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鹭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白鹭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8 18:3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白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语言运用:精准认读“鹭、嫌、嵌”等生字,规范书写“鹤、框”等易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清晰梳理“总—分—总”结构,准确概括白鹭的外形特征与“水田钓鱼、枝头独立、空中低飞”三个典型生活场景。
2.审美创造:通过“文本对比+图文结合”自主探究白鹭与其他鸟类的差异,掌握对比手法的表达作用;借助“关键词品析+情境朗读”,体会散文语言的诗意与画面感,提升文本细读能力。
3. 思维能力:深度感受白鹭“色素与身段完美适配”的自然之美,理解作者对白鹭“平凡中见诗意”的赞美,树立“用细腻眼光发现身边美好”的意识,培养对自然生灵的尊重与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文本细读,把握白鹭的外形精巧之处,以及三个生活场景的诗意,理解“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的核心含义。
难点:体会作者将情感藏于文字的“含蓄表达”,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以“白鹭之美”为线索串联全文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
文本细读法、情境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
四、教学过程(课时:1课时,45分钟)
(一)诗意导入,唤起期待(5分钟)
1. 出示两句凝练文字:“素羽轻点清水波,尖喙偶啄田中鱼”,提问:“大家根据‘素羽’‘尖喙’‘田中’这些关键词,猜猜描写的是什么鸟类?”
2. 揭晓答案并板书课题:这便是郭沫若先生笔下“一首精巧的诗”——《白鹭》。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解锁白鹭的“诗意密码”,感受文字里的自然之美。(板书:白鹭 郭沫若 诗意)
(二)初读梳理,搭建框架(10分钟)
1. 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不理解的字词(如“蓑毛”“黛”),同时思考:作者对白鹭的核心评价是什么?(找到中心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2. 字词精讲:
认读:通过“指名读+齐读”巩固“嫌、嵌、框”等字,结合白鹭羽毛图片理解“蓑毛”(像蓑衣一样的细密羽毛),用“青黑色的远山”实例解释“黛”,让抽象词义具象化。
书写:重点指导“鹤”字,用“部件分解法”(“隺”+“鸟”)强调“隺”的笔顺(点、横撇、撇、竖、横折、横、横、横、竖),在黑板上示范书写,学生书空练习,避免写错“隺”的中间部分。
3. 结构梳理:请3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第1段;第2-8段;第9-11段),师生共同完成“结构思维导图”(板书呈现):总起(白鹭是精巧的诗)→分述(外形美+场景美)→总结(白鹭是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明确“总—分—总”结构,为精读铺垫。
(三)精读品美,解密诗意(22分钟)
1. 品“外形之巧”——对比中见精准(8分钟)
自主阅读第2-5自然段,完成“对比表格”(课件呈现):
鸟类名称 对比角度 作者评价
白鹤 身段大小 太大而嫌生硬
朱鹭 身段大小 大了一些,太不寻常
苍鹭 身段大小 大了一些,太不寻常
小组讨论(3分钟):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白鹭美,反而写其他三种鸟?(明确:通过对比,用其他鸟类的“过大”“生硬”反衬白鹭“身段大小刚刚好”的精巧,让白鹭的美更鲜明、更有说服力,避免直接描写的单调)。
佳句品读:指名朗读“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引导学生发现排比句式的“节奏感”(每句结构一致,读起来朗朗上口)和夸张手法的“精准度”(“一分”“一忽”强调恰到好处),全班齐读,感受白鹭色素与身段的“无可挑剔”。
2. 赏“场景之韵”——画面中悟诗意(12分钟)
场景代入:让学生以“白鹭观察者”的身份默读第6-8自然段,用“我站在______(地点),看到白鹭______(动作),仿佛______”的句式,在小组内分享自己脑海中的画面(2分钟)。
逐句品析关键场景(结合课件图片):
水田钓鱼:抓住“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提问:“为什么说水田是‘玻璃框里的画’?”(引导学生理解:清水田像玻璃一样澄澈,白鹭的白色羽毛与绿色水田形成鲜明色彩对比,画面静谧、整洁,像装在相框里的艺术品),学生闭眼想象画面,配乐朗读。
枝头独立:聚焦“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体会“孤独”与“悠然”的反差——白鹭看似站在危险的绝顶,实则自在从容,这是一种“遗世独立”的诗意,指名学生用“轻柔、舒缓”的语气朗读,传递这份悠然。
空中低飞:结合“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提问:“‘恩惠’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白鹭低飞是‘恩惠’?”(明确:“恩惠”指好处,黄昏时白鹭低飞,为宁静的乡居生活增添了动态美,是大自然给予人们的视觉享受),全班齐读,感受这份“乡居诗意”。
小结:三个场景,一动一静、一昼一夜,作者用文字为我们画了三幅“白鹭诗意图”,让我们看到了白鹭不同姿态的美。
3. 悟“情感之深”——结尾处明主旨(2分钟)
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第10-11段),提问:作者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引导学生对比开头“精巧的诗”:开头侧重外形的“精巧”,结尾“散文诗”更强调内在的“韵味”——作者不仅爱白鹭的外表,更爱它平凡中透出的诗意与从容,这份情感藏在文字深处,更显真挚)。
(四)拓展延伸,读写结合(5分钟)
1. 引导联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像白鹭一样“平凡却美好”的事物?(如路边的蒲公英、雨后的蜗牛、窗边的绿萝),请2-3名学生分享。
2. 小练笔:用3-5句话描写一种你眼中“平凡却美好”的事物,尝试运用“对比”或“比喻”手法,表达喜爱之情(3分钟)。
3. 成果分享:指名2名学生朗读练笔,师生简单点评(重点关注“手法运用”和“情感表达”)。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3分钟)
1. 小结:这节课,我们跟着郭沫若先生,从白鹭的“外形之巧”读到“场景之韵”,再到“情感之深”,解锁了白鹭的“诗意密码”。希望大家今后也能带着细腻的眼光,发现身边平凡事物中的美好。
2. 作业:
必做:熟读课文,背诵第2-5自然段和第10-11自然段;规范书写本课生字,每个字写3遍并组1个词。
选做:搜集郭沫若的散文《石榴》,读一读,对比《白鹭》,看看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相同之处,简单写一写自己的发现。
五、板书设计
白鹭(郭沫若)
总: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分:外形美(对比:白鹤、朱鹭、苍鹭)——巧
场景美(水田钓鱼、枝头独立、空中低飞)——韵
总: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喜爱、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