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中考历史复习世界古代史课时教学课件(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中考历史复习世界古代史课时教学课件(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8 21:13:29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第18讲
古代亚非文明
古代欧洲文明
考点1 古代埃及
1.古埃及文明
(1)位置: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___________的赠礼”。
(2)文明产生:约 年,尼罗河下游陆续出现了若干个小国家;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了统一;之后经历了古王国时代、中王国时代和新王国时代
(3)成果:_________是古埃及国王(法老)的陵墓,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太阳历和象形文字也是古埃及的突出成就。
尼罗河
公元前3500
金字塔
2.金字塔
(1)由来:古埃及法老为自己修建的陵墓,它们每一个侧面都形似汉字“金”字,中国人称之为“金字塔”。
(2)代表:胡夫金字塔是最大的金字塔。
(3)地位: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也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4)意义:是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古埃及的历史的重要证据之一。
(2022 常德)人类最早的文明产生于亚非拉地区的大河流域,古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形象地把古埃及文明称为“尼罗河的赠礼”。这主要是由于尼罗河流域(  )
A.适合农业耕作 B.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C.民主政治起源较早 D.有利于修建金字塔
A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埃及文明的起源的相关知识。每年尼罗河定期泛滥,当洪水退去后,两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
【解答】根据材料“人类最早的文明产生于亚非拉地区的大河流域”“尼罗河的赠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期的人类文明大多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主要是因为沿岸土地比较肥沃,适宜农业生产。故选:A。
1.古代巴比伦文明
(1)位置:西亚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大体上是以今天的__________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2)文明产生: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两河流域小国林立 ; 约公元前24世纪,两河流域初步实现统一 ;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__________在位时期,建立起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3)成果:《汉谟拉比法典》: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______文字)法典。
巴格达
汉谟拉比
楔形
考点2 古代两河流域
2.文明标志: 。
(1)内容:宣扬君权神授。还规定:奴隶可以买卖,可以用来抵债;奴隶可以被任意杀死,凶手只要赔偿奴隶主人的财产损失,无需偿命,等等。为体现对等原则还提倡“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汉谟拉比法典》
(2)目的: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维护以国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3)性质:奴隶制法典。
(4)地位及评价: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是什么?
从法典的内容看,它处处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强化奴隶主阶级的专政。
(2022 成都)世界上迄今已知的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在其前言中宣称,颁布该法典的目的是发扬正义于世,灭除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该法典用某种文字镌刻在黑色石柱上,这种文字是(  )
A.阿拉伯文
B.两河流域楔形文字
C.拉丁文
D.古埃及象形文字
B
【分析】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解答】根据题目关键信息“世界上迄今已知的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法典是两河流域的《汉谟拉比法典》,书写该法典的文字是楔形文字。故选:B。
1、印度河、恒河流域的文明古国——古代印度
(1)国家出现:公元前1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小国。
(2)统一:公元前3世纪时,孔雀王朝的阿育王通过战争一度建立起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幅员广阔的统一帝国。
考点3 古代印度
(3)文明标志: 。
①形成:从公元前15世纪开始,来自中亚的 侵入印度,先后在 和 建立起奴隶制国家,在对土著居民的征服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血统划分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即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
雅利安人
印度河流域
恒河流域
②实质: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将居民从高到低分成四个等级。
③内容:
第一等级——婆罗门:掌管宗教祭祀,地位崇高;
第二等级——刹帝利:充当武士,掌管军、政大权;
第三等级——吠舍:平民,以农、牧、工、商为职业,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二等级,多数人无政治权利;
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和沦落的雅利安人,从事低贱的职业,无任何政治权利。
④特点:等级森严,不同等级在法律上不平等;等级世袭;不同等级从事不同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⑤影响: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严重地阻碍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并对后来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2、佛教的诞生
