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高一年级 学科: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编制人: 审核人: 时间: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 2课时 )
一、学习目标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四个子目(经济发展、社会的变化、儒学的复兴、文学艺术和科技)讲述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等概况,从而认识辽宋夏金元社会发展变的特征。
▲ 宋元时期经济的发展历程;程朱理学的主张、特点及历史影响
★ 多角度认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认识宋元科技文化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客观辩证地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政治、科技思想文化的影响,认识宋词、元曲、宋元绘画等文化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及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认识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认识程朱理学是儒学成熟与定型的表现,适应了君主专制加强的需要;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家国情怀】
让学生认识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及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认识理学对中华民族群体性格与个人意志、性格塑造的影响,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二、学习过程
【自学测评】
1.依据教材,梳理农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
表现 影响
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土地利用率提高,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增多
经济作物 出现固定种植经济 作物的农户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 一定突破
棉花种植 宋朝开始,元朝逐渐普遍 棉纺织业的发展,棉布逐渐成为人们主要衣料
人口规模 北宋末年实际人口 已经超过1亿 中国古代人口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2.依据教材,梳理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
部 门 特 点 意 义
制瓷业 宋朝:五大名窑 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继丝绸之后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采矿业 北宋煤的开采量很大,矿冶业 在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 产量和质量
印刷业 发展迅速 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 造纸业的发展
纺织业 元朝棉纺织业发展 推动棉纺技术革新; 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3.依据教材,梳理商业和城市发展的情况。
发展表现
市场 市、坊界线的打破;基层市场的蓬勃涌现;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城市 两宋:东京、临安; 元朝:杭州、元大都商业繁华;元朝漕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工商业集镇。
货币 北宋:开始出现纸币——交子; 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外贸 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
4.梳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魏晋南北朝,江南得到开发;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寡的格局也已定型;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5.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北方大量劳动人民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东晋),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6.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城市交 通贸易 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
人口分布 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北方人口的南迁
人才教育 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生态环境 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7.门第观念的衰落
(1)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门第观念十分流行。
(2)宋代科举制度比唐朝更为完善,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时人将这些变化概括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
8.宋代程朱理学是如何兴起的?
(1)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
(2)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他们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其中,被称为理学或道学的学派影响逐渐增大,其代表人物是北宋后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因此这一学派也被称为“程朱理学”。
9.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学艺术的表现如何?
成 就
宋词
元曲
话本
书法
绘画
【合作探究】 (见课件)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此外,宋朝兴修的水利工程,大大扩大了水利灌溉面积。据估计,11世纪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思考1:依据教材和所学知识,分析农业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耕作技术进步。
表现: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提高了粮食产量;棉花等经济作物得到推广,带动了纺织业的发展。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6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之说。
——洪映萱《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7 理学的理欲之辩,本意是想规谏统治者。但事实是统治者顺手接过来,反向一击,理欲之辩由道德修养的圣贤功夫转化成了政治奴役性的残杀工具。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
思考6:依据材料2、3和视频,评价程朱理学。
评价:
一方面,程朱理学重视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和社会基本价值观建设,试图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品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它具有禁锢合理欲望、扼杀人性的潜在可能,演变成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8 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集中体现为宋词,它是中国汉语言文学的一朵奇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宋代的俗文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宋词数量剧增,依托城市娱乐中心而起的说话和戏曲艺术空前繁荣,话本小说流传甚广,开启了元明清俗文学发展的先河。
——卜宪群《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
思考7:根据材料,指出宋词、元曲得以兴盛的社会条件及其特点?
条件: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队伍壮大,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特点:平民化、世俗化
三、本节精练
1.汉唐“头枕三河(黄河中下游地区),面向草原”,两宋则“头枕东南,面向海洋”。这一立国态势的转变:
A.根源于游牧民族的衰微 B.得力于世界市场的出现
C.受制于东南部地狭人众 D.源自于社会经济的变动
2.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3.(2019全国Ⅱ卷)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4.(2021全国甲卷)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5.宋初,行“恤商”之法,如宋太宗诏曰:“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收税)。”这一政策直接造成了:
A.商品经济的活跃 B.土地兼并的炽烈
C.重农抑商的放松 D.重利风气的盛行
6.“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朝,诸镇“置于管下人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坊市制度已被打破
C.地方政府权力扩大 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般说来,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在它的初创和发展时期,都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一旦被统治阶级看中,当作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它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其中的合理因素也会被窒息。程朱理学的演变正是如此。
——摘编自《程朱理学对宋元科技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李约瑟曾经说: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观点进行提炼并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观点提炼正确)
答案:1.D 2.D 3.B 4.B 5.A 6.A
7.观点一:程朱理学初期对宋元科技具有促进作用。
论证:认为理比气更根本;仁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主张格物致知,理性分析自然。
观点二:程朱理学后来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
论证:理学成为维护专制主义政治的经典,成为御用工具;缺乏理论概括和抽象说明;知识分子埋首经书,脱离社会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