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东教学联盟2025年11月高三联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湘东教学联盟2025年11月高三联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11-09 16:45:45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准考证号
2025年11月高三联考
地理试卷
总分:100分时量:75分钟
考试时间:2025年11月6日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新疆是中国面积最大、民族构成最全的省级行政区,其传统优势产业和支柱性产业为纺织服
装产业。2022年,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超90%,但印染布仗占全国0.05%,产业链出现“上游强,
中下游弱”的现象,与纺织相关的本地本科院校仅4所。但近年来,随着越南、孟加拉国、束埔寨
等国纺织业的快速崛起,新疆纺织品的出口交货值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据此完成1一3题。
1.新噩纺织产业链“上游强、中下游弱”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印染环节受环保政策限制
B.纺织服装全产业集群不足
C.本地劳动力数量严重短缺
D.拥有丰富的棉花种植经验
2.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升级面临的最主要约束条件
A.棉花原料质量差,供应不足·
B.林地保护政策限制
C.产业链不完整,处于价值链低端
D.地理位置偏远,与国际市场隔绝
3.推动新疆纺织产业升级的最优路径是!
A.制定纺织技术标准
B.完善本地物流体系
C.依赖初级棉纱出口,扩大生产规模
D.培育专业技术人才
地理斌卷,第1玉,页(共8页)
步行是绿色出行方式的核心组成部分。距市中心距离、生活服务设施数量、天空开阔度与绿
视率等城市建成环境是影响城市居民出行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下图示意某城市四种建成环境
因素对居民选择步行出行的影响。读图,完成4~5题。
3.0
2.5
1.6
2.0
1.5
1.2
1.0
2.55.07.510.012.515.017.520.0
0102030405060
距市中心距离从m
生活服务设施数量个
1
1.6
1.4
2
09
o
0.8
0.8
102030405060ò
0
10
2030
40
50
天空开阔度/%
绿视率/%
4.下列关于距市中心距离对居民出行行为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距市中心越远,选择步行得越少
B.在距市中心较远的区域行人更倾向于步行完成最后一公里的出行
C.公共服务设施较不完善的区域,人们更依赖机动车等方式出行
D.距市中心16km后,距市中心距离对行人量的影响开始明显趋缓
5.下列关于城市建成环境因素与行人量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距市中心距离与行人量总体上呈正相关趋势
B.增加区域的生活服务设施,能鼓励步行行为
C.开阔的天空一定能鼓励步行行为
D.行人量随绿视率的增加而快速上升
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受城镇化
水平、公路区域密度、技术创新水平、财政支农力度、人力资本水平、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
等因素的影响。下图表示我国各地区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融合水平及年均增速。据此完成
67题。
斗0.45
口两业险合水平一年均增速
0.040
为0.40
0.035
0.030
0.30
0.025
0.020
0.15
0.015#
0.10
0.010
0.05
0.005
装:礎端婚鏽誉架花畿網爱菜荒吧脂置酷翠装鼎起附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地理试卷第2页(共8页)2025年11月高三联考
地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
