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新课程核心素养目标下的教学设计(2024年统编版)
教材分析:锚定大单元中的“镜鉴”价值
1.1 单元定位:从“统一奠基”到“兴衰之思”
本课承接第9课《秦统一中国》的制度建构,下启第 11 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政策调整,是“统一政权建立 — 危机爆发 — 王朝更替 — 政策反思”大单元链条的关键转折。通过秦从“大一统”到“速亡”的剧变,揭示统一多民族国家早期治理的经验教训,为理解历代“治世与乱世”循环提供典型样本。
1.2 教材重构:从“事件叙事”到“逻辑溯源”
2024 版教材新增里耶秦简徭役记录、秦律条文等一手史料,补充“楚汉之争性质辨析”内容,删除冗余的起义细节描述,更凸显“暴政→起义→灭亡→反思”的因果链条。教材采用“史料实证 + 地图时序”的编排,强化对“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唯物史观的渗透。
1.3 生活联结:从“历史教训”到“现实启示”
从秦代“苛政猛于虎”到当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从陈胜吴广“反抗压迫”到现代社会的权利保障,从秦速亡的“民心向背”到当代国家治理的“民生优先”,本课可构建 “历史镜鉴 — 现实治理”的价值关联,增强历史学习的现实意义。
核心素养目标:多维培育的精准定位
2.1 时空观念
结合《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楚汉战争形势图》,标注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前207年巨鹿之战、前206年秦朝灭亡、前202年楚汉之争结束的关键时间与空间节点。
梳理“秦暴政加剧→农民起义爆发→秦朝灭亡→楚汉之争”的时空脉络,理解历史事件的先后逻辑。
2.2 史料实证
通过分析里耶秦简、《史记》记载、秦律条文等史料,论证秦暴政的表现与农民起义爆发的必然性。
借助大泽乡起义遗址、阿房宫遗址、巨鹿之战古战场等实物遗存,印证秦末社会动荡与政权更迭的史实。
2.3 历史解释
阐释秦暴政的核心内涵(赋役、刑罚、统治集团腐朽)及其对社会矛盾的激化作用,说明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
辨析陈胜吴广起义与楚汉之争的性质差异,多角度解释秦朝速亡的历史必然性。
2.4 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
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历史规律。
从秦亡汉兴的教训中感悟民生与治理的关系,增强对当代“民生为本”执政理念的认同,树立责任意识。
重点难点:聚焦核心与突破瓶颈
3.1 教学重点:暴政与起义的因果逻辑及历史影响
核心内容:秦暴政的具体表现;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与历史地位;秦朝灭亡的多重因素。
确立依据:这三大内容构成“因 — 果 — 果”的历史链条,是理解“大一统政权早期危机”的核心,直接呼应“以史为鉴”的单元价值。
3.2 教学难点:抽象概念与历史本质的深度理解
难点 1:“秦暴政”的本质与农民起义的必然性。突破策略:通过“秦代赋役数据对比表”“秦律与当代法律条文对比”化抽象为具体,结合“里耶秦简”史料情境分析矛盾激化过程。
难点 2:楚汉之争的性质转变。突破策略:从“反抗暴政”到“权力争夺”的维度搭建对比框架,结合“鸿门宴”“约法三章”等史实强化理解。
:
学情分析:立足认知起点的精准施策
4.1 基础储备:反差认知中的优势与局限
已知基础:通过第9课学习掌握秦统一的辉煌成就,对秦始皇有初步认知,从影视剧、故事中了解“陈胜吴广起义”“鸿门宴”等片段化史实。
认知局限:易将秦亡简单归因于“暴政”标签,对“赋役沉重”“刑罚严酷”等概念缺乏具体感知,难以区分“农民起义”与“统治集团内战”的性质差异。
4.2 学习特点:故事驱动下的思维提升需求
七年级学生对“起义故事”“历史人物”兴趣浓厚,但逻辑分析能力较弱,易陷入“非黑即白”的认知误区。需通过史料实证打破刻板印象,引导从“事件表面”深入“本质原因”。
教学方法:素养导向的多元融合
5.1 情境建构法
展示“里耶秦简徭役木牍”复制品,创设“秦简中的苦难密码”探究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5.2 问题链驱动法
围绕“为何统一王朝迅速崩溃”核心问题,设计“暴政是什么 — 起义为何爆发 — 灭亡有何启示” 的梯度问题链。
5.3 史料研习法
精选秦简、古籍、数据图表等史料,指导学生通过“解读史料 — 提炼信息 — 论证观点” 完成探究。
5.4 对比分析法
通过“秦统一与秦速亡”“陈胜吴广起义与楚汉之争”“秦律与汉律”的对比,深化对历史本质的理解。
教学过程:问题链引领的探究之旅
6.1 新颖导入:文物解码 —— 秦简中的徭役危机(3分钟)
展示实物:里耶秦简“迁陵徒隶簿”复制品(记载300余名徒隶服徭役的记录),配文字解读:“这份秦简记录了一个县的徭役人数,当时全国每年服役者超200万人,而总人口仅2000万左右”。
问题链:
(1)这份秦简属于什么类型史料?它记录了秦代的哪一社会现象?
