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泰安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9 11:4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泰安市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简论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
“文章华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具活力的部分,深刻且生动地体现着中华美学精神,其中最鲜明体现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文体是诗歌。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明清散曲,长达三千多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史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文学长河。我们观察这条千姿百态的“长河”,可真切感悟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
韵律之美,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至迟在公元前6世纪,《诗经》就已基本编定。《诗经》中的诗歌主要是四言诗,节奏结构大都是“二、二”的节奏。到了汉代,五言和七言诗开始兴起。五言诗虽每句只增加了一个字,却是由三个节拍构成的,其常见的结构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与四言句相比,五言句在句式上更为灵活。七言诗的节奏增加到四个,不但较大增加了意义的容量,而且在句式上也更灵活多变。五言与七言成为后世诗歌的主要句式,并发展至今。
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征体现于诗歌的平仄格律。古人早已将汉字的四种声调归纳为平、仄两类,于是“四声”的问题转化为“两声”的问题,非平即仄,非仄即平。这就使得在写作中可以交错运用这两类声调,从而达到声调铿锵的效果。古代诗人摸索这种规律的过程是相当艰苦的。在汉末《古诗十九首》中,还很难找到声调上完全合律的句子。到了南朝,以沈约为代表的诗人从理论上探讨了这一问题。南朝后期的一些诗人,便能写出平仄基本合律的五言诗。到了唐代,中国诗歌的平仄格律基本定型。
五、七言诗的格律中还有对仗这一重要的修辞手法。早在《周易》《尚书》中已有对仗出现。汉魏六朝时期,诗人在对仗方面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准。从初唐开始,诗人们运用对仗手段已驾轻就熟。到了盛唐的杜甫、晚唐的李商隐等人,对仗的手法变化无穷,已超越格律的要求而成为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现在常见的对仗是“宽对”,仅要求上下句对应词语的词性相同,而无需严格遵循意义关联;相较之下,“工对”则要求词性、词义、结构都严格对应,虽规范性强,但表达空间有限。总之,包括句式、平仄与对仗在内的诗歌技巧融会贯通,从艺术风貌上形成了五、七言诗歌的韵律之美。
意象之美,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中国古典诗歌在表现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这是因为艺术家们最重视的不是反映外部世界的状貌与姿态,而是表现内心世界的意念与情思。例如,山水田园诗本可以处理为叙事性或描述性的作品,但在唐代最负盛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的诗中,往往以抒情手段虚化了即目所见的景象。他们诗中的山水田园其实是宁静心境和淡泊志趣的外化。因此,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是营构主观意象的生动。中华民族对意象之美的追求,在古典诗歌中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中华先民崇尚“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擅长借助具体的形象来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周易》的卦象、汉字的象形,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体现。孔子与弟子子贡、子夏之间有两段著名对话。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宋代谢良佐评曰:“子贡因论学而知诗,子夏因论诗而知学,故皆可与言诗。”这说明,诗歌更有利于通过具体情境的描述来领悟普遍的抽象道理。
中华先民还常常用谐音这座桥梁形成意象,用具体形象更委婉地道出思想情感。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中写道:“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其中“烛”是“嘱”的谐音,“围棋”是“违期”的谐音,表达了女子对远行恋人的叮嘱和不舍。又如,“柳”与“留”谐音,诗词中描述古人在送别之时常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由于诗歌的思维方式是直觉的而非分析的,语言是模糊多义的而非明晰单一的,意义是意在言外而非意随言尽的,所以诗歌更能担当起思考并理解人生真谛的重任。南朝钟嵘在《诗品》中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此语既概括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生动因,又说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特征,即那些传诵千古的诗歌,都是由意蕴深长的意象构成的。意象之美,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感染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摘编自莫砺锋《简论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
