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启用前
2025-2026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试卷02
科 学
(测试范围:五年级上册教科版(2017秋),第1-2单元)
( 全卷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60 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B D D A C B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B B B D D A C C
1.D
物体根据透光程度分为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捉迷藏需要选择不透明物体遮挡身体。纱窗(A)和白色薄窗帘(C)属于半透明,仍可能透出人影;玻璃门(B)透明,无法隐藏;深色厚窗帘(D)不透明且颜色深,能有效遮挡视线。故选D。
2.C
A.沙漠主要是由风的沉积作用形成的,而非搬运,A错误;
B.长江三角洲主要是由于河水流速慢沉积形成的,不是侵蚀,B错误;
C.长白山天池是火山喷发后在火山口堆积形成的,C正确;
D.敦煌的雅丹地貌是经过长期风的侵蚀作用形成的,D错误;
故选C。
3.B
月亮岛是位于河流中的岛屿,其形成主要是由于泥沙沉积。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水流速度减慢的区域(如江心、河道变宽处)逐渐沉积,久而久之堆积成岛屿。风的侵蚀主要作用于陆地表面(如形成风蚀地貌),水的侵蚀是破坏地貌的过程(如形成峡谷、溶洞),板块挤压是地壳运动形成山脉等大型地形的原因,均不符合河流中岛屿的形成机制,因此选B。
4.D
A.实验中需要用放大镜观察岩石表面的痕迹,正确;
B.观察岩石表面的痕迹就可以推测得出初步结论,正确;
C.用砂纸打磨是模拟风卷起沙子从岩石刮过的过程,打磨越快表示风越大,正确;
D.用砂纸打磨是模拟风卷起沙子从岩石刮过的过程,打磨越快表示风越小,错误;用砂纸打磨是模拟风卷起沙子从岩石刮过的过程,打磨越慢表示风越小。
5.D
A.会烧毁森林、掩埋农田,正确;
B.会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正确;
C.火山灰和火山岩是筑路的好材料,正确;
D.只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错误;火山喷发也有好处,比如火山灰可以增强土壤肥力,还可以带来地热资源。
故选D。
6.A
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结果,形式多种多样。地球表面的形态不断发生着变化,有的表现得很猛烈,如火山、地震、海啸等;有的表现的很缓慢,比如风力、水力对地表的侵蚀。故选A。
7.C
在研究地震成因的模拟实验中,通过挤压一叠纸使其形成褶皱,这是在模拟地壳运动时岩层的受力变形情况。一叠纸代表的是岩层,用力挤压纸张使其形成褶皱,就如同地壳运动时岩层受到挤压发生变形。故选C。
8.B
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有些岩石裸露在空气中,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地质学家根据岩石的成因,把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花岗岩属于岩浆岩;砂岩属于沉积岩;大理岩和板岩属于变质岩。故选B。
9.B
A.橡皮泥的用量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正确,不符合题意;
B.制作地球结构模型的顺序为从外到内,错误;地球本身是由地核、地幔、地壳等从内到外的结构组成,制作模型时通常也是按照从内到外的顺序来构建,先做好地核部分,再依次向外制作地幔、地壳等部分,而不是从外到内;符合题意;
C.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橡皮泥,正确,不符合题意;
D.制作地球结构模型的顺序为从内到外,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B
陆地常见的地形地貎有高原、平原、丘陵、山地、盆地等。台地是指介于平原和丘陵山地之间的过渡地形。长春市地形地貌类型丰富,除了有山地和台地,还有广袤的平原。故选B。
11.C
从太空观察地球时,不同颜色对应不同的地表特征。蓝色区域代表海洋,白色多为云层或冰川,咖啡色或黄色可能为荒漠或沙漠,而绿色区域通常由植被覆盖,如森林或草原。
A.陆地包含多种地形,无法直接对应绿色;因此,绿色区域最可能对应森林或草原。
B.海洋为蓝色。
C.色区域通常由植被覆盖,如森林或草原。
D.沙漠为黄色或咖啡色。
故选C。
12.C
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太阳光、灯光、火光都是光源,而月光是反射太阳的光,所以,月光不是光源。故选C。
