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来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食指及其诗歌创作。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朦胧诗的意境美。
(3)进入诗歌的朦胧意象,掌握诗歌中的一些写作技巧。
2学情分析
本课设置在长春版语文九年级下册。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诗歌鉴赏的方法,也对文化大革命的背景有了简单的了解。通过反复诵读,赏析诗歌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对《相信未来》这首诗歌所用意象的理解、联想。
2、在分析、朗诵中把握这首诗的感情。
教学难点:诗歌中意象的含义;学生能在活动体验中增强自我的质疑意识和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相信未来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语言的精华,是智慧的结晶,是思想的花朵,是人性之美的灵光,是人类最纯粹的精神家园。古今中外的诗人们,以其生花的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歌,经过时间的磨砺,这些诗歌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别、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扣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双重享受和熏陶。
这午后的阳光:温暖、灿烂:
这午后的校园:安详、宁静!
你们花一般的青春生活在梦一般的岁月里,你们可曾知道49年前,与你们一般在作着梦的年轻人,他们在奔波些什么?
让我们走进那段历史……
活动2【讲授】相信未来
(二)、文革背景及影响介绍:
[作家秦牧的说法“这真是空前的一场浩劫,多少百万人颠连困顿,多少百万人含恨以终,多少家庭分崩离析,多少少年儿童变成了流氓恶棍,多少书籍被付之一炬,多少名胜古迹横遭破坏,多少先贤坟墓被挖掉,多少罪恶假革命之名以进行!”]
[
“总的估计,因大量冤假错案受到诬陷、迫害和株连的达到一亿人以上。”]
[在这场所谓的“大革命”中,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的大批中央党政军领导干部、民主党派负责人、各界知名人士和群众受到诬陷和迫害。党和政府的各级机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组织,长期陷于瘫痪和不正常状态。公安、检察、司法等专政机关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机关都被搞乱了。]
[在长时间的社会动乱中,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主要比例关系长期失调,经济管理体制更加僵化。这十年间,按照正常年份百元投资的应增效益推算,国民收入损失达五千亿元。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没有提高,有些方面甚至有所下降。自七十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相互之间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发展机遇。
这场由文化领域发端的“大革命”,对教育、科学、文化的破坏尤其严重,影响极为深远。很多知识分子受到迫害,学校停课,文化园地荒芜,许多科研机构被撤销,在一个时期内造成了“文化断层”、“科技断层”、“人才断层”。据1982年的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文盲和半文盲达二亿三千多万,占全国总人口数的近四分之一,严重影响到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文化大革命”造成全民族空前的思想混乱,党的建设和社会风气受到严重破坏。一些投机分子、野心分子、阴谋分子和打砸抢分子乘机混到党内并窃取一部分权力,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个人崇拜以及各种愚昧落后的思想行为泛滥开来,致使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受到严重削弱。]
这些材料给学生以震撼,开始还是嘻笑的人现在都沉浸在一种思考和悲痛中,渐渐进入到那个荒唐的年代中去,感受那一代人的苦难,关心着他们的命运……
[就在那个年代里,1968年的一天,一个年近十九岁的青年唱出了这样的歌……]
[朗诵《相信未来》]
学生静静地聆听着这个在压抑下不失激情的朗诵,为之激动着……
通过这个活动回顾这段历史,学生感受到了文革这段历史的残酷和苦难。心理上和食指已经有了一些共鸣,这个时候就让学生带着这种感情来朗诵食指的这首《相信未来》。一起走进食指的诗歌世界以及内心世界。
(三)、走进食指和他的诗,分析意象,同时在分析中有感情地朗诵
1、初读(集体朗诵)
问:这首诗里最明显的感情是什么?
生:相信未来,坚定地相信未来!
问:整首诗里一共出现了多少次“相信未来”?
生:七次。
2、再读(自由读)
问:诗人坚定地“相信未来”,那么与“未来”相对的“现实”是什么样的呢?哪些意象或诗行表现出来?
生:①现实是残酷的,压抑的,荒凉的。
意象: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苦的悲哀)
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②色调是冷的,凄苦的。
意象:深秋的露水
凝露的枯藤
凄凉的大地
问:对于这样残酷、压抑、冷色的现实,食指用了哪些相对的诗句和意象来表现他“相信未来”?
生:①诗句:“我依然固执地……”(两次反复地强调)
②意象:美丽的雪花
曙光
孩子的笔体
这些都是纯洁、圣洁的意象,也就是他内心的圣洁的追求和对未来不失信心和激情。
③还有其他的意象,如第四节诗中的:未来人们的眼睛、睫毛、瞳孔。
3、朗诵前四节诗
问:现实是压抑的残酷的而这些诗行和意象又有着坚定的信仰和滂湃的激情,斗志昂扬,该如何去朗诵它们呢?
(要用一种深情的、带着固执的情感,仔细体会压抑下的激情)
学生朗诵:分单个人、男女生、小组来朗诵,作适当的朗诵点拨。
[学生在这个时候随着对意象的分析和有感情地朗诵渐渐地深入到食指的内心,与食指一同痛苦一同坚强,一同渴望着光明的未来。]
4、问:对于未来,对于未来的人们,诗人除了相信外还有什么样的心情?
生:①对未来还有彷徨的不确定,如第五节诗。
②对未来的人们还有一种等待着他们的公正评定的焦急心情,如第六节诗。
问:这两节诗又该怎样来朗诵呢?
生:要带着彷徨和焦急的心情来朗诵。
学生朗诵这5、6两节诗
5、问:最后诗人找到可以寄托信念的事物了吗?他发出了怎样的呼喊?
生:①找到了——未来、战胜死亡的年轻生命、不屈不挠的努力。
②他大声疾呼“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最后这一节诗,诗人坚定地抛却一切现实的压抑和失望,寄希望于未来,相信未来,高声疾呼。另外也可见出诗人的孤独和无助,现实的残酷、冷漠,在无望的现实里,唯有寄希望于虚妄的未来,也许在虚妄的不可知的未来里有着希望的光。)
师:我们集体来朗诵这一节诗,共同来发出这一声呐喊。
[这个阶段的深入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食指除了坚定地相信未来外,内心里有着另一种的孤独与彷徨。可以很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先驱者在呐喊中的无助,同时又在无助中坚定地呐喊,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是多么的可贵与难得。]
4)、①让我们再来系统地回顾一遍这首诗的感情脉络。
[展示整首诗感情变化的脉络:现实的沉重压抑而不失激情→富有激情地直抒胸臆→对未来的彷徨→坚定地相信未来]
②为整首诗作小结:食指在生命的暗夜里,焦急地等待着光明的到来,渴望未来的人们拨开历史的风尘,看透岁月的篇章。但他的呐喊被那个时代一声声看似雄壮的口号给淹没了。然而这些渴望的心声能压抑得住吗?历史告诉我们,不能!
活动3【活动】相信未来拓展
拓展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一代人的呼喊,还有许多,这一代人的奋斗是艰苦而执著的……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这个拓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了那一代人的内心挣扎和对时代的怀疑,以及他们在探索中的执著追求。]
活动4【作业】相信未来
布置作业:
青春时代写下的诗篇可能照亮你的一生,诗人食指用“美丽的雪花、凝露的枯藤、孩子的笔体,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你准备用什么方式写下相信未来呢?请仿写《相信未来》前三小节,写一首小诗,寄托你的情思,表达你的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