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件(共24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件(共24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10 12:16: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在这个本应阖家欢聚、把酒言欢的日子里,诗人岑参却身处行军途
中,战火纷飞,山河破碎。他心中的思念与忧虑如潮水般翻涌,化 作一首《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这首诗短短二十字,藏着怎样深沉的家国情怀 又寄托着怎样
炽热的思乡之情 让我们一同走进诗句,探寻其中的情感密码。
新课导入
金秋九月,菊香浮动,又到了登高望远、遍插茱萸的重阳佳节。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 岑参
1. 了解作者及诗歌的主要内容。
2.深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3.分析诗歌用典、想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目标
□ 作者简介
岑参 (约715 — 770),唐代边塞诗人,江
陵(今属湖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高
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他长于七言 歌行。由于从军多年,对边塞生活有深刻体验, 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
其诗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 有《岑嘉州诗集》传世。
自主学习 — — 晓常识
□主要作品
边塞风光与军旅生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 碛 中 作 》
思乡怀人之作: 《逢入京使》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自主学习——晓常识
□ 岑参生平经历
早期求学历程:岑参早岁孤贫,在艰苦的环境中,依靠兄长的教导,勤奋
苦读,遍览史籍,为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段经历培养了 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对知识的强烈渴望,也让他早早见识到生活的不易, 对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有了一定的感知。
仕途初期: 天宝三载,岑参进士及第,初任率府兵曹参军,然而这个职位
并不能让他充分施展才华,他内心渴望着更广阔的天地来实现自己的抱
负。
自主学习——晓常识
边塞生涯:两次投身边塞生活,是岑参人生中极为重要的阶段。在边塞,他
亲身领略了塞外的奇异风光,如浩瀚的沙漠、雄伟的雪山、广袤的草原;也 深切体验了军旅生活的艰辛与豪迈,目睹了战争的残酷。
晚年境遇:代宗时期,岑参任嘉州刺史,但因时局动荡,仕途坎坷,晚年的
他生活并不顺遂。大历五年,最终在成都抱憾而终。他的一生,虽历经波折, 却为后世留下了众多不朽的诗篇,其诗歌反映了特定时代的风貌,具有极高 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自主学习——晓常识
自主学习——知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这场叛乱给唐朝带来了沉
重的打击。次年,长安这座繁华的都城沦陷于叛军之手。国家陷入战乱,百姓流 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二月,肃宗从彭原行军 至凤翔,岑参也跟随前往。
这首《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就在当年九月, 唐军成功收复长安。而此诗极有可能是岑参在该年重阳节,于行军途中,听闻长 安未复又即将收复的消息时,有感而发创作的。在这特殊的时期,特殊的节日,
身处行军途中的岑参,心中满是对故园长安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 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的同情,种种复杂情感交织,催生了这首动人的诗篇。
五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五绝,就是指五言四句而又
合乎律诗规范的诗歌,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 民歌影响,定型成熟于唐代,是绝句体裁中最早出现和定型的文体。因小见 大,以少总多,在短章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其最大特色。
代表作品有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杜甫的《八阵图》、王维的《鸟鸣 涧》、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等。
自主学习——识文体
自主学习——识文体
边 塞 诗
思想内容:
1. 描写边塞的奇特风景。
2. 表现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或壮志难酬的愤懑。
3. 反映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艰苦生活。
4. 表现征人思乡、闺中念远的边愁。
1.听朗诵,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
歌的声韵美。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qiǎng
强欲登高去 ,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bàng
应傍战场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作者:岑参
朗诵:江源
自主学习——读诗歌
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在行军路途中,思念故乡长安。
2.解说标题:从此诗的标题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行营、军营。
自主学习——读诗歌
行 军 九 日 思长安 故园
故乡
自主学习 — — 读诗歌
3.读懂诗意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 (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
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给我送酒来。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 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靠近这战场开放了。
强: 勉 强 。
欲 :想要。
登 高 :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怜 :可怜。
故园: 指长安。岑参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
园 ”。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
傍 :靠近、接近。
自主学习——读诗歌
重点探究
任务一: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意象,探究诗歌的写作方法
(一)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1.首句中的“登高”是什么节日的习俗 这里交代“登高”有何作用
重阳节。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
王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的就是 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情感。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 “ 九 日 ” ,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
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
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写旅况的惆怅、凄 凉,也暗寓诗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据《南史 · 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
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重点探究
2. “无人送酒”采用什么手法 有什么效果
两方面加以简析。
“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
思乡之情。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友思念的感情,浓缩到了“故园菊” 上。“怜”字,不仅直抒胸臆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运用
想象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意象
“故园菊”成为了故园长安的象征,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 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
重点探究
(二)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 “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情感这
重点探究
2. “应傍战场开”是想象之语,诗人由此想到了什么
“应傍战场开”是想象之辞,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
和长安沦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 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 一丛丛菊花依然寂 寞地开放着。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被乱军糟踏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 安,可悲可叹。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 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 得和平的渴望。
任务二: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思乡之情:诗人身处行军途中,在重阳节这个本应与家人团聚、登高赏菊的节日
里,却远离故园长安,通过 “强欲登高去”“遥怜故园菊” 等诗句,真切地流 露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对往昔在长安生活的怀念。
忧国之情: “ 应傍战场开”一句,将菊花与战场联系起来,透过对故园菊在战火
中开放的想象,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长安作为唐朝的都城,此 时正遭受战火洗礼,国家处于危难之中,诗人的忧国之心溢于言表。
重点探究
同情人民疾苦:在诗人的想象里,长安百姓身处战火,生活艰难,故园菊在战
场边的寂寞开放,正是百姓苦难生活的写照。诗人借此表达了对饱受战争折磨 的人民的深切同情,体现出他心系苍生的高尚情怀。
渴望和平: 整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强烈渴望。他希
望早日结束战乱,让国家恢复安宁,让人民能够重返平静生活,这种渴望贯穿 全诗,是诗人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点探究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又寓巧于朴,
余意深长。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 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 的关切。 寄托着对诗人饱经战争忧患的 人民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课堂总结
强欲登高去
记事
课文
结构
抒情
应傍战场开
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远
对国事的忧虑
情感
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板书设计
惜花思乡 眷恋故园
战火连连 景况凄清
忧国思乡 忧民疾苦
遥怜故园菊
无人送酒来
主旨
事情
口古诗词中的“酒”
借酒解忧消愁忧更忧,愁更愁
·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 清照《声声慢》)
饮酒怡情抒怀,畅欢心,挥豪情
·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苏轼《江城子 · 密州出猎》)
品酒聊时感事,说离别,叹人生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拓展思考
口古诗词中的“菊花”
隐逸之花
· 陶渊明《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高洁之花
· 郑思肖《画菊》: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英雄之花
· 黄巢《菊花》:“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悲情之花
· 李清照《醉花阴 · 九日》: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拓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