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比热容-课件-2025-2026学年2024北师大版物理九年级全册教学课件(38页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3比热容-课件-2025-2026学年2024北师大版物理九年级全册教学课件(38页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11-09 21:52: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幻灯片 1:封面
课程标题:10.3 比热容
学科与年级:北师大版 九年级物理
教师姓名:[教师姓名]
幻灯片 2:学习目标
理解比热容的定义,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记住水的比热容大小及物理意义。
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差异,能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和分析实验。
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Q=cmΔt),能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解释生活中与比热容相关的现象。
了解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幻灯片 3:课程引入
情境展示:
图片 1:夏天在海边玩耍时,沙滩被太阳晒得滚烫,而海水却很凉爽;傍晚时,沙滩变凉了,海水却还比较温暖。
图片 2:两个相同的水壶,分别装满水和食用油,用相同的燃气灶加热,观察哪一个先沸腾。
生活疑问:为什么同样在太阳照射下,沙滩和海水的温度变化差异很大?为什么相同条件下,水和食用油加热至沸腾的时间不同?
提问引导:这些现象说明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热量时,温度变化可能不同,或者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可能不同。那么,如何描述物质这种不同的吸热能力呢?今天我们就通过 “比热容” 来探究这个问题。
幻灯片 4: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比较水和食用油(或沙子)的吸热能力。
实验方法:
控制变量法:控制两种物质的质量相同(m 水 = m 油)、初温相同(t?水 = t?油)、加热方式相同(用相同的酒精灯或电加热器,保证相同时间内提供的热量相同)。
转换法: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内两种物质温度升高的快慢,或升高相同温度时所需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它们的吸热能力(加热时间越长,说明吸收的热量越多,吸热能力越强)。
实验器材:两个相同的烧杯、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或酒精灯)、两个温度计、天平、秒表、水、食用油(或沙子)。
实验步骤:
用天平分别称取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倒入两个相同的烧杯中。
用温度计分别测量水和食用油的初温,并记录数据(t?)。
将两个烧杯分别放在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上,同时开始加热,每隔 1 分钟记录一次两种物质的温度,持续加热 5-6 分钟。
停止加热,整理数据,绘制 “温度 - 时间” 图像。
幻灯片 5: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 实验数据与现象
实验数据表格:
| 加热时间 /min|0|1|2|3|4|5|
|----|----|----|----|----|----|----|
| 水的温度 /℃|t?|t?|t?|t?|t?|t?|
| 食用油的温度 /℃|t?|t?’|t?’|t?’|t?’|t?’|
实验现象:
加热相同时间(吸收相同热量)时,食用油的温度升高得比水快(t?’ > t?,n≥1)。
若要使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则水需要的加热时间更长(吸收的热量更多)。
图像展示:绘制 “温度 - 时间” 图像,横坐标为加热时间,纵坐标为温度,水的图像斜率更小,食用油的图像斜率更大,直观体现温度变化差异。
幻灯片 6:比热容的定义与物理意义
概念推导:不同物质,质量相同,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不同,这说明物质的吸热能力是不同的。为了定量描述这种特性,引入 “比热容”。
