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10 20:3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瘫痪(tān) 宽恕(shù) 唏嘘(xīxū) 并蒂(tí)
B.憔悴(cuì) 分歧(qí) 拆散(chāi) 诀别(jué)
C.嫩芽(nèn) 涟漪(qī) 惩罚(chénɡ) 絮叨(xù)
D.菡萏(dào) 匿笑(nì) 磨蹭(cenɡ) 雪骤(zhòu)
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
翻来复去 无精打彩 再接再励 恍然大悟 
戒骄戒燥 怦怦直跳 不可抗拒 无可挽回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恍然大悟:“原来这么简单。”
B.我们各得其所地来到了教室。
C.她满不在乎地说:“算了吧,他也不是故意的,不要赔了。”
D.在学校,我们俩形影不离。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省广大干部和群众团结一心,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奋力抗旱。
B.今年,我市将投入230亿元打造“幸福武汉”。
C.李文英数年扎根基层,用智慧为棉农造福,人们亲切地称她为“棉花奶奶”。
D.通过加强校园周边道路交通安全的管理,使学生的人身安全得到了保障。
5.下列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她妈妈接过来一看说:“哎呀!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
B.“不,我不去!”我狠命的捶打这两条可怜的腿,喊着:“我还活个什么劲!”
C.她昏迷前最后的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D.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6.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 ②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 ③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 ④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⑤他曲折的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 ⑥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
A.①⑤③⑥④② B.④②①⑤③⑥
C.④②①③⑤⑥ D.④⑥①⑤③②
7.下面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天的怀念》记叙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无私而伟大的母爱,也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B.《散步》一文叙写了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反映了中年人肩上沉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C.《金色花》中冰心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总沐浴着母爱的“我”幻想有朝一日变成一朵金色花,默默无闻地为妈妈做些事情,能让她生活更美好,抒发了母子情深。
D.《荷叶·母亲》借雨中看红莲——初雨时的亭亭、大雨中的左右攲斜、荷叶母亲保护下的不动摇,联想到母亲对自己的呵护与关爱,从而讴歌伟大的母爱,抒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8.古诗文填空
(1)夜发清溪向三峡, 。
(2) ,崔九堂前几度闻。
(3)强欲登高去, ,
(4)《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________ ,________ 。
(5)《秋词》中描写秋天美景的诗句: 。
9.综合性学习。
班级开展以“我爱我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分析字形,试着推测“家”中蕴含的信息。(3分)
示例:“灾”由“宀”和“火”构成。“宀”是房子,“灾”是烧着了的房子,自然是灾祸临头。“灾”的构造,反映了远古时期火灾对人类的威胁。
提示:豕(shǐ):猪。
(2)请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概括“家”是什么。
材料一 在美国洛杉矶,有一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一看是当地的一位富翁。当警察说让我送你回家时,富翁漠然地说:“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远处的别墅说:“那不是你的家吗?”“那是我的房子。”富翁说。
材料二 在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他本来有一个40口人的大家庭,可战争使他的亲人有的离散,有的丧生。当他历经艰险找到5岁的女儿时,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3)请你结合自己的体验,仿照下面的语句,写出你对家的感受和认识,与大家交流。
家是冬日午后的阳光,有令你怦然心动的温暖与温馨。
阅读理解
(一)阅读陆游的两首诗,完成各题。
【甲】
