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二年级
历史期中练习
2025.11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2. 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班级名称、姓名和学号。
3. 试卷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 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第一部分 单项选择题
本部分共30题,共60分。根据题目要求,完成相应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 下图雕塑《较量》中折断的“烟枪”、有力的双手,诉说着“虎门销烟”的历史和不屈的精神。与之直接相关的人物是( )
A. 陈化成 B. 林则徐 C. 关天培 D. 左宝贵
2. 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对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这场战争”是指(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 历史遗迹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如图这个遗迹见证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 鸦片战争中 B.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C. 甲午中日战争中 D.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
4.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主要是因为( )
①中国丧失更多主权②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③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④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开始遭到破坏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5.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上述内容出自( )
A. 《变法通议》 B. 《资政新篇》
C. 《天朝田亩制度》 D. 《革命军》
6. 如图是小王同学整理的太平天国运动发展曲线图,其中①②处应填入的事件是( )
A. ①金田起义 ②天京事变 B. ①永安建制 ②天京事变
C. ①金田起义 ②天京陷落 D. ①永安建制 ②天京陷落
7. 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分为序幕、历史背景、起义爆发、定都天京等共9个部分,介绍了太平天国历史的全过程。其中率众发动金田起义的农民运动领袖是( )
A. 李鸿章 B. 曾国藩 C. 洪秀全 D. 洪仁玕
8. 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以下可以证明该观点的史实有( )
①引入机器兴办工厂 ②成立临时参议院 ③组建新式军队 ④开设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9. 如表反映了中国近代史前期的有识之士的探索历程,①处应填( )
主要内容 代表言论
①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政治制度 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
思想文化 科学与人权并重
A. 民主共和 B. 文学艺术 C. 实业救国 D. 军事技术
10. 下面是一位历史人物的大事年表(部分)。由此判断这位历史人物是( )
时间 1866年 1875年4月 1875年5月 1878年
事件 在福建马尾创办福州船政局 提出海防、塞防并重,坚决收复新疆的主张 被清政府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出兵收复新疆 成功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
A. 关天培 B. 左宗棠 C. 曾国藩 D. 邓世昌
11.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与第一期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 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B. 使中国彻底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C.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2. 学习中国近代史可以通过“侵略与反侵略”“探索与救亡”等专题来进行。下列选项中,属于“探索与救亡”专题的历史活动是( )
A. 八国联军侵华 B.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C.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D. 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13. 在中国近代史上,涌现了很多抵抗外来侵略的英雄人物。下列英雄人物与英勇事迹对应正确的是( )
①林则徐—虎门销烟 ②左宗棠—收复新疆 ③邓世昌—黄海海战 ④左宝贵—威海卫战役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14. 如图示意图中甲午中日战争对应的①处应填的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左宗棠收复新疆
C. 黄海海战 D. 《辛丑条约》
15.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得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当时中国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不是 “自强”“求富”,而是 “救亡”。此后资产阶级进行了两条路径的 “救亡” 探索,代表性的事件是( )
A. 虎门销烟、金田起义 B. 金田起义、洋务运动
C. 洋务运动、百日维新 D. 百日维新、辛亥革命
16. 某班举办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主题故事会,讲述了戚继光抗倭、义和团廊坊阻击战的故事,在这次活动中还可以讲述的故事有( )
①签订《马关条约》 ②戊戌政变 ③太平天国运动 ④邓世昌英勇抗敌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7. 下表为 “列强在华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此情景发生于( )
国别 强租租借地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租借地 山东
沙俄 旅大租借地 长城以北、新疆、东北
法国 广州湾租借地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九龙租借地、威海卫租借地 长江流域
日本 福建
A. 《南京条约》签订后 B. 《北京条约》签订后
C. 《天津条约》签订后 D. 《马关条约》签订后
18.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下列选项符合此观点的是( )
A. 清政府拒绝用改革挽救统治危机
B. 戊戌政变导致变法措施被完全废除
C. 百日维新创立了君主立宪制
D. 百日维新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
19. 如表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时间 人物 内容
1861 年 曾国藩 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学习应用西方军事技术
1898 年 光绪皇帝 颁布 “明定国是” 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A. 近代化的探索 B. 军事工业的兴起
C. 政治体制的变革 D. 民主思想的传播
20.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其目的是( )
A. 号召变法图强 B. 呼吁 “创立民国”
C. 倡导兴办实业 D. 宣传创立合众政府
21. 1900 年一位日本记者目睹了侵略军入侵北京并进行疯狂烧杀抢劫后写下了这段话:“北京之惨状,已臻其极。前门外大栅栏及东交民巷西什库等处,只是残破破壁…… 独各国之兵士,恃威横行。” 这段令人惨不忍睹的描写记录的历史事件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黄海海战
22.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以上材料旨在说明义和团运动( )
A. 号召人们推翻清政府统治
B.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C. 带有迷信色彩
D.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23. 如表是中国近代史上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统计表。它反映出西方势力对我国的侵略是( )
时间 条约 通商口岸
1842年 《南京条约》 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
1858年 《天津条约》 南京、汉口等
1895年 《马关条约》 沙市、重庆……
A. 只限于沿海地区 B. 沿海与内地同时展开
C. 先内地后沿海 D. 由沿海深入内地
24. 下表史实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共同点是( )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1860 年,太平军李秀成部进攻上海,先后在松江、青浦两地大败洋枪队。1862 年,太平军击毙洋枪队头目美国人华尔。 1900 年,义和团在廊坊阻击八国联军,毙伤多人,迫使联军退回天津。天津的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在老龙头火车站激战。
A. 建立了农民政权 B. 反抗外来侵略 C. 制定了革命纲领 D.反对清朝统治
25. 以下内容是一位历史人物的部分经历,他是( )
时间 1894 年 1905 年 1912 年 1913 年
事件 成立兴中会 成立中国同盟会 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发动“二次革命”
A. 洪秀全 B. 梁启超 C. 康有为 D. 孙中山
26. 纪念币通常是为了纪念重大历史事件而发行的。如图纪念币所纪念的历史事件( )