13.B
夜视仪是利用红外遥感技术,能够接收物体发出的红外线,从而在夜间或低光照环境下进行观察、搜索、瞄准等活动。故选B。
14.B
A.露珠本身不发光,它只是反射和折射太阳光。选项不符合题意;
B.阳光(白光)实际上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当阳光照射到露珠时,光线会发生折射(改变传播方向)进入露珠,并在露珠内部反射,然后再次折射出来。选项符合题意;
C.露珠并没有吸收彩虹,恰恰相反,它是通过分解白光来“制造”出彩虹色的效果。选项不符合题意;
D.纯净的水(露珠的主要成分)是无色透明的,它本身并不带有彩色。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B
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当光遇到不透明物体时,便会在物体后面形成一个黑暗的区域,即是影子。当人在远处时,人与灯光的夹角小,形成的影子长;当人逐渐走近路灯时,人与灯光的夹角会变大,此时形成的影子会变短;当人经过路灯逐渐远离时,人与灯光的夹角又会变小,形成的影子再次变长。因此,当小亮走向一盏路灯时,他观察到自己的影子越来越短,再从路灯走向远处时,影子越来越长,所以答案选B。
16.D
A. 平面镜表面光滑,能够形成清晰的反射现象,属于镜面反射。A选项正确。
B. 水杯(如玻璃或透明塑料材质)表面光滑,光线照射时会发生反射。B选项正确。
C. 课本上的文字通过反射光线才能被人眼看到,虽然反射能力较弱,但仍属于漫反射。C选项正确。
D. 以上三个物体均能反射光,因此D选项正确。
故选D。
17.D
A.杯弓蛇影:属于光的反射,是弓在酒中的倒影(类似平面镜成像)。
B.采集圣火:利用凹面镜反射太阳光会聚点火,属于光的反射。
C.猴子捞月: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
D.一叶障目: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树叶挡住了光线,不属于光的反射。
故选D。
18.A
彩虹的形成是由于光在水滴中发生折射、反射和色散。色散指白光分解成多种颜色,如阳光通过棱镜或水滴时分散成七色光。人工彩虹利用相同原理,通过水雾使光色散。B选项直线传播与影子相关,C选项反射并非主因,D选项混合与分解相反。故选A。
19.C
水中的物体反射的光线斜射到水面,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在水面以上看到的物体的像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看起来好像向上弯折。把一支铅笔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里,由于光的折射,看上去铅笔好像在水面上折断了,水内的部分看上去向上弯折,所以答案选C。
20.C
A. 黑夜中手电筒的光柱清晰可见,是因为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形成明显的光束。A选项正确。
B. 阳光穿过树叶缝隙形成笔直的光束,说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B选项正确。
C. 太阳灶通过凹面镜反射并聚集阳光,利用的是光的反射原理,而非直接证明光沿直线传播。C选项错误。
D. 小孔成像是光通过小孔后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倒立实像,直接体现光的直线传播特性。D选项正确。
故选C。
21. 反射 直线传播
潜望镜利用镜子改变光的传播方向(通常用两块成45°角的平面镜),使观察者能看到被遮挡的物体。这是光的反射现象。
影子是物体遮挡光线后,在后方形成的暗区。这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光沿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物体无法绕过,形成阴影区域。
22. 折射 会
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方向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因此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作光的折射现象。光由空气斜射入透明玻璃时,光的路线会发生变化。
23.直线
在做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时,当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形成了光斑,在纸屏上能够出现一个光斑;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稍微移动其中一张卡纸,使它和其他卡纸上的小孔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纸屏上的光斑消失。这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4.不能