《时雨》(节选)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衰发①短不栉②,爱此一雨凉。
【乙】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①衰(cuī)发:白发。②不栉:不束发。
10、请结合《时雨》中的相关诗句,说说“芒种”这一节气的内涵。
11、《时雨》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都写了陆游的年老体衰,但用意却有所区别:
甲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 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文侯与虞人期猎
司马光《资治通鉴》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注释:①虞(yǘ)人:侍卫。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B.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C. 饮酒乐\天 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D. 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13.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丘舍去 离开
B.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
C.饮酒乐,天雨 雨水
D.身自罢之 停止,取消
14. 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待了故事的起因。
B.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走进屋内。
C.战国初期,魏文侯之所以受到各国的普遍敬重,从期猎这件事上,也能看出他的为人之道了。
15. 两篇选文都表现了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劝告人们要做一个守信之人。
16.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2)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相委而去:   
(3)故人来,方与之食:    (4)恐其自食其言也: 
1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 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
14.翻译下列句子。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北方的河(节选)
张承志
他一层一层地走上楼梯,拐弯,然后顺着宽宽的走廊向前走,直到那扇磨砂玻璃门前,毫不犹豫地一把推开了门,他看见写字台前一个花白头发的老人惊讶地戴上眼镜,望着他。
“您是党委书记吗?”他问。
“对。我姓曹。”
他听出了这位书记语调中的不快。他掏出了毕业证书、从研究生办取回的申请书、新疆大学秦老师寄来的介绍信、一份自填的人文地理研究生报名表,还有一份标明时间的备忘录,谨慎地一一摆在写字台上。最后,他退后一步,简洁而清晰地把自己的全部情况叙述了一遍。
“一个有四年制汉语专业本科生基础,六年插队新疆经历的毕业生,只因不愿去“计划生育办公室'报到,就没有报考你们研究所的资格了吗?现在距离考试一共只有十天。我和我的母校已经尽了我们能尽的一切力量,”他平静地望着曹书记,沉着而不容置疑地说,“但是没有用处。我只有直接找您谈。请您通知研究生办,让他们马上发给我准考证。”
书记放下了眼镜,慢慢地斟酌着字句。“小伙子,你不觉得,嗯,”书记先微笑了一下,“这儿是党委书记的办公室啊-门也不敲就闯进来?”
他眼睛一眨不眨地迎视着曹书记的目光:“不,我不觉得。这是人民交给您的工作。而且,”他继续冷冷地说,“我从您这座楼的传达室敲起,已经整整敲了一个月门了。您可以化个装,然后到您的传达室去试试找您自己,”他建议说。
曹书记被他逗笑了。“好吧,我马上研究你的材料,好么?只要你符合报名条件,我就通知他们发给你准考证。”
“我想请您原谅我,曹书记。我刚才的每一句话都没有礼貌,”他诚恳地盯着书记说,“因为,我实在走投无路了。您知道,只剩下十天了。”
书记和蔼地站了起来,“不,你的话,每一句都很正确。不过,小伙子,”书记在告别时满有兴趣地问道,“如果你万一考不取呢?”
“不可能。我一定要考上。”他像受伤的野兽一样,喉咙里咕噜噜地响。
“真自信呀。”书记笑着摇了摇头,然后话锋一转,严肃地问他说,“你真的这样热爱这个专业吗?”
“再见——”他嘶哑地说了一声,头也不回地奔下楼梯。
他撞开大门,飞身跨上自行车,一下子冲进了川流不息的人流。再谈下去你会丢人地流出眼泪的,他责备地埋怨着自己,你完全没有那种大河风度,你只是被那些河惯坏的一个野孩子。亲爱的老书记,等我考完了试,再次向您道歉。
他当晚把译好的李希霍芬《中国》导言的稿子又读了一遍,整理了边角翻烂的复习资料,从抽屉里取出诗稿,慢慢地拔下钢笔帽。
这首《北方的河》他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写些什么,他只是重重地把笔尖刺向稿纸,让笔尖发出的嚓嚓的声音紧紧跟上胸膛里那颗心的搏动。他来不及字斟句酌,但他惊喜地发现已经有些亮闪闪的字眼排着队,不可思议地从笔下涌出,留在他的稿纸上。但他此刻无暇回顾,因为那浪涛在凶猛地冲撞着他,急躁地朝着他的喉咙、他的大脑、以及他握笔的手一下一下的冲击。黄河,额尔齐斯,湟水,无定河和永定河,阿勒泰的巍巍大山,黄土高原的沟壑梁峁,以及羊群和马群,飘浮的野花,彩陶的溪流-都挟带着热烈的呼啸一拥而至。那些大河两岸的为他熟识了又与他长别了的人们的面形正在波浪中浮沉隐现。他写着,手微微地颤抖了。他发觉自己正大胆地企图描绘一个粗犷的大自然,一个广阔的世界。他看见,在他的笔下渐渐地站起来了一个人,一个在北方阿勒泰的草地上自由成长的少年,一个在沉重劳动中健壮起来、坚强起来的青年,一个在爱情和友谊、背叛与忠贞、锤炼与思索中站了起来的战士。他急速地写着,一手按住震颠着的薄薄纸页。理想、失败、追求、幻灭、热情、劳累、感动、鄙夷、快乐、痛苦,都伴和着那些北方大河的滔滔水响,清脆的浮冰的击撞,肉体的创痛和感情的磨砺,一齐奔流起来,化成一支持久的旋律,一首年轻热情的歌。他写着,觉得心里充满了神奇的感受。我感激你,他想,我永远感激你,北方的河,你滋润了我的生命。他明白这宣泄而下的倾诉应当有个深刻的结束,这个结尾应当像那些北方大河一样,粗悍清新,动人心魄,但又不留痕迹,不动声色。
