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侍坐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的教学思想和风格。
2.通过积累词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学习通过描述人物神态、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志趣的写作手法;提高分析鉴赏能力。
2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可以按“言志”这一线索,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分析人物形象要与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写作特点结合起来。对孔子思想分析不宜过多。对孔子为什么要“与点”的问题,也不宜讨论过多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朗读和背诵。
2.品味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的性格和志向,从中得到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准确地理解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以及孔子的政治主张。
4教学过程
导入: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人类留下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实用。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鼓励几个学生自由发言)。明确: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今天我们就通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来感受这位教育家的形象。
二、文学常识: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思想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论语》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诸多方面,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远的影响。
三、分析课文:
1.用原文说说孔子四个弟子的“志”。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曾皙——“莫青春,春服既成······。”
2.孔子对四个弟子言志的态度是什么?又是如何评价的?
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与之”。曾皙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
3.“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为什么?
对这个问题,历来是有争论的,对曾皙说的那些话,有的从积极方面理解,认为是曾子主张以礼治国,他说的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缩影,与孔子的“为国以礼”相符,所以得到孔子的赞许。另一种是从消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消极避世的,符合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主张,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①孔子的思想看,积极救世是其思想的主要方面,他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是他的主张在各国都行不通,故有时也流露出消极情绪。②从孔子对子路和曾皙的不同态度看。孔子“与点”,并非曾点有济世之大志。③从曾点与子路等人言志的不同内容看,如曾点志在为国,那么曾点之志何以“异乎三子者之撰”?由以上分析可见,曾点“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4.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A.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
B.课文中的孔子既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苦闷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答非所问,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治。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挂着“大成至圣文宣王”招牌的孔圣。
5.
人物性格:
本文是《论语》中文学色彩较浓的一章,通过师生言志生动地表现了孔子及其四个弟子的性格。
孔子: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既是教育家又是思想家——因材施教,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高屋建瓴,及时将学生的发言上升到“礼治”的高度,有指导意义。
弟子:四个弟子都有高远的理想,性格各具特征,子路直率而不谦让,冉有、公西华谦逊有礼,曾晰则洒脱自然。
四、总结:
文如同《论语》的其它知识性章一样,是论述孔子的思想和学问的,但是思想和学问的传播,不是靠空洞的说教,而是借助于特有的形象。本文通过孔子和四个弟子一次十分融洽的谈话,表现了孔子的政治抱负和。作者在于述孔子的抱负和理想时,不仅记录了孔子和四弟子的发言,更重要的是刻画了一组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无论是子路和直率、自负,冉有的敦厚、谦虚,还是公西华的忍让、虚心,曾点的豁达、洒脱、自得,孔子的循循善诱,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今天读来,人物依然如在眼前。
五、作业:背诵默写《侍坐》
六、板书设计:
一、孔子问志
孔子——民主平等、循循善诱
子路——直率坦诚、鲁莽轻率
二、弟子言志
冉有——谦虚谨慎、讲究分寸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曾皙——从容不迫、洒脱自在
三、孔子评志
孔子——心怀宽阔、尊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