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以直线的形式传播,当光照射到科学课本上时,科学课本不透光,光线会被反射,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所以光不能继续沿直线传播。
25. 山地 丘陵
地球的表面高低起伏、形态多样。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平原等是常见的地表形态。根据水流在河流上游、中游和下游的流速由快到慢的特点(与地势落差有关),判断河流上游的地表形态主要是山地,中游的地表形态主要是丘陵。
26.一条大河下游细沙沉积
“一条大河下游细沙沉积”:这是由地表水流(如河流)引起的。当河流从上游流向下游时,水流速度减慢,携带的泥沙会逐渐沉积下来,形成细沙堆积。这符合地表水流的特征。
“地热形成”:这是由地球内部的热能引起的,例如温泉或火山活动,与地表水流无关。
“地上山忽奔,井田随破裂”:这描述的是地震或地壳运动(如山体崩塌、地面破裂),是由地球内部力量(如板块运动)引起的,与地表水流无关。
27. 岩浆 地壳 地壳
在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中,加热土豆泥用的酒精灯模拟地球内部的热量,用番茄酱做岩浆,用土豆泥做成火山的形状,做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用酒精灯给混合物加热。实验时我们会看到:番茄酱从小洞向外溢出。过实验我们知道,火山喷发的原因是:地球内部充满着炽热的岩浆。在极大的压力下,岩浆便会从薄弱的地方冲破地壳,喷涌而出,造成火山爆发。
28. 地壳 地壳 地幔
地球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地震主要发生在地壳:因为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坚硬岩石层,板块相互碰撞或移动时,容易引发地震。火山喷发与地幔和地壳有关:地幔位于地壳之下,部分岩石熔化成岩浆;当岩浆从地幔向上移动,穿过地壳并喷出地表时,就形成了火山喷发。
29. 岩石 沉积岩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硬壳,它由不同类型的岩石组成,其主要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浆岩通常形成于地壳的深处或火山活动区域,沉积岩则多分布于地表或浅海地区,而变质岩则常见于地壳的褶皱带或碰撞带。
30.(1) 降雨 有植物覆盖的土地
(2)A
(3)有植物覆盖对土地侵蚀的影响较小,没有植物覆盖对土地侵蚀的影响较大
(4)土地坡度
(5)植树造林
植被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土地被侵蚀的情况与植被覆盖情况有关,植被覆盖情况好,侵蚀较少,植被覆盖情况差,侵蚀较多。
(1)在该模拟实验情境中,喷水壶洒水的动作和效果类似于自然界中的降雨,所以模拟降雨;丙和丁组的土堆上有草,与无草组形成对比,代表有植物覆盖的土地。
(2)探究植物对土地侵蚀的影响,变量应该是植物有无覆盖,甲组无植物覆盖,丙组有植物覆盖,其他条件相同,所以选A。
(3)从实验现象可以看出,有植物覆盖时土地无明显变化且径流较清,无植物覆盖时土地上有凹坑且径流浑浊有泥沙,由此可得出上述结论。
(4)丙和丁组的主要差异在于土地坡度不同,所以可以研究土地坡度对土地侵蚀是否有影响。
(5)根据前面得出的植物覆盖能减少土地侵蚀的结论,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还草都能增加植物覆盖,从而防止土壤被侵蚀。
31.(1)在土丘上面撒上红色的细沙
(2)B
(3) 乙 丁 坡度大、无草的乙组流出的水较多而且浑浊
(4)C
(5) 土地坡度大小 设置无坡度有草和的两个实验组,用喷水壶喷水模拟的下雨,对比观察水土流失状况 有坡度有草的一组水土流失量更多
(6)多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修建梯田;退耕还林还牧;修挡土坝等。
(1)实验中,为了让雨水侵蚀土地的实验现象更容易观察到,红色的细沙随着水流流动、搬运。
(2)科学探究过程中包括七个主要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评估。探究“植被是否会影响土壤侵蚀”探究实验,这属于科学探究的作出假设环节。
(3)根据对比实验的基本要求,对比实验中控制的变量只有一个,其他条件完全相同?”他们可以选择乙坡度大、有草2个土壤样本对比研究植被对土壤侵蚀作用的影响、无草的乙组流出的水较多而且浑浊现象。
(4)根据对比实验的基本要求,对比实验中控制的变量只有一个,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研究“影响雨水对土地侵蚀程度的因素”的对比实验中,降雨量、山坡土质。故C选项符合题意。