比热容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 “c” 表示。
单位:比热容的单位是焦耳每千克摄氏度,符号为J/(kg·℃)。
物理意义:以水的比热容为例,水的比热容 c 水 = 4.2×10?J/(kg?℃),表示1kg 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 4.2×10?J。
重要特性: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质量、温度变化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无关,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如冰和水的比热容不同,c 冰 = 2.1×10?J/(kg?℃))。
幻灯片 7:常见物质的比热容(25℃时,定压)
表格展示:
| 物质 | 比热容 c/[J/(kg?℃)]| 物质 | 比热容 c/[J/(kg?℃)]|
|----|----|----|----|
| 水 | 4.2×10?| 酒精 | 2.4×10?|
| 冰 | 2.1×10?| 煤油 | 2.1×10?|
| 砂石 | 0.92×10?| 铁 | 0.46×10?|
| 干泥土 | 0.84×10?| 铜 | 0.39×10?|
规律总结:
水的比热容在常见物质中是最大的,这一特性对气候和生活有重要影响。
金属的比热容普遍较小,说明金属吸热或放热时,温度变化较明显(如铁块加热时温度上升快,冷却时温度下降也快)。
幻灯片 8:热量计算公式
公式推导:根据比热容的定义,若某物质的质量为 m,温度变化量为 Δt(Δt=t 末 - t 初,升高时 Δt 为正,降低时 Δt 为负),比热容为 c,则该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Q 为:
吸收热量(温度升高):Q 吸 = c m (t 末 - t 初)
放出热量(温度降低):Q 放 = c m (t 初 - t 末)
统一表达式:Q = c m Δt(Δt 取绝对值时,Q 表示热量的大小;Δt 带正负时,Q 的正负表示吸热或放热,正为吸热,负为放热)
公式说明:
Q: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单位 J;
c:物质的比热容,单位 J/(kg?℃);
m:物质的质量,单位 kg;
Δt:温度变化量,单位℃。
注意事项:计算时需注意单位统一(质量用 kg,温度用℃),且明确物质的状态(如冰熔化后变成水,比热容需切换为水的数值)。
幻灯片 9:热量计算实例
例题 1:质量为 2kg 的水,温度从 20℃升高到 100℃,需要吸收多少热量?(已知 c 水 = 4.2×10?J/(kg?℃))
解:已知 m=2kg,t 初 = 20℃,t 末 = 100℃,c=4.2×10?J/(kg?℃)
Δt = t 末 - t 初 = 100℃ - 20℃ = 80℃
Q 吸 = c m Δt = 4.2×10?J/(kg?℃) × 2kg × 80℃ = 6.72×10?J
答:需要吸收的热量为 6.72×10?J。
例题 2:质量为 1kg 的铁块,温度从 800℃降低到 20℃,放出的热量是多少?(已知 c 铁 = 0.46×10?J/(kg?℃))
解:已知 m=1kg,t 初 = 800℃,t 末 = 20℃,c=0.46×10?J/(kg?℃)
Δt = t 初 - t 末 = 800℃ - 20℃ = 780℃
Q 放 = c m Δt = 0.46×10?J/(kg?℃) × 1kg × 780℃ = 3.588×10?J
答:放出的热量为 3.588×10?J。
幻灯片 10:比热容的应用(1)—— 解释自然现象
现象 1:海陆风的形成
白天:太阳照射时,砂石(陆地)的比热容小于水(海洋),吸收相同热量,陆地温度升高更快,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海洋上空的冷空气流向陆地,形成海风。
夜晚:没有太阳照射时,陆地和海洋同时放热,陆地温度降低更快,海洋温度较高,海洋上空的热空气上升,陆地上空的冷空气流向海洋,形成陆风。
现象 2:昼夜温差差异
海边:水的比热容大,白天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慢,夜晚放出热量温度降低慢,因此昼夜温差小。
内陆:砂石、泥土的比热容小,白天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快,夜晚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快,因此昼夜温差大。
现象 3:春季秧田灌水保温
春季夜晚气温较低,向秧田灌水,由于水的比热容大,夜晚放出相同热量时,温度降低慢,能防止秧苗被冻伤;白天放出相同热量时,温度升高慢,能保持秧田温度稳定。
幻灯片 11:比热容的应用(2)—— 生活与工业
生活应用:
热水袋:利用水的比热容大,吸收相同热量时温度变化小,能长时间保持温暖。
汽车水箱:用水作为冷却剂,因为水的比热容大,升高相同温度时能吸收更多热量,冷却效果好。