材料二: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便带上主观色彩。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是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和筛选,以符合其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二是经过诗人情感的化合与点染,渗入其人格情趣。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许多意趣各异的意象。例如“孤云”象征贫士幽人的孤高,杜甫《幽人》有“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之句;“停云”则寓有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诗中有“霭霭停云,濛濛时雨”之句。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感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的某一特征以增强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也可以将一种物象的特征移用于另一种物象之上,如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杜甫“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些诗都涉及“心”,而“心”本应附属于身体,但在李白诗中它被托付于明月,在杜甫笔下它系于孤舟之上。这些意象被赋予了“心”本无的特质。
诗人在创造意象时,可以以某一物象为联想起点,创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形象。例如火炬是明亮的,但在“漆炬迎新人,幽圹萤扰扰”中,“漆炬”这一意象却极为新奇——阴间的一切仿佛与人间颠倒,黑色的灯笼象征着死亡循环的延续。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具活力的部分,最鲜明地体现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文体首推诗歌。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就是古典诗歌的韵律之美和意象之美。
B.古代诗人摸索平仄规律的过程是漫长而艰苦的,在《古诗十九首》中,还很难找到声调上完全合律的句子。这说明汉末的诗人还没有掌握运用平仄的一般规律。
C.从初唐开始,诗人们运用对仗已经得心应手,到了晚唐李商隐时,对于对仗手法的运用已经登峰造极,对仗手法超越格律要求而成为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
D.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们最重视的不是反映外部世界(自然与社会)的状貌与姿态,而是表现内心世界的情思,源自中国古典诗歌在表现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
2.《长安的荔枝》带火了荔枝诗词。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有关荔枝的诗句最具韵律之美的是( )
A.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B.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C.先帝贵妃今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
D.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 )
A.“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由于经过诗人的审美关照,“梅”蕴含了坚韧不拔、清高芳洁的意趣。
B.“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中“蜉蝣”这一意象,出自《诗经》中“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其含义较稳定单一,主要体现生命短暂与无常。
C.“流光”这一意象具有多重含义,可指光彩、月光、流逝的时光。例如《春江花月夜二首》中“此夜江中月,流光花上春”,《舟过吴江》中“流光容易把人抛”。
D.“老鱼跳波瘦蛟舞”通过独创的神话意象与不寻常的奇幻描写,体现李凭弹奏箜篌的强大感染力,也使这首诗具有了独特的浪漫主义色彩。
4.学校将举行诗歌创作大赛,你作为参赛者,将采用哪些方法创设诗歌的意象?请根据材料简要回答。
5.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请结合材料一中孔子与子贡、子夏的对话,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跪大别山(节选)
曾剑
1927年初冬,七里坪郊外,一股匪军三百余人,追赶着一个年轻人,领头的喊,他是头,抓活的,抓活的!领头的匪军大脑袋,大嘴咧开,活像一只站立起来的蛤蟆精。
年轻人奔跑在七里坪镇狭窄的街道上,在街角拐弯处,一扇门突然打开,一个娇小的女人的身影探出来。当年轻人跑到她跟前时,那个女人的手,像一只鹰爪,死死地抓住他。
这个女人就是我的奶奶。奶奶极快地将年轻人拽进屋,将他推进夹层墙藏起来。七里坪地处大别山南麓,这里群山环绕,匪患众多,不少人家有藏身的夹墙。
很快,门外的脚步声洪水般逼近,继而远去,消失在幽长的街道。这时候,夹墙的门被打开,奶奶将年轻人拉出夹墙。奶奶对年轻人说,快,从后门走。
年轻人率部队打回七里坪时才知道,那天他能逃脱敌人的追捕,并不仅仅是我奶奶家那堵夹墙。真正救他的,是我的二伯。他被我奶奶推进夹墙时,奶奶顺手摘下他的帽子,把它戴在我二伯的头上,奶奶让我二伯装扮成这个年轻的红军,向黑溪山飞奔,匪军在七里坪三里外的黑溪山追上了他,他们发现抓错了人,在黑溪沟畔杀害了他。
