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0张PPT。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美的,春光灿烂,艳丽动人;夏天也是美的,热情奔放,令人回味无穷。
那么,秋天呢?更是令人难忘的。在中国的诗句中,描写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描写秋的?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月有微黄禽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秋太淡,添红枣。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秋声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有些景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有些则描写的秋天景物凋零,一片萧条的景象。
同样是写秋天的,却体现出不同的美。
那么,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又是怎样来写秋天的呢?秋 声 赋欧阳修 学习目标 1.了解欧阳修生平事迹及赋的文学知识
2.学习作者将无形的秋声写得有形有色、具体可感的手法
3. 领悟作者从自然事物中得出的人生哲理 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1、关于“赋”
赋有何特点?
我们学过的赋体文有哪些?
2、关于作者
谁能简介一下作者1、赋 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
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以四、六句为主;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
我们学过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轼的《赤壁赋》。
2、走 近 作 者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 , 古文运动的领袖。
欧阳修继承唐代韩愈“文以载道”的精神,在散文、诗词、史传等方面都有较高成就。 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尤以散文对后世影响最大。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诗:以文为诗(散文化、议论性)他的《六一诗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
词:他的词 ,主要内容仍是恋情相思、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善于以清新疏淡的笔触写景抒情。
文: “唐宋八大家”之一。继承唐代韩愈“文以载道”,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
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曰:吾录三代金石遗文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是为六一)欧阳修生平事略:
四岁丧父,家境贫困, 母亲以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勤奋刻苦。
23岁,中进士;
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
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后改扬州、颍州、应天府;
47岁,被召回京,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 、参知政事(副宰相) ,官职一路升迁。曾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
53岁,写作《秋声赋》;
62岁,与王安石新法产生严重分歧;
65岁,辞官归隐;
66岁,终老颍州(今属安徽省)。追赠太子太师、谥号文忠
丰草绿缛 ( rù )萧飒(sà)
砭(biān)人肌骨??悚(sǒng)然????
鏦(cōng)鏦铮(zhēng)铮???戕(qiāng贼
黟然( yī ) 渥( wò )然丰草绿缛 ( )萧飒( )
砭人肌骨 ( )悚( )然
鏦鏦铮铮 ( ) 戕( )贼
黟然( ) 渥( )然
3、正音4、自由朗读课文 概括段意及文意 注意
读准字音,
读清句读,
读顺句子,
读出情感。二、质疑探究(第1段)1、借助工具书、课后注释,找出第1段的重点并翻译。
2、作者用哪些方法描写秋声的,有什么好处?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 我正在夜里读书,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我惊惧地侧耳倾听,说道:“奇怪啊!” 成果展示1 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这声音)初听时淅淅沥沥十分萧瑟,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波涛在夜间突起,风雨突然而来,它碰在物体上,鏦鏦铮铮,像各种金属一起发出声音。(再听)又似奔赴敌阵的战士,正衔枚快跑,听不到号令的声音,只听到人马行走的声音。 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啊?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星星月亮明亮洁白,银河横在天空。四下里并没有人声,那声音来自树林中间。”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描写秋声的语句
(语气:初 忽)
2、作者用哪些方法描写秋声的,有什么好处?
成果展示2波涛夜惊
风雨骤至
金铁皆鸣
赴敌之兵比喻无形——有形抽象——具体 明确:
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
用一连串的比喻把秋声比作“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金铁皆鸣”“衔枚疾走”的人马声,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的具体可感(化虚为实的手法 )。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在动静的对比中形象鲜明地描绘出了秋声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撞击物体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汹涌猛烈和作者闻声惊惧的神态。质疑探究(第2段)1、借助工具书、课后注释,找出第2段的重点并翻译。
2、作者是如何描写秋状的,和秋声是什么关系?这在写作上叫什么手法?
3作者认为“秋状肃杀” 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4、作者列举了哪些例子对秋气进行议论的?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我说:“哎呀好悲伤啊!这是秋天的声音,它为何要来呢?因为那秋天呈现的情状啊,它的色彩凄清惨淡,烟雾弥漫白云聚集;成果展示 1(第二节) 其容清明 ,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它的容颜清朗,天空高远,太阳明亮;秋气凛冽寒冷,刺人肌骨;秋意萧索,山川寂静空旷。所以秋天发出的声音,悲悲凄凄,犹如人们在发愤呼啸。 (秋风未起时,)繁茂的百草碧绿繁密互争高下,美丽的树木郁郁葱葱让人喜爱。但草被秋风一吹颜色就变,树被秋风一碰叶子就落;那个用来摧残草木使其凋零的东西,不过是秋气的一点余力罢了.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秋天是掌管刑法,在四季中属阴;又是战争的象征,在阴阳五行中属金,这就是所谓天地间的刚正之气,常常把肃杀作为心志。刑官古名“秋官”秋天是用兵的季节,秋有一种肃杀之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自然对于万物,使其春天生长秋天结果。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音中又属商声,商声是代表西方的一种声音,夷则属于七月的音律。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就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万物过了繁盛期,就会走向衰败。 十二乐律中,与凉秋七月相配的是夷则,“夷”字可训为杀戮,正与物盛则衰、草茂当杀的自然规律相应。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中,与秋相应的是商声;“商”“伤”通训,因此闻秋声而自伤。成果展示23课题为“秋声赋”,本节作者有没有写“秋声”?又是怎么写的?(烘托)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刘熙载《艺概·诗概》)
“秋声之韵味写不尽,以秋状写之。”秋声(凄凄切切,呼号愤发)秋色、秋容 秋气、秋意
(秋状)秋色
秋容
秋气
秋意惨淡,烟霏云敛清明 ,天高日晶慄冽,砭人肌骨萧条,山川寂寥实虚秋 之 为 状烘托手法秋状写足秋声由实入虚
虚实结合 明确:
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其中色、容为实,气,意为虚,手法是由实入虚。作者写秋状其实是为了写秋声的由来,烘托出了秋声悲的特点。3作者认为“秋状肃杀” 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明确:“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乃秋气所致。 4、作者列举了哪些例子对秋气进行议论的?
