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课 秦统一中国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 9 课 秦统一中国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0.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9 21:4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 9 课 秦统一中国
——新课程核心素养目标下的教学设计(2024年统编版)
教材分析:锚定大单元中的“奠基”价值
1.1 单元定位: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
本课隶属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上承春秋战国的分裂动荡与社会变革,下启两汉大一统格局的发展。其核心内容 “统一政权建立 — 制度创新 — 疆域巩固”构成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的初始范式,为后续单元理解历代王朝的治理逻辑提供历史源头。
1.2 教材重构:从“史实罗列”到“逻辑整合”
2024 版教材新增“秦灭六国的必然性”分析,补充九卿制度细节,将灵渠归入交通措施,删除郡县制基层机构表述,更凸显“制度创新服务于统一”的核心线索。教材通过“文物图片 + 史料摘录 + 地图对比”的编排,为素养导向教学提供了丰富载体。
1.3 生活联结:古今贯通的价值纽带
从秦始皇陵铜车马的“工匠精神”到当代“运20”的制造实力,从秦代“书同文”到现代普通话推广,从郡县制到当代行政区划,本课内容可构建“历史智慧 — 现实价值”的联结,增强知识的现实穿透力。
素养目标:多维培育的精准定位
2.1 时空观念
结合《秦灭六国形势图》与《秦朝疆域图》,精准定位公元前230—前 221年灭六国的时序与空间路径,标注秦朝疆域四至。
梳理“春秋战国分裂→秦统一→制度巩固”的时空脉络,理解统一是长期历史进程的结果。
2.2 史料实证
通过分析商鞅变法成效、各国货币文字差异等史料,论证秦统一的条件与巩固统一的必要性。
借助秦简、铜车马、长城遗址等实物史料,印证中央集权制度与巩固措施的实施情况。
2.3 历史解释
阐释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构成(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及其相互关系,说明其“集权于中央”的本质特征。
多角度分析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辩证评价秦始皇的功过。
2.4 家国情怀
从秦代大一统工程中认识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的历史渊源,增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
通过文物“前世今生”的对比,感悟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与创造力,提升文化自信。
重点难点:聚焦核心与突破瓶颈
3.1 教学重点:制度创新与巩固措施的实践逻辑
核心内容: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中央与地方架构);巩固统一的多元措施(文化、经济、交通、军事)。
确立依据:这两大内容是秦“维护统一、巩固统治”的核心手段,直接奠定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的基本范式。
3.2 教学难点:抽象概念与深远意义的理解
难点1:“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解读。突破策略:通过“分封制与郡县制对比表”“中央机构运作示意图”化抽象为具体,结合“李斯与王绾的争论”史料情境强化理解。
难点2: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突破策略:从“结束战乱 — 制度奠基 — 民族融合 — 观念形成”四个维度搭建分析框架,结合后续王朝发展印证其深远影响。

学情分析:立足认知起点的精准施策
4.1 基础储备:优势与不足并存
已知基础:通过前序学习掌握春秋战国纷争、商鞅变法等背景知识,对秦始皇、兵马俑等元素有初步认知。
认知局限:对“中央集权”“大一统”等抽象概念理解困难,易混淆“秦灭六国”与“巩固统一”的时序关系,史料解读能力较弱。
4.2 学习特点:形象思维主导认知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文物故事、动态地图等直观素材兴趣浓厚,但逻辑分析能力不足。部分学生受影视影响,对秦始皇存在“暴君”单一认知,需通过辩证史料引导全面看待。
教学方法:素养导向的多元融合
5.1 情境建构法
播放“秦始皇陵铜车马修复”短视频,创设“文物中的统一密码”探究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5.2 问题链驱动法
围绕核心问题设计梯度化问题链,引导学生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有何影响”逐步深入。
5.3 史料研习法
精选文字史料、实物图片、地图等资料,指导学生通过“提取信息 — 分析论证 — 得出结论”完成探究。
5.4 对比分析法
通过分封制与郡县制、六国与秦的制度文化对比,凸显统一的必然性与制度创新的价值。
教学过程:问题链引领的探究之旅
6.1 新颖导入:文物解码 —— 青铜之冠的时代密码(3 分钟)
播放视频:秦始皇陵铜车马“13万道工序” 的制作细节与“青铜之冠”的美誉,展示铜车马中 “六马驾车”的规制与精密构件。
问题链:①这件文物诞生于哪个时代?它的制作需要哪些条件支撑?②为何两千多年前的秦国能完成如此复杂的工程?③这件文物可能蕴含着怎样的时代特征?
设计意图:以文物为切入点,激发探究兴趣,自然引出“秦统一后的国力与文明成就”主题。
6.2 探究一:定疆土 —— 为何是秦结束分裂?(12 分钟)
副标题:从“诸侯并立”到“天下归一”
任务 1:史料析因 —— 秦统一的“天时地利人和”
呈现史料:
①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
② 秦国“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史记 张仪列传》
③ 商鞅变法后“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战国策》
问题链:①史料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什么现状?这对统一提出了怎样的需求?(天时)②史料②体现秦国的哪一优势?(地利)③结合史料③与所学,说明秦国具备了怎样的统一基础?(人和)
学生活动:分组分析史料,归纳秦统一的三大条件。
任务 2:地图溯源 —— 秦灭六国的战略与进程
展示动态《秦灭六国形势图》,标注“远交近攻”策略示意。
问题链:① 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为何从韩国开始?② “远交近攻”策略如何体现秦国的政治智慧?③公元前221年秦定都咸阳,这一地点有何战略价值?