(2)结合数据计算:秦代服役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多少?这可能带来什么后果?
(3)曾经创造统一辉煌的秦朝,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社会危机?
【设计意图】:以考古史料打破学生对“暴政”的模糊认知,激发对“秦速亡原因”的探究兴趣。
6.2 探究一:察民情 —— 秦的暴政有多沉重?(12分钟)
副标题:从“统一红利”到“生存危机”
任务 1:史料解码 —— 暴政的三大维度
呈现史料:
①里耶秦简:“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汉书 食货志》
②秦律条文:“盗采人桑叶,臧(赃)不盈一钱,赀徭三旬”——《睡虎地秦墓竹简》
③《史记》:“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
问题链:
(1)史料①②③分别反映了秦暴政在哪些领域的表现?(赋役、刑罚、统治)
(2)“三十倍于古”“赀徭三旬”等表述说明暴政具有怎样的特点?
(3)结合所学,秦始皇、秦二世的哪些行为加剧了这些危机?
学生活动:分组整理史料信息,完成“秦暴政表现分类表”。
任务 2:数据透视 —— 危机的激化过程
展示图表:《秦代与汉初赋役负担对比表》(人口、田赋、徭役时长)
问题链:
(1)与汉初相比,秦代的赋役负担有何差异?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2)若你是秦代农民,一家五口需承担沉重赋役,生活可能陷入怎样的困境?
(3)这种困境会引发怎样的社会矛盾?
学生活动:结合图表进行情境代入,描述秦代农民的生存状态。
任务 3:本质归纳 —— 暴政的核心危害
问题链:①秦的暴政本质上违背了什么?(提示:民心、社会发展规律)②这种违背为何会成为起义爆发的“导火索”?
过渡:当生存成为奢望,反抗便不可避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如何爆发?
6.3 探究二:举义旗 —— 起义为何能撼动王朝?(15分钟)
副标题:从“斩木为兵”到“天下响应”
任务 1:叙事还原 —— 起义的爆发与进程
展示动态《大泽乡起义形势图》,呈现《史记 陈涉世家》史料:“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问题链:①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二者有何关系?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句话体现了怎样的思想?为何能引发“天下云集响应”?③起义军从大泽乡到陈县再到咸阳附近,势力发展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在地图上标注起义关键地点,梳理“爆发 — 发展 — 高潮 — 失败”的时间线。
任务2:史料辨析 —— 起义的历史地位
呈现观点史料:
①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②毛泽东:“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反抗暴秦,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问题链:
(1)史料①认为秦亡的核心原因是什么?与你之前的分析一致吗?
(2)史料②强调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哪一价值?
(3)为何说这次起义“动摇了秦的统治根基”,却最终失败?
学生活动:结合史料讨论起义的“首创性”与“局限性”。
任务3:影响分析 —— 起义的连锁反应
问题链:①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为何秦的统治仍走向崩溃?(提示:项羽、刘邦等势力崛起)②起义虽败,但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过渡:起义动摇了秦的根基,最终由谁终结了秦朝统治?后续的权力争夺又呈现怎样的特点?
6.4 探究三:亡暴秦 —— 王朝终结与权力争夺(10 分钟)
副标题:从“巨鹿破秦”到“楚汉争霸”
任务 1:关键解构 —— 秦朝灭亡的决定性战役
展示巨鹿之战场景图,呈现史料:“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问题链:
(1)这场战役的指挥者是谁?“破釜沉舟”体现了怎样的作战决心?
