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6张PPT。欣赏孩子们的图片,感受他们的感受。导入新课母爱幸福的生活伊拉克战争战争中受伤儿童的痛哭战争让他们放声痛哭战争让她们背井离乡亲爱的爸爸妈妈知识与能力:
1、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
2、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这个主题。
3、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情感,并利用自己搜集的资料,提出自己的感悟。学习目标过程与方法:
搜集、整理有关战争,特别是二战中战领国对被占领国实行残暴统治的有关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再现历史的画面和重温历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的恨和对南斯拉夫人民的英勇、对生活热爱的由衷敬佩,真正领悟和平与幸福的重要。 1、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
2、领会文章的主题。培养阅读创新的能力,感受作品情真意切的语言。
3、体会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精读课文,揣摩含意丰富的语句,领会语句的深层含意。
4、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情节和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学习重难点 聂华苓(1921—),美国华裔作家,湖北武汉人。著有小说集《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台湾轶事》;散文集《三十年后》《梦谷集》;翻译集《白花文集》。1964年赴美定居,代表作《台湾轶事》。聂华苓的作品以深邃的历史感表现现代中国的沧桑变化,抒写台湾中下层人们的乡愁和海外浪子的悲歌。创作坚持“溶传统于现代,溶西方于中国”的艺术追求。作者简介 聂华苓 1988年10月21日,作者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悼念活动。47年前,纳粹在这座小城大肆屠杀,一天之间,杀死了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举行悼念活动。作者在当年纳粹大屠杀的地点,感受到历史的残酷与沉痛,感受到人民的悲哀和愿望,写下了这篇文章。写作背景杀戮( ) 悼念( )
屹立( ) 肃穆( )
恍惚( ) 荒谬( )
憧憬( )?
明赫白( )
聂华苓?( )lùdàoyìmùhuǎnghūmiùchōngjǐng读准字音hèlíng肃穆:严肃安静。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容易忘记。杀害(多指大量的)。向往。形容毫无遮盖掩饰。一时痴呆不知所措的样子。词语解释荒谬:健忘:木然:赤裸裸:憧憬:杀戮:穷形尽相:形容非常凶暴残忍,没有一点儿人情味。形容天气恶劣。比喻境遇悲惨凄凉。凄风苦雨:灭绝人性:原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现在也用来指丑态毕露。根据下列语句的意思判断相应词语:---穷形尽相---灭绝人性---凄风苦雨---荒谬---肃穆5、严肃而庄严。4、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3、形容天气恶劣。比喻境遇悲惨凄凉。2、形容非常凶暴残忍,没有一点儿人情味。1、原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现在
也用来指丑态毕露课文由两大部分组成,引言和主体(四个部分)一、引言
二、主体(纪念活动的四个片断)
整体感知(一)来到纪念地(二)看纪念演出(三)参加座谈会 (四)参观纪念馆 世间永远不能有战争和屠杀了!文章表现了什么主题? 1、浏览全文,用自己的话来概述这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除了这四个部分,前面还多了一段萨特的话,这段话有什么作用? (1)来到纪念地——看纪念演出——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 (2)萨特的话是很警辟的,特别是说他的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很可以作为全文的一个引子,也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课文讲解2、正文前面为什么引用萨特的话? 萨特的话是很精辟的,特别是说他的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可以作为全文的一个引子,回味起来,又是本文的点睛之笔。从萨特的话又可以看到克拉库耶伐次留给后人的警示已越过国界。 