暖气片:用水作为传热介质,在供暖系统中,水吸收热量后温度升高慢,能将热量稳定传递到室内。
工业应用:
大型发电机的冷却系统:采用水作为冷却介质,利用水的高比热容,高效吸收发电机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防止设备过热。
农业温室:冬季在温室中放置水箱,利用水的比热容大,白天吸收太阳能,夜晚释放热量,维持温室温度稳定。
幻灯片 12:课堂小结
知识框架回顾:
比热容定义: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变化 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符号 c,单位 J/(kg?℃),是物质的特性。
实验探究:控制质量、初温、加热方式相同,通过温度变化或加热时间比较吸热能力,水的吸热能力强。
热量计算:Q=cmΔt,注意单位统一和物质状态。
应用:解释海陆风、昼夜温差,应用于热水袋、汽车水箱等。
重点强调:比热容的特性(与物质种类、状态有关)、热量计算公式的应用、用比热容解释生活现象的逻辑。
幻灯片 13:课堂练习 1
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的比热容跟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有关
B. 物体的比热容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C. 物体的质量越大,比热容越大
D. 物体的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质量、温度、热量无关
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后( )
A. 水的温度升高得快
B. 煤油的温度升高得快
C. 两者温度升高得一样快
D. 无法判断温度变化情况(已知 c 水 > c 煤油)
幻灯片 14:课堂练习 2
质量为 5kg 的水,温度从 10℃升高到 30℃,需要吸收的热量是_____J(c 水 = 4.2×10?J/(kg?℃))。
为了使质量为 2kg 的铁块温度升高 50℃,需要给它加热,提供的热量为_____J(c 铁 = 0.46×10?J/(kg?℃))。
夏天,在阳光照射下,柏油路面的温度比水泥路面高很多,这是因为柏油的比热容比水泥_____(选填 “大” 或 “小”),吸收相同热量时温度升高更_____(选填 “快” 或 “慢”)。
幻灯片 15:课堂练习答案
D(解析:比热容是物质特性,与质量、温度、热量无关)
B(解析:c 水 > c 煤油,m 相同、Q 相同,由 Q=cmΔt 可知,c 越小,Δt 越大,煤油温度升高快)
4.2×10?(计算:Q=4.2×10?×5×(30-10)=4.2×10?J)
4.6×10?(计算:Q=0.46×10?×2×50=4.6×10?J)
小;快(解析:比热容小的物质,吸收相同热量温度升高快)
幻灯片 16:拓展思考
为什么北方地区冬季供暖系统中,不用煤油代替水作为传热介质?(提示:从比热容和凝固点角度分析,煤油比热容小,且凝固点比水高,冬季易凝固)
质量相同的 0℃冰和 0℃水,吸收相同热量后,哪一个温度升高更快?为什么?(提示:冰熔化时需要吸热,且 c 冰 < c 水,需分阶段分析)
用同样的炉火加热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食用油先沸腾,但水的比热容更大,为什么还会先沸腾?(提示:沸点不同,食用油的沸点低于水,升高到沸点所需的温度变化量小)
幻灯片 17:结束语
总结与延伸: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认识了比热容这一物质特性,掌握了热量计算方法,并了解了它在自然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比热容的知识为我们解释更多热现象提供了依据,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 “热机”,探究内能如何转化为机械能,希望大家课后结合生活实例,进一步巩固比热容的知识!
北师大版2024版物理九年级全册【精做课件】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10.3比热容
第十章 机械能、内能及其转化
a
i
T
u
j
m
i
a
N
g
夏日中午,沙子很烫而海水很凉
傍晚,沙子变凉了而海水却还很暖和
为什么?
不同物体(沙子和水)的吸热或放热能力不同
水的吸热与哪些因素有关
请总结影响水吸收热量多少的因素。
烧开一壶水和烧开半壶水,哪个需要的热量多?把一壶水烧开和烧成温水,哪个需要的热量多?
水的吸热与哪些因素有关
结论:
对同种物质的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物体质量的大小及温度变化的多少有关。
思考:
不同物质的物体,比如一杯水和一瓶沙子,在质量相等、温度变化也相同的情况下,吸收的热量是不是一样多呢?
