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词四首 江城子·密州出猎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2 词四首 江城子·密州出猎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10 09:42: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人教新版 九下 语文
同步课件

学习目标

知识必备

整体感知

细读感悟

思考探究


课堂小结

积累拓展

本课件在课文讲解过程中参考、融入教材课后题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学过苏轼的哪些作品吗?从中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苏轼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学习完这首词他又会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水调歌头》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乐观旷达的人
《记承天寺夜游》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安闲自适的人
1. 有感情的朗读全文,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 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通过“狂”字,理解苏轼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3. 感受作者渴望杀敌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激发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怀。
重点
重点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后人称之为“苏东坡”。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中,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代表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作者简介
苏轼在熙宁四年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任密州太守时,与同僚出城打猎后所作。
苏轼自己对这首词很得意,于是给他的好友鲜于子骏写了封信: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写呈取笑。
创作背景
宋词的两大流派
豪放派,是形成于宋代的词学流派之一。豪放词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典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安石、苏轼、辛弃疾、陆游等。
婉约派,即婉转含蓄。婉约派的内容主要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李煜等。
文学常识
苏轼的豪放之风
苏轼的豪放在于不拘泥于词的风格和内容进行创新,又能符合自然规律。以雄放之笔遣辞驰骋,用笔气象恢弘,清旷豪迈,从内容上看,写怀古咏今、狩猎、尚武题材,以雄浑博大的境界,表现豪迈奔放的个性及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大家先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和字典解决生僻字,扫清阅读障碍,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朗读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与韵律;初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高亢激昂的语调
划分朗读节奏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qínɡ
diāo qiú
bìn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
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姑且、暂且。
形容骑马的随从很多。骑,一人一马的合称。
指苍鹰。
指黄犬。
举着。
为我报知全城百姓,使随我出猎。
指孙权。
还。
开阔雄伟。
鬓角稍白。
终将。
饰以彩绘的弓。
星名。词中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
理解诗词大意
我一老夫,姑且抒发少年的豪情,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出猎的随从,锦帽貂裘着盛装。很多骑马的随从,飞驰如急风,卷过平野山冈。为我报知全城百姓,使他们随我出猎,我亲手射杀猛虎,试比英武潇洒的孙郎。
酒兴正酣,不由胸襟开阔,胆气豪壮。虽然鬓角稍白,(但这)对壮志犹存的才士,又有何妨!朝廷什么时候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召我奔赴战场)呢?我终将使尽力气拉开饰以彩绘的弓,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
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用词中的一个字概括。
“狂”
词中哪些句子体现了苏轼的“狂”?这些“狂”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行为
左牵黄,右擎苍
“牵”和“擎”这两个动词,表明打猎时他没有让猎狗和苍鹰去发现猎物,而是把这样凶猛的动物带在自己身边,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勇猛。
形象
锦帽貂裘
穿着打扮很抢眼、很张扬
场面
千骑卷平冈
“千骑”直言人多,一个“卷”字让我们看到了场面的浩大,前行速度之快。
语气
下面哪则资料的理解更能体现苏轼之“狂”?
为了酬答满城的人都随同去看打猎的盛意。(胡云翼选注《宋词选》)
快告诉全城的人,跟随我去打猎,看我像当年孙郎那样,亲自弯弓射虎吧。(周汝昌等《唐宋词鉴赏辞典》)
前者射虎是为了酬答百姓的围观,而后者是词人告诉全城的人去看他像孙权当年那样射虎打猎,这里运用典故,以孙权自喻,更能体现出他的“少年狂”。
“善狂者心狂而形不狂,不善狂者形狂而心不狂。”
——屠隆
“形狂”指人的外在表现,即行为举止、衣着打扮异于常人。
“心狂”是内在的,指人的思想、感情、理想、抱负等与众不同。
词的上阕主要是哪种狂呢?
形狂
下阕中词人的“狂”又体现在何处呢?
心态
“酒酣胸胆尚开张”和“鬓微霜,又何妨”,哪句话更能体现苏轼之狂?
“尚开张”的“尚”是“尚且,还”的意思,说话的语气明显不足。而“又何妨”一句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地表现出了他对“鬓微霜”的不在乎,因此后者更能体现苏轼不服老的狂气。
结合资料,探究“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词人是自比冯唐还是自比魏尚。
资料一:冯唐,西汉内史安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人。文帝时为郎中署长。因匈奴骚扰边郡,文帝慨叹不得廉颇、李牧为将,乃面折文帝执法太严,赏罚不当,虽有廉颇、李牧亦不能用,并为削爵罚作的原云中守魏尚辨冤。文帝纳其谏,复魏尚职,并任之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景帝立,任楚相,旋免。武帝即位,举为贤良,时年九十余,不能为官。
资料二:魏尚,汉文帝时为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太守。他镇守边陲,防御匈奴,作战有功。后因上报朝廷的杀敌数字与实际不符,只差六颗头颅,被削职查办。郎中署长冯唐认为对魏尚的处理不当,当面向皇上直谏,文帝派冯唐手持符节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过,恢复了他云中太守的官职。他治军严明,关心部下,军帛租税全用来犒劳部下官兵,并用自己的俸禄,杀牛宰羊,每五日一次宴请自己的部下,部下都很拥戴他。全军气势很高,投石超距,人人争先,军威大震。匈奴畏惧。
资料三: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一直到元丰二年,苏轼远离政治中心长达八年之久。
苏轼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排挤出京城,因此他更希望能够出现一个冯唐那样的人持着朝廷的符节使自己能够像魏尚一样重新得到重用。在宋辽边界之争中,宋国最终割地七百里给辽国,所以,苏轼也希望自己像魏尚一样平息边界之争。这些都表现出他的抱负远大,是他“心狂”的表现。因此,苏轼自比魏尚更加合理。
志向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比喻、用典。运用比喻将拉开的弓箭比作满月,把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比作天狼星。并运用射天狼的典故,勾勒出了一个弯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词人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抵御西夏入侵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词人虽然快四十岁了,虽然是个文官,但是仍有少年的狂气,他表明自己可以像武官那样奔赴沙场,英勇杀敌,他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重新被朝廷重用,为国效力,这是他的远大的抱负,是内在的心志,是心狂。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再读词作,读出词人的“狂”。
有人说,“苏轼既有报国之志,应奔赴沙场,而苏轼却只“发少年狂”而无行动;为官者,应勤政爱民,而苏轼却打猎消遣。因此苏轼之狂是不思进取,是消极之狂,不可取也!”
对此,你怎么看?
苏轼被排挤出京城,失去了宋神宗的信任。他虽有报国之志,却得不到朝廷重用。因此,“狂”的背后是深深的无奈。
苏轼虽被排挤,受冷遇,但他依然为百姓着想,他在杭州和密州时,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政绩突出。
因此,苏轼打猎时故意表现出与年龄和身份不相符的“狂”气,是向朝廷证明,自己仍有少年的狂气,可以像武官那样奔赴沙场,英勇杀敌!他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被朝廷重用,为国效力!孔子说:“狂者进取。”韩愈说:“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所以,苏轼之狂是进取之狂,他的志是报国之志。
这种“狂”在现代学生身上可以如何体现?请结合自己的学习或生活经历,谈谈你对“狂”的理解。
本词通过写密州出猎时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突出词人的豪放、英勇,并借历史典故委婉地表达出词人期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以及驰骋疆场、杀敌报国、为国效力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情怀。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对比阅读,体会婉约派和豪放派词作的区别。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