他猛地把笔摔掉,跳了起来。他抓起那叠稿纸读着,不行啊,我不仅没能写出那个结尾,
而且也没能写出那种吸引我的、伟大的东西。那是一个神秘的幽灵,北方全部的魅力都因它
而生。你还没有找到那神秘的幽灵,他对自己说,你还并没有真正理解北方的河。你走的地
方还少,你见过的世面更少,你还没来得及在塔里木,在居延,在许许多多的北方河流旁边
生活过。特别是你还没有见过黑龙江。
他终于把钢笔慢慢地插入笔帽,他决定,等考完试,到黑龙江瞻仰和调查完那条完全由
一条黑色巨龙变成的大河后,再写出结尾并把全诗修改出来。
(有删改)
1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他”与曹书记在办公室的对话,凸显了“他”真诚坦率、勇敢执着等品性。
B.曹书记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作为党委书记,工作上不作为,使他陷入了一个月求告无门的艰难处境。
C.小说的叙述人称在“他”“你”“我”之间自由转换,“他”中巧妙穿插“你”和“我”,便于“他”与自我对话。
D.小说通过“北方的河”将申请准考证和创作诗歌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情节连贯为一体,构思十分巧妙。
17.在写诗过程中,“他”的心情起伏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18.“北方的河”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合欢,合欢
李晓东
① 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②我九岁那年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我们住在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里,当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③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中,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反反复复。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的,不敢发出一点儿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④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
⑤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我走得大汗淋漓,休息时看到头顶的一棵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干上挂着小牌子: “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⑥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我感到十分茫然。
⑦ 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
⑧ 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儿声音也没有。
⑨ 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
(有删改)
【注释】史铁生的《合欢树》讲述了作者十岁那年作文获奖、二十岁时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以及三十岁以后出名,母亲却已离世七年,从而引出母亲生前种合欢树、细致照顾合欢树的故事。作者因种种原因未能再见一眼那棵合欢树,造成终身遗憾。
19. 小语对本文内容有许多自己的理解,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标题中的“合欢”不仅是“我”童年的美好回忆,也是母爱的象征。
B. 本文结尾再次描写合欢花,《秋天的怀念》结尾描写北海的菊花,两篇文章都通过写花来表达对母亲的情感,从而升华主旨。
C. 作者与合欢树的相遇很早,但时隔多年在异乡才真正认识了合欢树,这使得作者对于合欢既感到亲切又一度保持距离。
D. 作者目睹了多个城市的合欢树,也从史铁生的文字里与之相遇,这些相遇都带给作者美好的感受。
20.读完本文,小语发现文章有一条非常清晰的写作脉络。请根据提示补全思维导图。
21. 按要求完成下面的朗读卡片。
【朗读卡片一】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反反复复。
从重音、停连的角度设计朗读:
【朗读卡片二】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我感到十分茫然。
从语调的角度设计朗读:
22.小语对文中一处用词感到不解,请你根据小语的问题发表见解。
小语: 文章第⑥段中对比了“我”九岁时在小城见到的合欢和十九岁时在羊城见到的合欢,作者用了“傲慢”一词来形容羊城的合欢,作者为什么要用“傲慢”一词来形容羊城的合欢呢?