实验探究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以水和沙子为例)
(1)实验方案:
方案二:取等质量的水和沙,吸收相等的热量后,比较温度的变化。
方案一:取等质量的水和沙,使其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吸收热量的多少。
(2)实验探究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以水和沙子为例)
(3)问:如何比较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相同的热源)
(4)实验器材:
试管两支,酒精灯,水、沙子,
温度计,停表,天平。
在两支相同的试管中分别加入质量相等的水和沙子。分别用两只相同的酒精灯加热,用温度计测量它们的温度变化,填入表中。
(5)实验步骤:
用加热时间的长短表示吸收热量的多少。
实验探究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以水和沙子为例)
(6)收集数据:
时间/min










10
铁砂的温度/℃
21
34
42
48
55
水的温度/℃
21
27
32
37
40
45
51
55
(7)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探究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以水和沙子为例)
总结:不同物质,在质量、温度变化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不同。为了表示物质的这一特征,我们用比热容来表示。
结论一:等质量的水和铁砂,升高相同温度,水的加热时间更长,水吸收热量多,水的吸热能力强。
结论二:等质量的水和铁砂,吸收相等的热量,水升高的温度少,吸热能力强。
(7)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探究
1. 对于同种物质,吸收的热量的多少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有关。
2. 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相同。
一、物体的吸热能力
如何体现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 比热容
1. 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C)。
2. 单位:焦耳/(千克· ℃);符号:J /(kg·℃)
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相同。
3.水的比热容:C水=4.2×103 J/(kg ·℃)。
物理意义:1千克的水,温度每升高1 ℃时,所吸收的热量为4.2×103 J。
二、比热容c
水  4.2×103
砂石 0.92×103
铁.钢 0.46×103
冰  2.1×103
玻璃 0.67×103
铜  0.39×103
煤油 2.1×103
橡胶 1.7×103
水银 0.14×103
酒精 2.4×103
水蒸气1.88×103
铝 0.88×103
甘油 2.5×103
干泥土 0.84×103
铅 0.13×103
从上表中你可发现什么规律?
几种物质的比热[J/(Kg·℃)]
1、水的比热最大。
2、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时比热不同。
3、同种物质比热相同,不同物质比热一般不同。
4. 说明:(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比热相同,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因此可以用比热容来鉴别物质的种类)
(2)比热容只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有关,与物体的质量,物体温度变化,物体吸放热的多少等其它都无关。
二、比热容c
三、比热容的应用
1.冬天的散热器(俗称暖气片)为何用热水供暖?
2.水的比热比较大,当降低相同的温度时,水放出的热量会更多。
早春,农民为了不使秧苗在晚上
低温冻坏,常常晚上灌水到秧田,
白天将水放掉,请你说说这其中的科学道理。
三、比热容的应用
3.我国吐鲁番盆地出现“早穿皮袄午穿纱,夜抱火炉吃西瓜”的现象
因为吐鲁番盆地多砂石、泥土,少水份。这些物质的比热容较小,吸收相同的太阳光,它们的温度很快升高;太阳一落山,放出相同的热量,温度很快降低,所以早晚温差较大。
三、比热容的应用
4、海陆风的成因
白天吹海陆风
夜晚吹陆海风
原因:水的比热容比沙石泥土的比热容更大,
相同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更小。
1.热传递过程中,物体温度升高时,所吸收的热量为:
四、热量的计算
热传递过程中,物体温度降低时,所放出的热量为:
Q吸=cm (t - t0)
Q放=cm (t0 - t)
2.公式:
四、热量的计算
????=????????????????
?
