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他是谁?
为何掩面而泣?
……
岁月荏苒 白驹过隙
苦难与辉煌都成过往
……
回望来时路
方知向何行
新课导入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自主学习·问题引领
01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问题1、经济措施、政治措施
问题2、中苏关系
02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问题1、赫鲁晓夫改革内容、影响
问题2、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影响
03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问题1、东欧剧变的原因
问题2、苏联解体时间、影响
戈尔巴乔夫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
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巴黎公社
俄国十月革命
新中国成立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空想到科学
理论到实践
理想到现实
一国到多国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历程
(1)东欧八国:
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波兰等
(2)亚洲六国:
中国、朝鲜、越南等
(3)美洲一国:
古巴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冷战
马歇尔计划
北约组织
杜鲁门主义
(1947年)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
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
华约组织
(1955年)
经济
军事
政治
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2.苏联模式的推广:
目的
成立
作用
为了适应冷战需要,应对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1949年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
实质:是按照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1)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
(2)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3)苏共加强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3.经济——经互会:
经互会成立初期,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发展较快。1951~1983年,经互会国家的国民收入增长了7.6倍,占世界的25%,工业生产占世界的33%。
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4.政治——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实质:是按照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949.10.1
1950
中苏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49.10.3
1949.12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与中国建交。
中苏建交
毛泽东访问苏联
影响: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高潮。
在中国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中国156个项目。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4.中苏关系的发展
近现代化探索中,中国向外国学习的历程?
学欧美…学日本---学欧美---学苏联---走自己的路
材料一:斯大林时期,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农业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材料三: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二核大国,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买不到一双皮鞋,到1953年,一个人才0.4平米住房。
斯大林体制下的苏联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苏联的经济发展不协调 ,重视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
(2)苏联模式的弊端,严重阻碍了苏联社会的发展。(主要原因)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终年74岁。
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
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参加斯大林追悼会的人们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贡献:领导两个五年计划,是苏联迅速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领导苏联军民抗击法西斯,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贡献。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病)了,
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僵(残)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垮)了。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乱
僵
垮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他接手的是一个犁耕手种的、落后的俄国,而留下的却是装备有原子武器的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苏联,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改革迫在眉睫。
赫鲁晓夫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
时间
内容 政治
经济
评价
1953年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改革重点:农业
发动垦荒运动
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该行收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材料:赫鲁晓夫看到美国种玉米收益甚大,强行要求在苏联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1953年全苏的玉米播种面积350万公顷,赫鲁晓夫要求到1960年扩大为2800万公顷,八年增加七倍。玉米是干热气候作物,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经常结不了穗。赫鲁晓夫的玉米种植计划最终彻底破产。
苏联海报“为玉米让路”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
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
1957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53-1964)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掘墓人:
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守墓人:
赫鲁晓夫的改革并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1961年加加林乘载人飞船进入太空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黑白相间的墓碑,毁誉参半的一生
1964
1982
第一阶段
70年代初期
第二阶段
推行新经济体制
经济改革停滞不前
时间 1964-1982
重点 经济改革,重点发展重工业
内容 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军事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结果 重工业发达,但轻工业落后,国民经济呈现畸形发展状态。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评价
勃列日涅夫在任期间,苏联核武器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事超级强国。执政后期,经济改革趋
于保守,大搞个人崇拜,
苏联经济陷于停滞。
1982年因心脏病去世。
勃列日涅夫(1906-1982)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
改革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材料一: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占国民生产的40% ……
材料二:“苏联的火箭可以以惊人的准确性找到哈雷彗星并飞上火星,其宇宙飞船可以遨游太空,但其汽车却缺乏足够动力,故障频出并且耗油惊人;许多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以至于苏联人开玩笑说本国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
改革重点:前期-经济 后期-政治体制
时间
内容 经济
政治
结果
评价
1985年
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加剧。
改革虽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是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1931年出生)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芯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2.东欧剧变
思考: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东欧剧变的原因。
东欧剧变指:1989年前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事件。
根本原因:照搬苏联模
式,激化矛盾,引发危机。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影响
外部原因:受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
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利用武力侵略不能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的情况下,通过技术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进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变成资本主义式的,从而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2.东欧剧变
时 间
表现 经济
政治
实 质
典型事例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两德合二为一(德国统一)
南斯拉夫联盟一分为五
1989年下半年开始
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东欧剧变:波兰
推倒柏林墙,德国统一
东欧剧变:罗马尼亚
南斯拉夫一分为五;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方面的改革,在经济混乱的情况下,主观的把改革转向政治方面,想通过政治改革来促进经济改革。结果政治改革导致国内局势更加混乱,苏联解体趋势加强。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防止苏联解体,结果失败。此事件实际上加速苏联的解体,是苏联解体的催化剂。戈尔巴乔夫辞去总统,叶利钦控制了全局,加速了苏联解体。
(催化剂)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2.东欧剧变
八一九事件
又称“苏联政变”
戈尔巴乔夫辞职
叶利钦
控制全局
1991年底
苏联解体
1991年8月19日,
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维护原联盟体制,
但不到3天,即宣告失败。
1991年12月25日,
戈尔巴乔夫宣布
辞去苏联总统职务。
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2.东欧剧变
1991年8月19日,苏共高官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
戈尔巴乔夫在辞职书上签字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3.苏联解体
导火线
八一九事件
时间
1991年年底.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最高领导人职务。
影响:标志着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结束。
1991年12月25日,印有锤子和镰刀的苏联国旗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黯然下降,继而俄罗斯国旗冉冉升起。苏联,这个曾在国际舞台叱咤风云的超级大国消失了。
启示:
①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②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④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⑤警惕西方“和平演变”阴谋……
从苏联改革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课堂小结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社会主义力量壮大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二战后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1949 经互会 东欧照搬苏联模式
1949 中苏建交
赫鲁晓夫改革——成效不大
勃列日涅夫改革——畸形发展
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解体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共同原因:苏联模式弊端;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西方大国“和平演变”
实质:社会主义变为资本主义
认识:社会主义道路是曲折的;
启示: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事求是