干爹突然停止他的讲述,望着我,表情凝重。他说,孩子,那个被匪军追杀的年轻人就是我。干爹处于极度的悲痛之中,他努力地控制情绪,想让自己平缓下来。但他没能够,他懊恼地说,我当时躲在夹墙里,并不知道外面发生的一切。
干爹自己也是为了引开敌人,保护战友,才跑到我家门前那长长的巷道的。
那年,干爹带着中国工农红军鄂东军的一支,在七里坪一带秘密行动,为黄麻起义做准备。不久,干爹遭叛徒出卖,他和他的部队,被国民党民团和红枪会匪徒数千人围堵追杀。他为了保存实力,下令分散突围。他故意暴露自己的身份,引开敌人,以便更多红军突围,直至来到七里坪,被奶奶救下。
干爹从木兰山带着红军杀回七里坪时,是七天后的事。干爹说,那时,我二伯的尸首还挂在黑溪沟边的古松树上示众。干爹把我二伯的尸首运回来,埋在了我家后山坡。
那段时间,我大伯为了生计,从七里坪倒水河放排,直下汉口。大伯回来后,听说他二弟的死,拿起砍刀,要去城里同匪军拼命,是干爹拦住了他。干爹说,兄弟,现在给他报仇,无异于鸡蛋碰石头,时机不成熟,白送性命。我大伯低头不语,在那儿生闷气。干爹说,要不,你跟我干革命吧。我们的队伍人多,保准能给你兄弟报仇。大伯不敢做主,看一眼奶奶,奶奶说,去吧,跟着你大哥干革命。
这个晚上,我的大伯拥有了一套军装、一杆长枪。这年冬天,黄麻起义的枪声打响,大伯战死黄安城。
大伯留在这个世上的,只有我家山后他坟里的几件衣物,还有红安烈士陵园烈士墙上,他的名字。
那场战争,惨烈啊,干爹说,黄麻起义胜利后,为了壮大队伍,干爹远赴麻城、光山、金寨等地,开辟新的根据地。出发前夜,他回到七里坪镇,辞别奶奶。那天,他见到了我爹,我爹那年才十六岁。我爹说要跟着干爹去战斗,干爹不让。干爹对我说,我怎么忍心呢?他是你奶奶唯一的亲人。
又是奶奶站出来说话。奶奶说,大侄子,让他去吧,大娘有脚有手,还养活不了自个儿?等革命胜利了,你跟你兄弟一起回来,大娘给你熏野猪肉吃。
干爹跪在奶奶面前,喊了奶奶一声娘,起身,抹着眼泪快步离去。
我爹跟在干爹身后。
我爹还是个孩子,干爹怕他出意外,把他带在身边,让他当干爹的警卫员。说是警卫员,其实是干爹在保护他,但到底还是出事了。干爹的部队遭遇敌人袭击,埋伏在路旁的敌人,突然从灌木丛中蹿出来,枪口对准干爹,情急之中,我爹飞身挡在干爹身前。
我爹就这样牺牲在长征路上。干爹别无选择,只能就近掩埋我爹。干爹摘下了我爹脖子上的那只长命锁,他原本打算把它交给奶奶;见到奶奶,他又不忍心提及我爹的死,就把它留在自己的行军箱里。
就是这只,这是你家的传家宝。干爹抚摸着我胸前的长命锁,深情而悲伤。他的眼泪再次涌出,他说,平儿,我没能保护好你爹,他那么年轻。他就死在我的怀里,他在我怀里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孩子,你的爹,他是睁着眼死去的。他那么年轻,他不想死啊,可是为了我,他死了。
干爹用他苍老的手背抹了一把泪,这次,他没掩饰他的哭泣。
解放后,干爹去寻找我爹的坟,希望请回他的骨殖,但没找到。在他记忆中的那片土地上,每一块山坳,都像是我爹牺牲的地方,仔细审视,似乎又不是。
我爹那么年轻,就死了。那么我呢?我问干爹。干爹说,你是我的儿子。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用“蛤蟆精”“从灌木丛中蹿出来”等词句描写匪军,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敌人的丑陋阴险,表达了叙述者鲜明的爱憎之情。
B.文中叙述者用“那年”“那段时间”等提示语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因此小说叙写的故事虽然较多,但叙事清晰而有层次。
C.小说中关于黄麻起义、红军长征的叙述,为故事提供了真实的背景,反映了战争年代的风云变幻,增加了小说的历史感。
D.虽然本文与《祝福》都用第一人称叙事,但叙述者年龄有差别,本文中的“我”是孩子,而《祝福》中的“我”是成人。
7.下列对最后三段在小说中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苍老的手背”与前文1927年的“年轻人”的叙述相照应,点明了干爹讲述的,是一个多年前发生的故事。
B.写“干爹”不加掩饰地哭泣,表现了“干爹”讲述时的情绪变化,突出了“干爹”重情重义的形象特征。
C.“每一块山坳,都像是我爹牺牲的地方”一句辞微旨远,暗含着对“我爹”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的赞美。
D.“干爹说,你是我的儿子”一句照应前文关于“我爹”牺牲时还“是个孩子”的叙述,暗示了故事的曲折性
8.小说回忆与现实交织,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
9.本文的叙事结构有大故事里套小故事的特点,请进行简要说明,并说明它对表现小说主题有何好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疾。疾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上问医。医曰:“疾可治。”于是上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疾,赐金五十斤,罢之。吕后问曰:“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谁令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知有余,然难独任。周勃沉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节选自班固《汉书·高帝纪》)
材料二:
太祖一日以幽燕地图示赵普,问所取幽燕之策。普曰:“图必出曹翰。”帝曰:“然。”又曰:“翰可取否?”普曰:“翰可取,孰可守?”帝曰:“以翰守之。”普曰:“翰死,孰可代?”帝不语,久之曰:“卿可谓远虑矣。”帝自此绝口不言伐燕。
(节选自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材料三:
虑之远者,亦知其所可知而已。吕后问汉高以社稷之臣,至于一再,则曰:“非汝所知。”非独吕后之不知,汉高亦不知也。所可知者,育材有素,抡选①有方,委任之以诚,驾驭之以礼,则虽百年以后之干城②,皆早卜其勋名之不爽。何事于曹翰膂力方刚之日,而忧其难继哉?逆料后之无良将而复其故宇,抑将料子孙之无令人,而早举中夏投之戎狄,以免争战之劳与?
