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2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生活即教学”。陶行知先生把教育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是极其广阔自由的,将学生熟悉但又不明晰的事物——城市化放到历史课堂中来,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城市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影响及问题,起到“通历史,鉴未来”的目的,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融入以后的社会生活中。
【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本课共有四个子目,分别是“城市化的演进”、“居住条件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本课主要阐述工业革命以来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城市化进程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城市化进程,以及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对人们以及城市自身的影响,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对他们生活中的城市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也能够让他们感受到城市化带来的影响,当然,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通过本课学习,为学生将来真正进入社会,成为城市化建设中的一分子而做最初的准备。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从知识角度来看,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本课所涉的大部分内容且初中所学知识内容更为详实(《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一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第二课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第四课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这三课都涉及本课知识)。从能力角度来看,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对历史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当然这个时段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偏向感性思维,缺乏对历史的理性思考与分析,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辩证思维。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角度来看,十六岁左右的学生正处于三观逐渐定型的时期。基于以上分析,本课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点的逐个掌握,而应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和价值观念的养成。
【教学目标】
通过文献、图片、地图等史料了解城市化进程在世界(英国)和中国的概况(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并理解城市化的特点及特点形成的原因、城市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历史解释),从而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唯物史观),感受城市化今晨对于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及对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重大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爱家的情怀(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分析】
1.本课重点是城市化的特点。
(分析:城市化是一个过程,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城市化有其各自特征和影响,把握这些特征能够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世界各国的不同,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为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2.本课的难点是城市化特点的形成原因以及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分析:不同国家的城市化有其国家特色的形成因素,分析并归纳这些不同点(特色),能够使我们对城市化的认知更深一步。)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四个环节,分别是“朔源城市化”、“体验城市化”、“反思城市化”和“畅想城市化”,将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和特点形成原因)、城市化对人们的影响、城市化中出现问题、未来城市的发展(学生想象)四部分教材内容以图片、文字等形式呈现,并设计学习任务单、学习思考题等激发学生融入课堂,创设“生活即教育”的“学为中心”的历史课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概念解释——城市化
二、环节一:朔源城市化
●教学设计1——古代城市的特点
呈现两幅图片材料和一段文字材料并设计问题:古代城市的特点?(规模小、政治功能和军事功能为主)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卫民。”
——《春秋》
(设计目的:让学生对古代城市有一个认识,为近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做铺垫。)
●教学设计2——近代世界城市
【一:近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及原因】
呈现两幅曼彻斯特的区域图,并设问“阅读两幅图,能直接得出什么信息?”(规模扩大)
(设计目的:用最早的工业城市图片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城市近代化”概念。)
展示文字材料并设计学习任务1:根据以上文字描述,想象一下当时的曼彻斯特城,并与同学合作绘制下来。
在1786年,人们仅看到一个烟囱,即阿克莱特纱厂的烟囱矗立在屋上。十五年后,曼彻斯特约有五十个纱厂,大多数都拥有蒸汽机。那些赶忙建筑起来的,太小而不够人口居住的工人棚屋绵延在纱厂的周围,几乎把旧城围绕起来……设有商店的中心区域已经美化了,那里开辟了宽阔的街道,两边有很高的砖砌的房屋。最后,在城市的最外面东南方,不久也建筑起一些周围有花园的漂亮别墅,那里住着新的贵族,棉花富豪。
——( 法)保尔芒图等著,杨人鞭等译《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
(设计目的:文字材料的阅读能够训练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图画的绘制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解读史料以及激趣。落实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呈现三幅图片,其中一副是学生绘制的曼彻斯特城市图,设计问题促使曼彻斯特城规模扩大的因素?
