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课件(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10 09:17: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新冠疫情
思考:除了咱们刚刚经历的新冠疫情,你是否还知道其它的疫病?
毒战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传染病、战争、饥荒”被称为人类历史悲剧的“三剑客”。
2020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悄无声息降临,短短几个月便席卷全球。截止目前,疫情已经肆虐近三年,全球已有6亿多人确诊,近700多万人死亡.截止2023年8月16日因新冠全国死亡人数达81560人。在疫情的摧毁下,人类面临着一场史无前例的考验。疫情何时终结,病毒何时远去,我们不得而知……
一、万恶之源:病毒
思考:何为疫病?
“ 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吴有性《瘟疫论》
明末清初,战争不断,疫病在北京、河北、江苏、山东、浙江等地肆虐。吴有性的家乡江苏吴县“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这使吴有性痛心疾首,他放弃科举而从医,留下了医学名著《瘟疫论》。他提出新的传染病原“疠气”致病的学说,更接近近现代的认识,在当时的世界上具有先进性。
——课本P82
疫病指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1.含义
一、万恶之源:病毒
2.表现——天花
【概念解释】
天花(small pox) :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传染性强,感染患者通常在3到5天内就会死亡。患者在痊愈后脸上会留有永久性的瘢痕,俗称“麻子”,“天花”由此得名。
古埃及时期: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罹患天花
18世纪:欧洲天花肆虐,俄国彼得二世、法国路易十五等多位君主就死于天花
中国清朝:康熙皇帝得过天花
被天花传染的普通百姓不计其数
据估计,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力,也没有遗传抵抗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坐杀手的头把交椅。紧随其后的还有白喉、疟疾、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瘟疫、肺结核和黄热病。
——摘编自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
回忆:结合史纲下内容,回忆天花等病菌在美洲传播的原因及影响?
原因:①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大肆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
②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
影响: ①美洲土著人口锐减,原有社会解体(给美洲人民带去深重的灾难)
②为弥补美洲劳动力不足,殖民者大量贩卖黑人奴隶,奴隶贸易兴起
③欧洲人迅速在美洲建立殖民统治
④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被打破
一、万恶之源:病毒
公元前430年,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突然爆发严重的鼠疫,死亡军民人数在一半以上,雅典将军伯里克利也未能幸免,雅典政治的走向明显转变。
——课本P83
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当时这样描述这场恐怖的瘟疫“人像羊群一样死去”。
【公元前5世纪】雅典鼠疫
一、万恶之源:病毒
2.表现——鼠疫
【概念解释】
鼠疫(plague)/黑死病 :是鼠疫耶尔森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类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达30%~60%。由于患者身上出现众多的黑斑,故被称为“黑死病”。
【6世纪】地中海沿岸鼠疫
这场大瘟疫最终成为了查士丁尼全盛时代的终结者,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
一、万恶之源:病毒
【14世纪】欧洲鼠疫——黑死病
流行长达3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欧洲许多地区出现严重饥荒
“鸟嘴医生”:黑死病横行欧洲,当时的医生为了杜绝感染,身穿泡过蜡的亚麻或帆布衫,头顶戴着黑帽,戴上可过滤空气、状如鸟嘴般的面具,眼睛由透明的玻璃护着,手着白手套,持一木棍,用来掀开病患的被单或衣物、或指挥病人如何疗病。
【17世纪】明朝末年鼠疫
明军、大顺军及大量民众染病,患者发高烧,脖子肿大,大批患者死亡
2.表现——鼠疫
一、万恶之源:病毒
2.表现——鼠疫
【1910-1911】中国东北鼠疫
一、万恶之源:病毒
2.表现——黄热病
【概念解释】
黄热病(yellowfever):由黄热病毒引起,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高热、头痛、黄疸、蛋白尿、相对缓脉和出血等为主要表现。本病在非洲和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呈地方性流行,亚洲尚无本病报告。
17世纪暴发于墨西哥的黄热病,在美洲、非洲、欧洲流行,肆虐两个世纪
2.表现——斑疹伤寒
【概念解释】
斑疹伤寒(scrubtyphus):由斑疹伤寒立克次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鼠类是主要的传染源,以恙螨幼虫(chigger)为媒介将斑疹伤寒传播给人。其临床特点为急性起病、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和被恙螨幼虫叮咬处出现焦痂(eschar)等。
20世纪早期,斑疹伤寒在俄国和波兰大流行,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2.表现——全球大流感,即西班牙大流感
1918-1919年,全球暴发大流感,全世界死亡人口在2000万以上
一、万恶之源:病毒
探究:根据此表,探讨一下疫病有哪些特点?
