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西风颂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及对中国诗歌的影响
2、深刻体会诗歌意蕴,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析本诗的的层次结构。4、学习体会本文的浪漫主义特点。5、具体掌握本诗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的写作特点。
2重点难点
1、感受诗歌意蕴
2、分析本诗的的层次结构。
3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的各方面情况来看,本班总体还是不错的——班风积极健康向上,学生思维较活跃,班干部的工作能力有很大提高,大部分学生已经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仍不排除少数一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本学期仍应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争取引导个别学生有明显进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干力所能及的事,并做好组织引导工作,最大限度的营造一个团结、积极、先进的班集体。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西风颂
我们已经体会感受了中国古代诗人的气魄与思想,这一次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外国诗人的伟大情怀和情感历程,他就是英国著名抒情诗人雪莱
活动2【讲授】西风颂
一、作者简介雪莱(1792—1822),19世纪英国著名浪 漫主义诗人。18 22年7月8日,诗人出海航行遭遇暴风雨,溺水而亡。诗 人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抒情诗及政治诗,《致云雀》、《西风颂》、《自由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暴政的假面游行》等诗都一直为人们传唱不衰 。
二、名作赏析
《 西风颂》是欧洲诗歌史上的艺术珍品。全诗共五节,由五首十四行诗组成。从形式上看,五个小节格律完整,可以独立成篇。从内容来看,它们又熔为一体,贯穿着一个中心思想。第一节描写西风扫除林中残叶,吹送生命的种籽。第二节描写西风搅动天上的浓云密雾,呼唤着暴雨雷电的到来。第三节描写西风掀起大海的汹涌波涛,摧毁海底花树。三节诗三个意境,诗人幻想的翅膀飞翔在树林、天空和大海之间,飞翔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形象鲜明,想象丰富,但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就是歌唱西风扫除腐朽、鼓舞新生的强大威力。从第四节开始,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描写西风的气势转向直抒诗人的胸臆,抒发诗人对西风的热爱和向往,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而中心思 想仍 然是歌唱西风。前3节 写“西风”。 后2段写诗人与西风的应和。
三、艺术特点
1、结构 严谨,层次清晰,主题集中。
2、《西风颂》采用的是象征手法。
《西风颂》不是风景诗,而是政治抒情诗,它虽然没有一句直接描写革命,但整首诗都是在反映革命。
活动3【作业】西风颂
1、“东风”、“西风”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如朱自清“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东风”就是指“春风”,那么这里的“西风”又象征什么?2、本诗中西风具有怎样的性格?请你用诗中的语句来说明。3、画线的两行诗句有什么含义?4、诗的结束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已成耳熟能详的名句,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名句的?
活动4【活动】西风颂
学生朗读,分组讨论。
活动5【练习】西风颂
1.歌的第四节写了哪些内容,请加以概括。
答案:第四节从写西风纵横于天地之间,回到写诗人自己,表达出诗人对现实、对自己的不满。 这首2.诗的第五节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案:第五节作者改用一系列祈愿的句式,表达了要与西风合为一体的决心和勇气。
3.诗中“西风”这一形象具有什么意义? 答案:这一形象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在于破坏。这里的“破坏”既有毁掉的意思,更有着反抗、斗争的深刻内涵,象征着孜孜不倦、勇往直前的追求精神。
活动6【测试】西风颂
一、《西风颂》是雪莱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这首诗是在何时何地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
二、结合注释,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概括各节大意,并进而思考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怎样理解这首诗的浪漫主义特点?
四、举例说明这首诗是怎样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的?
五、阅读雪莱的《云》,谈谈它在写作手法上与《西风颂》有何相似之处?