(5)除了上述这个实验外,他们还可以利用这套材料研究土地坡度大小对土壤侵蚀作用的影响,用喷水壶喷水模拟的下雨。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坡度有草的一组水土流失量更多。
(6)人类必须依赖土壤才能生存,因此应该珍惜土壤。保护土地,增加植被覆盖率、退耕还林还牧。
32.(1)光的反射
(2) 2 45 2
(3)
(4)倒立
(5) 潜水艇 坦克
【小题1】潜望镜主要利用光的反射原理,通过两块镜片多次反射光线,使水下的人能观察到水面上的情况。
【小题2】①制作潜望镜需要2块镜片,分别在两个盒子的一端;
②小镜片的安装角度是45°,这样能使光线经过两次反射后改变传播方向,让人看到正立的像;
③光在潜望镜中经过2次反射(分别在两块镜片上反射一次)。
【小题3】光的传播路径应是:从物体发出的光先照射到上方镜片,经45°反射后向下传播,再照射到下方镜片,经45°反射后进入眼睛(用箭头依次标注光的传播方向即可)。
【小题4】若镜片与盒壁成30°角,镜片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60°,光线经过两次反射后,像会倒立。
【小题5】潜水艇在水下通过潜望镜观察水面情况,坦克驾驶员也会利用潜望镜观察外部环境,因此这两者会用到潜望镜。
33.(1)C
(2)A
(3)A
(4)C
(5) 雨水或降雨 乙 坡度 植被或草
(6)隆起
(7) 岩层 地球内部运动的力
(8) 隆起形成山脉 弯曲
(9)断裂
(10)B
(1)魔鬼城岩石裸露、飞沙走石的特征表明干旱少雨,植被稀少,符合干旱荒漠环境。故选C。
(2)风声在岩石缝隙间产生共鸣或涡流,形成类似呼啸的声音,与空气流动密切相关。故选A。
(3)魔鬼城由强风侵蚀软硬相间的岩层形成,风蚀作用占主导。故选A。
(4)绿洲依赖稳定水源,通常与地下水或地表径流相关,非风蚀作用直接形成。而沙漠和戈壁则都是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所形成。故选C。
(5)喷壶均匀洒水模拟自然降雨过程,是实验中的核心变量;由图可知,乙无坡度、有草,故当喷水量相同,侵蚀程度最小的是乙;这三个模型中,降水量相同,坡度和植被覆盖量发生改变,故研究的是土地侵蚀与“坡度”、“植被”有无关系。
(6)岩层受压时,中部因挤压而向上拱起。故橡皮泥的中间会产生隆起。
(7)实验中通过挤压橡皮泥模拟岩层受力变形的过程,橡皮泥代表岩层;手的挤压力模拟板块碰撞、地壳挤压等源自地球内部的运动的力。
(8)挤压力使岩层发生褶皱,表现为地表隆起成山;当挤压力超过岩层强度极限时,岩层会发生脆性断裂,能量突然释放形成地震。
(9)拉力使岩层变薄,超过承受强度时便会发生断裂。
(10)向两边拉张导致岩层中部断裂下陷,自然界中的裂谷就是这样形成的。故选B。
34.(1)地壳、地幔、地核
(2) 地壳 地核
(3)2、1、4、3
(4)B
(5)A
(6)C
(1)地球内部结构从外到内依次为地壳、地幔、地核,所以括号内依次填地壳、地幔、地核。
(2)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地壳层,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温度最高。
(3)模拟地震实验首先要将小盒子两半拼接并铺塑料膜;然后将土、水和成泥,并铺在塑料膜小盒子中;接着等泥变干后进行拉开或挤压操作;最后观察现象,所以顺序是2、1、4、3。
(4)当迅速拉开小盒子两半时,盒中的泥土会因拉力作用出现断痕,而不是相互挤压或向上隆起。故选B。
(5)板块运动使得岩层受力,从而导致断裂、错开;风和水的作用主要是对地表进行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与岩层断裂错开关系不大。故选A。
(6)地震发生时,在野外要避开陡峭山坡和山崖以防崩塌等;无法快速逃出时可躲在坚固物体下避险;但在高楼中乘电梯逃生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地震可能导致停电、电梯故障等,使人被困在电梯内,所以C选项做法不合适。
35.(1)人的反应时间较长,会对测量结果产生较大影响;两英里的距离相对较短,光传播这段距离所用时间极短,在当时的计时条件下难以精确测量。
(2)90
(3)是
(4)37.5
(1)人的反应时间较长,会对测量结果产生较大影响,导致无法准确测量光传播两英里所需的时间。两英里的距离相对较短,光传播这段距离所用时间极短,在当时的计时条件下难以精确测量。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各种干扰因素,如空气流动、观测误差等,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要使反射光线沿原入射方向返回,两个平面镜应相互垂直,所以夹角为90度。
(3)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月球环境中,光在传播过程中经过的两个平面镜反射后依然遵循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所以反射光线是沿直线传播的。