时间长
危害大
范围广
速度快
3.影响
一、万恶之源:病毒
探究:根据课本内容并结合材料,探讨疫病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身染疫病而亡,他一手建立的亚历山大帝国随之土崩瓦解。
——课本P83
(1)积极:积累防治经验
促进医学技术不断进步
材料1 万历年间的华北鼠疫大流行使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陷于停滞,崇祯鼠疫则在风起云涌的起义浪潮中加速了它的传播和扩散。明王朝是在灾荒、民变、鼠疫和清兵的联合作用下灭亡的。 ----曹树基《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年》
材料2 在黑死病期间由于教会的无能已经使得人们对其产生怀疑,而黑死病后出现的这种局面更使得教会失去了其在精神和文化上原有的领导地位。
——赵立行《1348年黑死病与理性意识的觉醒》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结合史实概述疫病带来的消极影响。
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严重威胁人们健康,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经济: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出现严重饥荒,经济衰退;
政治:政局动荡,国家衰落,王朝更替;
思想:带来精神冲击,信仰危机。
①雅典瘟疫,使雅典衰亡,改变地中海政治格局; ②查士丁尼大瘟疫使西征失败,东罗马由盛转衰; ③明末鼠疫导致明王朝覆灭,东亚格局剧变;④西班牙流感影响一战走向。
(p82史料阅读)黑死病流行,动摇了基督教会的权威/推动文艺复兴运动出现,有利于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
二、解恶之思:防治
思考:阅读课本P83-84,寻找古代、近代防治疫病的措施?
举措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近代西方
重视公共卫生
古罗马: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作为重要工程
地方官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采取各种方法预防疫病
重视疫病防治
1.疟疾治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2.天花防治:发明人痘接种,在明朝中期已广泛使用,后传到欧洲
1.18世纪晚期:英国,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法,使天花发病率降低
2.19世纪: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巴氏消毒法,在医学领域广泛应用
3.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改变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
建立救治机构
1.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2.隋唐时期,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
如:唐朝—养病坊
3.宋朝:福田院
4.元朝:众济院
5.明清:养济院
古罗马时期的医院收治疫病患者
三、驱恶之法:医学
思考:在与疫病斗争的过程中,人类取得了哪些成就?
中医
西医
三、驱恶之法:医学
1.中医药学的成就——古代
时期 成就
战国
战国至西汉
东汉 晚期
唐朝
东晋
北宋
明朝
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的经验,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和病理,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是一部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华佗:精通外科手术,创制麻醉药“麻沸散”、健身方法“五禽戏”
张仲景:积累临床经验,提出辩证施治的原则,《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
被后世誉为“医圣”【史纲上】
孙思邈:“药王”,临床百科全书《千金方》
《唐本草》:唐高宗时编修,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史纲上】
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于青蒿抗疟的记载
出现针灸铜人,是医学教学模型,体现了中医针灸学临床实践与教学发展水平
【历史纵横P85】
李时珍:《本草纲目》,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思考:结合下表,概括中医的特点?
源远流长
理论体系博大精深
临床诊疗经验丰富
思考:阅读P85,归纳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焕发新生机”的表现?
