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居民与文化 发展与合作
目标领航 构建知识网
基础通关 直击考什么
知识点1 人口与人种★★☆
1.世界人口的增长
(1) 人口现状与特点:2022年全球人口总数达到80亿,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速度持续①_ _ _ _ 。
(2) 人口增长速度:通常用人口自然增长率表示。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易错易混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衡量人口数量增长快慢的指标,人口增长率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增长的比率,包括自然增长和迁移变动。
(3) 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②_ _ _ _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③_ _ _ _ (除人口自然增长外,人口迁移也会影响区域人口变化,如美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外来移民)。
2.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密度:表示地区的人口疏密程度。
人口密度=人口总数(人)/总面积(千米2)(人口密度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没有必然联系,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是欧洲(除南极洲外),人口最多的是亚洲。)
(2) 人口分布规律:世界人口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④_ _ _ _ 半球,⑤_ _ _ _ 纬度气候湿润的沿海平原地区。
人口稠密区及其原因 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东部 自然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湿润 人文原因:工农业发达、经济发展水平高、政治稳定、交通便利 世界人口密度分布图 人口稀疏区及其原因 撒哈拉沙漠——极端干旱 亚马孙平原——气候湿热 极地地区——纬度高,终年严寒 青藏高原——地势高峻、气候寒冷、交通不便、空气稀薄
3.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4.人种
根据体质方面的特征,人类可分为黄种人(黄色人种),白种人(白色人种)和黑种人(黑色人种)三个主要人种,不同人种间通婚,形成了混血人种。
人种 体貌特征 适应的自然环境
肤色 头发 面部 体毛
白种人 浅 波状、发色浅 鼻高唇薄 较多 适应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环境
黄种人 淡黄色 黑直 扁平 中等 适应温带地区的过渡性环境
黑种人 黝黑 卷曲 唇厚 较少 适应热带地区的高温、强光照、强紫外线环境
知识点2 城镇与乡村★★☆ 教材新增
1.乡村景观与城镇景观
景观图 景观特征 规模 生产方式 基础设施 存在问题
乡村 建筑低矮分散,道路少而窄 较 ⑥_ _ _ _ 耕种、放牧、捕鱼等农业生产 ⑦_ _ _ _ 交通不便,教育、医疗卫生条件较落后
城镇 建筑高且密集,道路纵横交织 较大 工业、服务业等 齐全 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破坏
2.聚落的分布与变化
(1)分布及形态特征
分布地区 聚落形态特征
平原地区 多为团块状,规模和密度较大
山地、丘陵地区 主要位于山谷地带,呈条带状分布
河湖附近 沿河流两岸或湖泊呈条带状或环状分布
沙漠地区 主要分布在绿洲上,呈点状或带状分布
归纳总结 影响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
(2)聚落的变化
变化形式 表现形式 影响因素
城镇扩张 人口规模扩大,城区边界向外扩张,建筑层数增多,配套服务设施完善,交通线路网更加密集,绿地和休闲场所更多 生活便利、就业和学习机会多
乡村环境改善 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改善,生活方式与城镇更加接近 经济发展,技术进步
偏远乡村消失 劳动力外迁,人口减少,甚至村落消失 位置偏远,交通不便
3.民居与自然环境
聚落民居 东南亚高脚屋 西亚的民居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
气候特点 位于热带地区,全年炎热多雨 地处热带沙漠地区,白天炎热,昼夜温差⑧_ _ _ _ 位于寒带,气候严寒
建筑特点及作用 双层,上层住人,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防潮、通风、屋顶坡度大便于排水 墙厚隔热,小窗防风沙,平顶 冰块构建,低矮无窗户;便于就地取材;防风保暖,保温效果好
聚落民居 内蒙古高原的蒙古包 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 我国南方地区的民居
气候特点 ⑨_ _ _ _ _ _ _ _ 气候,冬冷夏热 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冬冷夏热,气候较干燥,降水集中在夏季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夏季降水丰富
建筑特点及作物 由骨架和毛毡构成,便于就地取材,易拆卸 利用黄土直立性强的特点挖掘成窑洞,内部⑩_ _ _ _ _ _ _ _ 房屋多为 _ _ _ _ ,利于雨水下泄
归纳总结 自然环境与传统民居的关系链接—P35命题点2
4.文化遗产保护
