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市第二十四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宁夏银川市第二十四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8 23:45: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银川二十四中 制题人:王瑶
银川二十四中2025年初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积累运用(35分)
1.默写。(10分)
诗歌是美的艺术,请将以下表格内容补充完整。
类别 内容
音韵美 崔颢登临黄鹤楼,用①“__________,________。”(《黄鹤楼》)描绘明丽景色,音韵清朗。
绘画美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②“     ,________。”两句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异曲同工之妙,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意境美 (《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游览桃花源,③“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明丽绚烂、美好宁静的春日桃林景象。
壮思美 ④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__________,        ”两句表达词人的爱国之情和雄心壮志。
哲理美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⑤“      ,        ”两句体现了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的客观规律。
2.名著阅读。(6分)
请你根据阅读提示,完成下面的读书任务。
节选1:约翰并不怎么爱他的母亲和姐妹,对我更抱有一种反感。他常欺负和虐待我,远不止每星期两三次,也不是一天一两回,而是接连不断,以致只要他一走近来,我身上每一根神经都紧张害怕,骨头上每一块肌肉都吓得抽缩。
有时候我都被他吓呆了,因为无论对他的威吓也好,虐待也好,我都无处申诉。用人们不愿意为了帮我对付他而得罪了他们的少爷,而里德太太对此完全装聋作哑,她从来没看见他打过我或者听见他骂过我,尽管他时常当着她的面这样做,当然,背着她时就更多了。
节选2:“你以为我会留下来,做一个对你来说无足轻重的人吗?……你以为,就因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既没有灵魂,也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我现在不是凭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凭着血肉之躯跟你讲话,——这是我的心灵在跟你的心灵说话……彼此平等,——就像我们本来就是的那样!”
任务1:假如简·爱穿越到了不同名著作品中,你觉得她会和以下哪个人物成为朋友,并说明理由。(3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
《骆驼祥子》:祥子 《儒林外史》:范进
任务2:简.爱的一生经历了多次挫折与磨难,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概括以上两则材料中简·爱遭受的挫折与磨难,并分析这些挫折与磨难对简·爱的性格形成有怎样的影响。(3分)
3.成语积累。(4分)
纵观人类历史,人类文明的进步无不带着科技的烙印。在水汽车轮的轰鸣声中,人类“新航海”壮阔启航;在电光火石中,人类在黑夜中也有了眼睛; 在信息爆炸中,隔阂和分歧在“地球村”中逐渐消弭……随着AI技术的普及,智能语音助手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无论是查询信息还是控制智能设备,它们都能①( ),快速准确地完成任务。现在许多AI机器人不仅能完成复杂的体力劳动,还能凭借精密的程序设计,像一位②______(心思灵敏,手艺巧妙)的工匠一样完成精细的工艺制作。AI的飞速发展督促我们持续学习新知识与技能,保持一颗好奇之心,对新事物满怀渴望,勇敢迎接挑战,把其视作一场有趣的冒险。借助线上资源和书籍,积极挖掘知识的宝藏。在这个③( )的时代,唯有④ (坚持下去,绝不放松)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拥抱未来的无限可能。
(1)根据括号内的解释依次填出②④处的成语。(2分)
(2)①③处成语填写正确的一项是( )(2分)
信手拈来 五花八门 B. 游刃有余 瞬息万变
C. 游刃有余 一成不变 D. 信手拈来 瞬息万变
4.在“寻找最美对联”活动中,老师出示了下面这副对联,请按要求完成。(3分)
上联:读诗滋逸气
下联:阅史 豪情
下联横线上应填写的字是(1) (益/增),原因是:(2) 。
5.语境运用。(12分)
【科技 文化】