附《云》诗:
云 (雪 莱)
我为焦渴的鲜花,从河川,从海洋,带来清新的甘霖;
我为绿叶披上淡淡的凉荫,当他们歇息在午睡的梦境。
从我的翅膀上摇落下露珠,去唤醒每一朵香甜的蓓蕾,
当她们的母亲绕太阳旋舞时摇晃着①使她们在怀里入睡。
我挥动冰雹的连枷,把绿色的原野捶打得有如银装素裹;
再用雨水把冰雪消溶,我轰然大笑,当我在雷声中走过。
我筛落雪花,洒遍下界的峰岭山峦,巨松因惊恐而呻吟呼唤;
皑皑的积雪成为我通宵达旦的枕垫,当我在烈风抚抱下酣眠。
在我那空中楼阁的塔堡上,端坐着庄严的闪电──我的驭手,
下面有个洞穴,雷霆在其中幽囚,发出一阵阵挣扎怒吼;
越过大地,越过海洋,我的驭手轻柔地指引着我,
紫色波涛深处的仙女,以她们的爱在把他的心诱惑;
越过湖泊、河川、平原,越过馋崖和连绵起伏的山岭,
无论他向往何处,他所眷恋的精灵永远在山底、在水中;
虽然他会在雨水中消溶,我却始终沐浴着天廷蓝色的笑容。②
血红的朝阳,睁开他火球似的眼睛,当启明熄灭了光辉,再抖开他烈火熊熊的翎羽,跳上我扬帆疾驰的飞霞脊背;像一只飞落的雄鹰,凭借金色的翅膀,
在一座遭遇到地震摇摆、颤动的陡峭山峰巅顶停留短暂的一瞬。
当落日从波光粼粼的海面吐露出渴望爱和休息的热情,
而在上方,黄昏的绯红帷幕也从天宇的深处降临;
我敛翅安息在空灵的巢内,像白鸽孵卵时一样安静。
焕发着白色火焰的圆脸盘姑娘,凡人称她为月亮,
朦胧发光,滑行在夜风铺展开的我的羊毛般的地毯上;
不论她无形的双足在何处轻踏,轻得只有天使才能听见,
若是把我帐篷顶部的轻罗踏破,群星便从她身后窥探;
我不禁发笑,看到他们穷奔乱窜,像拥挤的金蜂一样,
当我撑大我那风造帐篷上的裂缝,直到宁静的江湖海洋
仿佛是穿过我落下去的一片片天空,都嵌上这些星星和月亮。
我用燃烧的缎带缠裹太阳的宝座,用珠光束腰环抱月亮;
火山黯然失色,群星摇晃、颠簸──当旋风把我的大旗张扬。
从地角到地角,仿佛巨大的长桥,跨越海洋的汹涌波涛;
我高悬空中,似不透阳光的屋顶,柱石是崇山峻岭。
我挟带着冰雪、飓风、炽烈的焰火,穿越过凯旋门拱,
这时,大气的威力挽曳着我的车座,门拱是气象万千的彩虹;
火的球体在上空编织柔媚的颜色,湿润的大地绽露笑容。
我是大地和水的女儿,也是天空的养子,
我往来于海洋、陆地的一切孔隙——我变化,但是不死。
因为雨后洗净的天宇虽然一丝不挂,而且,一尘不染,
风和阳光用它们那凸圆的光线把蓝天的穹庐修建,
我却默默地嘲笑我自己虚空的坟冢,钻出雨水的洞穴,
像婴儿娩出母体,像鬼魂飞离墓地,我腾空,再次把它拆毁
活动7【练习】板书设计 西风颂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课件25张PPT。雪莱(1792—1822),19世纪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抒情诗及政治诗,《致云雀》、《西风颂》、《自由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暴政的假面游行》等诗都一直为人们传唱不衰。
出生在一个古老而保守的贵族家庭。少年时在皇家的伊顿公学就读。1810年入牛津大学学习,开始追求民主自由。1811年,诗人因为写作哲学论文推理上帝的不存在,宣传无神论,被学校开除;也因此得罪父亲,离家独居。1812年,诗人又偕同新婚的妻子赴爱尔兰参加那儿人们反抗英国统治的斗争,遭到英国统治阶级的忌恨。1814年,诗人与妻子离婚,与玛丽小姐结合。英国当局趁机对诗人大加诽谤中伤,诗人愤然离开祖国,旅居意大利。1822年7月8日,诗人出海航行遭遇暴风雨,溺水而亡。西风颂的写作背景一个秋日的午后,诗人雪莱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近郊的树林里漫步。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到了傍晚,暴风雨夹带着冰雹雷电倾盆而下,荡涤着大地,震撼着人间。大自然威武雄壮的交响乐,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他奋笔疾书,谱写了不朽的抒情短诗《西风颂》。这是1819年的事情。 时代背景当时,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和革命运动风起云涌。英国工人阶级为了争取自身的生存权利,正同资产阶级展开英勇的斗争,捣毁机器和罢工事件接连不断。法国自拿破仑帝制崩溃、波旁王朝复辟以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拿破仑帝国的解体也大大促进了西班牙人民反对异族压迫和封建专制的革命运动,1819年1月,终于响起了武装起义的枪声。就在武装起义的前夕,雪莱给西班牙人民献上了《颂歌》一首。在意大利和希腊,民族解放运动方兴未艾,雪莱的《西风颂》发表不久,这两个国家也先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武装起义。《西风颂》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集中在前三节:
第一节
第一节,写大地上的景象。
在西风狂暴的吹拂下,落叶翻滚,黑暗的泥土里也有种子沉睡,等待来年将“色和香充满了山峰和平原”。
在一片肃杀、衰败的秋景中,还暗藏着来年的生机,而西风就是这一进程的推动者。
第二节
第二节,诗人的笔触转向了高空
写西风怎样撕扯流云,让它们在天穹中形成雷雨
大自然的万钧之力由此显现。
第三节转而描写海洋