3、萨特为什么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 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个记忆是“沉重”的; 但是,面对法西斯的屠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不论是那位面对枪口的威胁仍然坚持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的老师,还是那些在生命即将被残酷剥夺之际仍不忘表达对亲人的爱的人们,都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令人崇敬的,这是美的,所以说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4、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克拉库耶伐次之行”,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课文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法西斯的残酷。“亲爱的爸爸妈妈”突出孩子们撕心裂肺的最后一声呼喊,让我们想见当年那场屠杀的情景,对残杀者的凶残感受得更为深切。 5、为什么要用迪桑卡的诗句再现孩子们被屠杀的历史? 作者用这些诗句表达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对死亡的恐惧,对亲人的呼唤……
作者越是歌颂孩子的可爱和希望,越是对纳粹罪行的控诉。 6、结尾处,为什么要引用死者的遗言? 展现人性中的闪光点,控诉泯灭人性的战争,更具有感染力。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列宁1、西德作家明赫白为什么会得到人们的谅解? 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深刻,真诚地进行忏悔。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犯下的,明赫白没有责任,但他具有深切一罪恶感,勇于为他的国家和上一代人忏悔、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敬他。 疑难解析 2、作者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表现持什么态度?说说理由。 充满了鄙弃的感彩。作者不称之为作家,而称之为日本人,用安格尔的话对他进行驳斥;写许多人与明赫白握手,表示理解。却对日本人表现冷落,表明了各国作家对日本作家发言的否定。 3、 面对当年法西斯犯下的错误,西德作家和日本人的态度有何不同?西德作家:真诚的忏悔,充满罪恶感。“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日本人:自私的诡辩,企图开脱罪责。安格尔的反驳,称其日本人而不是作家。对日本人是鄙弃的态度。意在告诉人们,至今还有人不愿意正视历史,还在为侵略辩护,潜伏着新的危险。4、如何理解文中三次出现“南京大屠杀”?? 本文第一次出现“南京大屠杀”,是作者在看到前南斯拉夫著名的演员在以表演形式悼念遇害者时“不由想起南京大屠杀”,因为两者有很多共同点; 第二次是开论讨会时中国大陆作家杨旭在发言中提到“南京大屠杀”; 第三次是出自日本人之口,但他把“南京大屠杀”与“广岛原子弹”相提并论。这种论调受到了其他作家的反驳。1、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不仅写天气,而且渲染无限悲哀的气氛,“天地亦与人同悲”,这里连用四个句号,成为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表意功能。读者的阅读速度自然放慢,读两个字,停顿一下,想象一个画面。这样让读者一上来就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品味语言 2、“他们杀孩子、老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和控诉。 3、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的荒谬。 4、 “人,是健忘的。不记仇,
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作者强调的是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 1、课文还联系到南京大屠杀。
作为华裔作家,一颗“中国心”使她想到了南京大屠杀,那更是惨绝人寰的杀戮,被害者达30万人,日本法西斯匪徒的疯狂,灭绝人性,惨无人道。作者把西方与东方联系起来,在宽广的层面上突出世界和平这个主题。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时代。能力拓展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南京大屠杀的万人坑 看完这些照片后,同学们有什么想法?请同学们站起来说一段话,批判日本人对我们国家的侵略、对人民的残害。 2、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种族灭绝灾难。最残酷的奥斯威辛死亡营用毒气室杀害了一百万人。请看奥斯威辛集中营的相关图片。奥斯威辛集中营纳粹军警射杀犹太妇女受害者幸存者 与德国相比,今天的邻国:日本忤逆民心,一意孤行,肆意推卸蓄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责任、美化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掩盖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攻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正义审判,拒绝修改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教科书。种种卑劣行径,告诉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要时刻提高警惕! 课堂小结1、根据下列语句的意思写出相应词语。①原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现在也用来指丑态毕露。( )穷形尽相②形容非常凶暴残忍,没有一点儿人情味。( )灭绝人性③形容天气恶劣。比喻境遇悲惨凄凉。( )凄风苦雨课堂练习2、本文作者是美国华裔女作家________。萨特是 ______ (国家)哲学家、作家、评论家,著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等。