当传统艺术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便诞生了数字水墨画这一新兴领域。AI艺术家通过算法模拟千年笔触,这离不开工程师的反复调试与艺术家的审美把控。 以下是创作流程的片段:
①AI需学习历代名家的运笔规律,将水墨的浓淡、干湿转化为数据模型。
②完成初步渲染后,艺术家需对细节进行人工修正,确保画面气韵生动。
③生成一幅数字水墨画作品,需先构建包含数万幅古画的数据库。
④最终作品通过全息投影展出时,虚实交融的效果令观众叹为观止。
(1)依据你对上述句子的理解,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③①②④ B.①③④② C.③①④② D.①③②④
(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科技 发展】
材料一:文化长廊中的“蛇”
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周易》
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
—《山海经·大荒西经》
那大圣就撺出水中,一变变做一条水蛇,游近岸,钻入草中,二郎因嗛他不着。
—《小圣施威降大圣》
材料二: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蛇,又能生发哪些感想
蝉蜕蛇解,焕然一新。对蛇来说,每一次蜕皮都是一次新生,意味着勇敢地挣脱旧躯壳的束缚。生活中,我们也会被陈旧的观念、习惯所困,如同蛇那紧紧裹身的旧皮。但蜕变往往与新生同在,人生之路蜿蜒曲折、布满荆棘,但只要怀揣蜕变的勇气,便能不断突破自我、获得成长。
龙蛇飞动,不如当时。蛇有着极其敏锐的感知力,能凭借独特的感官察觉周围细微的变化,从而在危险来临时灵活脱身、在机会来临时迅速抓住。我们不妨也向蛇学习,善于观察和思考,无论是把握工作中的新契机,还是捕捉生活里的小确幸,时刻保持对变化的感知。
腾蛇乘雾,坚韧向前。荀子言:“腾蛇无足而飞”,暗喻蛇虽无足却能飞行,有着超凡脱俗的能力。传统文化里的蛇在自然中穿梭自如,化为人形时便拥有了灵活应变、智慧坚韧的特质。
来源:2025年01 月29 日“浙江宣传”公众号,有删改
材料三: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在技术创新、产业生态、融合应用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已进入全球第一梯队。截至2022年底,全球人工智能代表企业数27255家,其中我国企业数量4227家,约占全球企业总数的16%。 目前,我国已有超过400所学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高端人才居全球第二。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已形成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集聚发展区。
2025年春节期间,国产大模型 DeepSeek 成为全球AI领域的一颗新星。 其拥有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能理解并回答问题,还能辅助写代码、整理资料和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在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凭借一系列独创性和改进性技术以及精妙的策略,DeepSeek创造了一个低成本的技术奇迹。它通过自研的多种创新手段,极大地提升了计算效率,通过对数据集和训练算法的精心优化,大幅降低了训练成本。他们 embracing开源方法,集中集体专长并促进协作创新。这种方法不仅缓解了资源限制,还加速了尖端技术的发展。
DeepSeek在组建研究团队时采取了独特的策略。公司创始人梁文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司的核心技术岗位大多由应届毕业生或工作1-2年的年轻人担任。他们重点招募来自北大、清华等顶尖高校的博士生。这些年轻人虽然缺乏行业经验,但都在顶级期刊发表过论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获得过奖项。
①阅读材料一、二,说说中国文化作品中“蛇”具有哪些特点。(2分)
②请综合阅读三则材料,分析我国科技领域发展变革的原因。(4分)
【科技 环保】
(3)为号召青少年更好地运用AI知识,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校报编辑部发出征稿启事,请你完成下面征稿启事的修改。(4分)
征稿启事
亲爱的同学们: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了解AI知识和兴趣,展现中学生的科技风采,校报现开设“青春科技”五月特刊,特向全校同学征稿。
稿件要求:围绕青少年感兴趣的科技创新内容,体裁不限,字数控制在500-800字左右。
投稿方式:请将电子稿件于5月10日前发送至校报邮箱,并在稿件末尾注明班级、姓名和联系方式。
请大家务必积极踊跃投稿!