(1)背景:种姓制度下,印度社会矛盾尖锐,出现了反对婆罗门统治的社会思潮。
(2)创始人: (释迦牟尼)。
(3)诞生地: 。
乔达摩 悉达多
古代印度
(4)基本教义:主张“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破除种姓等级界限;主张因果报应,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主张“忍耐顺从”。
(5)发展: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佛教被宣布为国教,成为维护国王统治的工具。
(2022 烟台)婆罗门教圣典《吠陀经》将种姓制度的等级描述得很具有艺术性,说是诸神们齐心协力一起消灭了一个体型庞大的巨人,然后巨人的嘴演化成了婆罗门,巨人的手臂演化为刹帝利,巨人的腿部演化出了吠舍,巨人的脚部变成了首陀罗。据此可知,种姓制度(  )
A.是艺术创作的产物 B.以土地封赐为纽带
C.反映了“众生平等“ D.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
D
【分析】本题考查了种姓制度,它是一种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解答】根据材料”巨人的嘴演化成了婆罗门,巨人的手臂演化为刹帝利,巨人的腿部演化出了吠舍,巨人的脚部变成了首陀罗”可知,巨人身体的不同部位演化成了种姓制度的不同等级,这一描述体现了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间具有严格的界限,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D项符合题意。故选:D。
1.古希腊文明
(1)位置: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西海岸
(2)发展概况:公元前8世纪兴起,其特点是“__________”。
雅典是古希腊最重要的城邦之一。
考点4 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小国寡民
2.雅典的民主政治
(1)__________主政时期,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2)表现:公职人员、主席团和主席团主席都通过抽签产生;___________是最高权力机构;建立津贴制度;但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3)本质:是________民主政治,是少数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
伯里克利
公民大会
奴隶主
3、亚历山大东征
(1)时间: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24年。
(2)概况: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开始东征,经过十年征战,扫荡了小亚细亚,攻入埃及,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帝国,足迹远达印度。
(3)结果: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4)影响及评价:
①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被打通。伴随着亚历山大的东征,希腊文化传播到北非、西亚等地,使得这些地区的希腊化时代到来。
②与此同时,东方文化也渗入希腊文化。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
③亚历山大东征毕竟是野蛮的征服行为,战争给东方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2022 郴州)亚瑟夫是古代雅典的公民,世代经商,家中有妻子露西,夫妇俩还有一个6岁的儿子,另有一个买来的奴隶。某一天召开公民大会,这一家有资格参会的人数为(  )
A.0人 B.1人
C.2人 D.3人
B
【分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是只有少数成年男性公民能够参政议政,而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权利。
【解答】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民主政治仅适用于成年男性公民,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因此,亚瑟夫一家仅亚瑟夫一人有参加公民大会的资格,B项符合题意。故选:B。
1、罗马城邦
考点5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国家决策权 掌握在由300名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里
国家执政权 两个权力相等的执政官主持日常政务
最高权力机关 公民大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
保民官 由平民自己选出,有权否决执政官与元老院提出的对平民不利的决议
权力的行使
元老院
执政官
公民大会
(权力最大)
在元老院、执政官和公民大会三种权力之间,存在严格的制约关系,彼此相互牵制,保持平衡。这种政治体系被后人认为是古代经典的政治体系之一,对后世的影响巨大。
2、共和国时期的扩张
(1)时间:公元前3
世纪至前2世纪。
(2)过程:

(3)结果:罗马灭亡 ,成为 地区的霸主。
三次布匿战争
迦太基
地中海
3、帝国时期的扩张
(1)帝国建立: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了“元首政治”(不叫帝制),罗马共和国灭亡,帝国建立。
屋大维雕塑
(2)扩张
①时间:公元1—2世
纪。
②结果:罗马成为横
跨欧、亚、非三洲的大
帝国,地中海成为其“内湖”。
4、罗马帝国的衰亡
(1)3世纪,罗马帝国逐渐衰弱
(2)结果: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2022 郴州)东汉史书上记载的“大秦在公元2世纪成为地跨
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地中海成了其‘内湖’“。据此可知,“大秦”是(  )
A.罗马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阿拉伯帝国
A
【分析】 本题考查了罗马帝国。公元前8世纪,在意大利半岛的台伯河畔,罗马城逐步建立起来。
【解答】 根据材料“公元2世纪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地中海成了其‘内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罗马帝国,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与材料不符,均排除。故选:A。
考点6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1.希腊哲学
(1)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微小“原子”组成的。