(4)若激光从发射到接受所用时间约为2.5秒,光速是30万千米/秒,这里的路程是地球到月球距离的2倍,因此用时间×速度÷2就是地月之间的距离,即万千米。(共6张PPT)
教科版(2017秋)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科学上册期中模拟卷02
试卷分析
知识点分布
一、选择题 1 0.94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 0.85 地形地貌变化
3 0.85 水流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
4 0.84 风化作用
5 0.75 火山喷发作用
6 0.74 地震
7 0.65 地震成因
8 0.84 沉积岩
9 0.75 地球结构模型
10 0.65 地形
二、知识点分布
11 0.85 地球上的海陆分布
12 0.75 识别光源和非光源
13 0.84 生活中常见技术的应用
14 0.65 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15 0.65 阴影的形成
16 0.75 光的反射
17 0.74 光的反射
18 0.65 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
19 0.65 光的折射
20 0.64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二、知识点分布
二、填空题 21 0.94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
22 0.84 光的折射
23 0.94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4 0.74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5 0.84 地形
26 0.65 水流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
27 0.64 火山喷发成因
28 0.65 地震成因
29 0.55 地壳
二、知识点分布
三、实验题 30 0.75 植被对土壤有保护作用
31 0.65 影响侵蚀的因素
32 0.64 潜望镜;光的反射
四、综合题 33 0.75 地壳运动形成火山和地震;风化作用;流水侵蚀
34 0.65 地壳;地核;地球的内部运动;地震自救
35 0.64 光的反射保密★启用前
2025-2026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试卷02
科 学
(测试范围:五年级上册教科版(2017秋),第1-2单元)
( 全卷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60 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小昆正在屋里和好朋友玩捉迷藏游戏,为了防止自己被发现,你建议他躲在( )。
A.纱窗后 B.玻璃门后 C.白色薄窗帘后 D.深色厚窗帘后
2.地球表面的地形多种多样,下列地形与其形成原因相符合的是( )。
A.沙漠——风的搬运 B.长江三角洲——水的侵蚀
C.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 D.敦煌雅丹地貌——水的作用
3.下图是新安江中的月亮岛,它形成的原因是( )。
A.风的侵蚀 B.泥沙沉积 C.水的侵蚀 D.板块挤压
4.在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中需要用放大镜观察岩石表面的痕迹
B.观察岩石表面的痕迹就可以推测得出初步结论
C.用砂纸打磨是模拟风卷起沙子从岩石刮过的过程,打磨越快表示风越大
D.用砂纸打磨是模拟风卷起沙子从岩石刮过的过程,打磨越快表示风越小
5.关于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会烧毁森林、掩埋农田 B.会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
C.火山灰和火山岩是筑路的好材料 D.只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
6.下列哪个自然现象会使局部地区的地貌瞬间发生较大的变化( )。
A.云南鲁甸地震 B.长江第一湾泥沙沉积 C.雨水侵蚀昆明石林 D.风力侵蚀元谋土林
7.如下图所示,小科为了研究地震的成因,把一叠纸平放在桌上,然后把手放在纸上,慢慢用力向中间挤压,纸的中间会形成褶皱。这一叠纸代表的是( )。
A.岩浆 B.地幔 C.岩层 D.地核
8.组成地壳的岩石根据其形成原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如下图是轩轩收集到的几种岩石。其中属于沉积岩的是( )。
