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侍坐 课件+教案 (3)

文档属性

名称 5 侍坐 课件+教案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9 18:37:26

文档简介

5 侍坐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体会课文是如何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的,鉴赏本文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了解人物语言及简单动作描写展示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2.积累文言词汇,学习课文语言平实而生动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赏析人物形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2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可以按“言志”这一线索,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分析人物形象要与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写作特点结合起来。对孔子思想分析不宜过多。对孔子为什么要“与点”的问题,也不宜讨论过多。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以及孔子的评价标准。
教学难点: 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准确地理解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以及孔子的政治主张。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侍坐
古人云:“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可见人要有志,正所谓“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有了志,才可以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的豪迈;有了志才可以体会“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的境界。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坐在一起也谈论过志向,他们的“志”又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侍坐》这篇文章。
活动2【活动】解释题目
侍坐:陪长者坐,聊天。从题目可知师生五人以孔子为中心“侍”字可以说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是孔子弟子,陪坐在先生身边,听先生说话。
活动3【活动】复习回顾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活动4【讲授】分析课文
1.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全文可以根据内容划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言志)。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写孔子评志。
2.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
(1)孔子和弟子聊天,是不是在聊家长里短,他们聊了一个什么话题?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志”“治国”都对。
那么这个话题是谁提出来的?如何引出来的呢?
明确:第一段。在第一段孔子提出话题。你能翻译一下孔子的话吗?
(2)孔子的话包含了什么意思? 两个意思:一是鼓励学生敢于发言,(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不要有顾忌希望他们毫无约束的畅所欲言从这句话可以感受孔子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二是抛出话题并委婉地指出学生们平时的牢骚,从而启发他们谈出自己的想法。(居则曰:不吾知也!)反映出孔子教育学生时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
第二部分
(1)子路、冉有、公西华这三个弟子都有说了些什么?三人之志各是什么? 明确:
子路:有勇,知方
冉有:足民(足,使动用法。)
公西华:小相(小相是做什么的,是不是宰相?不是,小相是祭祀中的小赞礼。他的志是
事礼仪活动,在祭祀中执行上下有序的礼仪活动)
(2)还有一个人,他在干什么?弹琴。我们暂不管他,让他在一边玩去,先看看这三个人是如何言志的? (揣摩三人语言,体会三人的语气,情感,也可以加上动作词帮助体会三人不同语气)
明确:子路:轻率、自信、自负。
冉有:冉有比子路多了一层意思:谦虚。(方……如……,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非曰……愿……,他就更谦虚了。
(3)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语气?(为何这样言志?)
明确:
子路:轻率、自信、自负(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冉有:从夫子对由发言的反应哂之,他也知道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谦虚了,也提到礼。
公西华:前面一人被哂,一人不表态,而且他的话是接在冉有的话后面说的,他就更谦虚了。
可见,说话不仅与人的性格追求有关,还与现场,语言环境有关。你说话如果不顾长幼尊卑,就是失礼了。
(4)这三个人的发言,一个人被孔子哂笑,两个没有表态,还有一个人在弹琴一直没发言,可是他一发言,就得到孔子的激赏,孔子这种反应有无道理?孔子对这些弟子有没有一个评价标准?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清曾点的志是什么?
明确:(学生讨论曾点的志)曾点的话给我们描述了一种生活方式,他的话没有直接说我要怎么去治国。但是我们可以推测,一个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的人们其物质必是富足的,其精神必是丰富的,也必是有礼有序的。
总结:不论曾皙的志描绘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游春也好,祭祀也好,隐居也好,我们只看这幅图景本身:里面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和谐的,人与自然是和谐的,人与自身(物质与精神)是和谐的。整个图画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这是一种无处不有礼有序的社会环境。