校报编辑部
2025年4月10日
①标点使用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内容缺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用语不得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语病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12分)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上,我们的先人不仅拥有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这四大发明,还在陶瓷、丝织、建筑、装饰等方面展现出了精湛工艺。“中国创造”硕果累累,令人叹为观止。
【甲】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活板》节选)
【乙】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⑥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梵天寺木塔》)
【注释】 ①钱氏:指五代割据江浙的吴越王及其子孙。②喻皓:北宋初著名建筑工匠,曾用八年时间不断更改设计图纸,设计建造出宝塔寺。③弥束:全部紧束。④六幕:文中指立方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 (2)有奇字素无备者 ( )
(3)患其塔动( ) (4)但逐层布板讫 ( )
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
8.请用“/”为下列句子断句(限4处)。(2分)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9.请结合内容分别分析两篇文章主要表达方式的好处。(2分)
(二)(4分)
中国精美的瓷器以其色泽、质地、造型等名扬天下,没有人不喜欢,就连诗圣都爱不释手,阅读下面诗歌。
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
杜甫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注释】 这首诗是杜甫于公元760年左右客居成都草堂时所作。草堂初建,缺少很多东西,于是杜甫便以诗为酬,向很多朋友索要自己所需之物。这首诗就描写杜甫向韦班索要韦班里的大邑瓷碗的情景。韦处,指韦班。
10.下列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首句描写大邑瓷碗的质地,大邑瓷窑烧出的瓷碗,既轻盈又坚固。
B. 第二句描写大邑瓷碗的声音,轻敲瓷碗,瓷碗发出玉石之声,进一步抒发作者的赞美之情。
C. 第三句描写大邑瓷碗的颜色,其远胜过霜雪之白,作者对瓷碗的喜爱之情更呼之欲出。
D. 第四句写渴求瓷碗之心切,作者觉得自己很可怜,希望韦班赶紧送碗来草堂。
11. 诗歌短短四句,却生动展现了大邑瓷碗的魅力。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诗人是如何做到的。(2分)
(三)(10分)
让科技更好为体育赋能
①当今世界,科技在体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体育强国,必须实现高水平的体育科技自立自强。”使用机器人从事翻译、保洁、导航等服务,提升办赛效率;推进绿色电能供应、智能化基建,让运动场馆更低碳环保;从点燃杭州亚运会主火炬的“数字人”,到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新升级的乒乓球教练机器人……科技赋能的创新实践,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②近年来,体育与科技融合发展成为一种趋势。不少地方积极探索,加强智能技术应用,打造沉浸式户外运动体验空间,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着眼未来,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让科技更好为体育赋能,让相关成果惠及更多人。
③借助先进技术,激发赛事新气象。在足篮球、田径、乒羽网等项目的高水平赛事和训练中,辅助裁判系统、大数据分析、陪练机器人等技术日臻成熟,成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在围棋、国际象棋、象棋等智力运动中,人工智能不断迭代升级成为提升竞技水平的重要工具。推广应用高科技,既能提高比赛专业性,也有利于降低观赛门槛。未来,还应在赛事转播、运动表现分析等方面持续发力,与时俱进,加强技术支撑。
④推广智能设备,培育体育新业态。坐在划船机上,借助头戴式显示设备的虚拟仿真技术,就能感受畅划大海、湖泊、河流等不同场景的乐趣。随着智能穿戴设备普及、健身行业数字化进程加快,体育运动日渐拓展内涵与外延,智能健身、云赛事、虚拟运动等新形式丰富了人们的选择。虚拟运动等打破了时间、场地等因素的限制,有利于丰富运动场景。想方设法让智能设备更可及、更便利,让普通人也有机会尝试强对抗、高难度项目,有利于催生体育新业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⑤善用大数据,打造运动新体验。智能操场上,学生做完立定跳远后,系统能立刻报出成绩,并在大屏幕上显示起跳角度等影像分析;智能健身房里,只需扫描二维码,个人运动时的心率、消耗的能量等信息就实时显示在手机上。得益于5G、大数据以及人体运动姿态捕捉技术的成熟,大批量运动数据的生产、采集和分析成为可能。激活数据要素,用好数据分析,不仅有助于打造“测试—训练—测试—提高”的科学训练闭环,开辟体育产业发展的新蓝海,也将促进体育强国建设。
⑥为人民健康筑基,为美好生活添彩。打开视野,抢抓机遇,在创新的沃野上奔跑,就一定能推动“体育+科技”结出更多硕果。
12、下面对文章理解错误的是( )(2分 )
A.文章不仅体现了科技与体育融合的前沿趋势,也展望了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B.智能穿戴设备的普及,可以让人们更好领略运动的乐趣。
C.文章开头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可以更好地支持作者观点。
D.只有激活数据要素,用好数据分析,才能打造科学的训练闭环,促进体育强国的建设。
13.文章第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4.请分析第五段的论证思路。(2分 )
15.班级就“体育锻炼是否需要智能科技加持”展开辩论,小明认为不需要,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反驳小明的观点。(4分 )
(四)(14分)
又见鹭鸶
①那是春天的一个惯常的傍晚,我沿着水边的沙滩漫不经心地散步。 绕过一道河石垒堆的防洪坝,我突然瞅见了鹭鸶,两只,当下竟不敢再挪动一步,便悄悄在沙地上坐下来。哦! 鹭鸶又飞回来了!