在西风的呼唤下,沉睡了一个夏天的地中海也苏醒过来,为西风让出道路,惊吓了海底的植物。《西风颂》前三节小结
这三节诗中,诗人描绘了西风所到之处,自然世界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歌颂了它那伟大的破坏力和创造力。主题雪莱歌唱西风,同时也在歌唱席卷整个欧洲的革命风暴。他歌唱革命运动,渴望自己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横扫旧世界一切黑暗反动势力。《秋 颂》济慈济慈,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他是杰出的英诗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员。父亲是马厩的雇工领班。自幼喜爱文学,由于家境窘困,不满16岁就离校学医。其父母在其青少年时期便相续去世,虽然与兄弟和姐姐相互支持,但过早失去父母的悲伤始终影响。1810年,济慈被送去当药剂师的学徒。五年后济慈考入伦敦的一所医学院,但没有一年,济慈便放弃了从医的志愿,而专心于写作诗歌。1817年,济慈的第一本诗集出版。这本诗集受到了一些好的评论,他在来年的春天复印了新诗集《安迪密恩》。1818年夏天,济慈前往英格兰北部,途中得到消息说兄弟汤姆得了严重的肺结核,这一年年底,汤姆死了,济慈搬到一个朋友的房子去住,在那里,济慈遇见并深深的爱上了一位年轻的女邻居,芬妮·布朗。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疾病与经济上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济慈,但他却令人惊讶的写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其中包括《伊莎贝拉》《圣艾格尼丝之夜》《秋颂》《夜莺颂》和《致秋天》等名作,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强烈感受和热爱,赢得巨大声誉。1820年3月,济慈第一次咳血,之后不久,因为迅速恶化的肺结核,1821年2月23日,济慈于去意大利疗养的途中逝世。年仅25岁。 背景1819年9月一个星期天,诗人漫游乡野,感到空气清爽,收割过的田地显得特别温暖,边走边吟,回来就写成此诗。思考与探究《西风颂》与《秋颂》客观化抒情方式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寄托诗人内心的情感
列出诗人描绘的景物,说说不同的景物会引起怎样不同的感受。
《秋颂》共三节
分别写成熟秋天的不同景象
第一节罗列出秋天的累累硕果
有缀满葡萄藤蔓的珠球,老树背负的苹果,胀大的葫芦,鼓起的榛子壳,
它们都在秋天与太阳的密谋中成熟。第二节将秋天拟人化
通过“你”坐、卧、行、立的不同姿态,将打麦场、田垄、小溪、榨果架等不同画面,剪接成一幅秋天的全景。第三节诗人转而描写秋天里的声音
河柳下的飞虫、篱下的蟋蟀、园中的知更鸟、山圈里的羊群、天空中的燕子
各种各样的昆虫和鸟兽,都参与黄昏中的合唱。主题济慈歌颂秋天的成熟可爱温暖和丰硕。
表达一种精神的清醒和解放 。
对世界平和温暖虔诚的心态 《西风颂》和《秋颂》总结同是景物描写,风格显著不同《秋颂》中的景物描写则十分细腻,诗人像一个擅长工笔的画匠,一笔一笔勾画出秋天繁复的细节,在声色并茂的美景中,寄托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传达出富足、愉悦的感情。《西风颂》中景物描写上天入地,场景转换 的幅度极大,充满强劲的动感,情感的表现也奔放有力,配合于西风的狂暴。叶芝(1865年6月13日——1939年1月28日),通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用英文写作的诗人之一。爱尔兰诗人、剧作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叶芝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
作品集《七片树林》、《责任》和《绿盔》《灵视》.叶芝早年的创作仍然具有浪漫主义的华丽风格,善于营造梦幻般的氛围,在叶芝早期的作品中,他灵魂深处的贵族立场体现无余。然而进入中年后,在现代主义诗人庞德等人的影响下,尤其是在其本人参与爱尔兰民族主义政治运动的切身经验的影响下,叶芝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比较激烈的变化,更加趋近现代主义了。叶芝曾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以其高度艺术化且洋溢着灵感的诗作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灵魂”。《当你老了》中的“你”到底指谁?抒情诗中,使用第二人称“你”,可以带来一种亲密的对话关系,会让读者感觉诗人似乎在对自己倾诉。
《当你老了》一诗中:“你”指诗人心中的恋人,
但作为读者,会有某种主观的投射,不由自主设想有一天自己也会衰老,在回首往事时百感交集。此时,“你”似乎又可泛指此诗的读者。
诗歌的同化力量由此产生:诗人特殊的情感经验随之被普遍化,让每个读者都可参与其中,获得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