我: 词语的含义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傲慢”一词用在此处是 ___________ (填“恰当/ 不恰当”)的,因为
、小语推荐本文为七上第二单元的拓展阅读材料,你赞同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参考单元导语与单元目录,谈谈你的看法。
单元导语 单元目录
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记叙了家人之间动人的故事,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的感情。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5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6 散步/ 莫怀戚 7* 散文诗二首 金色花/ 泰戈尔 荷叶·母亲/ 冰心 8 《世说新语》二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三、写作。
24.漫漫人生路,悠悠岁月情。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已经度过了人生的十几个春秋。这期间一定有一个人、一件事、一幅景、一段情,让我们铭记心头,无法忘却。现在就请你拿起手中的笔,尽情挥洒,以“难忘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吧!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写在答题卡上。
(2)凡涉及地名、校名、人名,均用“??”代替。
(3)不少于600字。
答案
1.B 2.复--覆 彩--采 励--历 燥--躁 3.B 4.D 5.B 6.D 7.C 8.(1)思君不见下渝州 (2)岐王宅里寻常见 (3)无人送酒来 (4)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5)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9.(1)示例:“宀”是房子,“豕”养在房子里,有房子又有猪,就像个“家”了。“家”字的构造,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们对富足安定生活的向往。(2)家不等于房子,家是亲情、温馨和关爱存在的地方。(3)示例:家是潮涨潮落的大海,有让你享受不尽的呵护和包容;家是遮风挡雨的港湾,有使你激动不已的关心和慰藉。
10、从“家家麦饭美”“四野皆插秧”中,可以看出“芒种”是指“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预示着收获,又孕育着新生。
11、 ①. 甲诗: ②. 诗人虽然年老体衰,却还是喜爱眼前夏雨送来的阵阵清凉,从而体现了诗人对初夏的热爱,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对闲适恬淡、自由自在生活的热爱。乙诗:诗人写年老体衰,体现了诗人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但却毫不因为个人遭遇而“自哀”,从而更能体现诗人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爱国热情。
12.C 13.C 14.B
15.(1)您和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中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
(2)即使在这里很快乐,难道不可以相见完成约定吗
16、B
17、开始写诗后,内心惊喜激动;没能写出自己满意的结尾时,烦躁气恼;最后平静下来,转为冷静反思。
18、指北方的河流,也指主人公写的诗歌;指在河的滋养下成长的主人公及其身上青春勃发的精神;指粗悍清新,动人心魄,但又不留痕迹,不动声色的大河风度。
19.D
20.(1)欢喜 (2)初读《合欢树》 (3)悲伤或痛苦
21.示例: 用重音快读的方式读“倾 泻”,读出合欢花香气浓郁、四散弥漫的状态;读 “反反复复”时要减缓语速,读出作者的欣喜与陶醉。“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这几个短句要连读,读出香气缓缓升腾,缭绕不断的感觉。
读“但是”前面的内容要用平调,读“但是”后面的内容要降低声调,读“我感到十分茫然”时,要读出作者因漂泊异乡而心无着落的迷茫和怅惘。
22.恰当 “傲慢”与后一句中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是一致的,表现了作者初到异乡时感受到的疏离与格格不入,也表现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怀念。
23.示例: 赞同。本文记叙了“我”多次偶遇合 欢,从儿时在合欢树下感受合欢花的美丽诗意与母亲美丽温婉的容颜,到多年后母亲病逝。作者将花和人紧密联系,曲折地表达了对母亲的依恋不舍和母亲离世的遗憾悲伤,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这与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语及单元选文是吻合的。
2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