A. B.
C. D.
9.在做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时,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橡皮泥的用量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
B.制作地球结构模型的顺序为从外到内
C.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橡皮泥
D.制作地球结构模型的顺序为从内到外
10.长春不仅自然景色优美,地形地貌类型也十分丰富,主要有山地、台地和( ),形成“一山四岗五分川”的地貌格局。
A.高山 B.平原 C.高原 D.盆地
11.从太空看地球,绿色区域代表的可能是( )。
A.陆地 B.海洋 C.森林或草原 D.沙漠
12.下列光的来源不同类的是( )。
A.太阳光 B.灯光 C.月光 D.火光
13.夜间可见光很微弱,但人眼看不见的红外线却很丰富,人们利用红外遥感技术发明了能在夜间进行观察、搜索、瞄准和驾驶车辆的仪器是( )。
A.放大镜 B.夜视仪 C.三棱镜 D.望远镜
14.清晨的露珠 “似真珠”,当阳光照射露珠时,有时能看到彩虹色,这是因为( )。
A.露珠会发出彩色光 B.露珠将白光分解成七色光
C.露珠吸收了彩虹 D.露珠本身就是彩色的
15.小亮沿着公路走向一盏路灯,再从路灯走向远处,他观察到自己的影子先( ),再( )。
A.越来越长 越来越短 B.越来越短 越来越长 C.没有变化 D.都越来越长
16.“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这首诗描写的是水面反射光的现象。下列物体中能够反射光的是( )。
A.平面镜 B.水杯 C.课本上的文字 D.以上都是
17.科学知识蕴藏在很多文学作品里面,下面成语或场景中不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杯弓蛇影 B.采集圣火 C.猴子捞月 D.一叶障目
18.我国唐朝就已经有了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我们能看到人工彩虹的主要原因是光的( )。
A.色散 B.直线传播 C.反射 D.混合
19.小亮将一支铅笔倾斜插入水杯中,从侧面观察,他会看到( )情况。
A.B.C. D.
20.下面的情况中,不能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是( )。
A.黑夜打开手电筒,看到光柱 B.看到阳光从树叶的缝隙直射进树林
C.利用太阳灶烧开水 D.墨子发现“小孔成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7分)
21.潜望镜是光的 现象、影子的形成是光的 现象。(选填“折射”、“反射”、“直线传播”)
22.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作光的 现象。光由空气斜射入透明玻璃时,光的路线 (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
23.做“光的传播”实验时,三张卡纸小孔排成一列,才能在纸屏上形成光斑,说明光沿 传播。
24.当光照射到科学课本上,光 继续传播。(填“能”或“不能”)
25.河流上游的地表形态主要是 ,中游的地表形态主要是 。
26.“一条大河下游细沙沉积”、“地热形成”和“地上山忽奔,井田随破裂”等自然现象中,属于地表水流引起的自然现象是 。
27.在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中,番茄酱模拟 ,土豆泥模拟 ,由“火山喷发”的实验可得出结论:火山喷发现象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岩浆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沿着 (填地壳、地核或地幔)的薄弱地带喷发形成的自然现象。
28.地震主要发生在 这一部分,而火山喷发则与 和 的岩浆活动有关。(填“地壳”、“地幔”或“地核”)
29.地壳主要由各种 组成,其主要包括岩浆岩、 和变质岩三大类。
三、实验题(共23分)
30.小明想探究“雨水如何侵蚀土地”,他们首先探究植物对土地侵蚀的影响。他们准备了喷水壶和四个塑料盒,在四个塑料盒上分别铺上石子,倒入土壤,根据不同条件设置成甲、乙、丙、丁四组。
(1)在这个实验中,喷水壶洒水模拟 ;丙和丁的土堆上有草代表 。