故普之说,口诚给③也;以其矛,攻其盾,破之折之,不待踟蹰,而春冰立泮。然而以太祖之明,终屈于其邪说也,则抑有故矣。谓谁能守者,非谓才不足以守也;谓翰死无能如翰者,非谓世无如翰之才者也。普于翰有重疑矣,而太祖曰:“无可疑也。”普则曰:“舍翰而谁可弗疑也?”幽燕者,士马之渊薮④也。天宝以来,范阳首乱,而平卢、魏博、成德相踵以叛。不惩其失举以授之武人使抚河朔以瞰中原则赵氏之宗祏危矣!
(节选自王夫之《宋论·太祖》)
[注]①抡选:选拔。②干城:比喻保卫国土的将士。③口诚给:口给,口才敏捷。诚,确实。④渊薮:比喻人或事物聚集的地方。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惩其失A举B以授之C武人D使抚河朔E以瞰中原F则赵氏之G宗祏H危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通“智”,智慧,与《论语》十二章“知者不惑”的“知”意思相同。
B.爽,差错,成语有“屡试不爽”“毫发无爽”,其中的“爽”字意思与此相同。
C.破,使……破,使动用法,与《大学》“先齐其家”的“齐”用法不相同。
D.泮,融化、融解,与《老子·六十四章》“其脆易泮”的“泮”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洎牧以谗诛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B.古之学者必有师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C.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冬,吴王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
D.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被流箭射中,病重之际,拒绝吕后请来的医生为他医治,并赏赐给医生很多金钱让他离开。
B.刘邦认为自己死后,曹参、王陵、周勃都是继萧何之后可用的人才,但王陵还需要陈平的辅助。
C.宋太祖与赵普商讨攻夺幽燕,赵普认为曹翰可以攻守此地,但他死之后就没有这样的人才了。
D.宋太祖面对赵普对曹翰的猜疑,给出明确的答复,但也认为赵普能想到曹翰死后的事是有远虑的。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周勃沉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2)然而以太祖之明,终屈于其邪说也,则抑有故矣。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洞庭阻风
许棠
空江浩荡景萧然,尽日菰蒲泊钓船。
青草浪高三月渡,绿杨花扑一溪烟。
情多莫举伤春目,愁极兼无买酒钱。
犹有渔人数家住,不成村落夕阳边。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水面和岸边萧然景象,“尽日”二字,凸显了诗人因风路阻的无可奈何。
B.颔联通过描写青草似浪,柳絮飞舞等动态而极富生机的景象,侧面表现了风之大。
C.颈联直抒胸臆,诗人远眺已生伤春之心,再加上无钱买酒消愁,可谓愁上加愁。
D.本诗由所见到所感,再到所见,脉络清晰,情景交融,整体格调低落沉郁。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书郭判官幽斋壁
李中
不妨公退尚清虚,创得幽斋兴有馀。
要引好风清户牖,旋栽新竹满庭除。
倾壶待客花开后,煮茗留僧月上初。
更有野情堪爱处,石床苔藓似匡庐①。
【注】①匡庐是庐山的别称。
简要分析颔联的妙处。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将进酒》中,李白借“ ”一句鄙弃世俗富贵生活,并想跟曹植那样,“ ”,纵情欢饮。
(2)《大学之道》中,治国的前提条件是“ ”,而修身的前提条件则是“ ”。
(3)我们常说要防患于未然,要未雨绸缪,在《<老子〉四章》里也表达了同样意思的句子是“ , ”。
(4)《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衬衫的句子是“ , ”。
(5)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威尼斯画派是文艺复兴晚期在威尼斯为中心的意大利北部地区形成的著名画派,②其艺术特点有:十分强调色彩的大胆运用,追求强烈的视觉效果;宗教题材作品中的人物完全世俗化,体现人性解放的审美观、欢乐明朗的情调;③注重对自然风光的描绘,突显人与自然景物的结合。另外,威尼斯气候潮湿,使得湿壁画的创作被扼制,但是画于画布上的油画则得到了发展。