学生活动:在地图上圈画灭六国顺序,简述“远交近攻”的实施逻辑。
任务 3:意义初探 —— 统一的即时价值
对比《战国形势图》与《秦朝疆域图》
问题链:① 统一前后的疆域与政权格局有何变化?② 这种变化对普通民众的生活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过渡:“定疆土”后,如何避免重蹈分裂覆辙?秦始皇给出的答案是制度创新。
6.3 探究二:固国体 —— 如何构建统一的治理体系?(15 分钟)
副标题:中央集权制度的创设与实践
任务 1:制度解码 —— 皇帝制度的核心特征
呈现史料:“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史记》
问题链:①史料体现皇帝拥有怎样的权力?②皇帝制度的“独尊、至上、世袭”特征分别体现在哪些表述中?③这一制度与西周的周天子制度有何本质区别?
学生活动:提炼皇帝制度的三大特征,绘制“权力金字塔”顶层示意图。
任务 2:架构梳理 —— 中央与地方的治理分工
展示“三公九卿制结构图”“郡县制层级图”,呈现王绾与李斯的争论史料。
问题链:①中央的“三公” 分别掌管哪些职权?他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②李斯为何反对分封制而主张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谁任命?这体现了怎样的集权特点?③对比分封制与郡县制,从“权力来源”“管理方式”“稳定性”三个维度填表分析。
学生活动:绘制中央与地方制度架构图,完成对比表格。
任务 3:意义归纳 —— 制度创新的长远价值
问题链:①这套中央集权制度如何实现“把权力集中到中央”的目标?②为什么说它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过渡:制度构建了“骨架”,还需文化经济“血肉”的融合,秦如何让“大一统”落地生根?
6.4 探究三:凝人心 —— 如何实现“天下一体”?(10分钟)
副标题:巩固统一的多元举措与影响
任务 1:分类梳理 —— 多维举措的具体内容
呈现图片:统一文字示意图、圆形方孔半两钱、秦量器、灵渠示意图
问题链:① 秦在文化、经济、交通、军事领域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提示:书同文、车同轨等)② 结合图片,说说小篆作为通用文字、圆形方孔钱作为统一货币有何优势?
学生活动:完成“措施 — 领域 — 具体内容”表格,标注灵渠连接的两大水系与长城的起止点。
任务 2:深度探究 —— 举措背后的统一逻辑
呈现史料:六国“文字异形,货币异制,度量衡异法”——《说文解字序》
问题链:①史料反映了统一前的什么问题?②秦的巩固措施如何针对性解决这些问题?③ 这些措施对“大一统”局面的维护有何共同作用?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从“政令推行、经济交流、文化认同”角度归纳共同作用。
6.5 课堂小结:文物映照的统一之路(3 分钟)
回放铜车马视频,展示“铜车马 — 小篆 — 半两钱 — 长城”组合图片
问题链:①这些文物分别对应本课的哪些核心内容?②它们共同见证了秦代怎样的时代特征?③ 秦的统一与巩固中,我们能汲取哪些关于“国家统一”的历史智慧?
学生活动:用一句话概括秦统一的历史地位,分享本课收获。
6.6 拓展作业:古今对话 —— 大一统的当代回响(2 分钟)
撰写短文:“假如你是秦代史官,请以‘大一统元年记’为题,记录公元前221年的重大事件”(体现时空观念)。
实践探究:收集当代“维护统一、促进融合”的举措(如普通话、高铁网络),与秦代措施进行对比(体现家国情怀)。
教学总结:大一统的三重奠基
疆域奠基:结束分裂,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奠定历代疆域基本版图。制度奠基: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范式。
观念奠基:通过多元措施强化“大一统”认知,使统一成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追求。
教学反思:素养落地的成效与优化
8.1 亮点与成效
以 “文物解码” 为主线,串联三大探究模块,实现情境化教学与逻辑化建构的统一。
问题链梯度清晰,从史料提取到对比分析再到意义阐释,逐步提升学生思维层次。
图文结合与动手实践降低了抽象概念难度,有效落实时空观念与史料实证素养。
8.2 不足与改进
对“九卿制度”的解读较为简略,可补充“九卿分管具体事务”的案例,强化对中央集权“精细化治理”的理解。
部分学生对制度对比的深度不足,后续可增加“模拟朝会”角色扮演活动(分封制 vs 郡县制辩论),增强体验感。
史料呈现数量可适当精简,增加对史料的分层解读指导,兼顾不同认知水平学生。
板书设计:秦统一中国 —— 大一统的奠基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一、定疆土:秦灭六国(前230—前221)
1. 条件:天时(民心所向)→地利(位置优越)→人和(变法强兵)
2. 策略:远交近攻 3. 结果:定都咸阳,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二、固国体:中央集权制度
1. 中央:皇帝制 + 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2. 地方: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中央集权)
三、凝人心:巩固统一的措施
1. 文化:书同文(小篆) 2. 经济: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
3. 交通:车同轨、开灵渠 4. 军事:北击匈奴、修长城(临洮—辽东)
四、深远意义:疆域、制度、观念三重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