(2)为了探究植物对土地侵蚀的影响,实验应该选择( )。
A.甲和丙 B.甲和乙 C.甲和丁
(3)实验现象:
条件 有植物覆盖 无植物覆盖
降雨后土地情况 土地无明显变化 土地上有凹坑
降雨后径流情况 较清 浑浊,有泥沙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归纳出结论:
(4)如果选择丙和丁,我们可以研究的问题是 对土地侵蚀是否有影响。
(5)结合研究结果,请你提出两个防止土壤被侵蚀的办法: 。
31.泥石流是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它是土壤被雨水侵蚀的一种现象。每年的6~9月,都是我国西南地区泥石流频发的时候。“绿水青山”小组的同学想研究土壤被侵蚀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做了4种土壤样本:
甲组 坡度小、无草
乙组 坡度大、无草
丙组 坡度小、有草
丁组 坡度大、有草
(1)实验中,为了让雨水侵蚀土地的实验现象更容易观察到,同学们可以怎么做? 。
(2)小科认为:有植被覆盖可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这属于科学探究的( )环节。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得出结论
(3)他们可以选择 和 2个土壤样本对比研究植被对土壤侵蚀作用的影响。观察到 现象说明雨水对无植被覆盖的土壤侵蚀作用明显。
(4)实验中需要控制其他变量保持相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降雨量一样
B.山坡土质一样
C.植被覆盖一样
(5)除了上述这个实验外,他们还可以利用这套材料研究 对土壤侵蚀作用的影响。请简要说明实验方法。(可用图文结合方式描述)
实验方法: 。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
(6)结合实验结果请你谈谈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土地,减少水土流失。(至少两点建议)
32.探究潜望镜的秘密
小明在看军事纪录片时,看到潜水艇在水下能通过潜望镜观察到水面上的情况,他觉得特别神奇,很想知道潜望镜是如何工作的。于是在科学课上,他决定做一个实验来探究潜望镜的秘密。
【实验材料】牙膏盒、小镜片、双面胶、剪刀
【实验步骤】
①将牙膏盒从中间剪开,做成两个长方形的盒子。
②在每个盒子的一端,用双面胶将小镜片按照特定角度固定好。
③将两个盒子通过镜片的一端连接起来,组成一个简易潜望镜。
④把潜望镜的一端对准一个物体,从另一端观察物体的像。
⑤调整镜片的角度,再次观察物体的像,记录观察结果。
(1)潜望镜主要是利用 原理制成的。
(2)实验中,制作潜望镜时,需要 块镜片,小镜片的安装角度是 °,光在潜望镜中经过 次反射。
(3)请你在下图中画出光进入潜望镜后,再进入到眼睛的大致路径(用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4)若把潜望镜的两个镜片都调整为与盒壁成30°角,观察到的像会 (选填“正立”或“倒立”)。
(5) 、 会用到潜望镜。
四、综合题(共20分)
33.“十一”假期,小科和爸爸到新疆魔鬼城旅游。魔鬼城内,岩石裸露,它们被大自然雕琢得奇形怪状。风起时,魔鬼城内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怪影迷离,偶尔能听到恐怖的“叫声”,让人不寒而栗。
(1)从图片和资料中可以推测出,魔鬼城的环境条件是( )。
A.干旱少雨,植被丰富 B.潮湿多雨,植被丰富 C.干旱少雨,植被稀少
(2)魔鬼城的恐怖“叫声”可能是因为( )形成的。
A.空气流动 B.猛兽活动 C.岩石滚动
(3)魔鬼城的形成与( )有关。
A.风的作用 B.水的作用 C.火山喷发
(4)由此及彼,请找出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风对地球表面影响所形成的地貌的是( )。
A.沙漠 B.戈壁 C.绿洲
(5)小科想进一步探究“雨水是如何侵蚀土地的”,他找来了喷壶装满水,在塑料盆底左侧挖了一个洞,然后铺上石子,再装入土壤,做成了下面三种模型。
请回答下列问题:其中喷壶喷水模拟的是 ,当喷水量保持一致时,土地侵蚀程度最小的是 (用“甲”、“乙”或“丙”序号填空)。这三个模型研究的问题是土地侵蚀程度与 、 有无关系。
(6)小科学习了科学课中的“地震的成因及作用”之后,回家做了两个实验。他找来一块橡皮泥平铺在桌面上,再把手放在橡皮泥的两端。