1.C【解析】新疆生态环境脆弱,环保政策对高污染的印染产业限制严格,会导致中下游印染环节发展滞后,A错误;中下游环节
(如印染、终端产品开发)相对薄弱,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中下游产业集群发展,B错误:随着机械化生产发展,新疆劳动力总量
并不短缺,但缺乏熟练技术工人和创新型人才,题干中强调的数量严重短缺不符合实际情况,C正确;丰富的棉花种杭经验是斯疆
上游产业强的原因,D错误。
2.C【解析】新疆是中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优质棉生产基地,拥有“新疆棉”这一品牌,其品质优良、产量充足,原料供应是新疆的优
势而非约束条件,A错误:新疆林地资源少,且纺织服装产业的原料是棉花,依赖耕地,与林地保护关联不大,非主要约束条件,B
错误;纺织服装产业主要集中在纺纱这个初级环节,下游的织布、印染、服装设计、品牌运营、市场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非常薄弱。
这是最核心、最根本的约束条件,C正确:新礓地处内陆,地理位置偏远,但是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区,拥有多个口岸,面向中
亚、西亚和欧洲市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与国际市场并未隔绝,现正在转化为向西开放的通道优势,D错误。
3.D【解析】技术标准是指在特定技术领域内,经过共同协商和认可,为了达到统一、规范和协调的目的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是从
事科研、设计、工艺、检验等技术工作以及商品流通中共同遵守的技术依据,但制定纺织技术标准需以具备技术能力和产业基础
为前提,目前我国已有相关纺织技术标准,这对新磴纺织产业升级影响不大,A错误:完善本地物流体系可缓解远离国内市场的
问题,但物流是辅助条件,无法解决中下游产业技术不足、产品竞争力弱的核心问题,B错误;依赖初级产品出口属于低端路径,不
符合升级方向,C错误:新疆与纺织相关的本地本科院校仅4所,科技创斯能力以及中高端人才较为缺乏,生产环节数字化转型推
进相对缓慢,其生产规模和效率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大幅提升,D正确。
4.C【解析】距市中心距离对居民出行行为的影响,在距市中心10km处为最低,随后距市中心越远,人们选择步行出行方式呈波
动上升趋势,A错误;靠近市中心的区域,通常配备更完善的公共交通设施,人们更倾向于步行完成最后一公里的出行,B错误;距
市中心距离较远的区域公共服务设施较不完善,人们更依赖机动车等方式出行,C正确:大约距市中心5k后,距市中心距离对
行人量的影响就开始趋于平缓,D错误。
5.B【解析】距市中心距离与行人量的非线性关系总体呈负相关趋势,在10km处达到闲值,A错误:随着生活服务设施数量的增
加,行人量逐步上升。增加一个区域内的生活服务设施数量,可以提升该区域的吸引力和便利性,能为人们出行提供更多样的选
择,从而鼓励步行行为,B正确;天空开阔度与行人量之间的关系呈倒U形,C错误;行人量随绿视率的增加呈波动上升,D错误。
6.A【解析】东部地区融合水平最高,西部地区融合增速最快,东北地区融合增速最慢,中部地区融合水平和融合增速都居中,发展
平稳。我国区域融合发展差异显著,呈现“东高西快、中稳东北慢”格局,A正确。东部地区整体两业融合水平最高,B错误。沿海
省区中海南省两业融合水平较低,C错误。各省区两业融合平均增速差异大,尤其是西藏与辽宁之间两业融合平均增速差异最
大,D错误。
7.B【解析】东部地区两业融合水平最高,依托完善的基础设施、较强的市场化机制和高效的产业协同,形成了融合发展的领先优
势,A错误。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正逐步构建起区城农业服务支撑体系,融合发展态势稳健,B正确。
西部地区起,点较低,但融合增速最快,得益于政策支持、生态资源优势,C错误。东北地区两业融合增速整体处于低位,面临经济
增长放缓、产业结构调整、人口流失等多重约束,融合发展明显滞后,D错误。
8.B【解析】材料强调通过技术创新取得深层突破,如全悬浮段寒十体积促缝压裂等技术,说明核心条件是地质工程技术创斯,B正
确;市场需求、政策调整、油价上涨是推动因素,但非核心条件,A、C、D错误。
9.A【解析】地应力随理藏深度增加而增大,该储层埋深4500~4700米,上覆岩层重力产生巨大压力是地应力高的主因,A正确;