变化的温度
质量
比热容
吸收或者
放出的热量
比热容的单位:J/(kg·℃)
热量的单位: J
Q=cmΔt
Q:物体温度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单位:J
c:物质比热容,单位:J/(kg.℃)
m:物体的质量,单位 kg
△t:温度的变化值,单位:℃
使用公式计算的注意点:
(1)各物理量必须使用国际单位;
(2)公式适用于物态不发生变化时;
(3)注意温度是“升高了t℃”还是“升高到t℃”。
3.热平衡关系:
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时,高温物体将放出热量,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若放出的热量没有损失,全部被低温物体吸收,最后两物体温度相同,称为达到热平衡。
知识点1 影响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多少的因素
1. 为了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小明取两个相
同的烧杯,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用停表测量加热时间,用
实验室温度计测量加热前后的温度。
(1)取______(选填“质量”或“体
积”)相同的水和煤油放入两个相同
的烧杯里,用______(选填“相同”
质量
相同
控制变量
(2)让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用__________表示水和
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这种方法叫______法。
加热时间
转换
或“不同”)的两个电加热器分别对它们加热,这里用到的研
究方法是__________法。
(3)通过实验得到了以下实验数据。
烧杯编号
液体
质量/g
初温/℃
末温/℃
加热时间/min
1

200
20
28
8
2

100
20
28
4
3
煤油
200
20
28
4
4
煤油
200
20
24
2
烧杯编号
液体
1

200
20
28
8
2

100
20
28
4
3
煤油
200
20
28
4
4
煤油
200
20
24
2
①分析1、2两烧杯的实验数据可知:
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热量的多少
与____________有关。
物质的质量
②分析______两烧杯的实验数据可知: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
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种类有关。
1、3
返回
知识点2 比热容
2. 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A. 比热容跟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有关
B. 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比热容越大
C. 比热容是物质自身的性质,与质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均
无关
D. 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时,比热容
较大的物质温度变化较大
返回
3. 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入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水和某种
液体,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对其加热,每隔一段
时间用温度计分别测量它们的温度,画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
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D
A. ???? 液体比热容小
B. ???? 液体是水
C. 0?3?min内,???? 液体吸收的热量少
D. 升高相同的温度时,???? 液体吸收的热量少
?
返回
4.一块冰的比热容是2.1×103?J/(kg?℃) ,若将这块冰切去一
半,则余下冰的比热容______;若对它加热使其全部熔化,
则熔化后的比热容______。(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不变
变大
返回
知识点3 导热性
5. 如图是小明煮的一碗冒着“白气”的面条,他将
木筷和金属勺同时放入其中,过一会儿感觉金属勺烫手而木
筷不烫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 木材的导热性比金属差
B. 木筷不烫手,其内能不变
C. 金属勺通过做功变烫
D. 导热性好的材料,其比热容大
返回
6.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由石墨烯制成的“排热被”,把它覆盖在
电子元件上,能大幅度降低电子元件工作时的温度,这是因
为石墨烯的导热性____(选填“好”或“差”);小明上网查找
资料,了解到一些常见物质的导热性能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实际生活中炒菜锅的手柄最适合用______制作。

硬木
返回
7. 将质量相同的甲、乙、丙三块金属加热到相同的温度后,
放到上表面平整的冰块上。经过一定时间后,冰块形状基本不
再变化,其结果如图所示。则甲、乙、丙的比热容????甲、????乙 、
????丙 大小相比( )
?
C
A. ????甲 最大
B. ????乙 最大
C. ????丙 最大
D. ????甲=????乙=????丙
?
返回
8. [2025·荆州期中]冰在熔化结束时与开始时相比,下列
判断正确的是( )
B
A. 比热容变大,内能不变,温度不变
B. 比热容变大,内能增加,温度不变
C. 比热容、内能、温度都不变
D. 比热容变大,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返回
9.小海将质量和初温相同,分别用铁、陶瓷两种材料制成的
勺子(????铁消毒结束时,两个勺子的温度关系为????铁___(选填“> ”“< ”
或“=”)????陶瓷 ,内能增加较多的是用______材料制成的勺子,
消毒前后,它的比热容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
变”)。
?
=
?
陶瓷
不变
返回
10.[2025·哈尔滨期中改编]如图1所示,用相同的加热器给
初温均为20?℃的甲、乙液体加热(????甲秒吸收的热量相同。这两种液体的温度—加热时间的图像如
图2所示。
?
(1)物质传导热量的性能称为导热性,导热性越好,则热
量在该物质中传递越______(选填“容易”或“困难”),在图1
实验仪器中,容器应该选择导热性____(选填“好”或“差”)
的材料来制作。除了所给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停表和______。
容易

天平
(2)加热过程中,甲、乙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是通过_____
_____得出的。
加热时间
(3)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1所示,此时乙的温度为____℃
?
58
(4)甲液体在第30?s 时的内能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
“小于”)在第35?s 时的内能。
?
小于
必做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
选做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