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9 13:47: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宋 范成大
古诗三首
学习字词
我会认
学习字词
组词:
昼夜 白昼 极昼
造句:
白昼开始变长了。
注意下半部分是“旦”
我会写
组词:
耕耘 耘田
造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组词:
桑树 沧桑 蚕桑
造句:
那一片桑树背后就是稻田。
组词:
知晓 分晓 家喻户晓
造句:
孙悟空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形象。
用火“烧”,
用水“浇”,
东方日出是指“晓”。

(gòng )供品 口供 上供
(gōng)供应 提供 供给 供不应求
1供[ gòng ]:
⑴把祭品陈列在祖先、神佛的像或牌位前以示敬奉:案上供着水果。
⑵旧时祭祖先或求神拜佛用的祭品:上供。
⑶受审者口述案情。也指叙述案情的话或文字:供认。口供。
2供[ gōng ]:供给(jǐ);提供东西或条件给需要的人应用。
四时田园杂兴
南宋·范成大
“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
“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他指:兴致,兴趣,指作者随兴而写的诗;
“杂兴”就是——各种兴致
一年四季中田园风光的各种兴致
(其三十一)
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绍熙四年(1193年),范成大逝世,年六十八。谥号“文穆”,后世遂称其为“范文穆”。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其作品在南宋末年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的说法。
知人论世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白天
在田间锄草
把麻绳搓成线
挑起家庭重任
白天出去田里锄草夜间搓细麻,农家儿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农民辛勤劳动的繁忙景象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围绕"耘田”“绩麻”想象:
农民们还在干些什么农活呢?
施肥
插秧
打谷
繁忙
村庄里的男男女女都在劳动,作者的前两句诗向我们呈现了一片繁忙的乡村劳作图,还有谁也在劳作呢?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儿童
懂得
从事
靠近
树荫
儿童不懂得怎样耕田和织布,也靠近在桑树荫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想象:儿童种瓜时是什么样的呢?
松土,撒种,浇水,施肥……
小孩子的天真淳朴、活泼可爱
《四时田园杂兴》描写了 以及
的情景,赞颂了乡村劳动人民的 ,以及儿童的 。
乡村农民男耕女织
儿童学大人的样子劳动
勤劳
天真可爱
读出小孩子的天真可爱,读出你自己的喜爱之情。
主题概括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体会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首描绘童真童趣的古诗吧!
第二课时
《稚子 弄冰》
作者:杨万里
幼小的孩子
提着冰块玩耍
解题:幼稚、天真的孩子以冰做玩具玩耍。
字廷秀,号诚斋,今江西吉水县人,南宋诗人。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
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主要作品:《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诚斋集》《诚斋易传》等。
杨万里
走近作者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上任。立春前一日,家家户户都以打春牛这一古代习俗来迎春和劝农。打春之牛,一般是用芦苇或纸做成。由当地的长官执彩鞭击打春牛三下,礼毕,接着由农民们将春牛打烂。天真的孩童在一旁观看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嬉戏着模仿,这一场景引起诗人的联想,于是就创作这首诗。全诗生动地描绘了天真稚气的孩子脱冰作戏的场景,展现了儿童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 子/金 盆/ 脱 晓 冰,
彩 丝/穿 取/当 银 钲。
敲 成/玉 磬/穿 林 响,
忽 作/玻 璃/碎 地 声。
zhì zǐ jīn pén tuō xiǎo bīng ,
cǎi sī chuān qǔ dàng yín zhēng
hū zuò bō lí suì dì shēng
qiāo chéng yù qìng chuān lín xiǎng ,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幼小的孩子
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一种金属打击乐器,形状像钟,有长柄
弄冰乐趣,体现喜爱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取出,用彩丝穿过冰块,提在手中,就像一个银钲。
孩子们被敲打冰块儿发出的美妙的声音陶醉了,边敲边舞,不亦乐乎。忽然,这声音戛然而止,传来了另一种声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齐读古诗后两句,一起来看看吧!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
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
声音
喜悦
惋惜
儿童自得其乐,体现喜爱
玻璃:古今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古代指的是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而非我们现在看到的窗玻璃一样的东西。
翻译:轻轻敲打,清脆的响声穿林而过。忽然冰块落地,发出如玻璃破碎一般的声音。
穿了彩丝的冰块
比喻
银 钲
玉 磬
玻璃碎
地声
敲打冰块时的声音时
比喻
冰块落地时的声音
犹如
不知所措
垂头丧气
孩子们看到冰块儿破碎了会是什么样子呢?