四川盆地处于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B错误;岩性与地应力大小无直接关联,C错误;孔隙水压力并非地应力的主要来源,D错误。
10.A【解析】地壳抬升通常发生在岩层沉积并受挤压之后,而非沉积后立即抬升,B错误。该区城峰丛洼地形成的主导因素为流
水溶蚀作用,冰川作用对客斯特地貌的直接影响有限,且材料所述地质背景以可溶性碳酸盐岩的溶蚀为核心机制,C错误。该区
城以流水作用为主,风力沉积非主要作用,D错误。遵循“沉积成岩→构造变形(挤压、断裂)→地壳抬升→外力溶蚀”的合理时
序,强调地壳抬升为流水下切和溶蚀提供动力条件,A正确。
11,B【解析】喀斯特地貌对工程的核心成胁是可溶性岩石经流水溶蚀形成地下溶洞、暗河,导致地基下方岩层不连续,承载力不
均,易引发桥粱沉降坍搦,B正确;喀斯特区岩层确有破碎,但“嵌岩深度不足”可通过工程技术解决,非根本性隐患,A错误;“地
表崎岖”为桥梁设计及施工中已经克服的困难,不会因为地形存在较大坡度而使桥梁墩身倾斜,C错误;“地下水位高”在部分喀
斯特区存在,但“混凝土易受侵蚀”可通过防腐技术缓解,非喀斯特地区特有的核心隐患,D错误。
12.B【解析】视野最开阔的应是直升机,而非观潮船;直升机费用高昂,并非“经济便捷”,A错误。观潮船可近距离感受潮水的磅
礴气势和声响,沉浸感强;而直升机的起飞和观览受天气和空城管制影响大,表述准确,B正确。直升机从高空俯瞰,观测潮头形
态应是最为清晰的;观潮船离潮水近,安全性风险较高,C错误。观潮船的航线和观潮效果受江道地形、水深等影响很大,并非
地理参考答案一1绝密★启用前 姓名
准考证号
湖南省湘东教学联盟2025年11月高三联考
地理试卷
总分:100分 时量:75分钟 考试时间:2025年11月6日
株洲市二中 浏阳市一中 醴陵市一中 攸县一中 株洲市八中 茶陵县一中 联合命题
株洲市四中 醴陵市四中 九方中学 株洲市二中枫溪学校 渌口区五中 株洲市南方中学
炎德文化审校、制作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新疆是中国面积最大、民族构成最全的省级行政区,其传统优势产业和支柱性产业为纺织服装产业。2022年,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超90%,但印染布仅占全国0.05%,产业链出现“上游强,中下游弱”的现象,与纺织相关的本地本科院校仅4所。但近年来,随着越南、孟加拉国、柬埔寨等国纺织业的快速崛起,新疆纺织品的出口交货值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据此完成1~3题。
1.新疆纺织产业链“上游强。中下游弱”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印染环节受环保政策限制 B.纺织服装全产业集群不足
C.本地劳动力数量严重短缺 D.拥有丰富的棉花种植经验
2.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升级面临的最主要约束条件
A.棉花原料质量差,供应不足
B.林地保护政策限制
C.产业链不完整,处于价值链低端
D.地理位置偏远,与国际市场隔绝
3.推动新疆纺织产业升级的最优路径是
A.制定纺织技术标准 B.完善本地物流体系
C.依赖初级棉纱出口,扩大生产规模 D.培育专业技术人才
步行是绿色出行方式的核心组成部分。距市中心距离、生活服务设施数量、天空开阔度与绿视率等城市建成环境是影响城市居民出行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下图示意某城市四种建成环境因素对居民选择步行出行的影响。读图,完成4~5题。
4.下列关于距市中心距离对居民出行行为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距市中心越远,选择步行得越少
3.在距市中心较远的区域行人更倾向于步行完成最后一公里的出行
C.公共服务设施较不完善的区域,人们更依赖机动车等方式出行
D.距市中心16 km后,距市中心距离对行人量的影响开始明显趋缓
5.下列关于城市建成环境因素与行人量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距市中心距离与行人量总体上呈正相关趋势
B.增加区域的生活服务设施,能鼓励步行行为
C.开阔的天空一定能鼓励步行行为
D.行人量随绿视率的增加而快速上升
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受城镇化水平、公路区域密度、技术创新水平、财政支农力度、人力资本水平、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下图表示我国各地区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融合水平及弚均增速。据此完成6~7题。
