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过节和观灯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 过节和观灯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9 18:34:38

文档简介

3 过节和观灯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及作品,把握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教师指导。
情感价值观:了解中国传统习俗,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2学情分析
1、如今的中学生对“赛龙舟”和“观灯”是相当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 。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像、录音等多媒体手段增加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了解,使 学生形成最基本的感性认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上网或查阅书籍等方式搜集 、调查、整理和民俗相关的知识,既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又可以借此开展语文 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 2、本文内容贴近生活,文字也不艰深,教师基本上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 后由学生质疑提问,师生共同解决。主要研讨内容如下: (1)指导学生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 (2)指导学生体验作者在写“赛龙舟”和“观灯”时的内在情感。 (3)指导学生理解文中的相关写法。
3、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本文后,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加深学生对节庆风俗的认识和 兴趣。例如,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外的各种节日,借此探讨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 同的文化内涵。
4、课文把生活情景的生动描述与文史知识的自然铺排,巧妙地结合为一体。体会 这种写法的长处。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的写法。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过节和观灯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20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20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 ——汪曾祺
活动2【活动】作者介绍
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生活。1923年到北京自学并学习写作。1924年后开始发表作品。1928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人间》杂志。翌年任教于中国公学。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起编辑北平和天津的《大公报》副刊《文艺》。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编辑《大公报》《益世报》等文学副刊。
活动3【讲授】课文分析
课文简析
本文是一篇极富生活情趣的散文,作者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中华民 族的节庆风俗,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的是愉悦和怀念,引人体味生活中蕴含的 浓郁的情趣。 在“过节与观灯”的大标题下,介绍了“端午节给我的特别印象”和“灯节的灯 ”两方面内容。 写“端午节给我的特别印象”,作者在第1、2段首先从中国的各种节日习俗谈起 ,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从文章思路来看,谈中国的节日习俗也 是必要的,文题为“端午节给我的特别印象”,因此,首先必须先写节日习俗, 从全国的各种习俗引出地区性习俗,水到渠成地转写南方的端午节的习俗。 南方的端午节留给我特别印象的习俗是龙舟竞渡。 第3段描写记忆中赛龙舟的景象。作者特别强调它留给自己的印象之深。 第4段借历代的艺术品回顾赛龙舟的悠久历史。此时的作者更像是一位渊博的历史 学家,带领读者在历史的长河中遨游。 第5段以明清时代为例说明人民对赛龙舟活动的喜爱。 四个层次,缓缓展开,环环相扣,一丝不乱。 写“灯节的灯”,首先交代人们元宵节观灯的悠久的历史。 第2段介绍古代灯节的盛况和“琉璃灯”“万眼罗”等几种奇巧的灯。 如果说第2段是作者站在历史的角度向人们展示古代观灯的盛况的话,那么第3段 则以家乡为例,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形象地描绘了灯节的热闹景象。字里行间洋 溢着对节庆习俗、对人的品味和赞赏。 最后,提出自己的预见:随着生活的变化,观灯的习俗将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 结尾戛然而止,引发读者对已不存在的习俗的思索。 “龙舟竞渡”也好,“灯节的灯”也好,涉及的内容,纷繁复杂,五花八门,但 是优美的散文,常常是精巧构思的结果,在作者有条不紊地梳理之下,顿时“秩 序井然”,文章的思路就显得十分清晰了。 沈从文的散文,不饰雕琢,文笔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本文更是把广博的文史 知识和朴实厚重的语言巧妙地融为一体,不仅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拓宽读者的 视野,还可以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在洗尽铅华之后,絮絮地诉说中华民族文化 的精髓所在。
问题研究
作者在引经据典地向人们介绍了古代灯节的概况和“琉璃灯”“万眼罗”等几种 奇巧的灯的时候,还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明代宫中行乐图描绘的 宫中过年的热闹景象,文章就是要以此作为实例,更为详实地向人们介绍古代灯 节的盛况,使内容更加充实、可信。 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形象地描绘了灯节的热闹景象,同时还讲述了自己长大 后读宋代咏灯节灯事的诗词的感受,在有了儿时观灯的生活体验之后,作者才会 对描写观灯的文学作品倍感亲切和熟悉,作者借此表明家乡的灯节给自己留下的 印象之深和对灯会的喜爱,并巧妙地过渡到下文。
活动4【活动】思考与讨论
随着生活的变化,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有些变淡了,有些消失了。对此,你有哪些思考?
