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与最后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最先与最后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9 17:0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最先与最后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杂文及杂文特点写法。
2.理解本文一步步提示中心论点的方法。
3.体会本文深刻的含义:倡导敢为最先,赞美不耻最”的精神,强调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是中国将来的希望所在。
2学情分析
即使是初三的学生,理解鲁迅的文章还是有难度的,鲁迅也曾说过“拿我的那些书给不到二十岁的青年看,是不相宜的,要上三十岁才容易看懂。”所以在理解这篇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章深度的挖掘。同样是这样一篇文章,高中教材中有收录,甚至大学也在研究。那么在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时候就一定要时刻注意: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未完全建立,且性格可塑性还很强的初中生。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3重点难点
1、从作者对国人做法的分析中明确作者态度。
2、理解“敢为最先,不耻最后”的精神内涵。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最先与最后
导入:
他的文章像匕首像投枪直指中国人思想的劣根性,他对中国现代思想影响深远,画家吴冠中曾这样评价他:“三百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齐白石画得很好,我也很喜欢,但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需要鲁迅。少一个鲁迅,中国的脊梁要软得多。”诚然,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鲁迅的一篇杂文,看他这支穿云利箭又指向了国人的哪种劣根性。
活动2【讲授】最先与最后
一、了解杂文及其写作特点
二、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全文,明确作者对“最先与最后”分别持有怎样的观点态度?
作者对“最先与最后”
所持的观点态度分别是:提倡敢为最先,赞扬不耻最后。
三、深化理解
1、这篇文章开头提到赛马,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出下文的国人处世金针——不为最先。
2、国人对于“最先”的态度是什么?不为最先的具体表现又是什么样的?这样的做法会倒是什么后果?
3、中国人为什么不敢为最先呢?是不是最先会导致一些不良恶果呢?我们搜寻一下古往今来的事例,有没有人为“最先”付出了惨痛代价的。(商鞅、王安石、哥白尼、布鲁诺)
4、在时代的浪潮中他们掀起了滔天巨浪,可是最终,他们最终他们却没能保全自我。眼见前车之鉴,中国人对于“最先”有着什么样的心理呢?
怕,怕失败、怕历史受伤害、怕被推翻、怕受迫害。
5、可是,尽管如此,“最先”我们该不该做呢?有没有成功的先去为我们树立榜样呢?
(哥伦布、邓小平、戚继光、杨靖宇)
教师小结:可见,为最先固然困难重重,可是我们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不正是在一个个“最先”的带动下马力十足地前进着吗?同学们,通往最先的路上铺满荆棘,坎坷艰辛,可是,如果你认定了那是正确的事情,那我们要不要做最先呢?
6、作者批判了懦弱的“不为最先”,继而话锋一转“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到对“不耻最后”的讨论。
7、国人真的不耻最后吗?国人的耻为最后在鲁迅的笔下怎么体现出来的?又导致了什么后果呢?
8、假若当我们面临“最后”的境遇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有没有“不耻最后”的榜样值得我们学习的?(蒲松龄、俞敏洪)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事例都非常贴切,可是我想说,面对“最后”,坚持努力后的成功固然可喜,可是即使失败,也请你明白“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我们经历了,努力了,无论结果如何,我们无悔青春!
9、我们批判了“不为最先”,贬斥了“耻为最后”,这两种人,他们的不为和耻为分别是缺少什么精神素质?
10、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提到了“中国的脊梁”,作者认为中国的脊梁是什么样的人?你怎样理解?
板书:“敢为最先,不耻最后”
11、探究本文的主旨。
12、问题探讨,现今的中国,什么样的人能称为中国的脊梁?中国现在需要什么样的人?
四、延伸拓展
作者说:“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
”,你认同作者的观点吗?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这样的人呢?
活动3【测试】最先与最后
1、这篇文章批评了什么话题,赞扬了什么精神?
2、你认为被作者称为“中国将来的脊梁”的是那些人?
活动4【作业】最先与最后
课外拓展:
根据你阅读过的鲁迅的作品,你认为他笔下的中国人具有怎样的国民性?试举例说明。
(祥林嫂、阿Q、夏瑜、杨二嫂、闰土)
活动5【活动】最先与最后
小组讨论交流国人对于最先和最后的态度、表现及后果。
活动6【练习】最先与最后
第3、4段
作者由“不为最先,及不敢”不耻最
后“产生了哪些联想?揭露了怎样的社会事态及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