(1)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古镇、古村落及古代的宫殿、园林等。
(2)保护意义: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水平。
(3)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减少工业污染;禁止在文化遗产周围修建高大的现代化建筑物;定期对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的修缮和维护;个人角度要文明旅游,维护环境卫生,遵守景区秩序,不乱涂乱画。
知识点3 多样的文化★★★
1.语言:六种联合国工作语言分别为 _ _ _ _ (使用人数最多)、英语(使用范围最广)、俄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法语。
2.宗教
宗教 _ _ _ _ _ _ 伊斯兰教 佛教
发源地 亚洲的西部 阿拉伯半岛 亚洲的南部
主要分布 地区 欧洲、美洲、大洋洲等 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等 亚洲的东部和 _ _ _ _ 部
3.文化多样性
(1)不同的文化习俗:包括饮食、服饰、传统交通方式、民居、节日、礼仪等方面的差异。
知识拓展 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对传统服饰的影响
(2)尊重文化多样性: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没有高低、优劣之分,都是平等的。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是国家之间、人民之间友好往来的一个前提条件,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分重要。
知识点4 发展与合作★★★
1.地域发展差异:根据发展水平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水平、教育水平、医疗水平上),一般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集中地区 欧洲西部、北美、大洋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分布半球 北半球的北部(发达国家为“北”) 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发展中国家为“南”)
代表国家 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
生产差异 工农业发达,以第三产业为主,高技术产业规模较大 第一产业占比大,工农业生产相对落后,技术水平较低
生活差异 人均居民消费支出较高,居住条件较好,教育水平和医疗水平较高 人均居民消费支出较低,居住条件较差,教育水平和医疗水平较低
区域合作关系 a.“ _ _ _ _ _ _ _ _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 b.“ _ _ _ _ _ _ _ _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
2.国际合作与联系日益紧密的全球经济
(1)原因与重要性: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需要人类携手共同应对。全球资源和能源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各国的资金、技术、市场条件也不一样,一个国家要发展和进步,就要同其他国家开展合作与交流,取长补短。
(2)形式:国际合作主要表现在全球经济发展、全球环境治理、应对自然灾害、贫困和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等方面。
(3)国际组织:联合国(UN)、世界贸易组织(WTO)、欧盟(EU)、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
(4)交通运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促进沿线经济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资源的调配;扩大国际贸易合作和人员往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欧班列:开创了亚欧国际运输新格局,搭建了沿线经贸合作新平台,有利保障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命题研究 聚焦怎么考
命题点1 世界人口特点与人口问题
[2025河北]联合国发布的2024年统计数据显示,世界人口总数已突破81亿。下表为2024年四个大洲的人口数据比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大洲 人口总数(亿) 0—14岁人口占比(%) 15—59岁人口占比(%) 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
亚洲 48.1 22.6 62.9 14.5
欧洲 7.5 15.3 57.4 27.3
非洲 15.2 39.1 55.2 5.7
北美洲 6.1 20.0 60.0 20.0
1.上表中人口总数最多的大洲是( )
A.北美洲 B.非洲 C.欧洲 D.亚洲
2.非洲0—14岁人口占比高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迁入多 B.人口基数大
C.人口出生率高 D.人口死亡率低
3.欧洲、北美洲共同存在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
A.人口增长过快 B.老龄化程度高
C.性别比例失衡 D.劳动力过剩
命题点2 聚落与自然环境
