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统编九上语文情境课堂课件含视频】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秋统编九上语文情境课堂课件含视频】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10 09:2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人教新版 九下 语文
同步课件

学习目标

知识必备

整体感知

细读感悟

课堂小结


在不久前我们刚学习了他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让我们有请一位同学来背诵一下。
在这首词中我们体会到了苏轼的“形狂”与“心狂”,了解了苏轼的豪放,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定风波》,看看这又会是怎样的苏轼呢?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理解词意。
2.反复诵读,感受词作意境,品读重点句,体会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重点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后人称之为“苏东坡”。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中,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代表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作者简介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已三年。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骤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泰然自若,在雨中吟咏长啸,雨后作下此篇。
写作背景
大家先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和字典解决生僻字,扫清阅读障碍,了解诗歌的内容。
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suō
qiào

划分朗读节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有人带雨具先走了。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形容微寒。
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高声吟咏。
草鞋。
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
理解诗词大意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有人带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作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高声吟咏从容而行。手拄竹杖,脚穿草鞋,走起路来,比骑马轻盈,雨中有什么可怕的?披一笠蓑衣任它雨冷风寒,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寒,将我的醉意吹醒,顿觉一阵微冷。山头的夕阳正与我们相迎。回头来听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晴天还是雨天。
1. 全词围绕一件什么事来写?
苏轼贬居黄州,出游遇雨,写出途中的所感所思。(小序点明作词时间和地点。)
2. 这是一场怎样的雨?词人又是怎样的态度?
“雨具先去”,说明始料未及,“穿林打叶声”“同行皆狼狈”说明雨下得很大。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莫听”“何妨”两个口语词写出苏轼不为风雨所影响甚至能享受风雨的积极心态。
“吟啸”“徐行”两个动作描写与同行者“皆狼狈”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苏轼的从容、淡定。
3. 如何理解“竹杖芒鞋轻胜马”,并且说说“轻”字的妙处。
“竹杖芒鞋”是草野百姓的装束,“骑马”是官者的形象,一种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二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向往自然和潇洒从容的心态。
其中的“轻”字,写出了作者无官一身轻的状态,是他乐观豁达、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精神的一种体现。
4. 知人论世,如何理解“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背景


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抓进监狱,关押100余天,受尽从身体到精神的百般侮辱和折磨,几近死亡边缘。经多方面营救,幸免一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1080年正月以罪人身份到达黄州。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后,“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无实权、无俸禄、无住处。
词中“雨”一语双关,既指自然风雨,也指政治风雨、人生风雨。
“谁怕”运用反问修辞,语气十分坚定,表现了词人自信的一面,词人认为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哪怕只是“竹杖芒鞋” ,也会比别人乱了阵脚的马儿走得轻快,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任平生”,写出词人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从容、镇定、达观的人生态度。
5.“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料峭春风”“微冷”写出词人在经历被贬黄州的这场政治风雨后内心的失意与苦闷,象征着人生的逆境、政治的风雨,“山头斜照”象征词人内心的希望。表达了词人的乐观态度,认为人生也会和这场行路遇雨的遭遇一样,觉得微冷之时,也将是云雨退去阳光相迎的结局。
阳光总在风雨后,当我们感到绝望时,希望和转机可能已经在前面等待我们,生活中,我们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6.下阕写雨后初晴,作者结尾为何说“也无风雨也无晴”?
“也无风雨也无晴”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风雨自然轮换,天气本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人生得失更是如此,既然“也无风雨也无晴” ,当然也就不需要再计较得失了。展现出词人内心悠然从容,泰然自若,乐观旷达的态度。
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与“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 密州出猎》)这两词句中,作者表现出的人生态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简述。
相同
都表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不同
前者表达不惧风雨,从容面对的人生哲学;后者表达不服年老(壮心不已),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愿望(政治理想)。
词人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