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少年闰土
互动导入
走近鲁迅
01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
被公认为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伟大领袖毛泽东曾评价他,“骨头是最硬的,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周恩来同志曾评价他,“先生一生与革命息息相关”。
文学巨匠茅盾说,“要善于学习他,因为他既是良师,又是诤友。”
猜猜他是谁?
请你说一说,读完这些评价后,你认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鲁 迅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深远的笔名。鲁迅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大量杂文。
单元主题
走近鲁迅
阅读要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习作要素: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语文要素
25课《少年闰土》是鲁迅的小说,鲁迅是回忆者和叙述者。
26课《好的故事》是鲁迅的散文诗,鲁迅是热烈的理想追求者。
2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的侄女——周晔的回忆录,鲁迅是可亲、可敬、充满人情味的。
28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诗人臧克家所写的诗歌,鲁迅是一种精神符号和民族脊梁的象征。
请你根据预习情况说一说,这几篇文章虽然都与鲁迅有关,但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少年闰土》
《好的故事》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鲁迅笔下的世界
鲁迅的内心
亲人眼中的鲁迅
人民眼中的鲁迅
少年闰土
闰土是谁?他和鲁迅有着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背景简介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故乡》中写了三个“故乡”——回忆中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理想中的故乡,《少年闰土》是“回忆中的故乡”的一部分。
小说中的“我”(迅哥儿)是一个出身封建士大夫家庭的少爷,而闰土是家中忙月(短工)的儿子。课文选取的部分,正是“我”回忆中与少年闰土初次相识并度过一段快乐时光的片段,充满了童真、好奇与对自由的向往。
初读课文
基础通关
02
自由读课文,圈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与同学一起交流。
我 会 读 生 字
郑
厨
毡
羞
撒
猬
伶
俐
zhèng
chú
zhān
xiū
sā
缚
fù
wèi
líng
lì
拜
bài
租
zū
窜
cuàn
“关”捺变点
悬针竖
“阝”稍靠下
我 会 写 生 字
郑
zhèng
我 会 写 生 字
“禾”捺变为点
“且”起笔低
末横最长
租
zū
我 会 写 生 字
“厂”撇舒展
“寸”窄长
“豆”下横变为提
厨
chú
词 语 积 累
正(zhēng)月:农历的第一个月。
祭(jì)祀(sì):祀神供祖的仪式。
装弶(jiàng):安装捕鸟的陷阱。弶:方言,指捕捉老鼠、雀鸟等所使用的工具。
毡(zhān)帽:用毡制的帽子。
词 语 积 累
竹匾(biǎn):用竹子编制的竹筛子,扁圆形的,用来盛放东西的。
词 语 积 累
秕(bǐ)谷:籽粒不饱满的谷子,也叫秕谷子。
鹁(bó)鸪(gū):珠颈斑鸠,别称斑鸠,长得很像鸽子。
词 语 积 累
獾(huān)猪:即猪獾,别称沙獾、山獾,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疑 难 句 理 解
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
大祭祀:全宗族参加的大型集体祭祀活动。
值年:轮值制度。按分支 或 家庭轮流牵头负责当年祭祀事务
核心意思: 那一年,轮到我家负责操办宗族祭祀活动的相关事务。
疑 难 句 理 解
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
核心意思: 他和我的年龄差不多大。
初识闰土
品读人物
03
默读课文,梳理文章。说一说鲁迅围绕着“少年闰土”写了哪些内容?
回忆中的闰土
第一自然段
初次见到闰土
二到五自然段
闰土讲的新鲜事
六到十八自然段
离别时不舍闰土
第十九自然段
作者对闰土的人物描写主要体现在哪一部分?
默读1-3自然段,找出“闰土”这一名字有什么含义?鲁迅笔下的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初印象?
3.我的父亲允许了;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他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
闰月是农历每逢闰年增加的一个月。
五行:金、木、水、火、土。
1.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环境描写,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氛围,为后文闰土的出场做铺垫。
外貌描写、动作描写。“捏”“刺”将画面由静转动,刻画出一个身手敏捷的勇敢少年。
通过第一段的描写简单总结,作者对闰土有着怎样的感情?
欣赏、赞美。
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为我们展现的是闰土在月夜下的西瓜地中勇敢刺猹的少年形象。请默读文章2-5自然段,总结出作者刚见到闰土时,他是什么样子的?
2.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个忙月(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年;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的人家做工的称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
3.我的父亲允许了;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他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
年龄:十多岁
身份:“我”家忙月的儿子
4.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5.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
紫色的圆脸:长期劳作但很健康的肤色
毡帽:当时绍兴乡下孩子的典型装扮
稍有拘谨,但面对同龄的我,并不怕。
对城里的新世界感到新奇。
银项圈:与“闰土”这一名字的含义呼应,说明家人很爱他。
闰土是作者鲁迅家中忙月的儿子,一个被家人深深爱着的少年。闰土进城后看到很多新鲜事物,他感到很高兴。他是一个健康、朴实、略带羞涩的少年,但是很快便与鲁迅建立了友谊。
鲁迅对于闰土的到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是怎么描写的?
3.我的父亲允许了;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他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
4.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鲁迅通过写 “我也很高兴” “日日盼望”,直抒胸臆、深情铺垫。通过 “飞跑的去看” 这样传神的动作,以及 “不到半日便熟识” 的美好结果,将一个小孩子对于心仪伙伴到来的那种急切、真挚、毫无保留的欢喜之情,描写得十分动人。
课后任务
知识拓展
04
回忆中的闰土
第一自然段
初次见到闰土
二到五自然段
闰土讲的新鲜事
六到十八自然段
离别时不舍闰土
第十九自然段
作者重点描写的是哪一部分内容?
课后阅读6-18自然段,总结出闰土给“我”讲了哪些新鲜事?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背诵指导
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闰土的美好形象。结合课文插图,背诵第一自然段内容。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知识拓展之《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书名的含义是“早晨的花,傍晚拾起”,形象地概括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回忆往事。全书共十篇散文,主要记录了鲁迅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片段。
《朝花夕拾》温情与批判并存。既有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深情回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有对师友的真挚怀念,如《藤野先生》;同时还穿插着对封建旧俗和陈腐教育的批判,如《二十四孝图》。
《朝花夕拾》语言清新、朴实、感人,展现了鲁迅文学风格中温和、怀旧的一面。
知识拓展之《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收录的十篇文章有
《阿长与〈山海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五猖会》
《范爱农》
《狗·猫·鼠》
《二十四孝图》
《无常》
《琐记》
《父亲的病》
《藤野先生》
知识拓展之《故乡》
《故乡》是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收录在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中。小说讲述了“我”(迅哥儿)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处理变卖家产事宜,并接母亲和家眷离开的故事。在故乡,“我”重逢了童年玩伴闰土。故事的核心在于“变化”与“隔膜”。通过对比少年闰土的活泼勇敢与中年闰土的麻木恭敬,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对普通农民的精神摧残,以及阶级地位在人与人之间造成的厚障壁。
《故乡》表达了作者对旧社会衰败的悲愤,以及对新生活的朦胧希望,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色彩。《少年闰土》正是从这篇小说中节选并改编出来的部分内容,主要聚焦于“我”回忆中与少年闰土相识相处的美好片段。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