明确:作者吸收前人种种说法:把秋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
甚至用“伤”解释“商”,用“戮”解释“夷”,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
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第二课时质疑探究(第3段)1、借助工具书、课后注释,找出第3段的重点并翻译。
2、面对着萧条肃杀的秋景,作者有何感叹? ?
3、找出本文的主旨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啊!草木无情,到时候尚且凋零。人是有情有知的动物,在万物中最有灵性。许多忧虑有感于内心,又有无数事情来劳累他的身体.只要在内心有外物触动,就一定动摇心中的精气。 成果展示1: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何况思考那些力量无法做到的事情、忧虑那些智慧解决不了的事情。当然会使那些红润的脸色变得如同枯木,乌黑的头发变得花白。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为什么要用不是金石的身躯,想去和草木争奇斗盛?想想到底谁给自己带来了残害,又何必对这秋声怨恨呢!”2、面对着萧条肃杀的秋景,作者有何感叹? 明确:社会“百忧”,人生“万事”对人身心的莫大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
在对“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的否定中,表达出一种“自足自安”的人生态度。成果展示2 3、找出本文的主旨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明确:“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的多。因而,想想这是谁对他们的伤害,就不会去怨秋声了。简言之,人事忧劳对人的伤害,更甚于秋气对草木的摧残。质疑探究(第4段)1、翻译第4段。
2、童子的反应:莫对,垂头而睡,在文中有何作用?
3“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中秋虫和鸣有什么作用?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童子没有回答,垂着头打瞌睡。(这时)只听见四周墙脚下虫声唧唧,好像应和着我的叹息。成果展示1:对比欧阳修童子对比映衬在本文的运用也是独具匠心的.秋声远近强弱缓急草木荣枯强调了作者寂寞的秋心增添文章的情趣,2、童子的反应:莫对,垂头而睡,在文中有何作用?
成果展示2 3、“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中秋虫和鸣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鸣,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
结尾处秋虫的和鸣,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引发读者同声感叹。 欧阳修生平事略:
四岁丧父,家境贫困, 母亲以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勤奋刻苦。
23岁,中进士;
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
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后改扬州、颍州、应天府;
47岁,被召回京,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 、参知政事(副宰相) ,官职一路升迁。曾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
53岁,写作《秋声赋》;
62岁,与王安石新法产生严重分歧;
65岁,辞官归隐;
66岁,终老颍州(今属安徽省)。追赠太子太师、谥号文忠
文题背景 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进入了人生的秋天了。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造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点评提升探究 :
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历来有以下两种不同的看法
⑴“这是一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心情。”
⑵“同以往的许多‘悲秋’之作相比,本文既无失意的惆怅,又无身世的感伤,体现了作者豁达超然的情怀。”
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也可以结合我们以前学过的欧阳修的作品来谈一谈。
点评提升
我从这篇文章中读到的是欧阳修的一种超然情怀,但这种超然不同于那种与生俱来的从容面对现实,胸襟旷达,而是历尽沧桑之后的一种透悟,一种淡泊的心境。
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实际上是融入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的深沉感慨。
写秋声具体可闻已经不易,把秋声写得饱含感情,具有意境,更非寻常手眼所能及。
写秋声而使整篇文字像旋律优美,如怨如诉的小夜曲,则更非大手笔不能到。
欧阳修这篇《秋声赋》可以说兼有诗与散文两者的佳作。 行文思路1 夜读闻声,描绘秋声2描绘秋状,议论秋性 3由感慨自然而叹人生,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 4沉思中醒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鸣 整体感知文意 文章由秋声起兴,从万物的凋零联想到人生易老,抒发了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本文特色
1 巧于立意
明确:《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入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2 善于铺陈
更应该提到的,应是《秋声赋》在文体上的贡献。
为“赋’’体打开了一条新的出路,即赋的散文化,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
这些特点也使《秋声赋》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3 精于构思(指文章结构)
1)全文以自然界有声之秋与社会人生无声之秋对比,作为结构的基本框架。
2)用“童子”形成主客问答又首尾呼应。
这篇文章在遣词造句方面还很富有音乐美。
欧阳修为文向来注重声情契合,不仅在每个文句中用音节、语词的抑扬顿挫表现感情的起伏变化,而且精心布局,整篇文章的韵律乍起乍落,恍如游龙蜿蜒,首尾回环,极具旋律美。检测反馈梳理重要字词 通假字 1.忽奔腾而砰湃
2 有动于中(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 (中同衷,内心) 古今异义 1 如赴敌之兵
2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3金铁皆鸣 (兵,古义;军队。
今义:士兵。) (天,古义;自然。
今义:天空)
(金铁,古义;兵器。
今义;金属名) 词类活用1 欧阳子方夜读书
2 春生秋实 (夜:名词作状语) (实:名词作动词,结果实) 1胡为而来哉?
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3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胡……哉:疑问句式,为什么……呢) (所以……,乃……:固定句式,用来……的,是……)
(奈何……:固定句式,为什么……) 文言句式(指出固定句式并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