(2)苏格拉底:终身探讨人的灵魂、美德和幸福等问题。他指出,求得知识的最好办法是有系统的问和答。主张人应该“认识你自己” 。
(3)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至理名言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创立了逻辑学等新学科。
2.希腊雕塑
(1)奥林匹亚神庙 中的 宙斯像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2)《掷铁饼者》是奥林匹亚竞技优胜选手的纪念像,是希腊雕塑艺术中的杰作之一。
3.罗马法学
(1)罗马共和国时期,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它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
(2)罗马帝国时期,适用于罗马公民和非公民之间关系的万民法、关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经济法,以及众多的法律概念,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
(3)罗马帝国的法学家有权在审案中发表意见和解释法律,法学家的著作是罗马法学的基础和权威。
(2022 泸州)古希腊哲学成就突出,出现了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
者,他有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该学者是(  )
A.亚里士多德 B.苏格拉底
C.德谟克利特 D.莎士比亚
A
【分析】 本题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被誉为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为依托,考查亚里士多德。
【解答】 根据材料“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可知,这是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对许多学科都有贡献,还创立了逻辑学等新的学科。故选:A。(共42张PPT)
第19讲
封建时代的欧洲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考点7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1.法兰克王国
(1)建立背景: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王国,被称为“蛮族王国”,其中最为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
克洛维
(2)巩固措施
(4)法兰克王国的扩张
法兰克王国
克洛维去世时,法兰克王国的版图已经延伸至高卢南部地区以及莱茵河以东至多瑙河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实力强大。
2.基督教
(1)创立时间:公元1世纪。
(2)救世主:耶稣。
(3)经典:《圣经》。
(4)主要教义:认为耶稣是“救世主”,教导人忍受苦难,死后升入“天堂”,“救世主”希腊语中称“基督”。
(5)传播及影响
公元4世纪时,基督教被罗马皇帝定为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基督教迅速传播到欧洲各国;11世纪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
现行公元纪年以传说中的耶稣出生之年开始计算,这一年就是公元元年。
伴随着欧洲殖民者的扩张,基督教传遍全世界,成为最有影响的世界第一大宗教。
3、封君封臣
(1)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
(2)11世纪,这种封建制度在西欧普遍存在。
(3)封君封臣的义务
封臣对封君要忠诚,无偿服兵役、提供金钱(臣服礼)。
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必须保护封臣(授职礼)。
(4)特点
封君封臣关系有严格的等级性,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4.查理曼帝国
(1)8世纪,查理成为法兰克王国国王。
(2)800年前后,法兰克王国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
(3)800年,教皇为查理加冕,查理被称为“查理曼”或“查理大帝”,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被称为“查理曼帝国”。
(4)843年,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
(2022 盐城)中古西欧社会,僧侣是祈祷的人,骑士是作战的人,农民是劳作的人。其中“僧侣”来自(  )
A .佛教 B .基督教 C .伊斯兰教 D .印度教
B
【分析】 本题考查基督教的相关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世纪,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产生了一种新的宗教。该宗教信奉“救世主”。传道者宣传说,耶稣就是“救世主”。耶稣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救世主”在希腊语中称作“基督”,这种信仰耶稣为基督的宗教后来被称为“基督教”。故选:C。
(1)兴起: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庄园逐渐流行。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欧洲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庄园。
(2)特点:在领主统治下的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3)庄园的主人为领主。庄园的居民都是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考点8 西欧庄园
1.西欧庄园
自营地:
份地:
共用地:
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通常占庄园全部可耕地的1/3到1/2。
除自营地外剩下的耕地。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务耕种领主的自营地。
庄园周围的林地、荒地等。
人员
领主
佃户
自由的农民
缺少自由的农奴
独立的小生产者,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随意没收。
“没有无领主的土地。”
——中世纪欧洲谚语
农奴的身份介于自由人与奴隶之间。没有领主的允许,不可以任意离开庄园,想要得到份地必须义务耕种领主的“自营地”。农奴身份代代相承。
庄园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
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
不随时开庭,每隔一段时间为解决一批问题而开庭一次。
地点不固定,有时在领主宅第的厅堂,
有时在教堂,有时就在庄园里的大树下。
工作人员
开庭时间
开庭地点
2.