(设计目的:学生通过图片材料的运用,图画的绘制,能够更好的解读史料以及激趣。)
呈现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数的百分比
(设计目的: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曼彻斯特是英国城市化的一个缩影。)
展示《1800-2015年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变化情况柱状图》,并设计学习任务单2:根据上图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1800-2015年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变化特点及原因。
(设计目的:学生能够分析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进行思考:解决城市化特点以及形成因素。)
【二: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原因】
通过两则中国城市人口比重的材料,并设计学习任务单3:通过阅读材料,说说中国人口的变化趋势,并说明这种变化对城市化的影响。
材料一:1843年-1893年,中国城镇人口由2072万人增加到2351万人,城镇人口比重由5.1% 上升到6%。
——胡焕庸《中国人口地理》
材料二:1949年我国城市人口总数大5765万人,比1843年增长1.45杯,城镇人口的比重由6.0%上升到10.6%。
——胡焕庸《中国人口地理》
(设计目的:通过比较认识,学生能产生城市人口的增加”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的认识。)
2.展示《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图“,与中国城市人口增加百分比做比较,并设计学习任务单4:通过以上材料,你能看到什么信息?并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热点。
(设计目的:通过三则材料的比较阅读,学生能够养成有比较好的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并通过现象的分析得出特点的认识。)
展示两张中国地图,设计思考题:指出近代最早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城市?并结合图片2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
(设计目的:通过回忆书本知识,回顾近代以来中国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城市。通过讨论思考,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中存在的特点——地域发展极不平衡,沿海城市化进程快;受对外贸易的影响,承担着沟通内外经济交流作用;与租界、通商口岸的开辟关系紧密等特点。涵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二、环节二:体验城市化
1.展示2组各4张图片并设问:城市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设计目的: 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对城市化的影响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设计问题:城市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设计目的: 学生通过观看图片,指出城市化带来的影响:居住条件、生活服务、基础设施。)
呈现图片《古代罗马城市输水系统》、《上海城市夜景》,并设计学习任务单6:请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给政府提出有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从而让城市更美好。
(设计目的:学生以城市主人翁的意识,对城市化作进一步的深入了解。涵养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
环节三:反思城市化
1.展示图片2组,每组4幅,共8幅。
2.学生思考:4副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化过程中的什么问题?你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设计目的: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切入,发现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以城市主人翁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四、环节四:畅想城市化
1.呈现“未来城市”绘画2副,同时展现文字材料:
2019年12月,“2019智慧中国年会”在京召开,会上发布了第九届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结果。这次年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等联合主办,评估则主要面向入选国家智慧城市和信息惠民试点的108个样本城市。在接受了包含智慧基础、智慧治理、智慧民生、数字经济、创新环境等。
设计学习任务单7:未来城市是怎样的?请畅想一下,用文字或图画呈现出来。
课后合作探究题:寻找家乡的前世与今生。
【教学评价设计】
学业质量水平 教学设计体现核心素养水平
1-1能够知道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知道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 1-2能够了解所学内容的历史分期方式,理解历史时期是按时序划分的。能够认识到史事要考虑到历史地理的状况。 学生通过对两幅古代城市图片的解读得出古代城市的特点以政治军事为主的认识;解读两幅近代曼彻斯特规模图片和文字史料得出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针对班级所有学生) 学生通过对《1800-2015年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变化情况》和对比中国自1843年后城市化进程的分析,学会对世界与中国城市化进程进行阶段性分析,从而认识到历史可以用城市化进程的分期方式,涵养学生的唯物史观。(针对班级所有学生)
2-2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利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和现实的重要性。 学生通过观察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的分布和以上海租界为例子,分析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地理分布特点,并结合所学和教师的对话引导,学生能够得出造成中国这种城市化特征的原因,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特定的空间(工业革命、西方国家的入侵)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以此涵育学生的时空观念。(针对班级所有学生)
3-3能够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自动地搜集有关史料;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并判断其价值。 学生通过列举自己对城市化过程中的直观感受,搜集城市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材料,并进行整理分析,判断史料价值,对于不同类型的史料进行相互验证,使对“城市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形成更加全面、丰富的理解。以此涵育学生史料实证素养。(针对班级中层次较好学生)
4-5能够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进步历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合现实社会问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地贡献。 1.学生通过学习任务6和学习任务7,以主人翁的意识,对城市化建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2.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家乡的前世今生的历史探源,形成具有对家乡,民族,国家的认同感,涵养对家乡、祖国、人民的热爱。以此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针对班级所有学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自我反思】课授课的对象是高二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史学知识背景和史学研究能力,但是学生对于深刻历史问题的认识还没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所以本课的设计是否把握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否能够达成教学目标,思考问题和学习任务单的设计是否合理,需要专家的批评指正。
【问题解决】继续研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把握课程标准,研读有关城市化的相关研究成果和著作,对城市化的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多听听专家对于新教材的见解,多看看优秀教师们的精彩设计,与学生们多聊聊他们对历史教材、历史课堂、历史问题的看法和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