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9 09:5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和分析史料,知道七七事变、认识七七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通过讲述历史故事,能够简述卢沟桥和淞沪会战中中国守军抗日的史实,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感受中国军民抗战的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通过阅读教材、整理对比表格及时间轴认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提高分析材料和历史史实比较的能力。
4.围绕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与当前日本政府不敢正视历史和国内右翼势力极力否认歪曲历史的态度,分析史料的实证意义,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认识军国主义的本质及危害,引导学生树立证据意识,使之逐步掌握 “论从史出”的史学思维及言而有据的意识,落实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一.七七事变
1.七七事变的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东北三省、热河省,进而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了华北,1937年策动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沈阳
长春
1932年,成立伪满洲国
1935年,华北危机
1936年,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的部署,形势十分危急,战争一触即发。
一.七七事变
2.借口:一名士兵在演习中失踪
卢沟桥在地理上既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是以一旦日军占据卢沟桥,平汉交通为之堵塞,而将使北平进退失据,此举殆无异于切断华北之首脑─平津;卢沟桥背靠宛平城,扼平汉铁路,成为北平通往南方等地的唯一通道,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3.时间:1937年7月7日
4.地点:北平宛平城卢沟桥。
5.经过: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演习的士兵失踪,要求入桥东宛平县城搜查,挑起了“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平绥铁路
平汉铁路
卢沟桥事变示意图
国民党第二十九军
日军重兵占据
日控伪蒙军
日本控制区
卢沟桥
平绥铁路
平汉铁路
志村菊次郎
石原莞尔
蚕食中国!
重要性:卢沟桥是北平通往外界的必经之地,是日军南下侵华的必争之地。
一.七七事变





北平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七七事变
战略位置重要。卢沟桥是北平通往外界的必经之地;
也是日军南下、进一步侵华的必争之地。
日军控制的伪蒙军
日军控制区
日军重兵占据
二十九军驻防
平汉铁路
纯属借口
一.七七事变
6.影响:①七七事变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由局部抗战进入全国性抗战的新阶段.中国开始全面抗战。也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广大官兵英勇杀敌,打退日军数次进攻,击毙日军大队长一木清直。负责守卫卢沟桥的申仲明,最后抡起大刀,冲入敌群,与敌人展开肉搏战,几乎全部战死桥头。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卢沟桥。
一.七七事变
7.中国守军英勇抵抗
保卫北平的战斗异常激烈,赵登禹、佟麟阁将军殉国,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佟麟阁
赵登禹
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第二十九军
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国家多难,军人应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
抗日救国乃军人天职,养兵千日,报国一时,只有不怕牺牲,才能为国争光。
民族脊梁
1.背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共产党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国民党
如果战端一开,
那就是地无分南北,
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最后关头”演说
国共两党分别发表声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抗议日本侵略,表明抗战立场, 加快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


二.国共第二次合作
二.国共第二次合作
2.中国工农红军改编:国共为第二次合作,做了哪些准备?
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新四军)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八路军)
合作方式:
党外合作,保持独立性,坚持党对武装力量的领导
党外
合作
二.国共第二次合作
达·伽马首次印度之旅
国民党方面
——发表国共合作宣言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标志着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4.影响: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合作:
二.国共第二次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加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七七事变后两党分别发表声明
《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瓦窑堡会议
5.总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西安事变
二.国共第二次合作
比较项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
不同点 主要矛盾
革命任务
合作方式
政治基础
合作结果
中共发展状况和采取的方针
相同 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
打倒列强、除军阀
党内合作
新三民主义
中途破裂,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幼年,缺乏理论修养,斗争经验,妥协退让,放弃领导权
中日民族矛盾
抗日救亡
党外合作
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成熟,坚持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
①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都面临强大的敌人。
②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实现的。
③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其焦点是阶级利益支配下的领导权问题。
④都大大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探究:两次国共合作的对比
1937年8月,日本把目标放在上海,准备制造第二次上海事件;8月9日日军一名军官带兵强行闯过上海虹桥机场警戒线,被中国守军击毙。以此为借口,挑起事端。