6.我国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区域发展差异表现为
A.整体呈“东高西快、中稳东北慢”的格局
B.西南地区两业融合水平最高
C.沿海省区两业融合水平都比较高
D.各省区两业融合平均增速差异不大
7.下列关于各地区两业融合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正确的是
A.东部地区依托完善的基础设施、生态资源优势
B.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融合发展态势稳健
C.西部地区拥有政策支持,公路区域密度大
D.东北地区得益于产业结构调整、高效的产业协同
贸 油气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非常规资源,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俄国页岩油气开发已从浅层规模建产迈向深层效益突破阶段,2024年页岩油产量达538万吨、页岩气产量达272亿立方米。通过“地质——工程·经济”一体化和技术创新,我国在深层页岩油气开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如四川盆地寒武系 竹寺组页岩气埋深4500~4700米;测试日产气超300万立方米,技术水平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重要支撑。据此完成8~9 题。
8.我国页岩油气开发从“浅层”透向“深层”,主要依赖的核心条件是
A.市场需求的急剧扩甘 B.地质工程技术的创新
C.能源政策的全面调整. D.国际油价的持续上涨
9.地应力是由于岩石形变而引起的介质内部单位面积上的作用边,四川盆地深层页岩气开发中地应力高的主要成因是
A.储层埋藏深,上覆岩层压力大
B.板块挤压强烈,地壳运动活跃
C.沉积岩层理发育,抗压力弱
D.地下水丰富,孔隙水压力高
花江峡谷大桥,主桥跨径居山区桥梁跨径世界第一、桥梁高度居世界第一,被称为`横竖 `都是世界第一,花江峡谷位于费州省关岭县与贞丰县交界处,是北盘江下游深切喀斯特晬谷,岩层以可溶性碳酸盐岩为主,裂隙发育显著,峰丛洼地广布。花江峡谷大桥建设中,需应对峡谷14级强风与地质不稳定问题,如今大桥不仅改善交通,更串联起三叠纪地质公园,推动“桥旅融合”产业发展。据此完成10~11题。
10.能正确反映花江峡谷峰丛洼地形成的地质作用顺序是
A.流水沉积→水平挤压→发生断裂→地壳抬升→流水溶蚀
B.流水沉积→地壳抬升→水平挤压→流水溶蚀→发生断裂
C.水平挤压→流水沉积→发生断裂→冰川侵蚀→流水溶蚀
D.风力沉积→地壳抬升→流水溶蚀→发生断裂→水平挤压
11.花江峡谷大桥建设中,喀斯特地貌引发的工程安全隐患,最需重点防控的是
A.岩层破碎,桥梁桩基嵌岩深度不足
B.地下溶洞发育,桥梁地基承载力不均·
C.地表崎岖,桥梁墩身易发生倾斜
D.地下水位较高,桩基混凝土易受侵蚀
“海阔天空浪若盀(塘潮水自天来。”传统的钱塘江观潮多在岸堤进行。如今,游客可乘坐“观潮专线船”破浪迎潮,或搭乘“低空旅游直升机”凌空俯瞰,获得前所未有的观潮体验。2025年11月6日,小明就在浙江海宁盐官(120°E)附近江面体验了这两种新方式。图1为杭州湾示意图 图2示意空中观潮的景观图,图3示意追潮船观潮景观图 据此完成12~14题。
12.下列关于新观潮方式优缺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观潮船观潮视野最开阔,直升机观潮则最为经济便捷
B.观潮船体验最具沉浸感,直升机则受天气空域制约大
C.直升机观测潮头形态最不清晰,观潮船则安全性最高
D.直升机便于多角度拍摄,观潮船则完全不受地形影响
13.当地时间14时,小明乘坐观潮船在盐官河段附近江面观潮时,太阳大致位于小明的
A.左前方 B.左后方 C.右前方 D.右后方
14.小明从直升机上俯瞰,发现一字潮潮头线(涌潮前锋)并非直线,其主要原因是
A.月球引力的不均匀 B.江底地形的起伏差异
C.盛行风向的剧烈变化 D.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