A.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B. 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 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D. 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7. 有学者指出:从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到1914年底,袁世凯几乎完全扫荡了辛亥革命所取得的所有民主政治成果,全盘复辟了专制政治统治。以下史实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 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B. 宣统帝下诏退位
C. 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重兵围剿护国军
28. 孙中山先后建立了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并提出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是指( )
A. 民族、民权、民生 B. 民有、民治、民享
C. 民权、民享、科学 D. 民主、民权、科学
29.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开放天津为商埠 ②割香港岛给英国
③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③②①④ D. ④①②③
30. 对以下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维新派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②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是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作用远不是政变所能刷洗干净的。
A. ①属于历史结论 B. ①说明戊戌变法废除了旧制度
C. ②属于历史史实 D. ②肯定了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本部分共3题,共40分。根据题目要求,完成相应任务。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40分)
31. 近代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陷入灾难的深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回望战争】
材料一
(1)将以上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进行排序。(填入序号即可)(3分)
【战争影响】
材料二
主要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节选)
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①》
增开牛庄、登州、台南、淡水、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
——中英《天津条约》
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两亿)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②》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现已设法照办。
——《辛丑条约》
(2)补全条约名称,并写出这些条约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的影响。(5分)
《①》 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丑条约》 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战败寻因】
材料三 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国综合实力对比表
项目 中国 日本
人口 4亿多 4000万
国土面积 1000多万平方公里 37万多平方公里
政治体制 君主专制 君主立宪制
军队实力 总计:96万余人,实际参战:20万人 总计:24万人,实际参战:17万人
财政收入 (1893年)8867万两白银 (1893年)7585万两白银
近代企业 262家 3344家
铁路长度 300公里 3200公里
近代教育 洋务学堂30余所 各类大中小学近3万所
后勤保障 无成熟的兵站体系 完善的兵站物流系统,15万军夫
(3) 根据材料三,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4分)
【中国向何处去】
材料四:在近代中国面前摆着两个问题:一、如何摆脱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成为一个独立国家;二、如何使中国近代化。这两个问题显然是密切相关的。因为落后,所以挨打;因为不断地挨打,所以更落后。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首先解决民族独立的问题,是很艰难的……但历史经验证明,只有这样做,才能改变中国所面临的恶性循环的命运。就是说,只有先争取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才能谈得到近代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
——胡绳《关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几个问题》
(4) 在材料四中,作者认为近代中国应如何从沉沦中崛起?(4分)
32. 救亡图存·振兴中华(12分)
材料一:面临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曾(曾国藩)、李(李鸿章)、左(左宗棠)等人看到了中国在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他们继承……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且极力把这一思想主张付诸实践。他们“师夷长技”的目的,一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维持清朝的统治;二是在与外国侵略者保持“和好”的条件下,徐图自强,免遭沦胥(泛指沦陷、沦丧)。
——摘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840 - 1919)》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洋务派面对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提出了什么主张。(2分)其目的是什么?(2分)
材料二
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指出变法的必要:“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他建议光绪帝效法日本,实行像英国那样的君主立宪制,推行新政。
《同盟会宣言》中宣布:凡为国民,皆平等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共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享。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孙中山希望推翻清政府,实行美国那样的民主共和制。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要概括康有为和孙中山为挽救民族危亡所选择的措施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4分)
材料三
:在这个重要时刻,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缅怀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就是要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励和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孙中山先生说:“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依据材料三,结合至少2个史实说说你怎样理解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4分)
33. 近代中国一般把由外国商船运来的海外物品称为洋货。(12分)
材料一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1)观察材料一,概括1840-1860年,英国向中国输出的产品总值的发展趋势。(2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2分)
材料二 1840-1911年中国人消费洋货概览表
时间阶段 洋货种类 消费范围 消费观念
第一阶段
1840-1860
年代 主要是钟表、八音盒、玻璃器皿等中国没有的“西洋奇器” 一般民众对超出生活的外来必需品,需求十分有限 把洋货看作好奇炫新的奢侈品、高档品
第二阶段
1870-1890
年代中期 上海一商人曾列举了如洋盐、洋油、洋灯在内的57种日用洋杂货 在城市和乡镇中上层社会流行,内地乡村购买不旺 购用洋货成为可炫耀的时尚
第三阶段
1890年代中期-1911年 除生活日用必需品外,还有生活享受品、教育用品等 日用洋货日渐普及城乡,上下各个阶层民众普遍购买洋货 购买洋货更看重其价格和实用性
(2)阅读材料二,与第一、二阶段相比,概述第三阶段中国人在消费洋货方面发生的变化。
(2分)
材料三 面对洋货的日益冲击,财富的不断外流,不同阶层的中国人做出不同应对
应对 代表言论 代表人物、口号 具体举措及影响
应对一 西洋岁入财赋以数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 人物:曾国藩、李鸿章
口号:自强求富 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三年内,外国轮船就损失一千三百万两(白银)。
应对二 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人物:赵三多
口号:① (团民)见有售洋货者,或紧衣窄袖者,或仿伤洋式,或上有洋字,皆毁物杀人。
应对三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人物:张謇 放弃高官厚禄,创办大生纱厂,带动很多中国人走上“ ② ”的道路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将①②补充完整。(2分)从三种应对举措中任选其一,对其
进行评价。(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