北平失陷(1937.7.29)
天津失陷(1937.7.30)
七七事变(1937.7.7)
1937年7月,日本占领区
1937年8月13日,日本制造八一三事件
欲置中国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和南京最为重要!—日本第三舰队司令
三、淞沪会战
1937年8月,日军一名军官带兵强行闯过上海虹桥机场警戒线,被中国守军击毙。日本以“虹桥机场事件”为借口,在上海挑起事端。8月13日晨日军向上海闸北一带守军开枪挑衅........
30万军队
70万军队
1000多架飞机
300多架飞机
40多艘舰艇
300多架坦克
VS
1.背景:七七事变后,日本采取“速战速决”的侵华方针,叫嚣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2.借口:1937年8月,日军以其军官在上海虹桥机场被中国守军击毙为借口,挑起事端。并发动八 一三事变
三、淞沪会战
3.爆发:1937年8月13日,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
三、淞沪会战
欲置中国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和南京最为重要!
——日本第三舰队司令
三、淞沪会战
4.概况:军30万VS中国军队70万
姚子青率全营守卫宝山,与日军苦战三天,全营官兵壮烈牺牲
谢晋元率部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消灭日军200多人后奉命撤出
谢晋元
抗战时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淞沪战场虽制空、制海权操之于敌手,而我方装备之训练亦远不如敌人,然我军悉能以血肉之躯与日军相抗,其视死如归之精神可歌可泣。 —《会议淞沪会战》
三、淞沪会战
4.概况:
八一四空战
1937年8月14日,中国空军首次参战,击落3架日机,初战告捷。
八一四空战中中国空军编队
被击落的日机残骸
中国空军第四大队大队长高志航,八一四空战中,率领第四大队,创造6比0的战果。殉国时年29岁。
高志航
中央航空学校校训
中央航校第十二期飞行员毕业照
三、淞沪会战
5.结果:1937年11月,上海失陷。
6.意义: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我们的部队,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三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持五个小时死了三分之二,这个战场就像一个大熔炉一般,填进去就熔化了。
——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
p93材料研读: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但一般所认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 ——伦敦《泰晤士报》(1937年11月28日)
读材料,淞沪会战对抗战初期的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第一场大型会战,是中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役。
四、南京大屠杀
1.背景: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上海
南京

重庆◎
11月20日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战时陪都)
上海失陷后,日军向中国军队进行追击,直奔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
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但一般所认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
四、南京大屠杀
南京城
2.地点
3.罪行
屠杀30万人以上(包含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
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闻新日日京东 日三十月二十年二十和昭
南京大屠杀
人类历史上灭绝人性的最大暴行
东京
南京大屠杀充分暴露了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穷凶极恶、残暴野蛮的侵略本性。
南京的居民,有些被集体屠杀,有些被当作练习射击的靶子,有些被当作练习刺杀的对象,有些被活埋。
日军活埋南京居民
日军将抓到的中国人驱赶至一处后,
进行集体屠杀
日军把南京青年当作活靶练习刺杀
一位历史学家曾经估算,如果所有南京大屠杀的罹难者手牵手站在一起,这一队伍可以从南京绵延到杭州,总距离长达200英里左右。他们身上的血液总重量可达1 200吨,他们的尸体则可以装满2 500节火车车厢。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
四、南京大屠杀
4.手段:集体枪杀 焚烧 活埋 砍头 军犬掑咬.....
5.特点:时间长 规模大,手段残忍 遇害人数多,危害性大
6.认识:南京大屠杀充分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残暴的侵略本质
7.启示:①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②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③正视历史建立中日友好关系
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四、南京大屠杀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思考:为什么要修建纪念馆,设置国家公祭日?
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所有惨遭杀戮的死难同胞,需要我们永远缅怀。在抗日战争中,所有英勇献身的英烈和为之作出贡献的人们,值得我们永远缅怀。
日本政客参拜靖国神社
日本政府纂改历史的教科书
靖国神社中的甲级战犯
日军把中国人当作刀靶练习刺杀
忘记大屠杀,就等于第二次屠杀。——张纯如
四、南京大屠杀
(1)南京大屠杀是捏造的,是20世纪最大的谎言。
(2)因为是在战争期间,即是发生某种屠杀,也并非‘大屠杀’一类的行动。
当今日本应有的态度:
①日本要正视历史,承认战争罪行。
②以史为鉴,友好相处,发展未来。
我们的启示(教训):
①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②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③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复活。
④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课堂小结
国共合作进程:中国工农红军改编
《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中国军民奋起抗争
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
平津保卫战:佟麟阁、赵登禹将军牺牲
1937年卢沟桥 七七事变爆发










七七事变
第二次
国共合作
淞沪会战
南京大屠杀
中国全民族
抗战的开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打破了日军3个月
灭亡中国的迷梦
1937年12月13日开始持续40多天
屠杀30万人以上
勿忘国耻
警钟长鸣
随堂训练
1.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工厂内迁和教育中心大西迁,同时,还有大量川军出川。这些迁移( )
A.催生了民生轮船公司的创办 B.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所致
C.造成了重庆地区人口的减少 D.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2.抗日战争时期,一批具有普及读物性质的著作得以大量出版,且流传极广,如吕思勉的《中华民族演进史》、郭维屏的《中华民族发展史》等,这些著作的标题和内容里大量使用了“中华民族”概念。这说明当时( )
A.中华民族观念认同程度加深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扩大
C.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D.中国民族学研究受西方影响
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