小科先做了第一个实验。他把两只手慢慢用力向中间挤压,他观察到橡皮泥的中间会产生 (选填“隆起”、“断层”或“凹陷”)。
(7)这是一个模拟实验,橡皮泥代表的是 (选填“岩层”或“岩浆”),手挤压的力代表的是 (选填“地球外部运动的力”或“地球内部运动的力”)。
(8)通过这个实验,小科推测:如果在现实中,岩层受到相互挤压的力的作用会 (选填“绷直形成平原”、“隆起形成山脉”或“凹陷形成盆地”),如果这个力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 (选填“断裂”或“弯曲”)而产生地震。
(9)小科把橡皮泥重新铺平,做了第二个实验。他用两只手把橡皮泥慢慢用力向两边拉扯,他观察到橡皮泥绷得越来越紧,中间位置越来越薄,等到拉力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橡皮泥的中间会 。(选填“断裂”或“弯曲”)。
(10)从第二个模拟实验的现象中,小科推测自然界里( )地貌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形成的。
A.河流 B.裂谷 C.山脉 D.三角洲
34.小科准备研究地震的成因
(1)他首先查阅资料了解了地球的内部结构,请你帮助小科在下面括号里填上对应的地球内部构造名称。
(2)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地球的 层,其中 处的温度是最高。
(3)小科准备了下边的一些材料,准备做模拟实验。
①将土、水和成泥,并将它们铺在有塑料膜的小盒子中。
②将小盒子的两半拼接起来,在上面铺一层塑料膜。
③观察发生的现象。
④等泥变干后,将小盒子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
小科模拟地震正确的顺序是 。(填序号)
(4)在地震模拟实验中,当迅速拉开小盒子的两半时,盒中的泥土会( )。
A.相互挤压 B.出现断痕 C.向上隆起
(5)岩层的断裂、错开,主要由于( )。
A.板块运动 B.风的作用 C.水的作用
(6)地震发生时,下列做法不合适的是( )。
A.在野外避震时,要注意避开陡峭的山坡和山崖
B.如果无法快速逃出,可躲在桌子等坚固的物体下面
C.如果在高楼中,可乘电梯快速逃生
35.阅读下列两份材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
光速的测定在光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非常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推动了光学实验的发展,也打破了光速无限的传统观念。
在光速的问题上物理学界曾经产生过争执,开普勒和笛卡尔都认为光的传播不需要时间,是在瞬时进行的。但伽利略认为光速虽然传播得很快,但是可以测定的。
1607年,伽利略进行了最早的测量光速的实验。伽利略的方法是,让两个人分别站在相距两英里(约等于3千米)的两座山上,每个人拿一个灯,第一个人先举起灯,当第二个人看到第一个人的灯时立即举起自己的灯,从第一个人举起灯到他看到第二个人的灯的时间间隔就是光传播两英里的时间。虽然伽利略的实验失败了,但伽利略的实验揭开了人类历史上对光速进行研究的序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测定光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30万千米。
资料二:
1969年,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并在上面放置了一套由两个平面镜组合而成的反射装置如图所示,从地球向月球发射一束激光,经反射后逆着原入射方向返回,这样可以通过计算得知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
(1)分析“资料一”中伽利略失败的原因?(至少写出两点)。
(2)“资料二”中两个平面镜的夹角应为 度。
(3)“资料二”中光到达月球,经两个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 (填“是”和“不是”)沿直线传播。
(4)若激光从发射到接受所用时间约为2.5秒,由此可计算出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约为 万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