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背影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3 背影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9 16:26: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得子虡(jù )濠[háo]上书 (宋)陆游日暮坐柴门, 怀抱方烦纡[yū] 。 铃声从西来, 忽得濠州书。 开缄 [jiān]读未半,喜极涕泗俱。
父子老惜别, 经况患难余。
羁旅易生疾, 霜露行载涂。 思归虽甚苦, 且复忍须臾。 学习目标1、知道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
2、.理清文章线索,体会其表达的父子深情,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心
3、 赏析文章朴实却含蕴至爱深情的语言,体会感情流程。朱自清(1898—1948)
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民主战士。
他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等著作,约二百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春》、《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写作背景《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往事。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20岁,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1、交卸 2、奔丧 3、 狼藉

4、簌簌 5、踌躇 6、 赋闲

7、颓唐 8、琐屑 9、 蹒跚

xiè sāng jí

sù fù
tuí suǒxiè pánshān


一、读下列生字词。chóu chú 通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思考下列各题
1、请找出本文的线索。
2、“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
3、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次背影?
4、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
整体感知1、请找出本文的线索。


整体感知(背影。)2、“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
a、祖母死了
b、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祸不单行,家境惨淡)思考讨论3、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惦


影再


影刻


影惜


影思念父亲望父买橘父子分别别后怀念思考讨论4、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悲哀之泪感动之泪伤心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望父买橘再现背影,泪光莹莹依恋之泪父子离别合作探究 交流讨论
再读课文 找出课文中描写背影的句子,并想一想哪一处最令你感动,并分析感动的原因?
寻 找 “背 影”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景影。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3、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4、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解 读 “背 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读一读,谈一谈
1、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
2、为什么要写得这样详细? 刻画背影1、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还用自己的情感反应烘托这个背影  总结:年迈、动作迟缓,但仍不辞劳苦地为儿子做事,这是一种强大的爱在支撑着。衣着:
动作:黑、大马褂、布棉袍蹒跚地走、攀、缩、倾2、为什么要写得这样详细?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所以写得这样详细。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惜别背影(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课文写父亲离去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并用自己的感情反应加以烘托。写这个背影,能表现这样 的感情:为父爱感动得情不得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恋、惆怅,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辛酸再现背影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又见父亲的背影,为什么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父亲在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作者不禁泪如泉涌,含着眼泪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所以这一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到的。我看见他戴着   ,穿着黑布   ,深青布   ,   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________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__________着上面,两脚再向上________;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____
____,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布置作业:
请学习本文的写法,以一侧面来写人物的方法,如以“爸爸的手”、“妈妈的笑” ……为话题,写一篇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