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三年级上华东师大版1.2《荷塘月色》课件(5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高三年级上华东师大版1.2《荷塘月色》课件(59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9 12:4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9张PPT。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明月净松林,千峰同一色。
——欧阳修《自菩提步月归广化寺》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
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
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
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
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
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荷塘月色朱自清第 一 课 时朱 自 清
(1898—1948)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中国现代诗人、学者、散文家、民主战士。
(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
(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
(3 )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
(4)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先生的胞弟朱国华曾有过这样的回忆:
父亲失业四十年,为了培养我们兄弟四人上学,借了三千元高利贷,利上滚利,无力偿还。大哥这时考上了北大预科,须读两年才能考本科。为了早日结束学业,为家中分担债务,他没有读预科,想了个办法,把名字“自华”改为“自清”,直接报考本科。
这就是“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诗坛。1924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的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代表性的作品有《背影》《春》《绿》《威尼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等,其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时人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
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
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
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漩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写作背景作者的行踪是如何的?出家门小径荷塘回家门小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理 清 思 想 感 情 的 脉 络(渴求宁静、自由) (暂时获得宁静)(心中怅然)(不再宁静)心中失落文章内外结构之美散文的特点:散文是一种艺术,艺术求美形散而神不散:求其形索其神1、从标题入手,文章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线游踪暗线情感带门出去走在路上塘边受用塘边回忆推门进去路线清晰
圆和完整院子乘凉塘边小路月下荷塘
塘上月光
塘边树木江南采莲自家门前虚实结合
主次清晰颇不宁静觉得自由暂时忘却借酒浇愁仍不宁静借酒浇愁愁更愁起承承转合跌宕圆转4、整体把握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可现在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缘情写景寄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关系:作者的行踪与他的情感紧密相连:正因为在家里“心里不宁静”,所以要走出家门追求宁静,可谓缘情写景;而荷塘一派素淡朦胧,宁静幽寂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缕缕的,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的确是“恰倒好处”,与作者的心境吻合,这幽静宁谧的境界正是作者的追求,于是他要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摆脱不宁静,得到安宁,此乃寄情于景;情景关系:但宁静只是片刻,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让作者想起江南采莲的热闹与美丽,怀乡的惆怅让作者走出宁静,回到家中,是谓触景生情。形与意有机结合,是典型的情景交融,构成了朦胧优美的意境,让作者产生美的感受,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由此可见,美是心物婚媾后的产物。
第 二 课 时■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主要写了作者的一段
到荷塘去的经历,作者受到荷塘景物的感染,
产生了一段联想。 荷塘明线游踪暗线情感带上门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江南旧俗回家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不宁静思乡愁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第四段第四段接天莲叶无穷碧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舞女的裙来比喻叶子呢?
答: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句中有’亭亭’二字形容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
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这是以虚写实,以动写静。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通感 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以歌声比花香,似乎不合情理,但细细一想,便觉得这比喻用得实在巧妙。
远去的歌声的“渺茫”正好具体形象地表现了香气的“缕缕”“清雅”与“似有似无”。作者紧紧抓住了“远处的歌声”和“微风中的花香”似有若无、忽远忽近的共同点,将嗅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给人以飘忽微妙、新颖奇异的美感,营造了深邃动人的境界。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用音乐上高低、快慢、强弱搭配非常和谐的旋律来比喻光和影搭配得恰到好处,突出了月色之美。 通感的例句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刘白羽《长江三峡》)
把自己在长江三峡中一天航行所看到的美景感受转化为欣赏一曲管弦乐队演奏的交响乐。
从而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
?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在青山绿水、诗情画意中陶醉和迷恋的感情。
作者是怎样从哪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们的妙处 。
(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
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景物特点
荷叶:多 、密、高、多姿
荷花:醒目、柔美、娇羞、多
荷香:断断续续、若有若无
荷波:传递快、颜色美
池水:无声第五段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答: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
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答: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则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
“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
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__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
是画在荷叶上。— 月色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笼”“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了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笼——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照耀下若隐若现,朦胧迷离的情景。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月光 (正面) 泻—轻柔 月色 (反面 侧面) 黑影、倩影 光与景的和谐 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师生共同小结: 第五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荷塘——动态美——淡雅幽静——追求自由
月色——静态美——朦胧静谧——暂获平静
↓ ↓
一切景语 皆 情语采莲赋采莲旧俗 采莲名曲
憎恶现实 向往美好自由 快乐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
莲子清如水。西洲曲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
莲子清如水。西洲曲怜子情如水痛苦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②?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③?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⑤?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⑥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不宁静,
郁闷寻宁静,
自由淡淡
的喜悦淡淡
的哀愁不宁静,
依旧郁闷心情为什么“不宁静”?不满现实向往光明
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荷塘、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李国平《 <荷塘月色>讲解》苦闷彷徨与寂寞
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一方面表现诗人在形势剧变与政治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情绪。另一个主要的方面,又抒写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不肯与之妥协的态度,以及对于未来美好前景的幻想与追求。因此月下“荷塘”,映照着诗人心灵种种复杂情感的光影,使我们依稀看到诗人在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的形象。
——吴周文《谈<荷>》
1、不随世俗,洁身自爱的高洁品性。2、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
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叠词 迷迷糊糊 悄悄 蓊蓊郁郁 阴森森 淡淡 曲曲折折 田田 亭亭 层层 一粒粒 缕缕 静静
薄薄 峭楞楞 弯弯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 隐隐约约 轻轻
小结:叠词节奏鲜明高洁映荷当皓月
怎一个“清”字了得!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