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附属北郊高级中学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年级化学试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答案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说明:本试题的选择题,没有特别注明,为单选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若注明双选,有
两个正确选项,漏选、错选均不得分:若注明不定项,有12个正确选项,多选、错选不
得分,漏选得一半分数。
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0-16P-31C1-35.5Fe-56Ag-108
一、铍及其化合物(共20分)
1798年Vauguelin从绿柱石中分离出铍的氧化物。1828年Vohler和Bussy分别用金属
钾与熔融氯化铍反应得到金属铵。1957年,IUPAC正式确认其元素名称为Beryllium,来源
于绿柱石的英文名称beyl。
1.基态铍原子核外能量最高的电子所在能层符号是
,该能层上最多有个原子
轨道。
2.铍的某种同位素1Be只形成于地球的最上层表面,可用于确定地表年龄。关于1B2+微
粒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中子数为6
B.电子数为4
C.质量数为8
D.质子数为10
3.元素周期表中,Be与其相邻的主族元素如图所示,关于这四种元素说
法正确的是
Be
B
。(不定项)
Mg
A.都属于s区元素
B.第一电离能:BeC.原子半径:Li>Be
D.电负性:Be>Mg
4.含铍矿物组成复杂,常可以表示为氧化物形式,如金绿玉(BAl2O4)的氧化物形式为
BeO.Al2O3。己知绿柱石的化学式为Be3Al(SiO3)6,其氧化物形式为
氯化铍熔,点约400℃,液态不导电,在气态时存在二聚体Be2C14
CI
(结构如右)。
Cl-Be Be-Cl
5.Be2Cl4中Be原子的杂化方式为
As即杂化
B.sp2杂化
C.sp3杂化
金属铍的治炼常用氯化铍熔盐电解法,电解前需加入氯化钠,发生如下反应:
BeCl2 2NaCl =Naz[BeCl].
6.电解时析出金属Be的电极反应式为
7.电解制Be时加入氯化钠的作用是
A.降低氯化铍的熔点
B.增加氯化铍的稳定性
C.增强熔融液的导电性
D.减少氯气的产生
第1页共5页
向含Be2+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光生成Be(OH2沉淀,随后沉淀溶解生成[Be(OHD4]P。
8.己知KpBe(OD]=1.6×1022。Be(ODz沉淀完全时溶液pH至少为。(精确到0.1)
9.欲从Na2SiO3和Na[Be(OHD]混合溶液中制得Be(OHDz沉淀,应选用的试剂是
(不定项)
A.NaOH溶液
B.氨水
C.CO
D.盐酸
二、硝酸银循环处理高氯废水(共19分)
AgNO,常用于处理高氯废水,且可以通过循环再生。
实验:沉淀C。在高氯水样中加入KCrO4使CrO42浓度约为5X103molL1,滴加
AgNO3溶液,至开始产生红色的Ag2CO4沉淀(忽略滴加过程的体积增加),即表示C已沉
淀完全。已知Kp(AgC1=1.8X1010,Kp(Ag2Cr0)=2.0×10-12。
10.基态Ag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右所示。
(1)Ag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
(2)基态银原子电子排布式可简化表示为[]
11.实验过程中当出现Ag2CrO4沉淀时,溶液中CI浓度约为
molL1。
实验Ⅱ:回收Ag。在AgCI沉淀中埋入铁图并压实,加入足量
盐酸
0.5oL盐酸后静置(如图所示),发生原电池反应,原理可以
AgCI沉淀
表示为:Fe+AgCl+2HCI=FeCl3+Ag+HT。
Fe圈
12.关于上述反应中说法正确的是
。(不定项)
A.每析出1 mol Ag,共转移Na个电子
B.每产生2.24LH,析出10.8gAg
C.每转移1.5mol电子,产生1gH2
D.每消耗5.6gFe,溶液中增加0.1 mol CI
为判断AgCI是否完全转化,完整实验方案包括如下步骤:
①取出铁圈,搅拌均匀后取少量浊液
②开启通风设备
③过滤得到固体④向固体中加入足量稀HNO:
⑤将固体洗净
13.上述步骤正确的顺序应为:①→一→一
→。
14.步骤⑤中判断固体己洗净的操作是
15.判断AgC1己完全转化的现象是步骤④中
A.固体全部溶解
B.固体未全部溶解C.有无色气体产生D.无气体产生
实验Ⅲ:AgO3再生。回收的银经水洗后,用浓硝酸溶解,加热浓缩,冷却结晶得到
硝酸银晶体。
16.银溶于浓硝酸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17.一定质量的银溶于一定体积、一定浓度的硝酸的过程中,银的溶解
速率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温度高于TK时,银的溶解速率
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原因是
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