②在顺流而下大约30米处,河水从那儿朝南拐了个大弯儿,弯儿拐得不急不直随心所欲,便拐出一大片生动的绿洲,靠近水流的沙滩上水草尤其茂密。两只雪白的鹭鸶就在那个弯头上踯躅,在那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草中悠然漫步;曲线优美到无与伦比的脖颈迅捷地探入水中,倏忽又在草丛里扬起头来;两只峭拔的长腿淹没在水里,举止移步悠然雅然;一会儿此前彼后,此左彼右,一会儿又此后彼前,此右彼左;断定是一对儿没有雄尊雌卑或阴盛阳衰的纯粹感情维系的平等夫妻……
③于是,小河的这一片便呈现出别开生面令人陶醉的风景,清澈透碧的河水哗哗吟唱着在河滩里蜿蜒流淌,两个穿着艳丽的女子在对岸的水边倚石搓洗衣裳,三头紫红毛色的牛和一头乳毛嫩黄的牛犊在沙滩草地上吃草,三个放牛娃三对角坐在草地上玩扑克,蓝天上只有一缕游丝似的白云凝而不动,落日正渲染出即将告别时的热烈和辉煌……这些平常见惯的景致,全都因为一双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
④不见鹭鸶,少说也有二十多年了。小时候在河里耍水在河边割草,鹭鸶就在头前或身后的浅水里,有时竟在草笼旁边停立;上学和放学涉过河水时,鹭鸶在头顶翩翩飞翔,我曾经妄想把一只鸽哨儿戴到它的尾毛上;大了时在稻田里插秧或是给稻畦里放水,鹭鸶又在稻田圪梁上悠然踱步,丝毫也不戒备我手中的铁锨……难以泯灭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
⑤至今我也搞不清鹭鸶突然离去突然绝迹的因由,也许是水流逐年衰枯稻田消失绿地锐减,这鸟儿瞧不上越来越僵硬的小河川道了 也许是乡民滥施化肥农药污染了流水也污浊了空气,鹭鸶感到窒息而逃逸了 也许是沿河两岸频频敲打的锣鼓和震天撼地的炮铳,使这喜欢悠闲的生灵心惊肉跳恐惧不安拂尾而去 也许是那些隐蔽在树后的猎手暗施的冷枪,击中了鹭鸳夫妻双方中的雌的或雄的,剩下的一个悲怆遁逃
⑥又见鹭鸶!又见鹭鸶!