雪冰反照率可影响冰川表面能量收支状况,特别是雪冰反照率的降低可显著加速冰川表层雪的老化过程,是影响雪冰消融的重要因素之一。冰川表面反照率的变化受诸多因素的控制,如气温、降水、成冰作用、黑碳等,其中黑碳等吸光性杂质(包括黑碳、粉尘、有机碳等)的影响备受关注。祁连山冰川目前处于亏损状态,普遍退缩铖薄,呈现面积较小的冰川比较大的冰川退缩更严重的特征。研究表明,冰川面积与雪冰反照率变化之间存在响应关系,冰川反照率变化对冰川物质平衡的影响。下图示意祁连山典型冰川区分布(a)及各冰川区冰川平均面积(b)和反照率(c)。据此完成15~16题。
15.祁连山地区冰川面积和反照率时间空间变化特征,表现为
A.较大的冰川区雪冰反照率相比于较小冰川区更趋向于高值
B.反照率西部小、东部大
C.祁连山冰川分布的下限南坡低于北坡
D.夏季较大冰川反照率低于较小冰川
16.关于较小的冰川比较大的冰川退缩更严重的原因,说法错误的是
A.面积较大的冰川对全球气候变暖反照率下降更明显
B.面积小的冰川周围多裸露基岩,风力容易将尘埃物质吹扬到冰川表面
C.面积较小的冰川的海拔较低,冰川规模小
D.面积较小的冰川受人类活动影响大,沉降的黑碳粉尘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于田县(年均温11.6℃,年均降水量47.7mm,蒸发量2432.1mm)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昆仑墟之北,克里雅河沿岸延绵的绿洲上。于阗古国的人民精于农作,盛产沙漠玫瑰(根系发达、耐旱、耐盐碱、不耐寒),当地的人民酿制花酱、炮制花茶、萃取精油,已经成为于田的产业支柱,得尽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沙漠玫瑰创造了绝佳的生长环境,历经数千年的育种改良,孕育出“手田沙漠玫瑰”这一独特的高原品种,获得“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当地企业研发了70余种高附加值的新产品,通过“合作社—电商—农户”模式,产品畅销全国,2024年产值达2.4亿元。盛开季节,吸引了大批慕名而来的游客。目前该县玫瑰花种植面积巴达7.2万亩,成为扎根沙漠的“生态卫士”,让“沙海”变成了“花海”,形成了一道生态屏障,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下图为于田县位置示意图。
(1)结合玫瑰花的生长习性和生产过程,分析于田县玫瑰花品质优良的原因。(4分)
(2)试为于田县玫瑰花产业融合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3)说明于田县种植沙漠玫瑰成为“生态卫士”,给该县带来的生态效益。(6分)
(4)于田县为促进“文旅”产业发展,可以采取哪些玫瑰花文化的体验措施。(4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其气候系统受西风环流与亚洲季风协同调控,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反映植被光合作用固定碳的总量)的动态变化对区域碳循环及气候反馈具有关键意义。某研究基于遥感观测数据与气候模型,将青藏高原划分为季风区、过渡区和西风区(图1),分析不同区域GPP 对高原整体变化的贡献(图2)。
(1)结合气候分区特征,说明青藏膏原季风区GPP 显著高于西风区的主要原因,并指出过渡区GPP 的空间分布特点 ˊ6分)
(2)研究发现,1982—2018年青藏高原年总GPP 显著增加趋势,且三大区域贡献存在差异。请指出主导GPP 长期增加趋势的区域,并提出判断依据。(6分)
(3)解释西风区在高降水区间GPP 反而下降的原因。(4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甘肃省民勤县位于石羊河流域下游,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之间。青土湖曾是民勤境内最大的湖泊,湖盆沉积主体为浅湖相砂质黏土层,20世纪中期因上游用水增加、地下水超采,于1959年完全干涸,湖床变成盐碱地和沙源。2010年起,通过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连续生态输水,地下水位上升,青土湖重现水面,形成约30平方千米的季节性水域、湿地和草甸,与周围沙丘交错分布,成为沙丘与水景共存的“沙湖共生”生态治理的典范。图1为青土湖在石羊河流域的位置图,图2为青土湖“沙湖共生”景观图。
(1)分析导致青土湖在80世纪中期干涸的主要人为原因。(4分)
(2)说明生态输水后青土湖地区“沙湖共生”景观的形成条件。(6分)
(3)有观点认为“沙湖共生”景观在干旱区难以长期稳定维持,请论证这一观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