般体型,“170”表示身高
,“92”表示( )
A
A.胸围 B.肩膀宽
C.上臂周长 D.脖子周长
3. [2023常州]如图甲所示,
西班牙制造的新式列车车厢的宽度
,为判断新式列车车厢能否通
过一处老式隧道,技术人员分别测量了隧
道内部三处的宽度,如图乙所示,测量结
果为:、 、
不能
。技术人员使用的刻度尺分度值为______,新式列车车厢
______(填“能”或“不能”)通过该隧道。
4. [2024长沙期中]小郡同学自制了一个可以自动滴水的
“滴水计时器”,每隔 滴下一滴水,他把此滴水计时器固定在玩具
汽车上,用来测量玩具汽车在水平地面上的运行速度,如图记录了某次
测量过程中地面上连续4个水滴的位置及它们之间的距离:
(1)测量玩具汽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______。
(2)玩具汽车在段的平均速度是____ 。
(3)小郡由图可判断出玩具汽车做变速直线运动,他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3
玩具汽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同
5. [2024平顶山期中]高速
公路 收费系统是对过往车辆无需停车即
能实现收费的电子系统。某高速入口 通
道的感应识别区的长度是 ,即车辆芯片
(1)甲车 匀速行驶的路程为多少千米
解:甲车 匀速行驶的路程

被识别的位置到通行杆的水平距离,该设备从识别车辆进入到完全抬杆
需要时间。甲车以的车速匀速行驶 ,快到高速入口
开始减速,如图所示。
(2)甲车能匀速顺利通过识别区的最高车速为多少千米每小时
解:甲车能匀速顺利通过识别区的最高车速

(3)乙车以匀速进入识别区准备通行,当车辆被 系统识别发
出“滴”的声响时,发现因故障杆子没有抬起,于是及时采取刹车制动,
该车的刹车距离为,司机反应时间为 ,请通过计算判断该车
是否会撞到通行杆
解:司机反应时间内运动的路程

该车的刹车距离为 ,总路程

该车不会撞到通行杆。
课堂小结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路程、时间的计算
平均速度的计算
机械运动
刻度尺的使用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速度的概念
长度和时间的单位
参照物
平均速度的测量
快与慢
动与静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必做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
选做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