3、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发生于 ______ 年_____ 月____ 日。
4、写出几个与战争有关的成语。法国聂华苓19371213揭竿而起、纸上谈兵、招兵买马、千军万马、秣马厉兵、金戈铁马、单枪匹马、马革裹尸、兵荒马乱、人仰马翻、人困马乏等。 5、知识青年出身的作家梁晓声接受英国电视台记者采访。记者问:没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也不会产生你们这代青年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你看来究竟是好还是坏??请仿照英国记者发问的句式,代梁晓声拟一句答词。 示例: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以反映二战内容而著名的作家,那么您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还是坏? 请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
二战时期,在一座纳粹集中营里,关押着很多犹太人,他们大多是妇女和儿童。他们遭受着纳粹无情的折磨和杀害,人数在不断减少。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和她的母亲一起被关押在集中营里。拓展阅读 一天,她的母亲和另一些妇女被纳粹士兵带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她身边。人们知道,她们肯定是被杀害了。当小女孩问大人们她的妈妈哪里去了,为什么这么久了还不回来时,大人们沉默着流泪了。后来他们就骗小女孩说,你的妈妈去找你的爸爸了,不久就会回来的。? 小女孩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和询问,而是唱起妈妈教她的儿歌,一首接一首地唱着,像轻风一样在阴沉的集中营吹拂。她还不时爬上囚室的小窗,向外张望,希望看到妈妈从远处走来。小女孩没有等到妈妈回来。一天清晨,纳粹士兵用刺刀驱赶着,将她和数万名犹太人逼上了刑场。刑场上早就挖好了很大的深坑,他们将一起被活活埋葬在这里。面对死亡,人们在恐惧中发不出任何声音。人们一个接一个地被纳粹士兵残忍地推下深坑。当一个纳粹士兵走到小女孩跟前,伸手要将她推进深坑中去的时候,小女孩睁大漂亮的眼睛对纳粹士兵说:“叔叔,请你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我了。”?…… 原 文
一个外国人从一个国家带走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在那儿感到的痛苦。我在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感觉到了。
纳粹将其所有的愤怒残酷地发泄在这个温和的小城里。整个城成为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7000名被残杀的人。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无论何时,只要有人提起南斯拉夫,我就想起克拉库耶伐次和那儿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我就想起那里整个民族的英勇。
——萨特
一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老年、青年、孩子们,一群群涌向那青青山坡那儿就是1941年10月21日300个孩子被纳粹
南斯拉夫小说家莫马·迪密其为我撑着雨伞,我们在窄窄的山路上边走边谈。
“自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克拉库耶伐次,悼念被纳粹杀死的300个孩子。”莫马告诉我。
“纳粹为什么要选克拉”
“克拉库耶伐次。”
“克拉库耶伐次。纳粹为什么要选这个小城杀人呢?”
“克拉库耶伐次是我们塞尔维亚的中心。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为什么呢?”
“纳粹要灭种呀!孩子们就从课堂里被抓走,还有十几位老师。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
雨哗哗地下。山路上的人,在伞下低着头,朝圣一般向山上走。走不完的人。望不断的路。
“七千多人呀!”莫马继续告诉我,“一天之内,全杀光了!尸首染红了三百五十多英亩的土地。每年这一天,我们到这儿来纪念他们。诗人,画家,雕刻家,剧作家,演员,音乐家各种艺术家,用各种艺术作品来纪念他们。你看!”莫马指着前面。我们在蜿蜒的山路上一拐弯,只见一座巨大的白色V形石雕屹立在山坡上。
“那V形石碑象征被害孩子们的班级五年级。”莫马说,“孩子们就在那儿被纳粹杀死。”
人已满山满谷。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白色石雕边浓烈的色彩一抹一抹漫开去孩子们仍不断涌来。他们正站在47年前300个孩子发出最后一声呼唤的地方:“亲爱的爸爸妈妈!”