[2024廊坊一模]“川西林盘”是我国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地区独有的聚落形态,林盘外层是水稻田,林盘内层是起居空间,中间层密集种植竹树林。房舍、林木、农田和灌渠相辅相成,完美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图1为林盘景观示意图,图2为林盘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1 图2
4.“川西林盘”的聚落类型及判断依据是( )
A.城市聚落—道路密集,交通便利
B.乡村聚落—森林茂密,河流众多
C.城市聚落—生产活动以工业为主
D.乡村聚落—生产活动以农业为主
5.“川西林盘”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
A.山高林密,地表崎岖 B.地形平坦,水网密布
C.气候寒冷,物种匮乏 D.人多地少,耕地不足
[2025唐山丰润一模]镬(huò)耳屋是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多见于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因其两边山墙顶端状似镬耳,故称“镬耳屋”。其通过镬耳山墙、青砖厚墙、三间两廊、高开小窗等设计,与当地自然环境高度协调。下图示意镬耳屋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镬耳屋体现了岭南的气候环境特点是( )
A.降水充沛 B.气候寒冷 C.炎热干燥 D.光照不足
7.下列关于镬耳屋的建筑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
A.镬耳山墙主要用于装饰美观 B.青砖厚墙主要用于隔热防潮
C.三间两廊主要用于分隔空间 D.高开小窗主要用于防寒保暖
[2024河北]拉布拉多半岛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温凉而短暂,地表长时间被冰雪覆盖。如图示意拉布拉多半岛河流、湖泊及聚落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拉布拉多半岛的地势特征为( )
A.东高西低 B.东南高,西北低
C.南高北低 D.中部高,四周低
9.拉布拉多半岛的聚落主要分布在( )
A.沿海地区 B.河流上游 C.湖泊周围 D.半岛内部
10.当地居民从事的主要农业生产活动是( )
A.果树栽培 B.畜牧养殖 C.渔业捕捞 D.咖啡种植
11.[拓展设问] 当地一般屋顶坡度比较大,其作用主要是( )
A.通风散热防潮 B.防寒防风保暖
C.便于积雪滑落 D.防止台风破坏
命题点3 国际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
析考法 该命题点下考题情境化、材料化、跨主题趋势明显。主要结合人种与文化、世界海陆分布、地球自转产生的时差、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意义与影响等考向综合考查。
[2024河北]2023年12月28日,塞尔维亚邮政局发行了“塞尔维亚—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主题邮票。首日封(下图)上展示了卡莱梅格丹堡垒和长城,并粘贴“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大厦”和“塞尔维亚铜矿冶炼工人”邮票,彰显了中塞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首日封上展示中国长城,有利于塞尔维亚人民( )
A.了解中国文化 B.学习中国语言
C.体验中国习俗 D.保护中国文物
13.若塞尔维亚民众来中国游览长城,应选择的城市是( )
A.上海 B.广州 C.成都 D.北京
14.中塞两国合作开发铜矿资源属于( )
A.生态合作 B.交通合作 C.经济合作 D.文旅合作
拓展考向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15.中塞两国的合作属于( )
A.经济全球化 B.“南北合作”
C.“南南合作” D.“南北对话”
16.中塞两国都属于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塞尔维亚携手合作的意义是( )
A.加强区域间的经济竞争 B.发展成相同的地域文化
C.消除区域间的经济差距 D.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与繁荣
专题六 居民与文化 发展与合作
基础通关 直击考什么
知识点1 人口与人种★★☆
1.(1) 增长
(3) 低; 高
2.(2) 北; 中低
知识点2 城镇与乡村★★☆ 教材新增
1.小; 较少
3.大; 温带大陆性; 冬暖夏凉; 斜顶
知识点3 多样的文化★★★
1.汉语
2.基督教; 东南
知识点4 发展与合作★★★
1.南北对话; 南南合作
命题研究 聚焦怎么考
命题点1 世界人口特点与人口问题
1.D 2.C 3.B
命题点2 聚落与自然环境
4.D 5.B
6.A 7.B
8.D
[解析]根据图中河流流向多由中间流向四周,可判断拉布拉多半岛地势为中部高,四周低。
9.A
[解析]读图可知,拉布拉多半岛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这些地方地形平坦,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河流上游、湖泊周围和半岛内部分布较少。
10.C
[解析]拉布拉多半岛邻近纽芬兰渔场,海洋渔业资源丰富,当地居民从事的主要农业生产活动是渔业捕捞;该半岛所处纬度较高,气候寒冷,不适宜果树栽培、畜牧养殖或咖啡种植。
11.C
命题点3 国际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
12.A 13.D 14.C
拓展考向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15.C 1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