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项羽之死 教学设计 (4)

文档属性

名称 7 项羽之死 教学设计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9 16:5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
项羽之死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
深入阅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2
根据文章内容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特点。
3
分析项羽的死因,客观的评价这段历史故事。
4
让学生从项羽之死中,认识到重视生命的意义,热爱生命。
2学情分析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及“以读促写”,既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又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在课文中选用事例”和“如何运用事例”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根据文章内容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项羽的死因,客观的评价这段历史故事。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项羽之死
导入
:秦末起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其中项羽最是叱咤风云。今天我们就来掀开冰山一角,读读项羽最后的故事,看看这位历史英雄的性格特征。
活动2【讲授】项羽之死
二、分析人物形象
1
师读第一段把学生带入课文情景中。
然后找学生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明确:第一段写垓下之围重点写了“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这两个连续性的事件。
“慷慨悲歌”,慨叹自己时运不利,恋恋不舍的和名骓、虞姬诀别,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这时却“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
“莫能仰视”则写尽将士们的不忍之心,也侧面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性格特点:心理脆弱,多愁善感
2
学生速读第二段,然后概括这一段的内容。尽量全面
明确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东城快战
东城快战
直率
粗犷
骁勇善战
勇武豪爽
极端地自负
这一段前半部分把逃亡路线和军事力量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战争的形势和项羽的处境一目了然。后半部分写项羽在此绝境中说的一番话。项羽认为“今卒困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灭亡就在面前,他仍旧没有客观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而一味归咎于天命,这表现了项羽的极端自负。项羽又言“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明知必死,没有退缩,愿意痛快的打一场,这反映了他勇猛刚强的大丈夫气概;“愿为诸君快战”表明了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的、尽情的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一世英名。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为结束。
项羽的三次行动:
骁勇善战
极端地自负
第一次通过“项王大呼,驰下,皆披靡”来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遂斩汉一将”的“遂”写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举。
第二次行动项羽并没有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孰是追兵,孰是逃将,难以辨别。项羽摄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跃然纸上。
第三次行动,项羽斩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亡其两骑耳”,通过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难怪他充满自豪的谓其骑曰“何如”,这一问再次表现了他的自负。
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
3
第三段主要情节: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自刎而死
知耻重义
心地仁善
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语言描写:天之亡我
无颜见江东父老
性格特点:宿命思想、知耻重义
这一段写了两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是乌江拒渡、赠马亭长。项羽本“欲东渡乌江”但真正来到乌江岸边,他又否定了自己的决定。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做出选择。那位曾经“泣数行下”的血性男儿,这时反而笑了。“项王笑曰”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项羽和随从全都下马步行,冲入重围,同前来追杀的汉军短兵相接。这无疑是一场寡不敌众的战斗,也是一场无济于事的战斗。然而,如果因此就放弃战斗,举手投降,那就不是项羽了。项羽是宁肯站着去死,也不会跪下求生的。
第二个场面是赐头故人、自刎而死。看到了背楚归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鲜明!可以看出项羽的高贵感和英雄气质,这个情节表现了项羽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三、了解历史上众家对项羽的评价:
1、
司马迁的评价:(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2、杜牧的评价:(胜败乃兵家常事,包羞忍耻是男儿,大丈夫能屈能伸。)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3王安石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已去,败势难回,不可能卷土重来。)
《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4、李清照的评价:(做人要有尊严有骨气。气势豪壮,令人敬仰。)
《夏日绝句 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5、你的评价:对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试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说按照你的思路中国历史会怎样发展
四、拓展(当代文人教授对项羽的评价)
王立群(河南大学教授):项羽虽然最后失败的,但是我们承认,项羽是英雄,项羽叫本色英雄,刘邦是个地地道道的政治流氓,但是在历史评价上,我们应当说,刘邦也是个英雄,刘邦叫什么英雄,刘邦叫实事英雄,他是那个时代造就的那个实事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本色英雄抵不住实事英雄。
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五、
通过了解项羽之死,你有什么启示。说出来与同学分享。
总结:项羽之死的人格价值:
项羽毕竟死了,刘邦胜利了。但他是站着死的。为了无愧于江东父老,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于七尺男儿之身,以大无畏的死完成了他在历史舞台上辉煌的缺憾人生的表演。项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他是宁肯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的。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有骨气、有尊严,这就是项羽之死的人格价值。两千多年过去了,项羽依然活在我们的心中,项羽的人格光芒穿透历史的云层,依然熠熠生辉。
板书:
故事
描写
人物形象
垓下之围
惊、起、饮、歌、泣
多愁善感
东城快战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遂”
勇猛、自负
乌江自刎
笑答、“吾为若德”“遂自刎”
知耻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