庄园法庭
庄园具有司法权,设有庄园法庭。
(2022 永州)欧洲中世纪庄园以农业为主,面粉、奶酪、火腿、蔬菜等均可以自给,鞋帽衣服也自己制作,很多庄园有铁匠、银匠等。据此可知,这些庄园(  )
A .经济基本自给自足 B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C .促进欧洲城市兴起 D .领主占有全部土地
A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欧庄园的特征。
【解答】根据材料“粮食……蔬菜等均可以自给”“鞋帽衣服也自己制作”可知,这反映出西欧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故选:A。
考点9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1、中世纪城市
(1)背景:西欧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
(2)表现:旧的城市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
(3)兴起时间:10世纪。
(4)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5)特点:通过赎买或武装斗争的方式从封建主那里取得自治权,有的地方还建立了城市共和国。 就属于城市争取自治的斗争。
法国琅城起义
(6)历史意义
政治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形成,市民阶层不断分化,一些富裕的银行家和商人发展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文化上:反映市民思想与精神的世俗文化的兴起,对宗教神学形成了冲击,为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经济上:城市的商品经济对西欧的封建经济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
市民阶层的分化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也逐渐形成。但是在商业生产的发展中,竞争不可避免。在竞争中取胜的成为城市的上层,竞争失败的变成雇佣劳动者。市民阶层出现了分化。
城市上层:
贫民阶层:
大手工作坊主、富商、银行家
帮工、学徒及破产手工业者
手工工匠和商人—市民阶级—早期资产阶级
1、大学的兴起
(1)背景:11世纪后,许多希腊、罗马古典著作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传入西欧;12世纪,西欧的教育和学术出现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中世纪大学课堂
(2)表现
①12世纪,巴黎出现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
②大学有自治权利: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
③大学的基础课程有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专业课程有法学、医学和神学。
(2022 海南)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繁荣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 (  )
A.庄园的流行
B.封君封臣制度形成
C.大学的兴起
D.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B
【分析】 本题考查了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10世纪西欧开始出现作为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的城市。
【解答】根据材料“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繁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的教育和文化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12世纪,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西欧城市和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大学的兴起。故选:C。
考点10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1、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编纂:529年,为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查士丁尼法典》。
内容: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
1.《查士丁尼法典》
2.《法学汇纂》——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汇编而成
3.《法学概要》——指导学习法律文献
4.《新法典》——查士丁尼执政时期的法令
《罗马民法大全》
2、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1)过程
①从7世纪起,阿拉伯人不断进攻拜占庭帝国。
②9世纪以后,版图不断被蚕食;求助西欧封建主,反而被十字军占领大部分领土。
③从14世纪开始,受到新崛起的奥斯曼人的不断进攻。
(2)结局: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
(2022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罗马民法大全》对财产、买卖、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据此可知,《罗马民法大全》(  )
A.保证了皇帝的专制权力
B.标志着种姓制度的建立
C.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
D.为后世法律制定提供借鉴
D
【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民法大全》对后世法律制定的影响。
【解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为后世法律制定提供借鉴。故选:D。
考点11 古代日本
1、大化改新
( 1 )背景: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扶持________天皇即位,年号大化
(2)时间:646年,日本仿效_______的典章制度,进行“大化改新”
(3)措施
政治上:建立以_______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上:将土地、部民收归______;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孝德
唐朝
天皇
国有
(4)作用: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______国家。
封建
孝德天皇
2、幕府统治
( 1 )经过
①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
②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控制能力;武士出现并发展形成大武士 集团。
③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
(2)结果:源氏首领源赖朝设幕府于镰仓,日本开始了近700年的幕府统治;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天皇大权旁落。(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
(1)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2)大化改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3)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4)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来,变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使自己不断进步、强盛。
(5)我们要正视自身的不足,认真学习先进文化,积极改革求新,与时俱进。
(2022 长沙)日本历史上先后拜了两位老师,即古代的中国和近代的西方。其中向古代中国“拜师学艺”指的是(  )
A.伯里克利改革 B.大化改新
C.农奴制改革 D.明治维新
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大化改新。注意大化改新相关知识的识记。
【解答】根据材料“向古代中国‘拜师学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故选:B。
考点12 阿拉伯帝国
1.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公元610年,默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并在麦加传教。
622年,默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了穆斯林公社。
630年,默罕默德征服麦加,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632年,默罕默德病逝,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8世纪,阿拉伯成为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
2.阿拉伯帝国在文化上的贡献
(1)阿拉伯人:阿拉伯商人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
(2)“阿拉伯数字”
①发明:印度人创造了从0到9的十个数字的计数法。
②传播:12世纪初,阿拉伯人将改造后的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 阿拉伯数字 ”。
③影响:16世纪,“阿拉伯数字”与现在的写法基本一致,此后传遍全世界。
加强世界各民族交流有何意义?
⑴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彼此间的联系和友谊。
⑵传播了先进文化生产力,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⑶使世界日益变成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
(2022 衡阳)迈尔斯教授认为,阿拉伯人几乎把他们所能触及的科学都加以改进和充实,然后再传到欧洲。下面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儒略历” B.《天方夜谭》
C.《荷马史诗》 D.“阿拉伯数字”
D
【分析】本题考查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
【解答】根据材料“阿拉伯人”“改进和充实,然后再传到欧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D项符合题意。“儒略历”是凯撒命人编制的历法,A项不符合题意;《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属于阿拉伯人创造,并非改进,B项不符合题意;《荷马史诗》是古希腊宝贵的文学遗产,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