读出儿童的失望。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当孩子们正醉心于那( )的美妙的声音时,忽然( ),发出了如( )的声音。唉,太令人( )了!
失望
穿林而过
冰块儿落地
玻璃破碎
色彩:
有声有色 有喜有忧以冰为钲 自得其乐天真活泼 童趣盎然
声音:
稚子弄冰
金 彩 银
穿林响
碎地声
形态:

动作:
脱 穿 敲
器物:
银钲 玉磬 玻璃
主题概括
《稚子弄冰》一诗生动地描绘了天真稚气的小孩 的场景,展现了儿童
的盎然意趣。
脱冰作戏
自得其乐
《村晚》
作者:雷震
通过诗题可以知道这是一首描写______
(地点)________(时间)的诗。
山 村
傍 晚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池岸。
水中的波纹。
bēi
口里含着,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含住了。
幽静美丽,体现喜爱
淹没。
诗意: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节的景物特点,写出了青草茂盛、池水盈盈的景象;一个“衔”字,用拟人手法写出日落景象,化静为动,生动形象;一个“浸”字,写青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动优美。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横坐在牛背上
曲调
随口
牧童天真调皮,体现喜爱
诗意: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同时,“无腔”“信口”也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
不好。因为“横”坐不是规规矩矩地坐着,表现了牧童的天真顽皮之态。“骑”则没有这种效果。
“横”改为“骑”可以吗?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陂】池岸。 【衔】含着,叼住。
【浸】淹没。 【漪】水中的波纹。
翻译: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高涨。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远山衔在嘴里,倒映在清凉的水波中。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小草生机勃勃,水充盈池塘。
“衔”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山”当作人来写,把夕阳落山一刹那的景象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浸”字生动地描绘出青山、落日倒映在水中,与涟漪融为一体、摇曳闪烁的美丽景象。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归去】回家。 【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腔】曲调。 【信口】随口。
翻译: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地吹奏。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信口”一词,表现出了牧童的悠闲自得与淘气。
从“横”字可以看出牧童很顽皮,看出了牧童非常活泼可爱。
无忧无虑
悠闲自在
《村晚》通过描绘一幅美丽的农村夏日晚景图,表现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表达了作者对悠然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主题概括
四十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三首古诗的内容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四十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稚子弄冰
村晚
读完这两句诗后,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课后第2题)
小练笔
根据诗歌內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稚子弄冰
冬天的早晨,凉飕飕的空气迎面扑来,稚子跑到昨晚放铜盆的地方。一夜之间,铜盆里的水已经变成厚厚的冰了。他把盆子倒过来,敲打一番,再慢慢地拿掉铜盆。一块圆圆的、晶莹剔透的冰出现在面前。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高鼎《村居》
拓展延伸
描写农村生活的诗句
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历来许多诗人以描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著称有下了不朽的诗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
陶渊明
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铜制,其形状与小型的钟相似,可执柄敲击,几个大小不同的钲组合在一起,成为“编钲”。
磬:磬是一种中国古代石制打击乐器和礼器。磬,最早用于中国古代的乐舞活动,后来用于历代帝王、上层统治者的殿堂宴享、宗宙祭祀、朝聘礼仪活动中的乐队演奏,成为象征其身份地位的“礼器”。唐宋以后新乐兴起,磬仅用于祭祀仪式的雅乐乐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