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实践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实践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8 17:2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辩信息真伪,育媒介素养
——信息时代的语文学习实践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隶属于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任务群,是“辨识媒介信息”专题的核心内容。单元旨在引导学生掌握跨媒介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技巧,梳理媒介语言运用规律,提升信息辨析、评判能力,树立正确价值观与求真态度。教材以真实情境为切入点,强调语文素养与媒介素养融合,通过“辨别真伪—分析立场—提升表达”的逻辑层次,引导学生将文本解读、逻辑分析等语文能力迁移至媒介信息处理,且内容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资源高度契合,可借助平台功能实现“静态文本”到“动态实践”的转化。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作为信息时代“原住民”,94.6%从自媒体获取信息,但缺乏系统的信息辨别方法,易凭经验或情绪判断真伪。他们具备基础语文分析与数字化操作能力,熟悉智慧中小学平台,逻辑思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社会热点兴趣浓厚,适合通过真实情境与平台互动,实现语文素养与媒介素养的双向提升。
三、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能精准筛选媒介信息核心内容,针对不同受众运用规范、得体的语言表达观点,提升跨媒介沟通与书面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媒介信息的逻辑漏洞、立场倾向,培养批判性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形成独立判断信息的思维品质。
3.审美鉴赏与创造:辨识媒介信息的表达技巧与传播策略,学会鉴赏真实、客观的优质信息,拒绝虚假、煽情的不良信息,提升信息审美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树立“事实优先”的信息伦理观,传承求真求实的文化精神,增强作为信息时代公民的责任感与文化自信。
四、学习重点难点
(一)学习重点
1.掌握核查信源、分析逻辑、辨识情感煽动等信息辨别核心方法。
2.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规范语言实现有效沟通,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二)学习难点
1.精准辨识媒介信息背后的立场与潜在意图,深化批判性思维素养。
2.实现语文思维与媒介素养的深度融合,培养可持续的信息判断能力。
五、教法学法
(一)教法
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技术融合法、点拨引导法。
(二)学法
自主探究法、协作学习法、思辨表达法、数字化学习法。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学习活动一:情境激趣·明确素养方向
任务1:观看与思考
通过智慧中小学平台播放谣言危害短视频(选自平台“课程教学”板块),聚焦信息时代的信息风险;结合问题“家人因一条网络谣言焦虑时,你能如何帮他辨别真相?”展开快速思考,初步梳理应对思路。
任务2:明确目标
教师解读本节课素养目标,引导学生明确:通过系列实践活动,提升信息辨别思维、规范表达等核心素养,成为理性信息使用者。
【设计意图】以生活化情境+直观视频快速代入学习场景,激发参与感与责任感,让学生清晰感知素养提升的具体方向,为后续活动铺垫。
(二)学习活动二:自主探究·初练信息辨别
任务1:信息研读与标注
教师通过智慧中小学平台“资源推送”功能,分发三条典型媒介信息(地震谣言、微波炉危害谣言、《红楼梦》完美结局视频谣言)及教材P73“信息辨别方法”摘要;
学生自主研读,对照方法标注每条信息的可疑点(如信源是否权威、数据是否合理、是否含情感煽动语言)。
任务2:互动投票与分享
利用平台“投票”功能,学生对每条信息的真伪进行判断,教师实时展示班级投票结果;
邀请2-3名学生分享辨别依据,教师结合教材要点与平台权威资源(如国家地震台网公告、科学辟谣文章)进行点拨验证,强化核心辨别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研读—标注疑点—投票互动—权威验证”的闭环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初步掌握信息辨别方法,同步提升思维批判性与信息筛选能力。
(三)学习活动三:协作探究·情境应用表达
任务1:分组认领情境
借助平台“分组”功能,学生随机分为三组,每组认领一个真实沟通情境任务:
组1:劝说因地震谣言准备撤离的叔叔,打消其焦虑;
组2:说服因微波炉危害谣言拒绝使用的妈妈,普及科学认知;
组3:向转发《红楼梦》虚假结局视频的同学解释真相,传递理性解读理念。
任务2:协作梳理方案
教师通过平台推送对应权威佐证资料(如科学论文摘要、官方辟谣公告、《红楼梦》研究文献);
小组内分工(记录员、论据搜集员、表达梳理员),通过平台“小组讨论区”交流劝说思路、核心论据及适配受众的语言风格;各组用思维导图梳理“谣言漏洞—核心论据—沟通逻辑”,通过平台“拍照上传”功能提交成果。
【设计意图】以真实沟通任务为驱动,倒逼学生整合前期辨别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协作中锻炼资源整合、语言表达与团队配合能力,突破“思维迁移”的教学难点。
(四)学习活动四:展示互评·深化素养表达
任务1:现场演说展示
教师通过平台“屏幕分享”功能展示各组思维导图,每组选派1名代表进行3分钟现场演说,要求贴合情境、逻辑清晰、语言得体。
任务2:多维评价反馈
学生评价:各小组评分员依据平台预设评价维度(逻辑严谨性、语言得体性、论据充分性、对象意识),为其他小组打分;
教师点评:结合教材要求与学生表现,重点点评“如何通过语文素养提升媒介表达效果”,如逻辑梳理、语言适配受众等要点;
平台投票:通过“投票”功能选出“最佳辟谣小组”,强化学习成就感。
【设计意图】通过演说展示锻炼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多元评价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与相互学习,形成“实践—展示—评价—提升”的素养闭环。
(五)学习活动五:总结拓展·巩固素养成果
任务1:梳理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集体回顾:信息辨别核心方法(核查信源、分析逻辑、辨识立场)、情境表达关键(适配受众、逻辑清晰),强调媒介素养是语文核心素养在信息时代的延伸。
任务2:课后拓展
布置课后任务:通过平台“作业活动”功能,完成“我身边的谣言辨析”书面作业(要求包含“谣言原文—辨别过程—规范沟通方案”三部分);
推荐平台“媒介素养”专题资源包,鼓励学生课后自主拓展学习,持续提升素养。
【设计意图】系统梳理活动成果,强化核心认知;课后任务与资源推荐结合,实现课堂素养培养向课外延伸,巩固学习效果,形成长效提升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