(5)这幅画面是不是曾皙的志?(隐含了曾皙的志:要使社会达到这样一种大同的有礼有和谐) 那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和前面三位弟子相比,看看曾皙是怎么样言志的? 明确:一整套合乎礼的动作。(如果曾皙立即停下动作,琴声嘎然而止会怎样?不和谐,不合“礼”。 )
(6)那么,我们看看(结合最后一段)前三个人的发言是否合礼?
明确:子路无礼,其言不让;冉有比较有礼,发言谦虚;公西华过份谦虚,不合礼。
第三部分
(1)孔子为何赞同曾皙的观点?曾点的志一说出来,孔子便赞赏:“吾与点也!”(与,赞同)而他对前面发言的三个一一个“哂”之,另两个没有直接表态,他心里有无一个标尺?
礼。为国以礼。
我们看到为人处事要有礼,那么治国呢?也要以礼,请大家以“礼”这一标 准来衡量一下三弟子的治国之志,看看它们合不合“礼”?
对子路:治国当以礼,自己发言的行为不谦让,而且子路却以勇作为治国之策,——重 勇轻礼。
对冉有:从对公西华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冉有的态度:所言是国家大事,经济是大事,礼乐更是大事。他知道礼乐也是国家大事,却把他让出去了。如果有君子来可以治礼,如果没有君子来呢?难道就不做礼?!——知礼不做。
公西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肯定其所言之礼是国家大事。“赤也为之小,其孰能为之大?”也婉转的批评了他做的太小。他有能力去作更大的礼,却放弃不做。——行小礼,弃大礼。
曾皙:天下大同,礼无处不在
总结:礼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之一。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无所不包,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婚、丧、祭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子路所说的军事,冉有说的经济,以及公西华说的外交礼仪,是不是实现“礼治”的手段或途径?是的。军事是礼治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基本保障,试想民众没有安全感,国家民族处在生死存亡之际,谈何安心礼治?同样,经济不富足也谈不上礼,古人说“仓廪足而知礼仪”就是这个道理。同样没有一个平等和平的外交环境,国家之间恃强凌弱,也不可能有“礼”。如美伊战争的造成的动荡,以及恐怖事件层出不究,又谈何礼治?这三个方面都是礼实现的途径或保障。三弟子在实现“礼治”上各有偏重,在态度上对礼也有一定的轻视。这是同一层次问题不同方面的体现,也表现出了各人不同的性格和态度。只有曾点的礼治社会,表现了一种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物质与精神的和谐,这不正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一个“和谐社会”吗?
活动5【活动】课外拓展
礼运大同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活动6【讲授】写作特点
本篇文章长于在记叙过程中刻画人物。同是“言志”,表示愿意施展抱负、有所作为,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却又各具特色。出来对子路、曾皙有动作和神态描的描写外,其余都只写了人物语言,通过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我们写文章也要抓住人物特点,力求用三言两语来精炼表达。
活动7【活动】课堂小结
本文是孔子和弟子们进行的一次理想与志向的讨论。孔子作为师长,技能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可亲、温和自谦、循循善诱。他鼓励学生,让每个人都有发言权。谈话气氛宽松和谐,也不扼杀学生的独立意见。可见,孔子并不是一位可畏的圣人,而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师长。
活动8【作业】侍坐
1.背诵课文。
2.课外阅读《论语》中富含哲理的名句做好笔记。
课件15张PPT。侍 坐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晚辈、学生或臣子陪伴侍坐长辈、师长或君王。这里的意思是孔子的学生陪侍老师闲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他们就何话题展开对话?——志向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 ???(开头——则何以哉): 问(“子路率尔”——“吾与点也”):答(“三子者出”——文末): 评? 志子路治国冉有足民公西华司礼曾皙 建“礼治”社会
求 自 在 人 生(暮春郊游)轻率、自信、自负谦虚谨慎平和谦虚从容洒脱四人性格:子 路——率直自信(由)冉 有——谦虚有礼(求)公西华——善于辞令(赤)曾 皙——从容洒脱(点)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 子 路:直 率——哂之? 曾 皙: 洒 脱——与之公西华:更谦虚——惜之?冉 有:谦 虚——叹之?简练、含蓄的语言 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重勇轻礼知礼不做行小礼,弃大礼天下大同,礼无处不在礼运大同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孔子风范:——平等民主,循循善诱, 因材施教 本文写作最大的优点是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文旨鲜明;五个人的发言契合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孔子为何“哂”由而“与”点? 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水旱时,
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
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
治理国家。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
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
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
想体现出来 。孔子的思想主张 “为国以礼”。通过礼乐教化来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统治秩序,使“老者安之,少者怀之”,大家都过上太平安宁的生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