⑦落日已尽红霞隐退暮霭渐合。两只鹭鸶悠然腾起,翩然闪动着洁白的翅膀逐渐升高,没有顺河而下也没见逆流而上,偏是掠过小河朝北岸树木葱茏的村庄飞去了。鹭鸶和人类同居一处无疑是一种天然和谐,是鸟类对人类善良天性的信赖和依傍。这两只鹭鸶飞到北岸的哪个村庄里去了呢 在谁家门前或屋后的树上筑巢育雏呢 谁家有幸得此可贵的信赖情愫呢
⑧我便天天傍晚到河湾里来,等待鹭鸶。连续五六天,不见踪影,我才发现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我明白自己实际是在重演那个可笑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然而还是忍不住要来。鹭鸶的倩影太富于诱惑了。那姿容端庄的是一种仙骨神韵,一种优雅一种大度一种自然;起飞时悠然翩然,落水时也悠然翩然,看不出得意时的昂扬恣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气急败坏;即使在水里啄食小虫小虾青叶草芽儿,也不似鸡们鸭们雀们迫不及待的贪婪相。二三十年不见鹭鸶,早已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一见便不能抑止和罢休。我随之改变守候而为寻找,隔天沿着河流朝下,隔天又逆流而上,竟是一周的寻寻觅觅而终不得见。
⑨我又决定改变寻找的时间,在晨曦中沿着河水朝上走。大约走出五华里路程,河川骤然开阔起来,河对岸有一大片齐肩高的芦苇,临着流水的芦苇幼林边,那两只鹭鸶正在悠然漫步,刚出山顶的霞光把白色的羽毛染成霓虹。
⑩哦!鹭鸶还在这小河川道里。
哦!鹭鸶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
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那一对圣物,心头便涌出了脍炙人口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16.小宁想制作一张“鹭鸶名片”,请结合文章的相应内容,完成下表。(2分)
学名 白鹭
别名 鹭鸶
外形特征
栖息环境 沿河边上的绿洲,喜欢在水草茂密的沙滩上
生活习性 主要在水边浅水处涉水觅食
行走姿态
17.小文喜欢第⑨段画横线的句子,请为他写一段赏析批注文字。(2分)
河川骤然开阔起来,河对岸有一大片齐肩高的芦苇,临着流水的芦苇幼林边,那两只鹭鸶正在悠然漫步,刚出山顶的霞光把白色的羽毛染成霓虹。
18.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段作者称鹭鸶为“圣物”的理解。(2分)
19.结尾引用《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有何妙处 (2分)
20.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第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2分)
21.选文第 段说“鹭鸶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请根据选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三、写作(45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对鲁迅来说,善良热忱的长妈妈为他的童年生活增添了一抹暖色;对居里夫人来说,不倦地炼镭,为她单调的科研生活增添了一抹底色;对柳宗元来说,小石潭为他灰暗的贬谪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很多时候,生活中的一人、一物、一景,都能为我们的生活添色。生活中有哪些人、物或景为你的生活添了色?
请阅读以上文字,可以从中任选一个角度,讲讲你的故事,或说说你的感受,也可谈谈你的理解。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内容充实,文体不限,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不能使用试卷中的材料,不能透露与考生有关的信息)
  宁夏银川市第二十四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答案
  一、积累运用
  1.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②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③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④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⑤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任务 1:示例:简 爱会和保尔 柯察金成为朋友。理由:两人都经历了诸多挫折与磨难,简 爱童年遭受虐待、成年后在爱情与事业中历经考验,保尔 柯察金在革命斗争和病痛中顽强抗争;两人都拥有坚韧不拔的意志、追求平等与正义的信念,精神内核高度契合,能够相互理解、彼此鼓舞。
  任务 2:挫折与磨难:童年时期遭受约翰的持续欺负虐待,且无处申诉,里德太太对此视而不见。影响:这些经历让简 爱从小就懂得反抗不公,养成了坚韧不屈的性格;也让她更加渴望平等与尊重,塑造了她独立、自尊、不向命运低头的品格。
  3.(1)②心灵手巧 ④坚持不懈 (2)B