(2)巨鹿之战的胜利对秦王朝产生了什么直接影响?
(3)为何说刘邦“先入咸阳,秦王子婴降”标志着秦朝灭亡?
学生活动:简述巨鹿之战的过程与意义,标注刘邦入咸阳的时间与影响。
任务 2:性质辨析 —— 楚汉之争的本质
呈现对比表:《陈胜吴广起义与楚汉之争对比》(领导者、目标、性质)
问题链:
(1)刘邦、项羽最初为何反秦?后来为何展开“楚汉之争”?
(2)楚汉之争与陈胜吴广起义的性质有何不同?(提示:农民起义 vs 统治集团内战)
(3)“约法三章”“鸿门宴”等史实反映出刘邦与项羽在治国理念上有何差异?
学生活动:完成对比表,分析刘邦获胜的关键因素。
任务 3:规律提炼 —— 王朝更替的启示
问题链:①从秦统一到秦灭亡仅15年,这一 “速亡”现象蕴含着怎样的历史规律?②刘邦最终获胜的原因对后世统治者有何启示?
过渡:秦的速亡与楚汉之争的结局,为汉初统治者留下了深刻的历史镜鉴。
6.5 课堂小结:秦简映照的兴衰之路(3分钟)
展示“里耶秦简 — 大泽乡起义遗址 — 巨鹿之战古战场 — 汉长安城遗址”组合图片
问题链:
(1)这些遗址 / 文物分别对应本课的哪些核心内容?
(2)从“秦简中的苦难”到“汉兴的曙光”,我们能提炼出怎样的历史智慧?
(3)结合本课内容,说说“民心”在历史发展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学生活动:用“因为… 所以…”句式概括秦亡的因果关系,分享本课收获。
6.6 拓展作业:古今对话 —— 以史为鉴的当代思考(2分钟)
撰写短文:“假如你是汉初谋士,给汉高祖刘邦的一份治国建议书”(结合秦亡教训,体现唯物史观)。
实践探究:收集当代“民生保障”的政策案例(如脱贫攻坚、医保改革),与秦代暴政进行对比分析(体现家国情怀)。
教学总结:秦亡汉兴的三重镜鉴
民心镜鉴:秦因“苛政失民心”而速亡,刘邦因“约法得民心”而兴,印证“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历史规律。
治理镜鉴:统一政权需平衡“制度集权”与“民生福祉”,过度压榨社会资源终将引发危机。
精神镜鉴: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彰显人民群众反抗压迫的力量,成为后世进步运动的精神滋养。
教学反思:素养落地的成效与优化
8.1 亮点与成效
以“秦简解码”为主线串联三大探究模块,实现“考古史料 — 历史事件 — 现实启示”的贯通,强化情境化与逻辑化融合。
问题链兼顾“事实梳理”与“本质探究”,从史料解读到规律提炼逐步提升思维层次,有效落实史料实证与唯物史观素养。
对比分析与情境代入法的运用,降低了“暴政本质”“起义必然性”等抽象问题的理解难度。
8.2 不足与改进
对“楚汉之争”的细节处理较简略,可补充“鸿门宴”“垓下之战”等故事性史料,增强课堂趣味性。
部分学生对“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的区分仍有困难,后续可增加“因果关系示意图”绘制活动,强化逻辑认知。
史料类型可更丰富,增加秦代农民生活场景复原图、影视片段等直观素材,兼顾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需求。
板书设计:秦末农民大起义 —— 兴衰的镜鉴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察民情:秦的暴政(根源)
1.表现:赋役沉重(三十倍于古) 刑罚严酷(一钱即罚) 统治腐朽(秦二世)
2.本质:失民心、违规律
二、举义旗:农民起义(爆发)
1.陈胜吴广起义(前209年)
- 直接原因:遇雨误期 - 根本原因:秦暴政
-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地位: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2.影响:动摇秦统治根基
三、亡暴秦:王朝终结与争霸(结果)
1. 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 2. 秦朝灭亡(前207年,刘邦入咸阳)
3. 楚汉之争(前206—前202年) 4. 性质转变:农民起义→权力争夺
四、明得失:历史镜鉴
核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启示:民生为本、执政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