三、驱恶之法:医学
1.中医药学的成就——现代
①指导方针:中西医结合
②机构建立:全国广设中医院与中医院校,掀起研究中医的高潮
③研究领域: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成药制剂
④突出成就:屠呦呦团队受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抗疟记载的启发,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⑤重要观点:药食同源
⑤21世纪以来:中医药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历史纵横】P85
药食同源是中医的重要观点。中医认为食品和药品没有明确的界限,如果患者的病不严重,就不用药,而是用五谷、果蔬等食品调理。这是中医迥异于西医的特点,对中国人养生保健观念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思考P85:谈谈对《本草纲目》体例特点的认识。
三、驱恶之法:医学
①体例完备
全书首列总目、凡例、附图。卷一卷二为序例,主要介绍历代诸家本草及中药基本理论等内容。卷三卷四为百病主治,大致沿袭宋以前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卷五至卷五十二为药物各论,总目原称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经实核为一千八百九十七种。各论均以“部”为纲,以“类”为目分类,分为十六部,每部之前均有简要论述。各部之下再分若干类,如草部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类、杂草等十一类,凡六十类。每药均标注首载文献出处,若有归类变更或并入某药者,则以校正说明……
——百度百科
【思考点P84】结合所学,谈一谈你对中医药特征的认识?
①重视临床经验
②辨证施治,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③形成独具特色的医学遗产,如针灸、推拿、食疗(药食同源观点)
④留有大量的医学典籍
④深入临床实践
②框架清晰
③重视前代的研究成果
三、驱恶之法:医学
2.西医的成就
思考:阅读课本P85,思考近代西方医学技术的进步性如何体现?
依托: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实验科学
借助:精密仪器+数据分析
成就: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时期 成就
17世纪 【英】生理学家威廉·哈维《心血运动论》,揭示血液循环的规律
【荷】列文虎克用手工磨制的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19世纪 将生理与临床结合,探索药物功能和作用,创立实验药理学
(1)背景
【荷】伦勃朗1632年的油画《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
三、驱恶之法:医学
2.西医的成就
(2)东传
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
澳门白马行医院旧址
创办于1569年,是中国第一家西式医院
鸦片战争后:
西式医院建立 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
分科完备,技术先进
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其他西医成就引入中国
西医院校建立 使教学、科研、临床合一,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
引入西方公共卫生措施 1.西医凭借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治疗感染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
2.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推广自来水、改善食品卫生状况、处理垃圾与粪便等,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
【思考点】P86:西医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健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三、驱恶之法:医学
2.西医的成就
(3)影响
西式医院建立 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
分科完备,技术先进
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其他西医成就引入中国
西医院校建立 使教学、科研、临床合一,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
引入西方公共卫生措施 1.西医凭借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治疗感染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
2.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推广自来水、改善食品卫生状况、处理垃圾与粪便等,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
④推动医疗技术的进步,改善国人健康状况
①推动医疗机构的近代化
②推动医疗技术的科学化
③推动公共卫生观念的形成和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
对患者负责
对职业负责
尊重患者
不计私利
对医学的思考
思考:中西医的精神是什么?
中医药思想 蕴含的中华文化
《黄帝内经》:(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
《同仁堂堂训》:同修仁德,亲和敬业;同修仁术,济世养生。
张仲景《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华佗《华氏中藏经》: 阴阳平,则天地和而人气宁;阴阳逆,则天地否而人气厥。
孙思邈《千金方》: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 医已病之病。
程杏轩《医述·审证》:内伤发热,时发时止;外感发热,热盛无休。内伤则手心热,外感则手背热。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天人合一
讲究仁德,以人为本(不为良相,即为良医)
大一统整体观
阴阳五行
居安思危,思患预防,忧患意识
辨证思维,整体观
本课小结
历史上的疫病与
医学成就
历史上的疫病
中医药的成就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天花、鼠疫等代表性疫病
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健康、政治、经济等)
古人的疫病防治
西方
中国
近代
扁鹊四诊法,《黄帝内经》,华佗五禽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葛洪《肘后备急方》,孙思邈《千金方》,《唐本草》,李时珍《本草纲目》,屠呦呦青蒿素等
西医产生背景
西医在中国传播过程
西医对中国的影响
医疗机构的近代化。
医疗技术的科学化。
公共卫生观念的形成。
4、西医的较大规模传入的时代背景是?对中国人的健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中医的重要成就与影响有哪些?
2、历史上疫病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1、疫病如何改变了新大陆的历史?
5、中医的理念与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有哪些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