  4.(1)增 (2)“增” 与上联 “滋” 都为动词,词性相对;“增豪情” 与 “滋逸气” 搭配恰当,意境相合,符合对联词性相对、语义相关的要求。
  5.(1)A
  (2)①具有蜕变新生、勇敢突破的特质;感知敏锐、灵活应变;智慧坚韧、超凡脱俗的特点。
  ②我国科技领域发展变革的原因包括:传统文化中坚韧、创新等精神的滋养;重视技术创新,采取独创性和改进性技术,优化数据集与训练算法;坚持开源方法,促进协作创新;注重人才培养与选拔,招募顶尖高校的优秀年轻人才;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形成三大集聚发展区,资源整合能力强。
  (3)①“青春科技” 五月特刊的引号使用不当,应改为书名号《青春科技》五月特刊。
  ②缺失稿件截止后的评审结果公布、奖项设置等相关信息。
  ③“请大家务必积极踊跃投稿” 中 “务必” 用语生硬,不得体。
  ④“帮助同学们更好了解 AI 知识和兴趣” 搭配不当,应改为 “帮助同学们更好了解 AI 知识、培养 AI 兴趣”。
  二、阅读理解
  (一)文言文阅读
  6. (1)覆盖、蒙上 (2)平时、向来 (3)担忧、担心 (4)只、只是
  7. (1)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存放它们。
  (2)(匠师)暗中让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把金钗赠给她。
  8. 盖钉板上下弥束 / 六幕相联如胠箧 / 人履其板 / 六幕相持 / 自不能动
  9. 【甲】文以说明为主,通过清晰介绍活板的制作流程、用法、优点等,准确传达活板印刷术的精妙,让读者清楚了解这一技术成果;【乙】文以记叙为主,通过讲述喻皓解决梵天寺木塔晃动的故事,生动展现喻皓的精湛技艺,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与感染力。
  (二)诗歌阅读
  10. D
  11. 诗人运用了衬托、比喻的艺术手法。以 “哀玉” 比喻瓷碗被敲击时的声音,突出其音质优美;将瓷碗的白与 “霜雪” 对比,衬托其色泽洁白纯净;同时通过 “轻且坚” 直接描写质地,多角度展现了大邑瓷碗的魅力,表达了对瓷碗的喜爱之情。
  (三)议论文阅读
  12. D
  13. 举例论证。列举足篮球、田径等项目的辅助裁判系统、大数据分析,智力运动中的人工智能等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 “借助先进技术,激发赛事新气象” 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4. 首先列举智能操场和智能健身房的具体场景,说明大数据在体育中的应用;接着分析 5G、大数据等技术为运动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提供了可能;最后指出激活数据要素对科学训练、体育产业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的意义,层层递进,逻辑清晰。
  15. 小明的观点并不全面。科技加持能让体育锻炼更科学高效,智能设备可实时监测心率、能量消耗等数据,帮助我们精准了解运动状态;虚拟运动等新形式打破了时间、场地限制,让我们能随时随地开展锻炼;大数据分析还能打造个性化训练方案,助力提升锻炼效果。科技不仅没有脱离体育本质,还丰富了锻炼形式、提高了锻炼质量,因此体育锻炼需要智能科技加持。
  (四)记叙文阅读
  16. 外形特征:通体雪白,脖颈曲线优美,长腿峭拔 行走姿态:悠然雅然,举止从容,步调协调
  17. 这句话描绘了河川开阔、芦苇丛生、霞光映照的优美环境,衬托出鹭鸶悠然漫步的姿态;“染成霓虹” 将白色羽毛与霞光相融,画面绚丽灵动,既展现了鹭鸶的美丽,也表达了作者再次见到鹭鸶时的欣喜之情。
  18. 鹭鸶姿态优雅、性情悠然,具有仙骨神韵,是自然的精灵;它的重现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类与自然重新建立信赖的见证;它承载着作者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对生态改善的欣慰,因此被作者称为 “圣物”。
  19. 引用《诗经》名句,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将鹭鸶比作 “伊人”,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鹭鸶的珍视与喜爱之情;同时营造出朦胧优美的意境,深化了文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
  20. 第⑥段独立成段,以反复的句式强调 “又见鹭鸶” 的惊喜与激动,承接上文对鹭鸶重现的发现,引出下文作者对鹭鸶的守候与寻找,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1. 鹭鸶曾因环境破坏、人类活动干扰而绝迹,如今再次出现并与人类相邻而居,说明只要人类改善生态环境、尊重自然生灵,就能重新赢得它们的信赖。生活中,我们也曾因过度开发、污染环境导致许多生物远离人类,而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生态保护措施的落实,不少物种重新出现。这让我明白,人与自然的信赖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只要我们秉持善意、守护生态,就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