“华苓,跟我来!”莫马挽起我手臂,带我到站在人群最前面的两位老人面前。他们头发斑白,脸色肃穆,定定望着笼罩山谷的V形石碑。“这是孩子中仅有的两位生还者。”莫马向我介绍那两位老人。
我恍惚了一下,紧紧握住他们的手。老人眼神木然,仿佛眼前的景物已不存在,他们又回到半个世纪前的世界中去了。
地上的人已老,地下的仍是儿童。但在这一刻,他们又在一起了。
二
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他们全是南斯拉夫著名的演员和音乐家。”莫马指着几个走向扩音器的人对我说。
雨下得更大了。乐队奏起了音乐。一位女演员朗诵南斯拉夫著名女诗人迪桑卡的诗:
……
他们坐在书桌前
就在那要命时刻前55分钟
小小的人儿,
急切地回答
艰难的问题:
假若一个人步行,结果是多少……
许许多多这类问题。
小脑子充满了数字,
书包装满了练习簿,
打的分数有好也有坏;
兜儿还塞一把梦想和秘密,
是爱和盟誓。
每个人都以为
自己将在阳光下奔跑
很久,很久
直到任务了结时。
……
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在两小时之内,将半个世纪前的残酷历史呈现在我们眼前。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对死亡的恐惧,对亲人的呼唤,父母失子的哀伤和控诉,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反抗和对自由的执著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回音在倾泻的雨中缭绕不绝。天地亦与人同哀。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我不由想起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建在当年日军集体屠杀中国人的地点。馆外一大片石子,每颗石子象征一位牺牲者。馆内陈列着日军屠杀的证物、文件、照片、报纸。
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三
我们一共六十几位作家,从世界许多地区应邀在南斯拉夫讨论“放逐与文学”。所有的作家都看到和感染到克拉库耶伐次山谷中重现的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历史。历史是沉重的。现实呢?
安格尔在餐桌上写诗。只见他写下第一行:
黑色在这儿也太明亮了……
中国大陆有三位作家在座。杨旭站起来说话了:“我从南京来。1937年,日本军队攻进南京时,有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屠杀。那一场屠杀受害者有30万人!我们在南京也建立了一座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937年,我五岁,我是那一场大屠杀的幸存者。今天我对南斯拉夫人在受害者面前所表现的感情,完全理解。我注意到:今天的仪式上有许多青年和少年。我们这些大人应该对孩子们负责:永远不要有战争了。”
西德作家明赫白缓缓地站起来,他沉重地说:“……我有犯罪感:感到是我杀害了那些孩子。我们简直就是禽兽!所有集中营都必须粉碎!你们允许我和你们在一起,我非常感激……”
他说不下去了,坐下来掩面哭泣。
另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也要讲话了。
“……南京大屠杀是事实。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也有广岛原子弹,也有一片沉寂。”
安格尔低声对我说:“我要问他三个问题:中国人侵略过日本吗?中国人屠杀过日本老百姓吗?美国在日本进攻珍珠港之前扔过炸弹吗?他们先发动战争!他们先杀人!”安格尔接着问我是否应该站起来反驳他呢?
“不必了。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
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四
克拉库耶伐次血腥悲剧中最感人的,是那些被残杀的人留下的片纸只字。他们临死前几分钟,在小纸片上,或在身份证上,给亲人写下最后几个字。字迹模糊,句子也许不通,却表达了赤裸裸的爱、赤裸裸的心愿:
(第一中学六年级学生)亲爱的爸爸妈妈最后一次了鲁比沙
(第二中学六年级学生)爸爸,我和密索在旧军营里。给我们送饭来,也要工装裤和毯子。送点果酱来爸爸去找校长假若有用送点东西给我们吃吧。姨妈彼得舅舅也在这儿。给他送三包烟还要些纸巴法尔
(工人)永别了美莎我今天死了再见我最最亲爱的我最后一刻想到的是你我的儿子没有爸爸也要快乐再见史米奇
(工人)孩子们为父报仇史迪凡
(木匠)亲爱的请照顾孩子们永远不要离开他们再见无名
(牧师)永别了我所有的亲人我最最亲爱的我就要死了虽然我无罪
(工人)我最亲爱的鲁姬卡在这最后一刻原谅我一切吧留下850元爱你的包扎
(生还的工人)亲爱的包瑞卡好好照顾美莎给她找个好丈夫问爸爸好请他也找爱你的包季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