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词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也是怀古诗词的典范。词作将写景、咏史、抒情完美融合,境界宏阔,气势磅礴,生动展现了苏轼在巨大挫折面前,将个人悲慨升华为对历史与人生的深邃思考,最终达成精神突围的旷达胸襟。学习本词,不仅在于品味其艺术魅力,更在于引导学生感悟苏轼如何在逆境中实现生命的诗意栖居,这对培养学生的人格韧性与审美情操具有深远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古典诗词,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但对“观景-咏史-抒怀”这一鉴赏模式的系统认知和自觉运用能力尚待形成。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能够进行一定深度的文本分析和批判性思考,但对于理解本词中“人生如梦”的感慨与“旷达超脱”精神之间的辩证关系,仍存在思维障碍,容易陷入“非悲即喜”的片面解读。
【AI赋能分析】
传统的教材分析侧重于静态的文本与背景。引入AI赋能后,我们可以通过数据可视化呈现苏轼的创作轨迹和情感脉络,利用大语言模型构建一个动态的、可交互的“黄州苏轼”形象,使教材分析从“平面解读”走向“立体活化”。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层诵读与AI朗读测评,品味词中精炼传神的语言,感知豪放词风,并背诵全词。
思维发展与提升:运用“观景—咏史—抒怀”的怀古诗鉴赏模式,通过对比分析、问题链探究,发展学生的比较思维、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深入理解苏轼复杂的情感世界。
审美鉴赏与创造:借助AI图像生成技术,将文字意象转化为视觉景观,设计动态展板,在策展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鉴赏与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对话互动,深刻理解苏轼“笑对困境、超然旷达”的文化人格,感悟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精神内核,并思考其对现代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怀古诗的鉴赏模式,理解景、史、情三者的内在联系,感受苏轼的豪放词风。
难点:辩证理解词作中“人生如梦”的感慨与“旷达超脱”精神之间的复杂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任务情境:
“同学们,我们临高是诗词之乡!今年将筹建苏东坡数字纪念馆。今天我们将作为策展人,运用先进的AI技术,为《念奴娇·赤壁怀古》设计一个智能交互式动态展板,让千年之前的东坡先生穿越时空,与我们进行一场关于人生与理想的对话。”
二、 教学流程
活动一:策展预备会——AI朗读测评,定基调,入情境
活动目标:通过AI赋能的分层诵读,整体感知词作情感基调,为策展预热。
1.初读正音:学生使用朗读APP录音,AI即时分析字音准确度(如“纶巾”、“樯橹”、“酹”),生成个性化诊断报告。
2.范读引路:聆听专业范读。
3.学生齐读(AI指导):基于全班朗读数据,AI指出集体朗读中的共性问题(如节奏、重音),进行针对性指导。
【设计意图】:将模糊的“读得好”变为精确的数据反馈,实现个性化辅导。多版本范读激发学生的比较与思辨,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深化对词作基调的初体验。
活动二:展板设计——AI创意赋能,深解读
展板背景:观眼前之景——赤壁的壮景
(选景决策-AI生成):我们要为展板设计一个动态背景墙。请小组合作,向AI绘图工具输入你们从词中选出的三个核心意象(如:大江、乱石、惊涛),生成多幅概念图,并投票决定最终方案,说明理由。(引导赏析“淘”、“穿”、“拍”、“卷”)。
【设计意图】:通过“选景-析景-悟景”的链条,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可感的视觉冲击,极大激发学习兴趣。AI生成的过程即是学生理解、筛选和表达意象的过程,是审美创造的实践。
展板人物:怀古人之事——周瑜的丰采
(1)(人物标签):苏轼笔下的周瑜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你会从词中找出哪些证据?(年轻得志、英俊潇洒、儒雅从容、指挥若定、足智多谋、功业彪炳)
(2)(策展意图):苏轼如此浓墨重彩地描绘一个“完美”的周瑜,用意何在?听听数字人苏轼介绍背景,完成下面的对比,谈谈你的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聚焦-深挖-探究”的链条,让学生理解怀古是为伤己,周瑜的“完美”是为了反衬苏轼自身的“失意”。AI数字人让历史变得鲜活,助力学生自主发现“借古讽今”与“借人抒己”的创作手法。
3. 展板核心:抒一己之怀——东坡的旷达
(核心展品):本展板的视觉中心是苏轼雕塑。本展板的视觉中心苏轼要如何设计呢?请你描述一下这座雕塑应有的表情、动作,并说明理由。
(情感分析):探讨最终的“酹江月”动作,是消极的逃避还是积极的超脱?请为这块展板撰写一段结语,揭示苏轼的“精神突围”。
【设计意图】通过“定位矛盾-聚焦动作-升华主题”的链条,引导学生破解情感密码,理解苏轼“悲中见旷”的复杂心境。
三、小结
“今天,我们以策展人的身份,借助AI科技,完成了一次深度的文本探索。我们设计的不仅是一块展板,更是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我们看到了赤壁的壮景,周瑜的丰采,更触摸到了东坡先生在那片江月上寄托的旷达灵魂。”
四、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熟练背诵全词。
拓展作业(二选一):
1.用“临古地—思古人—抒己怀”的结构,分析一首学过的怀古诗(如《赤壁》)。
2.在班级博客上,使用AI写作助手优化你的“策展人手记”,谈谈对“生命的诗意”的新理解。
五、板书设计
观景(赤壁雄景)→ 烘托豪情
咏史(周瑜风采)→ 对比己身
抒怀(自嘲超脱)→ 感悟人生
“江月”是联结景、史、情的核心意象,象征着永恒与超越。
【评价方式】
1.过程性记录:教师观察、小组记录、AI学习平台数据(如朗读测评报告、互动记录)。
2.成果性评价:对最终的“动态展板设计方案”及“策展人手记”进行多元主体评价。利用AI工具对学生的迁移分析作业进行初步批阅与反馈,教师进行复核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