提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巨匠。他的作品壮丽、热情、细腻、富于想象。他笔下的人物往往义气风发,生机勃勃,洋溢着华贵之美。他的许多作品以田园沐歌式的情调,反应出当时在人文学者中流行的新柏拉图主义思想;他追求光与色的波阑壮阔,形象逼真、生动,展现了他的现实主义艺术观。其绘画题材广泛,包括肖像、人物风景、神话和宗教题材等。提香曾到罗马和皇帝的宫廷中画过许多肖像画,其画笔下的宫廷女性形象健康积极、容貌清丽、光彩照人。
提香早期受乔尔乔内影响,作品风格较为优雅,色彩和谐,人物形象丰满,展现出一种动态、柔和的美感。16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是他艺术创作的丰产期,这一时期他守正中有创新,艺术风格走向成熟。技巧方面已( ),更加注重人物性格和情感的细腻刻画,构图和色彩运用更加精湛。在生命最后的20多年里,提香的作品多关注宏大主题,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
总之,提香作品色彩运用热烈大胆,风格奔放而细腻,画面“响亮”,洋溢着生命之活力。
18.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划线处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要求:只写对序号,但未修改正确不得分。
19.文中第二段画波浪部分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3处并做修改。
20.填入文中第三段括号内的词语,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惟妙惟肖 B.超凡入圣 C.出神入化 D.炉火纯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劝朋友:“你朋友圈里朋友几千个,应该把那些互动不多、老在潜水的清理出去,使朋友圈更像个朋友的圈。”他断然拒绝:“这样的话,我在朋友圈里发的东西给谁看呢?”我很佩服朋友的明智,也正是秉持了这一理念,我至今 (1) 。即使面对诸多“形散神不散”的推销信息,我还是表现出了最大限度的容忍。在我看来,那些东西虽然烦人,但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倒并非毫无关联;况且,它们还是我了解这个缤纷世界的窗口之一呢。
我不认为朋友圈里只有一种理念、一种声音、一种格式,仿佛要求一众人的心律保持一致,才是正常的、合适的。有人如果不接受朋友圈里认知存在差异的事实,或者朋友圈里的朋友必须“三观”一致,那么结果总是会令人沮丧。能够使自己不再生气的最佳途径,恐怕就是选择退出了。
人们必须注意到这一点:朋友圈让人们感到须臾不能离开并且越来越成为一种“病”的关键,不是“求同”而是“存异”。结论大概是这样的:朋友圈,是圈朋友而 (2) 。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找出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一困惑,就出门。
你是否同意上述说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山东省泰安市一中(新校区)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 2.D 3.B 4.①夸张物象某特点。②移用其他物象特点。③以一物象为联想起点创造新意象。④借助谐音形成意象。 5.①“《诗》可以兴”指的是以意象(形象)为媒介,激发联想和感悟。②子贡由《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打磨器物的诗句,触类旁通,领悟到治学为人应精益求精的道理。③子夏由“绘事后素”即画画要先打素底才能上颜色,举一反三,领悟到先有仁德才能学礼的道理。
6.D 7.C 8.①既能写出“奶奶”一家人为革命做出的牺牲、贡献,又体现出“干爹”对“奶奶”一家的愧疚和崇敬之情,使小说的主题意蕴更加丰富、深刻。
②回忆与现实交织,调整了叙事节奏,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
