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 醉翁亭记作家与作品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欧阳修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景祐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景祐三年,范仲淹上书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他所讲的道,主要不在于伦理纲常,而在于关心百事。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各体兼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叙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却富有内在的逻辑力量。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而又十分严密。《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欧阳修还开了宋代笔记文创作的先声。他的笔记文,有《归田录》《笔说》《试笔》等。
欧阳修的赋也很有特色。《秋声赋》运用各种比喻,把无形的秋声描摹得非常生动形象,使人仿佛可闻。这篇赋变唐代以来的“律体”为“散体”,对于赋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其中,苏轼最出色地继承和发展了他所开创的一代文风。他的平易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醉翁亭记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位散文家的合称。明初朱右选韩柳等八家古文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明中叶唐顺之所纂《文编》中,唐宋文也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此书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有明万历刻本及清代书坊刻本。清代魏源有《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8卷)。读
准
字
音滁
壑
蔚
琅
潺
酿
辄
暝
晦Chú
Hè
Wèi
Láng
Chán
Niàng
Zhé
Míng
Huì伛偻
佝偻
携
清洌
凛冽
山肴
野蔌
觥
翳yǔlǚ
Gōulóu
Xié
Liè
Liè
Yáo
Sù
Gōng
Yì成语 1、[水落石出] 比喻真相大白。 苏轼在《后赤壁赋》中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句。 2、[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3、[醉翁之意不在酒] 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山路转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疏通文意 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己取号叫醉翁。醉翁的兴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并寄托在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暮云回聚拢来,山岩洞穴就昏暗了,阴暗明朗(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不间断的,这是滁州人出游。靠近溪水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净,野味野菜,杂乱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 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得胜了,酒杯酒筹交互错杂, 起来坐下大声喧哗的,是宾客们在(尽情)欢乐。 面容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宾客们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散乱一地,太守返回,宾客跟随。树林里浓荫遮蔽,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而禽鸟快乐。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乐趣。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思考与讨论一、作者在《题滁州醉翁亭》诗中云:“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请查阅关于作者的相关资料,结合作者特殊的人生经历,谈谈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理解。
设置此题的意图是理解名句的内涵。作者写作本文时,因“庆历新政”已彻底失败,遭谗被贬,思想十分矛盾,作者此时自称“醉翁”即旷达自放的意思。作者表面写的虽是游山玩水的乐趣,却蕴含失意抑郁的情感,委曲婉转,余韵不尽,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愁怀的思绪。二、明代茅坤称赞此文为“文中之画”,说“昔人读此文,谓如游幽泉邃石,入一层才见一层。路不穷,兴亦不穷。”你把本文也当做是一幅画,重读一遍,琢磨一下能否有新的发现。
设置此题的意图是引导学生以一个新的欣赏画的角度去阅读。本文写景就像立体的山水画,入一层才见一层,尤其是文章开篇,先远处环视,“环滁皆山也”,近至“西南诸峰”,方觉“林壑尤美”,又仰望琅山,“蔚然而深秀”。再入六七里,流水泻出于两峰之间。峰回路转,突现醉翁亭。的确是文不穷,画亦不穷,兴更不穷。如果有爱好绘画的同学,不妨将本文所描写的景物画成山水画,与文章相映成趣。关于思想内容 这篇《醉翁亭记》是宋代散文名篇,历来被视为欧阳修的代表作之一。文章的语言平易明畅,写作背景却相当复杂,涵蕴也很丰厚,以致评析此文的主题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首先要弄清的是:欧阳修为什么一贬滁州,就自号“醉翁”,并以此名亭,作文为记。就这篇文章内容看,那是由于琅琊山的风景使他陶醉,人与人之间亲密淳朴的关系使他陶醉,那些香而且洌的酒使他陶醉。因此有人说,欧为此文,意在寓性情于游赏。或者说,纵情山水,表旷达自放的情怀。 感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