节庆风俗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化,但是,随着生活的变化,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在形式和内涵上正被刷新和提升。传统意义上的节味淡了,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品月饼、春节庆团圆等风俗。在开放的今天,我们在对“洋节”采取接纳态度的同时,也不应冷落自己的传统节日,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在繁衍生息之中创造了灿烂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自古就是和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根。它代表着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
活动5【讲授】本课主题
本文是一篇回忆乡情民俗的极富情趣的散文,详细描述了端午节和元宵节的盛况,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画卷。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家乡、对自然、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及对民俗文化的赞美、热爱、怀念之情。
活动6【讲授】写作特色
沈从文的散文,不饰雕琢,文笔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本文更是把广博的文史知识和朴实厚重的语言巧妙地融为一体,不仅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拓宽读者的视野,还可以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在洗尽铅华之后,絮絮地诉说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
活动7【讲授】课堂小结
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根。它代表着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 体。
课件22张PPT。过 节 和 观 灯沈 从 文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20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20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
——汪曾祺A、端午给我的特别印象一、(1、2)端午民俗。
二、(3)沅水闹龙舟。
三、(4、5)龙舟文化各种节日习俗(吃)各种节日习俗(玩)各种节日习俗(穿戴)中国民俗文化——宏观一、丰富的内容;
二、复杂的来历;
三、悠久的历史;
四、地域的差异;
五、厚重的文化意义。引 出 下 文沅水闹龙舟龙 舟 文 化宋 张择端《金明争标图》龙 舟 文 化元 王振鹏 《龙舟图》龙 舟 文 化清 《十二月令
——端阳龙舟图》
故宫藏本
龙 舟 文 化端午给我的“特别”印象“特别”在? 在于沅水流域龙舟竞渡的习俗,记忆中赛龙舟的景象,是作者亲身经历的,有深刻的生活体验,历久而弥新,成为他生命中的沅水情结。
作者再现了龙舟文化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B、灯节的灯一、(1、2)观灯历史。
二、(3-5)家乡灯市。灯 市灯 市灯 市作者为什么介绍了明代宫中行乐图和长大后读宋词的感受? 作者在引经据典地向人们介绍了古代灯节的概况和“琉璃灯”“万眼罗”等几种奇巧的灯的时候,还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明代宫中行乐图描绘的宫中过年的热闹景象,文章就是要以此作为实例,更为详实地向人们介绍古代灯节的盛况,使内容更加充实、可信。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形象地描绘了灯节的热闹景象,同时还讲述了自己长大后读宋代咏灯节灯事的诗词的感受,在有了儿时观灯的生活体验之后,作者才会对描写观灯的文学作品倍感亲切和熟悉,作者借此表明家乡的灯节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之深和对灯会的喜爱,并巧妙地过渡到下文。主 题本文是一篇回忆乡情民俗的极富情趣的散文,详细描述了端午节和元宵节的盛况,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画卷。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家乡、对自然、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及对民俗文化的赞美、热爱、怀念之情。 生活情景的生动描述与文史知识的自然铺排,不仅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拓宽读者的视野,还可以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延伸民俗文化的渊源,加深理性认识和感性体验,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深爱。 作者把生活情景与文史知识的介绍巧妙结合于一体,你怎样看待这种写法?沈从文的散文,不饰雕琢,文笔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本文更是把广博的文史知识和朴实厚重的语言巧妙地融为一体,不仅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拓宽读者的视野,还可以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在洗尽铅华之后,絮絮地诉说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写作特色随着生活的变化,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有些变淡了,有些消失了。对此,你有哪些思考?节庆风俗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化,但是,随着生活的变化,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在形式和内涵上正被刷新和提升。传统意义上的节味淡了,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品月饼、春节庆团圆等风俗。在开放的今天,我们在对“洋节”采取接纳态度的同时,也不应冷落自己的传统节日,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在繁衍生息之中创造了灿烂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自古就是和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根。它代表着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