③可以从不同角度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④历史和现实灵活切换,形成了时空交错的艺术效果,增强了感染力。 9.(1)大故事是“干爹”为“我”讲述革命故事,通过“我”来叙述;小故事是三兄弟为革命牺牲的故事,是由“干爹”讲述的。
(2)好处:丰富了小说主题——既能表现革命者英勇无畏、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和军民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团结精神,又传达感恩图报、铭记历史、家风传承等主题内涵。
10.ADF 11.C 12.D 13.C 14.(1)周勃为人深沉厚道不善文辞,但是能安定刘家天下的人一定是周勃,可以让他担任太尉。
(2)虽然这样可是凭着宋太祖的明智,最终屈服于赵普的邪说,也是有原因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皇上攻打英布时,被流矢射中,行军路上就病了。病势沉重,吕后请来一位好医生。医生入内诊视,皇上询问医生(病情如何)。医生说:“病可以治好。”在这时皇上对医生大骂,说:“我以平民百姓的身份,手提三尺宝剑,夺取天下,这不是天命吗?人的命运是由上天决定的,即使扁鹊来了又有什么用!”于是不让医生治病,赏给他五十斤黄金,让他出宫。吕后问道:“陛下百年之后,萧相国也去世了,让谁代替他呢?”皇上说:“曹参可以。”吕后又问曹参之后,皇上说:“王陵可以,但是他有点迂直,陈平可以帮助他。陈平智慧有余,但难以单独承担重任。周勃为人深沉厚道不善文辞,但是能使刘家安定的一定是周勃,可以让他担任太尉。”吕后又问再以后的事,皇上说:“这以后的事也就不是你能知道的了。”
材料二:
一天,太祖把幽燕地图拿给赵普看,询问他夺取幽燕的策略。赵普说:“这幅图一定是出自曹翰。”太祖说:“正是。”又问道:“曹翰能取得幽燕吗?”赵普说:“曹翰攻取幽燕后,谁能去镇守呢?”太祖说:“让曹翰去镇守。”赵普说:“曹翰死后谁可代替他去镇守呢?”太祖没有说话,过了很久,说:“贤卿可以说是深谋远虑啊!”太祖从这以后不再谈讨伐燕国的事。
材料三:
忧虑长远的人,也只能知道他所能知道的事情而已。吕后问汉高祖谁是能保住汉家社稷的大臣,一问再问,最后高祖只能说:“不是你所能知道的。”不但吕后不能知晓,汉高祖也是不知道的。所能知道的事情,培育人才要在平时,挑选人才要有方法,委任人才要以诚心,驾驭人才要以礼节,那么就是一百年以后护卫国家的大臣,也都能提早预卜他的功名而不会有什么差失。何必还在曹翰年富力强的时候,就担忧在他之后而难有合适的继承人呢?是预料到以后没有优秀的将领,现在就考虑恢复原有的领土,还是事先预料子孙之中没有杰出人才,而早早地把整个中华送给戎狄,以免以后会有战争的苦劳呢?
所以赵普的说法,口才确实敏捷;但是如果用他的矛,来攻他的盾,使它破损折断,不用踌躇犹豫,就会像春天的冰马上解冻一样打破他的辩解。虽然这样可是凭着宋太祖的明智,最终屈服于赵普的邪说,也是有原因的。说谁能守住幽州,不是说能力不足以守卫幽州;说曹翰死了就没有能像曹翰一样的人,不是说世上没有才能像曹翰一样的人。赵普对曹翰猜疑太深,而宋太祖说:“没有什么可疑。”赵普则说:“除了曹翰而有谁是可以不用怀疑的呢?”幽燕,是士兵战马聚集的地方。自从唐代天宝年间以来,范阳节度使首先叛乱,接着就是平卢、魏博,成德三镇节度使相继反叛。不以这一灾祸为教训,就把幽州交给军人,让他能够据有河北而窥瞰中原,则赵家的皇权就危险了!
15.B
16.①主人庭院栽竹,实则以竹自喻,暗含对“清虚”境界的追求。
②意象互衬,构清幽之境。“好风”“新竹”,二象相生,动静相衬,“满”字勾勒出新竹遍布庭院之景。
③两句借景抒情,显现了诗人高雅的情趣。
④炼字精准,“旋栽”紧承“要引”,凸显其对清虚环境的急切追求与饱满兴致。
17. 钟鼓馔玉不足贵 斗酒十千恣欢谑 先齐其家 先正其心 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18.
①句,改为:威尼斯画派是文艺复兴晚期在以威尼斯为中心的意大利北部地区形成的著名画派。 19.
(1)“义气”改为“意气”
(2)“沐歌”改为“牧歌”
(3)“反应”改为“反映”
(4)“波阑”改为“波澜” 20.A
21.(1)没有清理过一个朋友
(2)不是删朋友的地方 22.修改:①“如果”调到“有人”的前面;
②“或者”后面加上“以为”(“认为”“要求”等皆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